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训系总宗谱》即将面世
楼主: 陆燕超

赞五修宿迁<<陆氏世谱>>续修者永春、永干、启超等宗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29 11:5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陆氏家制-宋-陆九韶

首页 > 02儒藏-0370部 > 12修身治家-58部 > 54-陆氏家制-宋-陆九韶

陆氏家制﹝宋﹞陆九韶撰
  
  
  居家正本上
  古者,民生八岁入小学,学礼乐射御书数。至十五岁,则各因其材而归之四民,故为农工商贾者亦得入小学,七年而后就其业。其秀异者入大学而为士。民之德行,凡小学大学之所教,俱不在言语文字,故民皆有实行而无诈伪。自井田废坏,民无所养,幼者无小学之教,长者无大学之师,有国者设科取士。其始也,投名自荐,其终也,糊名考校。礼义亷耻絶灭尽矣。学校之养士,非养之也,贼夫人之子也。父母之教子,非教之也,是驱而入争夺倾险之域也。愚谓人之爱子,但当教之以孝弟忠信,所读之书先须六经语孟,通晓大义,明父母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之节,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以事父母,以和兄弟,以睦族党,以交朋友,以接邻里,使不得罪于尊卑上下之际次。读诸史以知历代兴衰,究观皇帝王霸与秦汉以来为国者规模措置之方。此皆非难事,功效逐日可见,惟患不为耳。世之教子者不知务此,惟教以科举之业,志在于荐举登科,难莫难于此者。试观一县之闲应举者几人,而与荐者有几?至于及第,尤其希罕。盖是有命,非偶然也。此孟子所谓求在外者得之有命是也。至于止欲通经知古今修身,为孝弟忠信之人,特恐人不为耳。此孟子所谓求则得之求在我者也。此有何难,而人不为耶?况既通经知古今,而欲应今之科举,亦无难者。若命应仕宦,必得之矣。而又道德仁义在我,以之事君临民,皆合义理,岂不荣哉!
  居家正本下
  人孰不爱家爱身爱子孙?然鲜克明爱之之道,故终焉适以损之。请试言其略:一家之事,贵于安宁和睦悠久也,其道在于孝弟谦逊,重仁义而轻名利夫!然后安宁和睦,可得而享也。今则不然,所谓谦逊仁义之道,口未尝言之,朝夕之所从事者,名利也;寝食之所思惟者,名利也;相聚而讲究者,取名利之方也。言及于名利,则津津然有喜色;言及于孝弟仁义,则淡然无味,惟思卧;幸其时数之遇,则跃跃以喜;小有沮意,则躁闷若无所容与,镬汤炉炭无异。如其时数不遇,则朝夕忧煎,怨天尤人,至于父子相夷,兄弟叛散,良可悯也!岂非爱之适以损之乎?夫谋利而遂者不百一,谋名而遂者不千一。今处世不能百年,而乃徼幸于不百一不千一之事,岂不痴甚矣哉?就使遂志,临政不明仁义之道,亦何足为门户之光耶?愚深思熟虑之日久矣,而不敢出诸口。今老矣,恐一旦先朝露而灭,不得与乡曲父兄子弟语及,于此怀不满之意,于冥冥之中无益也。故辄冒言之,幸垂听而择焉。夫事有本末,知愚贤不肖者本也,贫富贵贱者末也。得其本则末随,趋其末则本末俱废。此理之必然也。何谓得其本则末随?今行孝弟,本仁义则为贤为知,贤知之人,众所尊仰。虽箪瓢为奉,陋巷为居,已固有以自乐,而人不敢以贫贱而轻之,岂非得其本而末自随乎?夫慕爵位,贪财利,则非贤非知,非贤非知之人,人所鄙贱,虽纡青紫,怀金玉,其胸襟未必通哓义理,亦无以自乐,而人莫不鄙贱之。岂非趋其末而本末俱废乎?况贫富贵贱,自有定分。富贵未必得,则将陨获而无以自处矣。斯言往往招人怒骂,然愚谓或有信之者,其为益不细,虽怒骂有所不恤也。况相信者稍众,则贤才自此而盛,又非小补矣!
  居家制用上
  古之为国者,冢宰制国用,必于岁之杪,五榖皆入,然后制国用。用之大小,视年之丰耗。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国既若是,家亦宜然。故凡家有田畴,足以瞻给者,亦当量入而为出,然后用度有凖,丰俭得中,怨讟不生,子孙可守。今以田畴所收,除租税及种盖粪治之外,所有若干,以十分均之,留三分为水旱不测之备。
  专存米榖,不可变易银钱轻货,但当逐年增置仓廪。
  一分为祭祀之用,祭祀谓先祖中溜社稷之神。
  六分分十二月之用,闰月则分作十三月之用。
  取一月合用之数,约为三十分,日用其一。茶饭鱼肉,宾客酒浆,子孙纸笔,先生束修,干事奴仆等,皆取诸其间。
  可余而不可尽,用至七分,为得中。不及五分,为太啬。盖于所余太多,则家益富,不至僭侈无度,而入于罪戾矣。
  其所余者,别置簿收管,以为伏腊裘葛修葺墙屋医药宾客吊丧问疾时节馈送。又有余,则以周给邻族之贫弱者,贤士之穷困者,佃人之饥寒者,过往之无聊者,毋以妄施僧道。盖僧道本是蠧民,况今之僧道,无不丰足。施之适足以济其嗜欲,长其过恶,而费农夫血汗勤劳所得之物,未必不增吾冥罪,果何福之有哉?其田畴不多,日用不能有余,则一味节啬,裘葛取诸蚕绩,墙屋取诸畜养,杂种蔬果皆以助用,不可侵过次日之物。一日侵过,无时可补,则便有破家之渐,当谨戒之!其有田少而用广者,但当清心俭素,经营足食之路,于接待宾客吊丧问疾时节馈送聚会饮食之事,一切不讲,免致干求亲旧,以滋过失责望,故素以生怨尤,负讳通借,以招耻辱。家居如此,方为称宜,而远吝侈之咎。积是成俗,岂惟一家不忧水旱天灾,虽一县一郡通天下皆无忧矣!其利岂不博哉!
  居家制用下
  居家之病有七,曰呼,曰游,曰饮食,曰土木,曰争讼,曰玩好,曰惰慢。有一于此,皆能破家。其次贫薄而务周旋,丰余而尚鄙啬,事虽不同,其终之害,或无以异,但在迟速之间耳。夫丰余而不用者,宜若无害也,然已既丰余,则人望以周济。今乃恝然,必失人之情。既失人之情,则人不佑之,惟恐其无隙。苟有隙可乘,则争媒蘖之,虽其子孙,亦怀不满之意。一旦入手,若决堤破防矣。前所言存留十之三者,为丰余之多者制也。苟所余不能三分,则存二分亦可。又不能二分,则存一分亦可。又不能一分,则宜樽节用度,以存赢余,然后家可长久。不然一旦有意外之事,必遂破家矣。
  记曰:丧用三年之仂。注谓仂,什一也。计今所存留三分之数,丧葬所费,其丰约之节,当以此为凖。余谓人家婚礼,当视丧礼所费,则丰约亦似得中。其有贫者,岂复可立凖则?所谓敛手足形,还葬而无椁,人岂有非之者?则婚礼亦宜俱无所费,所谓迨其谓之是矣。
  前所谓一切不讲者,非絶其事也。谓不能以货财为礼耳。如吊丧则以先往后罢为助,宾客则樵苏供爨清谈而已。至如奉亲,最急也,啜菽饮水,尽其欢,斯谓之孝;祭祀,最严也,蔬食菜羹,足以致其敬。凡事皆然。则人固不我责,而我亦何歉哉!如此,则礼不废而财不匮矣。前所言以其六分为十二月之用,以一月合用之数约为三十分者,非谓必于其日用尽,但约见每月每日之大槩,其间用度,自为赢缩,惟是不可先次侵过,恐难追补。宜先余而后用,以无贻鄙啬之讥。世皆谓用度有何穷尽?盖是未尝立法,所以丰俭皆无准则。好丰者妄用以破家,好俭者多藏以敛怨,无法可依,必至于此。愚今考古经国之制,为居家之法,随赀产之多寡,制用度之丰俭。合用万钱者,用万钱不谓之侈;合用百钱者,用百钱不谓之吝,是取中可久之制也。
  
  
  
发表于 2016-4-3 09:4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宿迁支陆氏宗亲聚会清明祭祖活动。
 楼主| 发表于 2016-4-3 15:4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陆燕超 于 2016-4-3 15:45 编辑

一个人在某一姓氏的家族中,其世次一般是确定的,世次是一种秩序,在封建社会中长幼尊卑的伦理道德还是比较严格的,然自民国以来,反封建礼教斗争一浪高过一浪,至文革以破“四旧”止,几乎彻底砸碎所有可见的封建残存。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是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时至今日,传统节日的回归是必然的。过去婚礼上有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的仪式,某认为太精典了。这体现了人的世界观,孝亲观,互尊观。每一个人都需要尊重,但是尊重是双向的。人不敬天,天可灭之。天不随愿,人必斗之。同理在家族中、家庭中、社会中是一样的,人人互爱,生生相惜,和蕴一团,美妙绝纶。
发表于 2016-12-21 18: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了解东北陆氏的请联系。。。。天、德、宗、占、广(振)。。。1184432957@qq.com
 楼主| 发表于 2017-3-22 22:2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家谱的内容和形式要连地气接人气并且与时俱进,家谱的微缩化、电子化、通俗化是大势所趋。家谱要有好懂、易识、便携、 耐存、 防火 、防水、防腐、防虫、防病毒等特点。
发表于 2017-3-26 18: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扬州陆氏:廷如正天德;仁义礼智信....烦请知道这个班辈字序的联系QQ2558234708。谢谢
发表于 2017-4-10 10: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篇由版主陆燕超先生开篇的帖子,此帖名为宿迁世谱修谱,但内容渊及全国。此帖史料充实,有根有据,宗亲踊跃参与跟帖,百花齐放,煞费苦心。尤其点击率超9万,跟帖21页,为本网第一帖,效果甚好,实为陆氏家园宝库之一。超赞!
发表于 2017-4-10 16:29:09 | 显示全部楼层
陆燕超 发表于 2017-3-22 22:25
家谱的内容和形式要连地气接人气并且与时俱进,家谱的微缩化、电子化、通俗化是大势所趋。家谱要有好懂、易 ...

家谱的发展方向:电子软件化、微缩辞典化、通俗易懂化
发表于 2017-4-16 21:55:06 | 显示全部楼层
陆贽 忠宣公像
发表于 2017-4-16 22: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陆氏“让里支”重修世谱序——公元二0一三年
《易经》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江东吴郡陆氏家族的产生、繁衍、成长和发展,就是这一精神的真实写照。有诗为证:
吴郡陆氏,源远流长。根自黄帝,始于元候。齐王无盐,生子田通。封侯陆乡,改称陆姓。五世陆贾,新语安邦。持节南越,汉初鼎定。陆烈受命,吴县县令。齐鲁文化,传播江南。平原之陆,定居吴地。千载奔流,枝繁叶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名相先贤,世代忠良。汉尹陆璜,首建宗谱。陆绩太守,廉石之光。陆逊助吴,堪比吕尚。尚书陆瑁,精修世谱。陆机陆云,百代文宗。陆玩陆瓘,太尉侍郎。知命博士,续编史记。元方像先,一门三相。宣公陆贽,学为帝师。农学诗人,甪直龟蒙。义薄云天、山阴陆佃。抗金名将,北宋陆宲。心学治世,九渊九龄;爱国诗人,放翁陆游;背主殉国,宰相秀夫;画家之冠,公望陆坚。治学求实,太仓世仪。洁己爱民,平湖陇其。祖孙状元,肯堂润庠。开国功臣,慕武定一。屏宇建业,潞安知府。回乡泰伯,让里始祖。世系绵绵,望族盈盈。继承遗志,传承文化。告慰祖宗,教育子孙。修身齐家,建功立业。奉献社会,光宗耀祖。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历经五千余年。我陆氏源于黄帝,始于齐宣王少子陆通。《唐书&#8226;宰相世系》载:平原君陆氏始祖陆通,生恭候发。为齐上大夫。发生二子:蔓、皋。皋生邕。邕生汉中太中大夫贾。(贾)生烈,字伯元。吴县令、豫章都尉。既卒,吴人思之,迎其丧,葬于胥门屏亭,子孙遂为吴地人。
翻开史册,早在三国、两晋及南北朝时期,陆氏已经成为江南望族。所谓“江东”“八族未足奢,四姓实名家”,“四姓”乃“朱张顾陆”。 又云:江南多望族,论其盛者未有加于陆氏也!其中,载入史册者不可枚举。粗略统计,陆氏在历代任宰相16位,尚书52位,侍郎39位,卿、郎中、大夫229位。刺史、节度使、州牧71位,太守、府台112位,县令145位,将军735位,又进士317位,状元7位。历朝从祀文庙者,陆氏有五位:陆贽、陆九渊、陆秀夫、陆陇其、以及陆世仪。再有,世称“元四家”之冠,大画家黄公望,系元候公五十四世裔孙,本名陆坚,其代表作“富春山居图”,誉为“画中兰亭”,列入“中国十大传世名画”。还有列入学术巨著《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匡亚明主编,1990年陆续出版),被学术界公认为“中国思想家”的,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共200位先哲,其中陆氏就有五位:即陆贾、陆贽、陆九渊、陆游、陆世仪等。
同为陆姓,宗脉有别。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陆姓占总人口的0&#8226;31%,约370万人。陆姓在华夏百家姓中排列第70位。从地域分布而言,江浙沪等东南沿海省份为陆姓人口最为集中之地。据2001年上海市的“百家姓”中名列第九,人口以百万之数相计。据《史记》等史书和2002年黄锡之撰《中华姓氏谱&#8226;陆姓》卷载考,陆姓源流有:吴回之子,陆终之后;平原陆氏,帝舜有虞氏之后裔;春秋“楚狂接舆”陆氏;春秋陆浑国后裔;鲜卑族步陆孤氏改为陆氏。我陆氏则为“平原陆氏,帝舜之后裔”。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陆氏,非他陆氏。战国时期,齐宣王(田辟疆)因感锺离女之才德,纳其为正后,封为无盐君。无盐君生通,通受封于平原般县陆乡(今山东平原一带),其子孙因之改姓陆,是为陆氏始祖,陆通谥曰元侯公。追溯陆一世的先祖可以直至黄帝。陆通原姓田,为田十四世,先祖田一世“完”于公元前六七二年由陈姓改姓田。田一世“完”即陈十一世“完”。先祖陈一世是帝舜后裔三十三代孙妫满,于公元前一O四六年一月二十日周武王克纣后,列为诸侯,封于陈,子孙遂以陈为姓。陈一世为黄帝祖(轩辕氏)四十二代孙,故黄帝为元侯公原祖。推算年份,远在公元前二千六百四十九年,陆通为黄帝六十五世孙。由此,自黄帝始,传承颛顼、虞舜、虞胡公满(陈氏)、齐田氏,至陆氏,此乃我陆氏一族之直系血脉。元侯公尊为陆氏始祖,即“陆一世”,历经齐、秦、汉、吴、晋、齐、梁、、陈、隋、唐、宋、元、明、清、中华民国等朝代,,传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直至当今,裔孙繁衍至八十六代。故此,自黄帝始起,即元侯公之前、之后,共传承一百五十代,历时四千六百六十年。
我陆氏繁衍可谓枝繁叶茂,人丁兴旺。据《陆氏世谱》(仰贤堂民国三十七年版)记载,自元侯公陆一世(公元前299年)至唐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历时一千一百一十一年,陆氏已形成太尉支、侍郎支等四十九支宗系。至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共历时二千二百四十七年,陆氏已形成具有二百六十五支宗系的大统系。时过65年,至今,单盐城忠烈支已扩展为包括阜宁、建湖等地共54支系;宜兴觉了支已与浙江乐清虹桥、河淇等地联宗,共有10支;常州樟村、芙蓉镇等数支;宿迁炮车数支;重庆丞相支数支;江西九渊宗脉数支;岭南支系数十支;成都、长沙等地数支;台湾支系数支;海外美国旧金山、洛杉矶、加拿大温哥华、多伦多等城市华人较集中一百多年来形成的陆氏支系若干支;另外,因各种情况未能续谱的支系,也不可忽略。一般说来,有家谱的毕竟很少。因此,我陆氏后裔散布于大系统之外的,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这样,全世界陆氏支系大约在500支上下。我陆氏后裔,当今为200万人口上下。今天75世健在的尚有21人(侍郎支的芙蓉山支)。新生代95世已经诞生(在乐清虹桥、河淇等几个支系),可谓二十一世同堂也!
他姓宗谱者,鲜能超过秦汉者,唯曲阜圣系尚能完全。陆氏宗谱堪与媲美。我陆氏,早在汉代,十一世“璜”就已经建立了陆氏宗谱。以后世世相承,建谱已二千一百年。陆逊弟二十二世陆瑁,于吴嘉禾二年(公元二三三年)首次续修宗谱。至三十八世“庶”,奉诏再次修辑宗谱。并分立为四十九支。值得注意的是:民国年间(一九四八年)续谱的一百二十五支,有一百十二支系侍郎支,只有十三支系太尉支,而“让里支”只是在民国十一年(1922)得以修谱,一九四八年没有续谱。如果不是遇到“芙蓉山支”长辈陆宪正老师(76代)的热心帮助,查找到一九二二年“让里支”修的家谱。现今“让里支”续修家谱的事几乎没有可能。以上说明太尉支的后裔应在对《陆氏丗谱》心存敬畏的同时,发自内心地向侍郎支的后裔们学习,及时抢救《陆氏家谱》文化遗产,尽最大努力弥补过去的损失,以告慰列祖列宗,教育子孙后代。可喜的是今“让里支”的后裔有了实际的行动。
《陆氏世谱》集统谱、支谱为一体。统谱则汇总一世至六十世列祖资料,各分支谱则分列六十一世以后列宗详情;统谱共享以清其源,支谱各异以别其流;任凭世远族繁,使我陆氏宗系有条不紊,本固清源,百世传承。时过境迁,民国修谱已经92年,陆氏“让里支”终于修谱了。此次修谱,实为重修。何为重修?主要有以下八点:
一是内容上,参照《陆氏世谱芙蓉山支》的做法,修订了“统系表”,新编了“世系图”,表、图均以重新考证的265支系为标准进行编撰。对原谱“统系表”(1-60世)做了全面的校对和修订,共计61处,另加编注多处,详见原统谱勘误及疑点说明一文。并且编制了“世系图”。 “统系表”、“世系图”,一表一图,表图结合,通过各支系名称前所冠“序号”(001-265),完美地解决了支谱与统谱的衔接问题。二是陆氏大统谱增加了《轩辕黄帝世系图》及《轩辕黄帝统系表》,填补了元侯公前第一世轩辕黄帝至六十四世齐宣王(田辟彊),经历了2400年的空白,从而大系统成为第1-124世的连续谱系,溯前了六十四代。虽然资料有待继续考证补充,但是统系已经建立。这是《陆氏世谱》的一个重大突破。三是为弘扬陆氏文化,增加了“陆宣公祠”等文献资料,以更好地教育子孙后代。四是从排版上与时俱进,由传统的竖排变为横排。文字相应的由繁体改成简体,并断句,加了标点符号。五是应用编码查询方法。六是观念上的变革。传子也传女,女系同男系一样代代续谱,实现了真正的男女平等。现代科学发现,在基因遗传方面,女子不次于男性,我们理应尊重科学;计划生育是国策,独生子女一半是女性,我们必须面对现实,修改谱规,以后继有人。七是新版创编了《陆氏让里支女贤苑》,以彰显女性对陆氏所做出的贡献;同时辟建了《大学生文榜》,《解放军武榜》及《中共党员精英榜》,以表彰在学业、报国等方面涌现出来的优秀分子。八是本谱每套一式两版,即同时出版印刷版谱籍和电子版光盘两个载体的版本。
江山可变迁,人事有代谢。唯《陆氏世谱》是永存的。世谱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是记载我陆氏血脉的唯一历史文献,是弘扬先辈光辉业绩和崇高精神的教科书。我陆氏后人责无旁贷,续而又续,世世代代,传承不息。
是为谱序。
公元二O一三年五月一日元侯公第80世裔孙陆民杰敬撰
发表于 2017-4-16 22:3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陆旭 于 2017-10-16 19:29 编辑

田氏齐国妫姓田氏
  
前221年,秦灭齐

东方易主注;齐宣王少子通封于陆乡(今山东陵县穈镇乡镇府驻地)。是为陆氏开山祖。
又注;陈田陆一家是为此也。
--齐自太公吕姜立国(前1046年)到田齐王建共历《姜32+田8=40》40王。姜齐665年。田齐183年。计前1046年-前221年共825年。
分享:      
齐宣王前319-前309年
宣王少子通封陆乡。距今最少2300多年。

考陆氏始源战国时期齐宣王少子通,受封于平原般县陆乡食采,以封地为姓。一世祖陆通,字季达。配颖川王之女韩氏薨葬于般县乐城(乐城--还不知在何处)。谥曰元侯。二世祖讳发,发生有二子,万、皋为三世祖。这三位在秦灭齐时皆为齐国壮烈殉职。皋生一子讳邕为四世祖。秦始皇封他为柱下吏,他弃官隐居淮南,自号休休子。邕生二子贾、资,五世祖贾为汉代名臣,著名政治家,协助汉高祖刘帮平定天下,官拜太中大夫,贾以有雄辩之才盛名于世,贾在汉初风云际会之时,有定天下安社稷之功。贾生五子烈、良、蒙、平、信。六世祖烈,字伯元,汉谏议大夫,曾为吴郡令,卒于任上,他在吴地当官政绩卓著,吴人思念他,迎其葬在吴地胥屏亭;烈生二子衡、盱为七世祖,衡为汉卫尉令;盱为汉襄贲令,衡生坦,盱生鸿。。。。。自此陆氏家族有重要的迁移,完成了由[平原之陆]到[吴郡之陆]的过渡。在陆氏谱中有载:[我家自汉初受封,徒居吴地,乃文乃武,唯孝唯忠,千余年来轩冕无坠,三国东吴至两晋,四丞相用德匡君(逊、抗、凯、既),十将军推忠定乱,门庭驷马,家有二龙(两晋文学家陆机、陆云)五侯茅土,六叶金貂]。到了唐朝更是儒风大震。三十四世祖元郎字德明,在唐太宗为秦王时文学馆博士;四十世祖齐望为唐秘书,监封润国公,所生八子(泌、沥、润、淮、灞、沪、渭、澧)皆贵显,人称八貂辉于前。四十一世祖灞之子四十二世祖贽是唐德宗的贤相,谥曰宣公。有影像载入谱册,有四朝名人文天祥、苏轼等十几人轮笔赞言。到了南宋时期,有坚持民族气节、受任于危难之时,并最后负帝投海的陆秀夫;更有人们所敬仰的爱国诗人陆游是陆氏五十四世祖,后人赞曰:[东吴将略无双士,南宋诗人第一家]。
陆氏在经历了唐宋元的发展之后,又迎来了明清更为繁荣发展的时期,有许多优秀子孙投入到科举考试之中,(在明清进士题名碑录)记载陆姓进士有三百一十三人。综上所述,足见陆氏为历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实属中华名门望族。.....
发表于 2017-4-16 23: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彭城周末》1月4日曾刊登《民国史上徐州籍三督军》的专题。经过多方联系, 8月19日,徐州籍民国甘肃督军陆洪涛的后人专程抵徐,到徐州市博物馆查看《铜山陆氏家谱》,家谱中详细记述了铜山陆氏的迁播流源以及与铜山董氏的关系,涉及到好几位在中国近代有影响的历史名人,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佐证。
  陆洪涛(1866-1927),字仙槎,铜山县人,清光绪十六年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北洋陆军上将军衔。1921年,升任甘肃督军,特任肃武将军,晋勋三位。1924年3月,兼任甘肃省长。曾校刊《陶勤肃公奏议遗稿》(十二卷)。1927年8月31日,病逝于天津。
  陆洪涛为民国徐州籍三督军之一,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事迹见于《民国人物大辞典》、《中华今代名人传》、《北洋军阀史稿》等典籍。至于其籍贯,皆记为江苏铜山,然而具体为铜山何处人,却不得而知。这个问题,成为一个令人费解多年的谜。
  笔者业余研究徐州本地族谱,常四处寻访搜集,一旦找到,即拍照存入电脑。2013年7月初,我去徐州博物馆查阅资料,看到四本线装的《铜山陆氏家谱》躺在书架一隅,看起来有些年头了,便取下翻阅。这套家谱分为《铜山陆氏家谱》和《铜山陆氏家谱续集》,前者共六卷,修纂者为洪涛、士恩。只存首卷及一卷、二卷,其余佚失,序后落款时间为民国十九年(1930)。后者一本共二卷,修纂者为董士恩,刊成时间为民国十八年(1929)。当时感觉这套家谱比较重要,在征得同意后,拍摄并保存下来。
  2014年3月初,据杜明伟先生告知,铜山文史委正在征集民国甘肃督军陆洪涛的史料,称尚未查清其具体籍贯。我于是想起这套《铜山陆氏家谱》来,遂再次细读,并将该谱相关内容介绍如下:
  
  家谱作序、传、墓志铭等文者身份显赫
  首卷共有四篇序,第一篇作序者为中华民国第二任大总统徐世昌。徐世昌为清末内阁成员之一,任协理大臣。1915年,反对袁世凯称帝。1919年,命令徐树铮率军进入外蒙,迫使外蒙正式取消自治,回归中国。晚年,拒绝日本邀其出任华北临时政府官职。1939年6月,病逝于天津,全节而终。
  第二篇作序者为王树枏(nán)。王树枏清末时官至新疆布政使。民国期间,任清史馆总纂,撰《清史稿》之咸丰、同治朝大臣传,又任国史馆总纂。他还曾任参政院参政、约法会议议员,获授上大夫加少卿衔。在《铜山陆氏家谱续集》里,还收有其作《甘肃督办陆公家传》、《国史陆洪涛传稿》各一篇。
  第三篇为陆洪涛自作序。
  第四篇为董士恩自作序。董士恩,字右岑,为陆洪涛胞弟,本名洪恩,因出嗣舅氏董全胜而改名。北洋大学一期毕业。曾任北洋政府财政次长,全国烟酒税务督办,黑龙江吉林财政厅长,滨江道道尹,参议院议员等职。
  《铜山陆氏家谱续集》中有《肃武将军陆公墓志铭》一篇,作者为清末民初著名学者、史学家柯劭忞。柯劭忞(1850-1933),字凤孙,晚号蓼园,山东省莱州府胶州人。清末进士出身,曾任懋勤殿行走,典礼院学士。民国初年,任清史馆总纂,主持编纂了《四库全书提要》一书。著作《新元史》被列入二十五史之列。其他著作有《春秋谷梁传注》、《蓼园文集》等。
  
  陆氏祖籍吴中,康熙年间迁铜山
  陆洪涛在《铜山陆氏本支谱序》中开篇写道:“常闻先将军庭训曰:吾家居吴中,为望族,有史以来,闻人代著。清康熙初,迁铜山,占民籍,聚族于城,迄乎同治,世已八传。廼金田肇乱,兵戈蔓延,家室仓皇,谱系沦佚矣。”
  这一段话明确地说明了铜山陆氏的祖籍、迁居铜山的年代以及在铜山的居住地——“聚族于城”。这城即为徐州城。陆氏住在城内,为什么说属于铜山县籍呢?据《徐州五千年大事录》记载,“雍正十一年(1733) 徐州升州为府,改彭城为铜山县。徐州府驻铜山县。”从此,徐州府衙、铜山县衙同在一城。由此看来,陆氏居城内,属于铜山籍就不奇怪了。
  《铜山陆氏家谱》一世祖为战国时期齐宣王公子元侯陆通,至四十五世祖唐代贤相忠宣公陆贽,再至五十八世祖明代昭毅将军陆福,至迁铜山始迁祖,为通谱(因《铜山陆氏家谱》为残本,五十九世至迁铜陆氏第五世缺)。
  陆氏自迁徐以来,“族姓不殖,单丁相嬗者凡五世。”及陆洪涛、董士恩“且九世矣,始有兄弟三人”(《铜山陆氏本支谱序》董士恩)。陆洪涛曾祖陆凤池,曾祖母沈氏;祖父陆开业,祖母杨氏;父陆逢春,字景华,母董氏。三代俱以公贵,封建威将军,光禄大夫,妣俱封一品夫人。陆洪涛兄弟共三人,洪勋、洪涛、洪恩。洪勋,字建亭,隐居不仕,无嗣。洪涛,夫人徐氏,子长龄、延龄。洪恩,出嗣舅氏清淮军将领武显将军董全胜,更名董士恩。夫人李氏,子荫昌、荫昭、荫章,孙克济、克宽,孙女克端、克恭(董氏世系摘自《铜山董氏分谱》,董士恩修纂)。
  宗派十六字:克承先志,用光尔宗,宣德世泽,仁厚允恭。其后有注:谨按铜山本支第九世洪恩公出嗣舅氏清武显将军凯臣董公,更名士恩。兹重订宗派十六字,自十一世起,董陆两家之子孙均以此命名,俾后之子子孙孙知两姓实系一本云。
  
  《肃武将军陆公墓志铭》
  《肃武将军陆公墓志铭》作者柯劭忞,原文共计1200余字,现整理成短文,文字略作增改:
  陆洪涛,字仙槎,江苏铜山县人,生于同治丙寅七月二十九日。清光绪十六年(1890)毕业北洋武备学堂 (与冯国璋、段祺瑞同学) ,考列一等,赴大沽旅顺威海口岸练习。十九年(1893)随新疆巡抚陶模出关,委任新字营新操教练,旋擢威远炮队帮带。二十一年(1895),陶模署陕甘总督,从至甘肃。因平乱,擢山丹营游击,充常备步兵标统带。宣统三年(1911),陕西革命事起,陆洪涛奉命率部与陕甘提督张行志、总兵马安良并由东路进军,五战五捷。其后大小四十八战,战无不克。西安大震,一日数惊。直至奉谕班师,惜乎功败垂成。因功补督标副将,加陆军少将衔,旋擢凉州镇总兵。甘肃巡按使张广建保其为陇东镇守使。1918年,连败陕北匪绥匪, 1919年败叶荃及陕匪郭坚, 1920年又败之。1921年,授陆军上将,旋特任甘肃督军,晋授勋三位,特任肃武将军。1924年,兼任甘肃省长。通饬各属,以四事整顿之规。一肃吏治,二恤民生,三敦气节,四崇俭约。僚属争自濯磨,一变骩疲之习。又兴修水利,灌溉田地万余顷,筑坝二十余里,植树万株,出巨貲为学堂基金,以维教育根本既固。1925年,任甘肃督办。“以积劳,旧疾作”,1926年始回到天津。1927年8月30日(丁卯八月初四),薨于天津私第,时年六十有二。
发表于 2017-4-18 19:5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清两代湖州府的陆氏望族综述 (2014-05-19 08:23:53)转载▼
标签: 杂谈       
                ——湖州陆氏望族编后
        近年来开通了博客,陆陆续续地写了些望族旧家的文字,嘉兴旧家是扫尾。主要还是写明清两代湖州
   府的望族旧家。湖州周边的县镇如长兴、德清、武康、安吉、孝丰及新市、菱湖、双林等的望族旧家在博文
   中梳理一通。现在的目标就是乌程、归安及南浔,并且几个大姓及若干大家族。大姓中‘陆氏家族’在博文
   中已基本结束。
        对陆氏,潘光旦先生《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云:“惟相传有‘吴中陆氏皆始于云间,而大于嘉兴’”
   之说。按我理解江南陆氏闻名始于三国吴镇西将军陆逊,官至大都督左丞相,封华亭侯,为华亭支祖;而唐
   德宗时宰相陆贄是嘉兴人,明清两代陆氏大姓遍布于嘉兴府各县,平湖更是陆氏的大本营,陆氏各重要支派
   齐全(详见《嘉兴明清望族疏证》、《嘉兴明清望族续记》(自印本)),这里从略。湖州的几支重要陆氏
   家族亦与嘉兴有关。故有‘大于嘉兴’之说。
        双林陆矩、陆平(兄弟)家族就是一例:靖献先生陆正其孙陆士原于元末避乱,由平湖徙双林,士原
   为陆氏双林支祖。永乐初,徙豪富实畿辅,是值士原曾孙规开阜城支。陆矩是该家族的代表人物。矩字仲
   兴,宣德八年(1433)癸丑进士,官至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该家族是明代湖州府的重要望族。
        陆逢休之孙景蕃,其次子遒,字惟清,为归安主簿,居湖州,为归安支祖。十传至陆应桢,明代徙居
   吴兴月河,分立吴兴月河支。再九传至著名藏书家陆心源。该支陆遒由嘉兴居湖州,大约在南宋末年。
        归安支祖陆遒,六传至陆文,娶赵氏,生四子:陆谦、陆恭、陆津、陆椿。其中四子陆椿迁南浔,分
   立南浔支(陆椿之孙应桢又迁吴兴月河,分立上述的‘吴兴月河支’)。故南浔未见重要的陆氏家族。
        而菱湖的陆氏家族却不然。其一,以陆启才为始祖的‘菱湖陆氏’相传为梁临川王长史黄门侍郎陆邱
   公,始居吴兴,为吴兴支祖。邱公三十二孙陆明,始居石冢村,为石冢支祖。陆明六世孙启才,始居菱湖,
   为‘菱湖陆氏’。该支有陆如崧、陆如岗兄弟为乾隆朝举人;陆绳曾、陆武曾两从兄弟为道光朝举人。
        其二,以陆鸿英为始祖的‘菱湖陆氏’,亦系出梁陆邱公之后。邱公三十二世孙陆樟,徙居厚林,号
  ‘厚林支’。其裔孙陆鸿英由厚林村迁居菱湖,分立另一支‘菱湖陆氏’。该支在清代出了一个武举人,四
   个举人。
        归安还有以陆稳为代表的陆氏家族,其族源尚不清楚,待考。另归安陆澄家族,陆澄师事王阳明,且
   王阳明为澄父陆璩撰写《墓硨铭》。这陆氏与阳明先生关系密切,疑陆澄与陆象山有何关系?待考。
        湖州府的陆氏主要集中在归安县。乌程县亦仅三家小家族,德清仅一家。其它长兴、安吉、武康、孝
   丰、新市等地没有看到陆氏家族出现。这是笔者对明清两代湖州府陆氏家族的感觉。
发表于 2017-4-18 20: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陆平原”句:陆平原,即陆机。西晋八王之乱时,他被成都王司马颖任命为平原内史。大安初年,司马颖起兵讨伐长沙王司马,他又被任命为代理河北大都督。陆机进兵洛阳,在河桥大败。于是司马颖的左长史卢志诬为他要谋反,陆机终于被杀害。华亭鹤:华亭,陆机故居,今上海市松江县西平原村,有华亭谷、华亭水。其地出鹤,当地人谓之鹤窼。后来用“华亭和 ”表示怀念故土而感慨生平,对进入仕途的悔恨之情。
  陆士龙名云,字士龙,吴郡人,祖父陆逊是吴国丞相,封华亭侯。华亭古名云间。在今上海青浦松江一带。其次,云中之龙,既切陆云的名和字,也是暗喻其,;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坐。张令共语,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荀答曰:“日下荀鸣鹤”陆曰:既开青云睹白雉,何不张尔弓,布尔矢。…张乃抚掌大笑。
发表于 2017-4-18 20: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华亭故谷名也,汉,高帝六年’更會稽郡为荊囯’以封從兄賈,十二年,又以封兄子濞’为吴囯’汉景帝四年’吴灭﹗以其地封江都主.武帝时’復为會稽郡.顺帝永建四年’(129年)分浙江以东为會稽郡,西为吴郡,于是海鹽、由拳、娄属吴郡.三国孙吴改由拳为禾兴,又改为嘉兴;与海盐、娄属吴郡如故。晋、宋、齊因之。
北宋元丰七年(1084)朱长文撰《吴郡图经续记》,三卷:(小)昆山,在昆山,在吴县西北。或曰在华亭,盖割昆山之境以县华亭故也。晋陆机与其弟云生于华亭,以文为世所贵,时人比之‘昆冈出玉',故此山得名。县西北。或曰在华亭,盖割昆山之境以县华亭故也。晋陆机与其弟云生于华亭,以文为世所贵,时人比之‘昆冈出玉',故此山得名。
  据南宋《雲間志》古跡记载:《吴地记》云:“漢廬江太守陆康与袁術有隙,使侄逊与他子陆绩,率领宗族避難,居于是华亭谷。” 《元和郡国圖志》:“华亭谷,在华亭县西二十五里,陆抗宅在其側,故陆遜封华亭候。”陆机宅。陆士衡《赠從兄車骑诗》:“仿佛谷水陽”。李善注引陆道瞻《吴地记》曰:“海盐县东北二百里有长谷,昔陸遜、陆凯居此。”李太白《题王處士水亭》云:齊朝南苑,是陆机宅。《太平寰宇记》;“二陆宅,在长谷,谷在吴县东北二百里,谷週廻百餘里,谷水下通松江,昔陆凯居此谷。”
左太冲《吴都赋》云:“其居則有高门鼎贵,魁岸豪傑,虞,魏,之昆,顧、陆之裔。”注謂虞、魏、顧、陆皆吴之貴姓。陸士衡《吴趨行》云:“八族末足侈,四姓實名家”。注引張勃《吴録》曰:四姓,朱、张、顾、陆也。按虞、魏、朱、張为吴郡人。而顧氏、陆氏特华亭(上海)著姓。
  洪慶善《世説·叙録》述吴郡顾氏,而别族者三,莫知其世次,顾野王則其一也。陆氏則自漢之东世为名族,吴、晉以來,或以功業顯,或以才学稱。以唐宰相世系考之,陆玩之子陆始,號“太尉枝”,其后有陆元方、陆希聲、陆象先,陆瑁之孫,號“侍郎枝”其後曰陆贄、陆扆,此其源流遠矣。
  按正德《松江府志》卷十七冢墓记载:  陆氏十三墓俱在松江府西北二十里左右。
陆康墓,在县西北二十里。陆遜墓,在华亭县西北二十三里。陆抗墓,在县北二十二里。陆瑁墓,在县西北三十二里。陆凯墓,在县西北二十二里。陆宏墓,在县西北四十里。陆瞱、陆監、陆景文、陆叡、陆禕等陆氏墓都在华亭县境内。小昆山在县西北二十三里。高一百五十丈,週廻八里。陆氏之先葬此。后陆机、云兄弟有辭学,时人以玉出崑岡,因名之;按征北将军陆禕墓在山颠。
《雲間志》纂成於南宋紹熙四年1193年是南宋时定型的方志中编纂得较好一部,也是上海最早的一部县志书。非乡志、古时乡与现在的区差不多大…由南宋华亭(上海大部分除了嘉定区宝山崇明)知县楊潛修,朱端常、林至、胡林卿纂紹熙四年六月编十月書成,志分上、中、下三卷,共三十六篇;全面反映了南宋中叶以前華亭縣的政治、經濟、军事、文化、人物、艺文等各方便的情况。最为难得的是《雲間志》所收録的经济史料很丰富,另外载録了唐宋时华亭地理,人口,姓氏,学校等重要内容大多是其他地方文献中所少見的。
  华亭,在《禹貢》为揚州之域。在周,为吴地。吴滅,入越。越灭,入楚。秦併天下;分三十六郡,始屬會稽郡。汉世因之。順帝永建四年,分浙江以东为會稽郡,西为吴郡。华亭雖吴郡地,猶未見之史傳。
  孙氏霸吴,盡有其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封陆遜为华亭侯。
《吴地记》成书于晚唐,乃陆广微所撰,后因散佚,宋人又有补录。《吴地记》未分门别类,所记皆吴、长洲、嘉兴、昆山、常熟、华亭、海盐七县之事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12 | 《 陆氏家园 》  版权所有 | GMT+8, 2024-4-20 17:4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