《陆训系总宗谱》即将面世
楼主: 陆燕超

赞五修宿迁<<陆氏世谱>>续修者永春、永干、启超等宗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18 16: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陆居赋 发表于 2015-4-18 16:13
我湖南怀化市通道县溪口镇,我族谱记载是陆通支的很

迁祖是德晟公
发表于 2015-5-9 11: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陆紫渊 发表于 2011-5-22 17:03
虞遏父                周武王时官居陶正。虞舜帝第33世孙,生子名妫满
陈氏始祖        陈(妫)满         ...

中国历史上有两位齐桓公。其一为春秋时的齐桓公,前685年—前643年在位,姜姓,吕氏,名小白。其二为战国时的齐桓公,本名田午,田氏代齐以后的第三位齐国国君。流传广泛的“扁鹊见蔡桓公”故事中的蔡桓公,实际上指的是这位齐桓公田午。
发表于 2015-5-9 11: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陆居赋 发表于 2015-4-18 16:14
迁祖是德晟公

德晟公是世次是多少?与始迁江西金溪的德迁公是什么关系?
发表于 2015-6-18 13: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陆燕超 发表于 2009-7-4 17:30
自陆氏第42世祖→第72世祖→
约公元960年→公元1911年→ (宋,元,明,清时期)
以上所辑录的仅是宋代以前的 ...

陆龟蒙墓在苏州吴中区甪直镇--保圣寺
发表于 2015-6-20 16: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陆旭 发表于 2015-5-9 11:22
德晟公是世次是多少?与始迁江西金溪的德迁公是什么关系?

有些族谱记载德晟公与德迁公是亲兄弟
 楼主| 发表于 2016-1-1 20:2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向海内外陆氏宗亲们祝福平安健康快乐幸福!
发表于 2016-3-22 22:3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彭城周末》2014年1月4日曾刊登《民国史上徐州籍三督军》的专题。经过多方联系, 8月19日,徐州籍民国甘肃督军陆洪涛的后人专程抵徐,到徐州市博物馆查看《铜山陆氏家谱》,家谱中详细记述了铜山陆氏的迁播流源以及与铜山董氏的关系,涉及到好几位在中国近代有影响的历史名人,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佐证。

  陆洪涛(1866-1927),字仙槎,铜山县人,清光绪十六年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北洋陆军上将军衔。1921年,升任甘肃督军,特任肃武将军,晋勋三位。1924年3月,兼任甘肃省长。曾校刊《陶勤肃公奏议遗稿》(十二卷)。1927年8月31日,病逝于天津。

  陆洪涛为民国徐州籍三督军之一,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事迹见于《民国人物大辞典》、《中华今代名人传》、《北洋军阀史稿》等典籍。至于其籍贯,皆记为江苏铜山,然而具体为铜山何处人,却不得而知。这个问题,成为一个令人费解多年的谜。

  笔者业余研究徐州本地族谱,常四处寻访搜集,一旦找到,即拍照存入电脑。2013年7月初,我去徐州博物馆查阅资料,看到四本线装的《铜山陆氏家谱》躺在书架一隅,看起来有些年头了,便取下翻阅。这套家谱分为《铜山陆氏家谱》和《铜山陆氏家谱续集》,前者共六卷,修纂者为洪涛、士恩。只存首卷及一卷、二卷,其余佚失,序后落款时间为民国十九年(1930)。后者一本共二卷,修纂者为董士恩,刊成时间为民国十八年(1929)。当时感觉这套家谱比较重要,在征得同意后,拍摄并保存下来。

  2014年3月初,据杜明伟先生告知,铜山文史委正在征集民国甘肃督军陆洪涛的史料,称尚未查清其具体籍贯。我于是想起这套《铜山陆氏家谱》来,遂再次细读,并将该谱相关内容介绍如下:

  

  家谱作序、传、墓志铭等文者身份显赫

  首卷共有四篇序,第一篇作序者为中华民国第二任大总统徐世昌。徐世昌为清末内阁成员之一,任协理大臣。1915年,反对袁世凯称帝。1919年,命令徐树铮率军进入外蒙,迫使外蒙正式取消自治,回归中国。晚年,拒绝日本邀其出任华北临时政府官职。1939年6月,病逝于天津,全节而终。

  第二篇作序者为王树枏(nán)。王树枏清末时官至新疆布政使。民国期间,任清史馆总纂,撰《清史稿》之咸丰、同治朝大臣传,又任国史馆总纂。他还曾任参政院参政、约法会议议员,获授上大夫加少卿衔。在《铜山陆氏家谱续集》里,还收有其作《甘肃督办陆公家传》、《国史陆洪涛传稿》各一篇。

  第三篇为陆洪涛自作序。

  第四篇为董士恩自作序。董士恩,字右岑,为陆洪涛胞弟,本名洪恩,因出嗣舅氏董全胜而改名。北洋大学一期毕业。曾任北洋政府财政次长,全国烟酒税务督办,黑龙江吉林财政厅长,滨江道道尹,参议院议员等职。

  《铜山陆氏家谱续集》中有《肃武将军陆公墓志铭》一篇,作者为清末民初著名学者、史学家柯劭忞。柯劭忞(1850-1933),字凤孙,晚号蓼园,山东省莱州府胶州人。清末进士出身,曾任懋勤殿行走,典礼院学士。民国初年,任清史馆总纂,主持编纂了《四库全书提要》一书。著作《新元史》被列入二十五史之列。其他著作有《春秋谷梁传注》、《蓼园文集》等。

  

  陆氏祖籍吴中,康熙年间迁铜山

  陆洪涛在《铜山陆氏本支谱序》中开篇写道:“常闻先将军庭训曰:吾家居吴中,为望族,有史以来,闻人代著。清康熙初,迁铜山,占民籍,聚族于城,迄乎同治,世已八传。廼金田肇乱,兵戈蔓延,家室仓皇,谱系沦佚矣。”

  这一段话明确地说明了铜山陆氏的祖籍、迁居铜山的年代以及在铜山的居住地——“聚族于城”。这城即为徐州城。陆氏住在城内,为什么说属于铜山县籍呢?据《徐州五千年大事录》记载,“雍正十一年(1733) 徐州升州为府,改彭城为铜山县。徐州府驻铜山县。”从此,徐州府衙、铜山县衙同在一城。由此看来,陆氏居城内,属于铜山籍就不奇怪了。

  《铜山陆氏家谱》一世祖为战国时期齐宣王公子元侯陆通,至四十五世祖唐代贤相忠宣公陆贽,再至五十八世祖明代昭毅将军陆福,至迁铜山始迁祖,为通谱(因《铜山陆氏家谱》为残本,五十九世至迁铜陆氏第五世缺)。

  陆氏自迁徐以来,“族姓不殖,单丁相嬗者凡五世。”及陆洪涛、董士恩“且九世矣,始有兄弟三人”(《铜山陆氏本支谱序》董士恩)。陆洪涛曾祖陆凤池,曾祖母沈氏;祖父陆开业,祖母杨氏;父陆逢春,字景华,母董氏。三代俱以公贵,封建威将军,光禄大夫,妣俱封一品夫人。陆洪涛兄弟共三人,洪勋、洪涛、洪恩。洪勋,字建亭,隐居不仕,无嗣。洪涛,夫人徐氏,子长龄、延龄。洪恩,出嗣舅氏清淮军将领武显将军董全胜,更名董士恩。夫人李氏,子荫昌、荫昭、荫章,孙克济、克宽,孙女克端、克恭(董氏世系摘自《铜山董氏分谱》,董士恩修纂)。

  宗派十六字:克承先志,用光尔宗,宣德世泽,仁厚允恭。其后有注:谨按铜山本支第九世洪恩公出嗣舅氏清武显将军凯臣董公,更名士恩。兹重订宗派十六字,自十一世起,董陆两家之子孙均以此命名,俾后之子子孙孙知两姓实系一本云。

  

  《肃武将军陆公墓志铭》

  《肃武将军陆公墓志铭》作者柯劭忞,原文共计1200余字,现整理成短文,文字略作增改:

  陆洪涛,字仙槎,江苏铜山县人,生于同治丙寅七月二十九日。清光绪十六年(1890)毕业北洋武备学堂 (与冯国璋、段祺瑞同学) ,考列一等,赴大沽旅顺威海口岸练习。十九年(1893)随新疆巡抚陶模出关,委任新字营新操教练,旋擢威远炮队帮带。二十一年(1895),陶模署陕甘总督,从至甘肃。因平乱,擢山丹营游击,充常备步兵标统带。宣统三年(1911),陕西革命事起,陆洪涛奉命率部与陕甘提督张行志、总兵马安良并由东路进军,五战五捷。其后大小四十八战,战无不克。西安大震,一日数惊。直至奉谕班师,惜乎功败垂成。因功补督标副将,加陆军少将衔,旋擢凉州镇总兵。甘肃巡按使张广建保其为陇东镇守使。1918年,连败陕北匪绥匪, 1919年败叶荃及陕匪郭坚, 1920年又败之。1921年,授陆军上将,旋特任甘肃督军,晋授勋三位,特任肃武将军。1924年,兼任甘肃省长。通饬各属,以四事整顿之规。一肃吏治,二恤民生,三敦气节,四崇俭约。僚属争自濯磨,一变骩疲之习。又兴修水利,灌溉田地万余顷,筑坝二十余里,植树万株,出巨貲为学堂基金,以维教育根本既固。1925年,任甘肃督办。“以积劳,旧疾作”,1926年始回到天津。1927年8月30日(丁卯八月初四),薨于天津私第,时年六十有二。
发表于 2016-3-22 22:4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宁陆氏
发布时间: 2013-08-28
海 宁 陆 氏

陆氏溯源
    陆氏,曾是江南四大望族之一(朱张顾陆)。陆氏家族名贤接踵,史不绝书,很多人物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陆氏源自虞舜。虞舜把帝位禅让给夏禹后,他的儿子商均,被夏禹封于虞城(妫水,现山西省永济县南部),以“妫”作为整个家族的姓氏。虞城是陆氏的发祥地。
    现今的陆氏,源流并不单纯。在陆氏的繁衍壮大过程中,曾有新鲜血液加入。
    按《风俗通》考证,虞舜的陆氏,在春秋时,接纳了陆浑国之后。陆浑国,在伊川(今河南省境内),因有一支陆浑之戎居于此而得名。这支陆浑戎,是允姓戎的别部,周景王二十年被晋国所灭。国亡后,其子民以国为氏。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陆氏是上古时期祝融氏之子陆终的后裔。《广韵》称陆姓为“古天子陆终之后。”
    南北朝,五胡乱华,又有新的人马加入陆氏阵容,《魏书·官氏志》载:“步陆孤氏改陆氏。”
    据陆氏家谱载,陆氏之先出自颛顼高阳氏,至舜生于姚墟,而为姚氏厥子商均封于虞国,至宣王辟疆之少子通,封为平原般县(今山东乐陵市一带)陆乡文候,即陆终之故地,始姓陆氏。
    陆氏各支,都奉战国时齐宣王少子通为得姓始祖(图一)。陆通不谋爵禄,谥“元候”;生恭候发,为齐上大夫;发生二子:万,皋;皋生邕;邕生汉大中大夫陆贾。(图二)
    陆贾在汉初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深得汉高祖信任。《史记》载《大中公列传》:“陆 贾者,楚人也,以客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候。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他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他印,为南越王。”陆贾总结 秦亡教训,写成十二篇奏章。“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吕太后专权,陆贾称病隐居,以千金分授五子,以置田产,令为生 产,不问政事,以避祸乱。
    汉初,陆贾后裔陆烈为始迁吴郡之祖。子 孙繁衍,文治武功交相辉映。陆氏传至第十七世闳,字子春,为颍川太守、尚书令,子三:卬、温、桓,号颍川支,时在东汉前期。自闳传至第三十三世,又析为四 十九支。唐·元和中,陆庶作四十九支谱。今存清·咸丰四年刊《海昌(海宁)鹏坡陆氏宗谱》,载有《受姓祖以下分支图》:
    (1)闳,东汉尚书令,颍川太守,为颖川支祖。
    (2)温,东汉郎中,为郎中支祖。
    (3)卬,东汉侍御史,迁公交车司马,为公交车支祖。
    (4)逢,东汉尚书,封乐安侯,为乐安支祖。
    (5)稠,东汉荆州刺史,为荆州支祖。
    (6)寂,东汉宋王相,为宋相支祖。
    (7)康,东汉忠义将军,始仕庐江太守,为庐江支祖。
    (8)肃,东汉侍御史,尝任丹徒令,为丹徒支祖。
    (9)礼,东汉宣诏郎,后廷中书令,封松阳侯,为松阳支祖。
    (10)党,东汉折冲将军,为将军支祖。
    (11)绩,吴郁林太守,车骑将军,为郁林支祖。
    (12)亮,吴武平令,为武平支祖。
    (13)谓,吴大司马,鲁国王相,为鲁国支祖。
    (14)恢,吴谏议大夫,为谏议支祖。
    (15)逊,吴镇西将军,加大都督左丞相,封华亭侯,为华亭支祖。(也作江陵支,逊后来改封江陵侯)。
    (16)凯,仕吴至左丞相,封嘉兴侯,为丞相支祖。
    (17)胤,仕吴至安南大将军,封都亭侯,为安南支祖。
    (18)喜,仕吴至吏部尚书、屯骑都尉,为屯骑支祖。
    (19)颖,吴庐江太守、成都内史,为成都支祖。
    (20)徽,吴中书舍人,屡迁至太傅,为太傅支祖。
    (21)岩,吴殿中丞,为殿中支祖。
    (22)缙,吴御史中丞,曾任石城令,为石城支祖。
    (23)敞,仕晋至给事中、黄门侍郎,为黄门支祖。
    (24)鄙,晋建林校尉,牙门将军,为校尉支祖。
    (25)式,吴御史中丞,为中丞支祖。
    (25)式,吴御史中丞,为中丞支祖。
    (26)珽,晋散骑常侍,封布侯,为布侯支祖。
    (27)常,晋封永昌县开国侯,谥庄公,为庄公支祖。
    (28)玄,晋安平太守,迁中书侍郎,为中书支祖。
    (29)班,晋附马都尉,封棘阳侯,为棘阳支祖。
    (30)晔,晋尚书左仆射,赠侍中、车骑大将军,为车骑支祖。
    (31)玩,仕晋至司空,赠太尉、兴平伯,为太尉支祖。
    (32)瓘,晋中书侍郎,为侍郎支祖。
    (33)林,高道隐居,不求仕进,为高道支祖。
    (34)异,晋长沙王相,为长沙支祖。
    (35)皎,三举贤良不就,为贤良支祖。
    (36)钊,仕晋至大中大夫,为大中支祖。
    (37)迈,仕晋至吏部侍郎,封孝侯,为孝侯支祖。
    (38)彪,仕晋至奋威将军,居温山之北,为山北支祖。
    (39)周民,仕晋封梓潼县开国公,为梓潼支祖。
    (40)戎,晋殿中侍御史,封都亭侯,居温山之南,为山南支祖。
    (41)逸,晋怀远将军,封武宁侯,为武宁支祖。
    (42)当,晋河阳令,为河阳支祖。
    (43)坦,晋富春令,为富春支祖。
    (44)元之,任本郡从事,辞职隐于鱼圻,为鱼圻支祖。
    (45)顼,任汉阳令,为汉阳支祖。
    (46)顺,梁常侍,为常侍支祖。
    (47)征之,梁晋陵令,为晋陵支祖。
    (48)追,仕陈历官中书令、光禄大夫,封遂宁侯,为遂宁支祖。
    (49),隋中书舍人,赠少府卿,为少府支祖。
    (50)邦宪,仕平阳丞,迁汀州从事,为平阳支祖。(第五十支为后人所补。)
     陆贽(754年—805年):系陆氏第四十世,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字敬舆。大历八年(773年)进士,中博学鸿词、书判拔萃科。德宗即位,召充翰林学士。贞元八年(792年)出任宰相,后因与裴延龄有矛盾,被贬充忠州(今重庆忠县)别驾(州主管官的佐吏),永贞元年卒于任所,谥号“宣”。著有《陆宣公翰苑集》二十四卷行世。
    宣公后裔秀州十二支:盐官支组;枢密支旋吉;朝奉支居纯;神童支幼学;吏部支峻;尚义支宗秀;郡宗支杨;靖献支正;乐耕支宗达;万石支宗俊;锦衣支;南陆支。

海宁陆氏渊源
    据陈伯良先生编著的《海宁文史备考》中《海宁姓氏源流纪要》篇内有关于海宁陆氏渊源的零散记载:
    吾海宁支实始嘉郡。维安公,讳适,号静夫,唐宣公二十一世孙。当元末倥偬之际,卜居审山西十五里僧舍,陆家亭其遗荫也。公生四子,以长子养浩公贵,明成祖朝累授封刑部侍郎;仲赘袁花里,遂择鹏墩居焉;叔迁本邑城西陆家牌楼即是。养浩公子,讳子孟,洪武乙丑进士,仕至少司寇。(邑人陆嘉淑《接济陆氏谱略序》)。
    据嘉兴陆祖谷(已故台大校长陆志鸿先生生父)在1932年 编写的《吴郡陆氏窦巷支世系图表》所载:陆逊子抗、庠、奉以下,在逊弟瑁于嘉禾二年修宗谱时,已别为嘉陵支。瑁字季璋(配张氏,张昭女),葬松江府西二十 里尤墩,任议郎,选曹尚书。子六:长子滂,字孟博,吴偏将军,海昌屯田都尉。下传为陆氏议郎支。故海宁与海盐陆氏,系逊弟瑁之后裔。不属陆逊后代。
    又据同书记载:陆逊为第二十三世。逊弟瑁传至陆氏第四十七世淇,居海盐武原,分为盐官支,一名庆国支。传至六十世应本、应成,应本生于南宋端平年间(1235——1236),咸淳元年(1265)进士,卒于元至顺三年(1332—)。六十一、六十二两世在元代,六十三世在明正德四年。(据嘉兴吴心澄摘录资料)
    (明)陆华,字德英,号实斋,由进士官终兵部侍郎。始自仁和,迁居接济村。有《移建宣公祠于接济村落成纪事》五绝诗一首。
    陆冰修先生嘉淑……故居在特派员塘之接济村,俗名陆家坝……后以五年中三遭回禄,遂寓居紫硖。(清邑人徐洪厘《海上旧闻》。转引自管元耀《海昌观》)
    州城东北六十里彭墩之乡,自明初至今五百余年,聚处数百年,皆陆氏宣公之裔也。(钱泰吉《彭墩陆氏谱·序》)
    海昌彭墩陆氏,系出宣公。宣公七世孙评事忻始居山阴,九传至元高士伯玉,自山阴来迁焉。高士之世孙俨,始分居祖宅齐贤里。今又十数世矣,世以耕读重于乡。(钱泰吉《陆绛亭家传》)
    海宁的陆氏,系三国时东吴大将陆逊之弟陆瑁之后裔。
    陆逊在东吴时曾任海昌屯田都尉,知县事;曾在路仲里训练军队,出征讨剿会稽贼帅潘临及鄱阳贼帅尤突;胜利后拜定威校尉,赐配孙策之女。陆逊在海宁任上,开仓赈贫,劝督农桑,募兵操练,颇得民心。陆瑁字季璋,征拜议郎,适曹尚书。陆逊与陆瑁为陆氏二十三世。
    彭墩始祖高士伯玉公,元代时,从山阴迁居袁花里贤桥。随着子孙的繁衍,遂分居在彭墩周边的彩虹桥南北、车里、坟前、菱角湾、台上等村庄;有一支迁往祝场。
    鹏坡陆氏,因陆宣公十五世孙廷芳(桂)以修职郎佐杨梓,宦寓鹏坡;生子元珍,赘于海宁沈东阳家,遂居彭墩。元珍生应仁;应仁生枢、机;机后迁居桐乡长生桥,为长生支;其在彭墩者皆枢之后。
    据《海宁州志稿》,海宁陆氏自宋至元、明、清,有十一名进士:
    陆起:宋仁宗五年进士,郑獬榜。
    陆洙:宋·嘉泰二年进士,县尉。
    陆子孟:字养浩,明太祖十七年贡监、洪武乙丑丁显榜进士。
    陆大有:明孝宗辛酉科进士。
    陆宗俊:明英宗朝进士。
    陆州:字汝行,号宾海,明武宗朝进士。官至徽州知府,后任江西副使,九江安庆兵备道。
    陆一骐:榜姓朱,明人,丙辰进士(《海宁州志稿》仍为陆姓)
    陆钰:字尔式,号真如,明举人,进士。清兵入关,为明殉节。
    陆元烺:字韫山,号虹江,长安镇人,嘉庆丁丑进士,官江西布政使署巡抚。
    陆景华:嘉庆壬戍进士,官温州府学教授,致仕后主持长安仰山书院多年。
    陆文翰:清·顺治进士。
    其余仕宦:
    陆远:宋·崇宁元年新南庚县通判。
    陆怀悌:明武宗三十五年监官、王府审理。
    陆世文、陆应龙、陆言:岁官,此三人年次不详。
    “江山代有人才出”。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海宁陆氏注重耕读传家,“贫寒之家,亦有藏书。”在历朝历代的官场、文坛、商界都不乏俊杰精英,为海宁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海宁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发扬,作出了不菲的业绩。

鹏坡(彭墩)陆氏支系
    海宁鹏坡(今名彭墩)陆氏始迁祖,是宣公第十六世元珍,其父桂,字廷芳,原任修职郎,协赞浙西宣慰使保障海盐澉浦卫,百姓感念其恩德,卒后葬澉浦东塘。元珍迁居海宁鹏墩乡。
    《海昌鹏坡陆氏宗谱》于咸丰癸丑(1853年)重修,民国甲寅(1914年)续修,为希贤祠藏版。续修本以鹏墩陆泑山为发起人。
    陆泑山是鹏墩首屈一指的富商,在海宁地域有很大声望。民国时曾有民谚云:“海宁城东三只虎:周王庙周其虎,水北王家王欣虎(水北,袁花与海盐交界处,现名新 功),彭墩陆家陆泑虎。”陆泑虎就是陆泑山,他育有五子,其中三子受清庭诰赠、晋赠官衔。陆泑山善于经商,他先在旧仓开设过塘行,通过多年经营,业务扩 大;又在县城盐官开设过塘号(钱塘江海运码头,过江储存、转运货物的货栈),有房数百间,雇工数百人,号称“陆干大”。他靠经营过塘号致富,在祖居地建造 了一批房屋,后又扩建到墙边(小地名),这位富甲一方的儒商,是彭墩陆氏宗谱的续修人。
    鹏坡陆氏还有两位人物值得一书。一位是明朝官员陆九韶,另一位是终生不仕、傲视权贵的布衣陆素生。
    陆九韶,海宁彭墩陆氏裔,明末官员,国子监生,福建邵武府经略,仕至南直凤阳府通判。
    陆素生,属海宁彩南支(彩虹桥南,今属袁花镇),字少白,清乾隆、嘉庆年间诗人。宁困顿,终生不仕;事母至孝;曾为句读,应童子试屡不就;独眈为诗新颖;视 世俗荣利如粪土。据《海宁州志稿》载:少白某日游西湖,有权臣慕其名,欲网罗麾下,舟楫循踪,终不得觅。著《于斯阁诗钞》六卷。
    彭墩的陆宣公祠位于彭墩庙西侧,由前后两埭各五间组成,是彭墩陆氏宗祠。明·隆庆六年(1572年)重修;清·乾隆七年(1742年)由裔孙陆克谐(建德县教谕)和陆奕观重修;清·光绪年间,里贤桥富商陆齐寿(名振之,字舜球,号泑山)出资重修;(图十)1957年,该祠被拆除,建彭墩供销社。
   
发表于 2016-3-22 22:4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陆氏大墓,在海宁东北彭墩河上,为陆氏始祖伯玉公墓,下逮八世皆合葬于此,该墓当属元季明初所迁。(图十一)
    家训历来作为训育儿孙,诫勉后人的传家宝。陆氏靖献支的陆珪,有《家训》十四则:一曰勤俭起家;二曰诗书不坠;三曰兄弟友爱;四曰则利分明;五曰内助要紧;六曰继娶须知;七曰早完粮税;八曰宗族处分;九曰谦虚忍耐;十曰款待宾客;十一曰敬老恤贫;十二曰禁绝倡优;十三曰严禁出入;十四曰惩戒十恶。
    陆珪孙陆杲,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士,手书《陆氏家训》教育子孙:四 民之以,士农工商;孝悌忠信,人道之纲。以非四民,即为游惰;人去四端,即为非类。故不孝不悌,不可以为子;不忠不信,不可以为人。凡我子孙,有官职者, 以正直忠厚为本,以公廉仁恕为心,谦恭勤慎,节用爱民,忠贞体国,翼翼小心。居田里者,畏法度,谨赋役,勤学好问,修己乐群,孝养父母,勤俭守分。或服田 力穑,或经营商贾,或医卜、训蒙、佣作、工画,虽为小艺,说可自给。勿游惰赌博,勿嗜酒宿娼,勿争犯斗上,勿欺骗良善,勿交游非人,勿好兴词讼,勿惰误官 粮,勿负赖租债,其或下流无耻辱其先人,苗裔不明、自犯徒配者皆不得入祠与祭。凡我子孙能钦遵高皇帝圣谕者即为良民善士,能恪守祖宗家训者即为孝子顺孙。 呜呼,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善恶萌于一念,相悬不啻千里。戒之哉!戒之哉!
    海宁彭墩陆氏继承良好家风,在宗谱中有“忠孝传家世,诗书启俊英;渊源征道德,经济焕文章”的训语,是陆氏家族的为人处世经验总结,更是陆氏宗族得以数千年绵延不绝、香火鼎盛的秘诀。
    鹏坡宗谱中录有《敬字公难字训》:世 人看得无一难事,所以行去无一非难事。不知事亲难在够不够难。爱交友难在择不择难。终读书难在一不一难;通见事难在明不明难;应治业难在勤不勤难;成制用 难在俭不俭难;继宅心难在厚不厚难;容出言难在慎不慎难;信范家难在肃不肃难;率处世难在和不和难。行知其难,勉其难,斯不难矣。
    陆氏彭墩的先辈们用心良苦,西坡翁还勒石刻碑,警示后人。
    《西坡翁遗训(石碑文)》:西 坡翁曰: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韧以非难,守成非易。故历代尚有废兴。况吾庶人之家,上供王税下长子孙,基业几何?故曰:“成立之难如升天,废 坠之易如燎毛”。惟为善阴当庶可延庆祚于冥冥。故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又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夫所谓善一念 合天就是。凡所谓恋一念,损人利己之心将无所不至矣。吾三岁失母,十二丧父,即遭外人黠讼,赖有祖宗一念之善延祚至今,吾今年七十余矣。里多存粮,吾为查 明里之版册,吾为厘正,虽无甚显德大功于吾乡人,亦无负矣。吾今为祠屋若干间,碑石几处,祭田几亩,祭器几件,上以祀祖,下以传子孙,非能创业,姑不废坠 于先人耳。子孙者,思吾所未备,干吾所未为,大我门闾,光我族姓,贤之上也。仅守家法,务本力穑,以延飨祀,贤之次也。寡廉鲜耻,无礼无义,毁我成业,败 我家声,即不才子孙毋入此庙门矣。为贤由汝,为不贤亦由汝,汝祖德薄不足师法,上思赫赫宣公之胄,其忍玷之耶?宜痛省之,宜痛省之!(大明嘉靖十六年丁酉 孟春吉旦西坡立石)
    《海昌陆氏重修宗谱序》:海 昌多数百年旧族,闻人相望;然皆居城市,仕宦而后往往散处北方,不能归或稍僻远;亦有失以迁徙,归与本宗算可纠合者。州城东北六十里彭墩之乡,自元季至今 五百余年,聚处数百家皆陆氏宣公之裔也。不必膺显仕、拥厚资,而祠墓之祭久;而该处谱乘之修,越数十年必一举。宣公出书德远矣。然亦其地深受华嚣之玩,不 接于耳目;长老之教,得周于比闾。又与所建村而居,世为婚姻,朝夕洽比者,文公之裔朱氏也。两姓皆大贤后,共为士。各讲道论德,远有师承;服田稼穑之家, 亦皆勤本些、敦节义。余故于海昌旧族若朱氏、陆氏者,尤乐道其家风之美。为陆氏,则泑山明经与余最密。其祖父之美行,显及第之才人,与夫女士之节烈卓著者,既屡见于余文矣。草此以后,泑山即属。泑山书已为其言。(咸丰四年二月朔)
    《陆氏族谱原序》:我家自汉初,受封徙居吴地,乃文乃武,惟考惟忠,几及千年,轩冕无坠。暨手三吴建国,两晋乘衣,四丞相用德匡君(逊、抗、凯为吴相,玩为东晋相),十将军推忠定乱(勋为大将军、党为折冲将军、绩为偏将军、胤为安南大将军、庠为平魏将军、鄙为牙门将军、晏为椑将军、逈为上将军、晔为车骑大将军、彪为奋威将军)。昆山三凤,谷水二龙(抗、云眈为三凤、机、云又为二龙)。五侯第士,六叶金貂(祎封海盐侯、景封毗陵侯、班封棘阳侯、育封钱塘侯,、鉴封西阳侯,是为五侯。英、玩始、万载、仲元、惠远、久世为侍中,皆有名,时人方之金张二族。王僧达曰:“陆子真六世内侍,吾之流亚矣”。)爰至皇唐,儒风大振。法言先生撰切字韵为世规范。珣,国子博士,著述音义为世楷式(德明着九经音义二十卷,以行于世)。司仪名于书翰,赞善振于家声。四子之中,三世之美(司仪郎柬之、赞善大夫彦、远征君处士,曾自唐·天宝中,三代著名于书法)。八貂耀于前(泌、湹、涧、淮、灞、浐、渭、沣八人,齐望之子皆有重名,继列西台北省)。久相荣于后(敦、信、象先、元方、贽扆六人皆为唐相),文章轩冕已见于前朝,礼乐缙绅复联于当代。江左望族,谱内具记芳猷。吴氏盛事,录中备扬贞烈(吴氏西斋盛事,录中备载)。而况近日西台、东观、北省、南宫继有其人,多归灵德。凡有子孙,无或堕之,备齐先绪,示以后裔。
发表于 2016-3-22 22:47:09 | 显示全部楼层
盐官支系
    与山阴支同出于唐宣公陆贽的大族为盐官支。盐官支后裔有散布于苏州、松江等地。
    陆贽孙宗阮、宗衎。宗衎之后有山阴支。宗阮生涤,涤生熙,熙生组,组为盐官支祖。组八世孙旋吉为枢密支祖。清抄本《陆氏家史》中,“熙”作“崇熙”;“组”作“徂”;“旋吉”作“逢休”,字旋吉。
    《陆氏家史》载有陆宗秀在明·宣德十年(1435年)撰写的《枢密支谱序》,涉及到前代修谱情况及各支盛衰。
    我陆氏宗谱,始撰于唐屯田郎中景献;而御史中丞庶列为四十九支图。五代之乱,大半亡逸。宋少师务观公乃重修之。元·延佑间,我曾祖靖献府君再经修葺,今名 《靖献谱》。所谓四十九支者已亡其二,靖献补鸾台一支为四十八支。鸾台者讳元方,唐天后朝为鸾台侍郎、平章事,太尉支之后,金鸡象山先生之祖也。传至于今,唯太尉与我侍郎支最着。侍郎支至宗阮、宗衎而始分。宗阮曾孙庆国组(本作组),靖献谱分为盐官支。宗衎生章,章生博 士谊,为博士支。四传而至中允旺、太保昭,此山阴二十九支之始也。盐官之后散居海盐、华亭、苏湖间,又析而为枢密支、神童支、朝奉支、吏部支、郡守支。宋 末兵燹竞起,神童、朝奉谱牒无传,郡守支亦三四传而无考,凡今见于谱者唯枢密、吏部两部而已。然枢密支如平阳同理子孙皆微,独我靖献子孙幸叨先泽,稍后振 起……”
    序中所说的唐屯田郎中景献,就是武后时宰相、吴县陆元方之子陆正。太尉支与侍郎支都是三国吴吏部尚书陆瑁后裔。瑁第四子英之子玩、瓘,各为太尉支、侍郎支祖。太尉支之后有鸾台支,其后有吴江支、金溪支。侍郎支之后有宣公支,其后有山阴支,盐官支。
    盐官支祖徂传至玄孙承祖,生滋、居纯、居裕;滋孙逢休,开枢密支;居纯孙友谅为朝奉大夫,开朝奉支;居裕曾孙峻开吏部支;峻玄孙能仁,字寿春,自海盐六都迁 于灵溪,俗名姚滩,为灵溪支;能仁生百乘、千祥,千祥孙宗善迁居华亭。百乘传至灵溪第七世序,生楠、楩、槐、相、棨、概、干。楠字大用,号静山,为静山支祖。楠玄孙之祺,字幼塘,号筠修,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任金溪知县。槐字良卿,号迎川,明·正德年间进士,官至刑部主事,祀于江西万年名宦祠,为万年支祖。相字良臣,号鹤泾,明贡授江西建昌经历,为建昌支祖。棨号怀菊,为怀菊支祖。概字良平,号桂轩,为桂轩支祖。干字良植,号东洲,为东洲支祖。
    陆组传至陆氏四十九世陆起。无锡仰贤堂1948年 所修一百二十七卷本《陆氏世谱》载“起为北宋·庆历六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但《宋史》、《苏州府志》、《江阴县志》皆不载。《海宁州志稿》中称“陆起 为宋仁宗五年进士,郑獬榜”。陆组八世孙逢休(旋吉)长子韶之,字符美,仕至监察御史,居临安为临安支组。韶之长子景瑞字子正,判江宁府,居汾湖(在今吴 江嘉兴之间)。景瑞子邈,字惟远,为平阳知县。邈子汝楫,字济民,被奉为汾湖支祖。韶之次子景宽生适,字惟安,居海宁,为海宁支祖。
    逢休次子凝之,字符聚,为国子学录,传至第七世有唐弼、唐卿。唐弼字行方,迁居崇德(今桐乡)语溪,为语溪支祖。
    逢休第三子永之,字符长,兖州观察推官,配宋宗室女仁寿县君,生子景蕃。景蕃长子达,有曾孙唐俊,字英甫,居嘉兴,为嘉兴支祖。唐俊孙士宾,字彦从,居嘉善奉贤乡,为奉贤支祖。景蕃次子遒,字惟清,为归安(今吴兴)主薄,居湖州,为归安支祖。

清·光绪年间,盐官人陆万成出任海宁州官吏,主要负责地方公共性建筑的建设及修缮。盐官城北的平安桥始建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已历一百四十余年,年久失修,有坍塌之危险。陆万成为造福乡梓,毅然决定独资重修平安桥,亲自雇工备料,监工督修,风雨无阻,于1874年将平安桥修缮一新。陆万成又陆续重修了宁郭塘上的宜家桥、宁袁塘上的王家桥,并出资修造了一座桥名“的笃”的石板小桥。陆万成重修四桥,深得百姓赞誉,颇有官声。
    陆万成之孙陆坤明,生于1923年,解放前在上海米店当学徒,是上海市米业工会的创始人之一,并担任米业工会主席。解放大军进入上海,他配合军管会做了大量工作。1953年任虹口区委副书记,不久调任浦东区委副书记。1963年清明节,因轮船失事,英年早逝。
    民国年间,盐官支陆氏出了一位知名度颇高的人物——陆宗舆。陆宗舆在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上签下了自己的大名。他被乡人开除乡籍,冠以卖国贼的千古罪名。里人勒石刻碑藉以警示后人。


路仲(洛塘)支系
    据洛塘陆氏支系名士陆嘉淑《接济陆氏谱略序》云:“吾 族自两汉来,代有名臣逸士,功业文章华亭丕着,理学渊源金溪独隆。嗣后丁愈紫,而分徙之地不一,或宦迹所至流寓治郡;或行旅所羁寄籍他乡;或因沧桑而离故 土;或姻娅而筑新居所在成族。克光克裕,追朔厥本,系出同源。学使和州公讳舜,尝云:“天下无二陆”,确有谱序可稽,非浪语也。今同姓散处,显荣者不可数 计,而嘉郡、当湖为尤盛。吾海宁支实始嘉郡维安公。公讳适, 号静夫。唐宣公二十一世孙,当元末倥偬之际,卜居审山十五里僧舍,陆家亭其遗荫也。公生子四,以长子养浩公贵,明成祖朝累授封刑部侍郎。仲赘袁花里,遂择 鹏墩居焉。叔迁本邑城西里陆家牌楼,即是养浩公,讳子孟,洪武乙丑进士,仕至少司寇,终年乏嗣,遵父命,权以季弟德英公讳华随任抚育承祧。德英公三子,以 长改继养浩公,相传出赘盐邑横山张氏,故张氏有一支本系陆姓,年远世更不可考矣。次夭折有遗孤,随母氏居桐邑外祖家,云长生桥陆其后也。幼即耕隐公讳昂 公,系吴氏出。德英公晚年宅舍遭回禄,移居接济村,离旧址二里许。今族尊德英公为始祖,职是故耳。耕隐公承业中落,命子习举业外兼治白圭之术,故家号素封 文风不坠,争艺苑名列雍中,历数百年至今不替。”
    从此序文中可知,洛塘陆氏支系,源出鹏墩。路仲陆氏,宋、明两朝趋于鼎盛时期,颇多文人雅士。
    陆州,明武宗朝进士,官徽州知府,后官至江西副使,九江安庆兵备道。
    陆一骐,明丙辰进士。
    陆钰,明代举人,进士。明末,清兵入关后,绝食殉节。
    陆景华,嘉庆壬戍进士,官温州府学教授。
    陆之翰,清·顺治进士。
    陆嘉淑(1620年—1689年), 路仲陆家门前人(即今白虎桥东北处)。字孝可,又字冰修,号辛斋,又号射山。明嘉兴府学生。受其父影响,终生不仕。其父钰,饱学之士,家中建有藏书楼曰 “蜜香楼”。藏书无算,名闻江浙。父亲为明殉节在陆嘉淑心中留下了烙印。他自小受儒家传统文化熏陶,八岁吟诗作文,作径尺大字。十多岁时诗文书画俱精,名 闻遐迩。年少时与数同好游盐官,在陈家的隅园(即后来的安澜园)诗兴勃发,作七绝两首。诗意清新,意境旷远。
池阳堂外水连天,拂簟曾经枕石眠;
画角吹残春竟老,此生输却五湖船。

翠袖凭栏坠粉红,采莲歌断晚来风;
百年合榭深非昨,庆历风流想象中。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陆家的“蜜香楼”毁于一场大火,数万藏书化为灰烬。陆嘉淑为此大病一场。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开博学鸿词科,征举天下名儒。其时陆嘉淑之诗名文采皆不输于一流名士。京师公侯权宦争相推崇。1679年,嘉淑赴京师应试,在京师邀约文友王士祯等饮酒唱和,纵情山水,而于仕途则弃之如敝帚。陆嘉淑一生著述甚丰。
    清代著名诗人查慎行为陆嘉淑的女婿。两人是翁婿,也是师生。查慎行少时曾在路仲接受陆嘉淑的训育。查慎行闻名于世的诗文无疑也有陆嘉淑的陶冶;而陆嘉淑为人处世的高风亮节也对东床快婿产生了深远影响。
    陆嘉淑之弟陆宏定也颇有文名,有著作传世。
    陆以钧、陆以铧两兄弟,兄为监生,弟为贡生,两人著述颇丰。
    陆以馆,贡生,官户部主事,著《耦庐诗钞》、《指迷语录》。
    陆以钧之长女陆慧、次女陆珍、季女陆湄,均留有诗集。
发表于 2016-3-22 22:4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长安镇陆氏支系
    旧时长安镇坊间有谚云:“陈、朱、包、顾、陆,囤米三千六”;“陈、朱、包、顾、陆,银子过廿八(万两),害得穷人吃薄粥”。意谓长安镇上的五大豪门大族家底殷实。良田千顷,家财无算。旧时,陆氏在长安镇上经商开业,生意兴隆,店面房橉次节比,坊间有“陆半镇”之说。
长安镇的陆姓后人,散居于全镇城乡。长安镇陆氏的代表人物为陆元烺。
    陆元烺(1789年—1860年):原名世谨,字韫山,号虹江。父景华,清·嘉庆壬戍(1802年)科进士,教子有方,家训谨严。元烺幼承家学,早得举业,中嘉庆丁丑(1817年)科三甲进士;授刑部主事;累官至江西布政使、署巡抚(即兼提督军门)、加一品衔。回乡后,受聘主持“仰山书院”,为书院第四任院长,为仰山书院的繁荣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陆元烺饱览群书,知识渊博,高朋满座,门生环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著有诗集《盟鸥山馆诗》。
发表于 2016-3-22 22:5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陆氏人物小传
    陆贾, 西汉初楚人。以客从刘邦定天下。有辨才,奉命使南越,说南越王赵佗称臣。归称太中大夫。时于高祖前称说《诗》、《书》,高祖以为马上得天下,安事《诗》、 《书》。谏以天下“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高祖乃令述秦所以兴亡之故,著《新语》。惠帝时,吕后欲王诸吕,以病免职。后为陈平画策,促平交欢周 勃,卒诛诸吕。文帝时复使南越,晓谕赵陀,使去黄屋称制,令比诸侯。
    陆逊(183年—245年),三国东吴人,字伯言。生于江东豪门。博览群书。21岁 进入孙权幕府效力。汉献帝建安八年,陆逊以东西曹令史出任海昌屯田都尉兼领县事。陆逊在任海昌县令时,因连年旱灾,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关注民生,开 仓放粮赈济贫民,并组织百姓生产自救。“劝课农桑鼓励生产”(《世说新语,方正》注引《吴书》),百姓感其德,尊为“神君”。
    时值东汉末年,民不聊生。当时钱塘江南岸有一股以潘临为首的农民武装,被官府称作“山贼”,严重威胁以孙权为首的东吴政权,对海昌境内的治安稳定构成极大隐 患。陆逊审时度势,采用查户整顿的办法,将其中青壮年二千余人招募为兵,组成军队,扎营埭上(今海宁路仲),进行严格训练,并利用此队伍平定了会稽山贼。 后来,他率领路仲营两千精兵,协助奄武将军贺齐征讨鄱阳贼寇尤突,立下赫赫战功而官拜定威将军。
    陆逊是继东吴名将周瑜后又一位文武兼备、统率三军全面抗衡蜀、魏两大军事集团的著名将领。孙权黄武初,逊拜授大都督,领兵拒刘备,固守不战,待蜀军疲惫,方以火攻,大破之。领荆州牧,后任丞相。因反对孙权废太子,受责,愤恚卒,谥“昭侯”。
    陆机(261年—303年), 西晋吴郡吴县人,字士衡;陆逊孙;陆抗子。少领父兵为牙门将。吴亡,退居勤学,作《辨士论》。晋武帝太康末,与弟陆云入洛,文才倾动一时。赵王司马伦辅 政,引为相国参军,预诛贾谧。齐王司马冏收付廷尉,赖成都王司马颖敕免,遂依之,为平原内史。从讨长沙王司马义,为后将军、河北大都督,兵败被谗,为颖所 杀。陆机诗重藻绘排偶,骈文亦佳。所作《文赋》,论述作文利弊,精当绝伦,著有《陆士衡集》。
    陆云(262年—303年), 陆机弟,字士龙,少与兄齐名,号曰“二陆”。年十六,举贤良。武帝太康末,随兄机入洛,刺史周凌召为从事,转凌义令,有能名。历官尚书郎、侍御史、中书侍 郎、清河内史。成都王司马颖将反齐王司马冏,以陆云为前锋都督。会冏诛,转大将军右司马。惠帝太安二年,颖、河间王司马顺起兵反长沙王司马义,与兄陆机兵 败同被谗害。善为文,为贾谧“二十四友”之一。今存《陆士龙集》辑本。
    陆贽(754年—805年)字敬舆,嘉兴人。出生地相传在域内甜水井(今域区斜西街东首)。陆氏自东汉末即为江南望族。陆贽出生时家道已中落。父陆侃曾任溧阳县令,早逝。贽受母教成长。唐·大历六年进士(771年), 又应博学鸿词得高第,授华州郑县尉,迁渭南县主薄。唐德宗即位,由监察御史召为翰林学士。时藩镇跋扈,朝政紊乱,叛军陷长安,军阀朱泚僭称帝,陆贽随德宗 避乱奉天,为考功郎中。长安收复后,还东京,任中书舍人。自任翰林学士后,即参赞机要,负责起草文诏,甚得朝廷倚重,号称“内相”。时当危难之际,朝政千 头万绪,大量诏书均由贽起草。贞元七年(791)拜兵部侍郎,知贡举。次年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拜为 宰相。执政期间公忠体国,励精图治。在社会矛盾深化,唐王朝濒临崩溃的形势下,他为朝廷出了很多善策。由于贽多谋善断,措施得当,力挽危局,使唐王朝摇摇 欲坠的局面得以转危为安。德宗信用奸臣,于贞元二年罢贽知政事,为太子宾客。贞元十一年复贬忠州别驾。贽谪居僻地,仍心念黎民。唐顺宗即位后,下诏召还陆 贽,诏未至而贽已逝。
    陆贽是唐代贤相。苏轼认为他是“王佐”、“帝师”之才。贽著述甚丰,流传至今的有《陆宣公集》(亦名《陆宣公翰苑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重新出版)。在江南陆氏的诸多宗谱里,陆贽被尊奉为陆氏始迁祖。
    陆游(1125年—1210年), 宋越州山阴人,字务观,号放翁。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应礼部试,名列前茅。任枢密院编修官,赐进士出身;官至宝谟阁待制,封渭南伯;干道六年,起为夔州通判; 后入四川宣抚使幕,复任四川制置使司参议官;淳熙七年,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以发粟赈灾,被劾罢;十六年,任礼部郎中,劾罢,闲居十余年;宁禾嘉泰二 年,召修孝宗,光宗实录,以宝谟阁待制致仕。工诗词散文,亦长于史学。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为南渡后四大家。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 书》、《老学庵笔记》等。陆游子子坦曾任海宁县令。
    陆州,海宁人,字汝行。明·嘉靖二十三年进士,以南昌校官典湖广乡试,历刑部员外郎,出为常德知府,改土堤为石堤,以护民居,甚得民心;取消禁米出境之令,粮价合理,民颇受益。官至湖广按察副使,兵备九江。
    陆阶,明末清初钱塘人,字梯霞,少与兄陆圻、陆培为复社名士,称“陆氏三龙”。与陈子龙友善。以经济、文章自任。明亡,隐于河渚,以佃渔为食。授徒,从游者如市。有《白凤楼集》,年八十三卒。
    陆容,字景远,明代人,居殳山。殳山古属秀水县,后改属崇德县,旧名千金乡,后又属桐乡县,名殳山乡。1950年划归海宁县。陆容隐居殳山三十余载,建有来青堂。自号“来青堂主”,时有文人造访。创立“殳山诗社”,为一时之盛。
    陆齐寿,原名振之,字泑山,海宁鹏坡人(今袁花镇)。岁贡生,才思卓越,著《汉易图书拾义》,时人服其精。工诗善书,兼长画兰竹,家频鹏湖,有最乐山庄赋诗征和,深得林泉之趣者。卒年八十。《海昌鹏坡陆氏宗谱》为其捐资续修。
    陆嘉淑(1620年—1689年),清代海宁路仲里人;字子柔,又字孝可,号冰修,又号射山,晚号辛斋;明末嘉兴府儒生,陆钰子、陆宏定兄,查慎行岳父。其父陆钰于明亡时绝食殉节,他终生不求仕进。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荐博学宏词,力辞不就。他书法遒劲,与陈奕禧齐名,擅画山水,亦有意境。居室曰“蜜香楼”、“须云阁”,藏书万卷,惜楼在顺治乙未(1655年)仲冬被焚,载籍俱毁。著述甚丰,有《问豫堂文钞》十二卷、《射山诗钞》、《诗雅》六卷、《三颂解》五卷、《史论》及《续史论》各一卷、《须云阁宋诗评》二卷。
    陆景华,壬戍进士,字曙初,号尧峰,官温州教授。
    陆宗舆(1876年—1941年),字闰生,海宁盐官人。
    年十六应童子试。十八岁院试取性理为杭府之冠。宗师陈公异之,列为案首……后从南通张先生读书学文,旋赴武昌学理化者年余。……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自费赴日,留学于早稻田大学。回国后在北京崇文门管理税务,历任进士馆和警察学校教习、巡警部主事;光绪三十一年冬,随载泽出国考察宪政;后调奉天洋务局总办兼东三省盐务督办;宣统元年(1909年)任职宪政馆;次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被选为资政院议员;之后,任交通银行协理、印铸局长、度支部右丞并代副大臣。
    中华民国成立,任袁世凯总统府财政顾问。1913年被选为参议院议员及宪法起草委员;同年12月,受袁世凯特命为驻日全权公使,参与袁投靠日本的卖国活动;1915年,自始至终参与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的谈判;后又积极活动,争取日本内阁支持袁世凯称帝;袁病死,陆宗舆卸任回国,任交通银行股东会长;第一次恢复国会时,仍任参议院议员;1917年8月,中日合办的中华汇业银行在北京成立,任总理;11月,任临时参议院议员;1918年4月、8月,以汇业银行总理名义,代表日本与段祺瑞政府先后签订“有线电报借款”和“吉黑两省金矿及森林借款”合同,共5000万日元,将中国有线电报财产、收益和吉黑两省森林金矿资源抵押给日本;又任币制局总裁和龙烟铁矿督办;与徐世昌、段祺瑞、章宗祥、曹汝霖等往来密切。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群众强烈要求惩办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6月10日,北洋政府被迫将三人免职。在家乡海宁县,5月13日,各界人士在硖石镇召开万人大会,一致决议开除卖国贼陆宗舆的乡籍,通电全国;并在盐官邑庙前、镇海塔下和陆家门口三处树立石碑,上刻“卖国贼陆宗舆”,每日观者不绝。陆闻讯后,终日惶恐不安,重贿海宁县知县毁碑。乡人群起而阻之。县知事摄于民情之激愤,不敢胡为。8月16日,北洋政府内务部行文海宁县知事销毁碑石,民众得知,即致电内务部,斥为包庇卖国贼。直至徐世昌任总统时下令,此三碑才被强行拆除。
    此后,陆宗舆仍任汇业银行总理及龙烟煤矿和铁矿督办,并一度出任临时参政院参政。1927年任张作霖安国军外交讨论会委员。同年任交通银行总理。旋辞职。1940年,复任汪伪政府行政院顾问。
    陆坤明(1923年—1963年),陆万成之孙,盐官人。他自小在上海米店当学徒。解放前夕上海成立米业工会,他为创始人之一,任工会主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上海军管会召集的多次会议。1953年初任上海虹口区区委副书记,不久调任上海浦东区区委副书记。1963年清明节,他赴嘉兴出差,顺道回盐官探亲。当轮船驶至宁郭塘新桥堍时,撞上桥墩,陆坤明及全船数十人不幸遇难。年仅40岁。

发表于 2016-3-22 22:5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宁陆氏主要著述
    陆子孟:明人,字养浩,号求吾,又号介庵。著有《陆介庵遗集》一卷。
    陆钰:字尔式,号真如;后改名荩谊,字忠夫,晚号退庵。明·万历戊午科举人,乙酉国变,绝食殉节。著有《五经注传删》二十卷。
    陆垲:字颖葵,号涉源,监生。著《善忘录》六卷。
    陆茂增:字益其,号邛浦,嘉庆辛未岁贡。著《三礼汇考》、《四书汇考》、《经义考补遗》、《藏修室诗草》四卷。
    陆楏:字绮材,号冰庵,候选布政司理问。著《铁砚室诗稿》。
    陆素生:字少白,晚易字夷白,布衣。著《放斯阁诗钞》六卷。
    陆奇:字兆三,号味古,著《易象观仪》、《焦氏易林解》。
    陆洪畴:字柜椿,号秬邨,著《谦默室诗钞》八卷。
    陆元烺:长安镇人,字韫山,号虹江,嘉庆丁丑进士,官江西布政使署巡抚,乞归,主仰山书院有年。著《盟鸥山馆诗集》、《胸游草》。
    陆用霖:字澍生,号兰垆,著《形家辑西》四卷。
    陆济舟:字载汾,号元圃,著《春池书屋诗稿》二卷。
    陆以钧:字秉之,号乙斋,又号尚左生,监生。著有《心太平居随笔》十卷。
    陆以铧:字畲庄,号更生,贡生,著《绿榆庄杂俎》四卷、《秘图山馆吟草》一卷、《云卧山房吟草》一卷、《绿榆庄吟草偶    成》二卷、《雪窗百咏》一卷、《玉玲珑馆偶成》一卷、《五连环》一谱。
    陆宏定:陆嘉淑弟,字紫度,号纶山,又字蓬叟,号东滨,与兄齐名,著有《宁远堂书稿》二册、《凭西阁长短句》一卷。
    陆之瀚:著有《陆子韫言》九卷。(姚寿祺得于吴门书肆仅一册)
    陆维垣:字君屏,著《柞溪村庄诗文集》二十卷、《家训》一卷。
    陆嘉淑:钰子。字孝可,又字冰修,号辛斋,又号射山。著有《三颂解》五卷、《藩镇录》五卷、《陆氏本支宗谱》二卷、《集异录》一卷、《同社诗钞》一卷、《须 云阁宋诗评》二卷、《诗雅》六卷、《辛斋遗稿》二十卷、《辛斋诗话》、《问豫堂文钞》十二卷、《须云阁词》二卷、《北游日记》一卷、《亡友录》、《景行 录》四卷、《辛斋诗余》、《射山诗钞》、《史论》、《续史论》各一卷。
    陆任知:清人,著《读溥仪》、《开便答记》
    陆震:字仲占,著《闽游草》
    陆凤翎:字蘅周,号桐村,著《江篱草》一卷
    陆调鼎:字鲁严,著《鲁严遗稿》二卷。
    陆景华:字曙初,号晓峰,嘉庆壬戍进士,官温州府学教授,著《东瓯诗钞》。
    陆以馆:字协之,号耦庐,贡生,官户部主事,著《耦庐诗钞》、《指迷语录》。
    陆齐寿:原名振之。字泑山,咸丰葵丑岁贡。著《汉易图说拾义》、《诗经三注考异》、《古缘书窗随笔》、《医学萃精》、《最乐山庄文钞》二卷、《最乐山庄诗钞》八卷。
    陆桂芬:洛塘陆氏,嘉淑七世孙,一名梓,字子云,号梦周,著《洛埃居诗钞》。
    陆锦雯:字来章,号莱庄,著《偷闲吟》八卷。
    陆元灏:以钧子,号春江,增贡生,著《来吉轩课余吟草》二卷。
    陆亨济:以钧子,字禹门,号梁舟,光绪戊寅岁贡,著《课余吟草》三卷。
    陆滪:字揆门,著《希瓦史》、《东海献征录》、《来爽阁诗文集》、《雪瓯谈余》。
    陆思勄:字小鲁,著《花柎轩古文》、《花柎轩诗存》。
    陆宏翰:号毅堂,廪贡生,著《毅堂吟稿》、《枕善居杂俎》、《愈愚斋丛书》二十四种、《焚余集》。
    陆福潆:字亚夫,郡诸生,力学授徒,一生谨饬,著《阶绿帘青室诗草》。
    陆莘行:清代人,字纟贽;贡生祝翼棐室;钱塘陆圻季女;著《云游始末记》一卷、《尊前话归》一卷、《秋思草堂集》一卷。
    陆若松:字长青,号龛山、女史御史;陆清源之女;著有《永庵诗选》一卷。
    陆慧:字佩英,号茞香;陆以钧长女;著有《醉月轩吟草》二卷。
    陆珍:字碧珊,号瑶卿;陆以钧次女;著有《碧梧轩吟稿》。
    陆湄:字漱琼,号蓉卿;陆以钧季女;著有《梦笔轩吟草》。
    陆丰:女,字少坪,著《棠苑春吟诗草》。
(陆明达)
发表于 2016-3-29 11:3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平湖陆氏

本帖最后由 陆旭 于 2016-3-29 11:35 编辑

江南多陆氏。汉、晋时陆氏为江南四姓之一,为地域内世家望族。明天启《平湖县志》记载:“旧带县北三十里,与新带邻,陆氏族聚居之,亦呼陆家带”,“灵溪,县东北二十七里,水秀沙明,控带三泖,产细布,人争市之,方数里俱陆氏,亦呼陆家栅”。陆氏第十七世闳为避乱居古海盐华亭谷泖的凤凰基(今平湖新埭镇南阳村),其子孙始以泖上为居地,据明朝天启《平湖县志》古迹条记载:“凤凰基,在县东北二十七里,汉太守陆闳隐居处。”陆闳,娶金氏,有三子:印、温、恒。其死后葬于苏州封门外,为江南颍州支始祖。平 湖陆氏名人辈出。三国时期,郁林太守陆绩官,重孝道,二十四孝之一的“陆绩怀橘”的故事流传至今。陆逊为东吴镇西将军,加大都督左丞相,封华亭侯。陆琩为 东吴议郎,选曹尚书。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时称“二陆”,文章冠世,独步当时。唐时,陆元方为武后相国。陆希声、陆贽两人均为宰相。陆贽更为一代贤相,其学养才能和品德风范,深得当时和后代称赞,权德舆比之为汉代的贾谊,苏轼认为他是“才本王佐,学为帝师”,《新唐书》的论赞中说他的思想“可为后世法”。现平湖7支陆氏(祥里支、南陆支、泖西支、灵溪支、靖献支、县西支、陈田支),多出自文公支陆希声和宣公支陆贽之后。明清时期陆氏共出进士40人,有一门三代进士陆淞、陆杲、陆光祖,武进士锦衣卫指挥使陆炳,“天下第一清官”及“清代理学儒臣第一”的陆陇其,靖献先生陆正,陆堂先生陆奎勋,保本塔重建者陆葇。近现代有我国现代高等书法教育的先驱者之一陆维钊先生。自17世陆闳之后,以居泖口为主的陆氏文武兼备,群贤纷出,显赫于江南各地,在平湖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发表于 2016-3-29 11:4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富阳县胥口镇佛鲁村

本帖最后由 陆旭 于 2016-3-29 11:56 编辑

2015年11月9日是胥口镇佛鲁村陆氏的大日子———历经数月,其族谱终于修缮完成,本周就将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

  本站家风家规系列报道就选择在了佛鲁村。而与前几站的报道有所不同的是,这次侧重介绍修谱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传统文化在乡间的传承。正如本系列报道开篇所述,华夏文明之所以从不中断、数千年来一脉传承,与中国人最为重视的血脉不无关系。

  更为珍贵的是,修谱期间,因各类史料的搜集,不但厘清了佛鲁陆氏一脉的繁衍演变,还为新登当地诸多原本已消逝的历史典故找到了一丝痕迹。

  佛鲁陆氏,明清时期曾多次修谱,序言中开宗明义地说到,“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谱者,谱其族之源”。因此,在中国传统认识中,宗谱不单是一个家族的繁衍史,同时也记录了国家、民族的变迁。

  出于对先民的尊敬、自我身份的追寻,使得中国人异常重视宗谱的续订。除了血缘关系外,我们还希望,在那些取得出众个人成就的先人身上,学习他们的良好品德,效仿他们的刻苦勤俭,形成简明扼要的家风家规,以此勉励族人。

  这是中国人最坚固的信仰,我们一定要追本溯源,我们必须知道祖先是谁、从哪里来,从而寻找历经千百年后成为今天的我们的答案。

  “新登陆家第一乡”

  佛鲁的故事,应该从一句新登俗语说起———“上四乡,下八乡,新登陆家第一乡”。

  该俗语的关键在于显得突兀的后半句。众所周知,新登古时称新城,有着长达2000多年的建城史,为何单单一个陆氏即可冠绝全城?因年代久远,这句俗语在今天即便新登当地人也大多已淡忘,只有少数年老者依稀记得前半句。

  张宝昌自从教师岗位退休后,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新登本地历史人文的挖掘和整理工作,成就斐然。根据史料,他解释,这句俗语中的“陆家”指的就是佛鲁陆氏,其来历大约源于陆氏家族当年的显赫。

  清乾隆年间,佛鲁陆氏诞生了一位叫陆介眉的文人,一生从未为官,隐居乡间吟诗作文,其诗文成就享誉杭州,为当时隐居乡间最为知名的文人贤达之一。张宝昌介绍,新登流传至今的诸多史料中,对其均有描述。据记载,陆介眉写了大量描写新登景观、人文的诗赋,大部分流传至今,文学成就暂且不论,其诗词中关于新登当年人文的介绍即是最为珍贵的文字史料。陆介眉声名最著时,但凡新登新任父母官履新前必到陆家,而途经新登的官员、文人有空也一定上门拜访,堪称一代名士。

  而陆介眉的胞兄,两个儿子也都是文化人士,写得一手好诗文,还是当朝举人。因此,陆家一跃成为新登影响力最大的家族。“这就不难理解俗语中为何对陆家那么推崇备至了。”张老说,“陆介眉生活的乾隆年间,也是佛鲁最风光的时代。”

  至今,佛鲁仍能见到那个时代的诸多印记,比如村内多座过溪桥梁均由当时陆家出资修建。

  这段典故,张老早就知晓,但对于佛鲁更久远的过往,尤其是陆氏为什么迁居佛鲁的历史,他一开始也没有太多的了解,即便是今天大部分佛鲁陆氏村民,对先祖也是一知半解。因此,佛鲁陆家一开始对修谱一事并不热衷,启动这项工程并一直参与修谱的,也只是和佛鲁陆氏同宗的长兰村方家坞自然村的陆氏后人。

  直到负责修谱的张宝昌拿出了第一批资料,佛鲁陆氏后人才得知,家族竟然有那么辉煌的过去、那么多引以为傲的先人,此后便积极参与修谱及其各种活动。更让人惊喜的是,原先各顾各的陆氏村民,因修谱而变得空前团结,原因很简单———“原来我们是一家人”。

  挖出数段几近失传历史

  查阅了大量史料后,张宝昌终于摸清了佛鲁陆氏的繁衍历史。目前能查询到的最早关于佛鲁陆氏记载的历史发生在唐代。“当时陆氏主要聚居在现在的渌渚镇,当年应该也是当地的望族。”张老说,“渌渚镇现在还有一些陆塘等和‘陆’有关的地名,甚至渌渚的‘渌’也有可能是‘陆’的通假字。”

  唐之后,随着人口增长、战争等因素,渌渚陆氏开始向外迁徙。在清代版的《新登县志》、佛鲁陆氏清代族谱等史料中,张老第一次发现,宋末元初时,当时渌渚的陆氏五兄弟决定分迁,老大留守渌渚,其余四人分别迁往余杭、桐庐、崤山(山名,与佛鲁相距不远)及鹿山。

  张老强调,关键是“鹿山”。几年前,他也主持了鹿山陆氏族谱的修订,但无论是村民,还是相关记载,“都没法确定鹿山陆氏的先祖是谁、从哪里来”。他说,“现在终于能确定鹿山陆氏和佛鲁陆氏是同宗同族了,这对两地的陆氏来说,都是件大好事”。

  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在尘封百年的老谱中,张老惊喜地看到了第一个迁居佛鲁的陆氏先人的自述,这篇写于明洪武三年的自述被张老视作珍宝,“即便在旧版新登县志都没有记载”。这位先人名叫陆原俊,主要生活于元、明交替年代,根据其自述,元末,被张士诚击败的残余元兵退至新登县城,烧杀掳掠,百姓苦不堪言,激愤之下,他召集数百族人起兵反元,成功击败了已是强弩之末的元兵。

  对于这篇自述,张老说,需要介绍下当年的历史背景:元末天下大乱,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三股反抗势力延展至新登、富阳、桐庐等地,而陆原俊起兵时便主动顺应了朱元璋,“这也是后来朱元璋称帝后,给陆原俊加官晋爵的原因”。

  平定新登后,根据明军安排,陆原俊率军东进,驻扎于现在的青云桥,打算进攻张士诚势力控制下的富阳县城。得到消息后,张士诚当即命令驻扎在现银湖街道的部队急行军截杀。陆原俊召集的士兵原本就是农民,战斗力薄弱,与张士诚部队遭遇后便被击败。陆原俊带着幸存的族人、士兵四处躲避,同时寻找朱元璋的部队,一路上多名家人或被追击的敌人杀害,或因劳累导致重病身亡。

  这一年是洪武元年,即是朱元璋登基称帝的第一年。也就是这一年的晚些时候,朱元璋取了天下,加封陆原俊为义兵万户。

  张宝昌说,这段历史他也是第一次看到,对于新登明史是非常有价值的补充。

  天下大定后,陆原俊的两个儿子保观、三观分别迁居至长兰村方家坞及现在的佛鲁村,也就是两村村民口中的“大房”、“二房”先祖。

  自此,佛鲁陆氏繁衍生息,人丁逐渐兴旺,尤其在清朝时成为赫赫有名的名门望族。不过,这一族在民国时期开始衰落,随后,代表着当年荣耀的祠堂、大宅等被逐渐拆除,最终连同过往一起消失在历史迷雾之中。

  到了现代,陆氏仍是佛鲁的第一大姓,尽管声名不如过去,但还是涌现出了一代画梅大师陆九畴、世界半导体专家陆杰民、我国航天航空领域专家陆千祥等优秀后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12 | 《 陆氏家园 》  版权所有 | GMT+8, 2024-4-19 16:4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