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训系总宗谱》即将面世
楼主: 陆燕超

赞五修宿迁<<陆氏世谱>>续修者永春、永干、启超等宗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28 17:44: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零一三年八月
据《中国姓氏寿根》

陆{lu}相传帝顼的孙子,吴国在帝尧时任祝融,他有个儿子名终,因为封在陆乡(在山东平原县一带),所以叫陆终。据说他的子孙就有以陆伟姓氏的。又有出于田氏。战国时期,齐宣王有个小儿子名通,字季达,被封在陆(同上),子孙称为陆氏。
西汉时期,有政论家陆贾,三国时期吴国有名将陆逊、陆抗,晋代时期有文学家陆机、陆云,南朝宋国时期有画家陆探微,唐朝有“茶神”陆羽,宋朝有诗人陆游、理学家陆九渊。
                    
                    上海文汇出版社








明嘉清七年岁在戊子秋七月望日
总修江南苏州府吴县陆氏家乘序
陆氏谱普其族之自江南,散居江西、贵州者,也属普之,经过君理主事,君冈洎诸,君老尧德宋谋诸,其族人普之也,江西、贵州有陆   ,唐末五季乱,德廷、德晟避地来也江西金谷青田、贵州安顺南龙世宜谱系,诸君子乃众议惟谐修,其未备既成御史,君麟      德叙夫谱,何为者也普之以统昭穆,以联密迩、以同庆菑、以通    恤、以别支系、以载里居凡、以广仁矣、夫仁者配天地礼万物享乐、以天下皆其本心立物。我间   戚孝者薄矣,先王之教,教革薄矣,故骂近远达是谓统同人道也,今夫明者立昆仑之巅、岷、嶓、蒿、华、江、淮、河、汉、燕、齐、闽、越皆其立,而居下者曰:吾燕也吾闽也,手足百骸一人也,痿痹者,若昧而未知,有雍之耳谱,其诸箴石以宣雍导下,本追沆而使之昆仑也哉,金谷青田象山先生明先王之道,其言曰:宇宙性命也,人曰:人心通百世也夫知,宇宙为性则物非外知,百世一心则道非达,是故可以达仁,矣谱也者一其统两、其二参。其三陈、其殷数、其系知厥始明厥,宋溯其沆考,其支仁道也,陆氏子孙念之诗曰:無天尔祖     修厥德是役也事事在若而人诸痒生邑乳海涞青田老吴德宋而原经陵而海涞。总其凡也,江西贵州宗各地明别也,支分同出致一也,以同宗也、以别支也、以敦本也、以   沆也、以尊祖也、以合族也、以亲亲也、以贤贤也,此谱之所由作故不揣,其劣而为之序。
赐进士第
钦点翰林院编修,永事郎经筵官,無修会典泰和厥陽德谨书。


附录
唐元和七年岁在庚寅仲春曰望六日
编修江南苏州府吴县陆氏家乘序
家不可以無谱,犹国不可以無国史。無史则世代之兴疲。無所从孜,家無谱,则祖宗之根本子孙之流裔,亦何和哉,苏老泉有一身而至塗人之叹。亦欲普其族之谓也,谱宣可冺乎庶,按旧谱吾。陆氏之先由齐宣王少子通字季达封食河南乎。原般县陆乡即陆终故地逐以陆为姓焉。住齐上卿恭候发发二字,萬    生邕邕生汉太中大夫,贾著书十一篇号曰,汉庭新语其后世子孙徙居浙江绍兴府山阴县、杭州府钱塘县二宗。各有谱普系無讹,万生烈字伯元,汉初为江南吴郡令,迁预章都尉卒於官吴人思之,迎其喪葵于吴郡许   之胥屏亭子孙逐为江南吴县人,其后两汉三吴四相五候光乎祖后,唐前进晋四十公八貂昌夫宗指不胜,屈代不乏人,且不赖夫谱之昭,然而明著哉,惜代远年多人往谱轶卒,难传世涤为恸心,故远而考夫河南之脉,近而合乎江南之,宋不至祖原而如,见祖德不知。宋派而自明宗功从几無,玷於官箴,亦可以告無处於,先人矣,鸟能到蹈夫,塗人之消哉又安得绝夫,继志述事之人哉,我其翘首而望之。
唐授正议大夫御史中,丞上柱国赐紫金代福建观察使。


太尉枝弯台相国玄孙庶编书

    唐天佑二年岁在乙丑正月二十六日
续修江南苏州府吴县陆氏家乘序
吾家自汉初受封徙居吴郡乃文乃武,维孝维终,一千余年轩冕無坠,自三吴建国两晋定鼎,四丞相出奇匡君逊杭凯相吴,玩相东晋也,十将军推忠定乱谛绩勋渊郫式,斑敞烨彪,昆山三凤(陆机、陆云、陆杭),谷水二龙(逊、凯)传曰:龙驹凤雏曰穴萃,双龙巢棲两凤诗。曰:仿佛谷水龙死亦昆山,凤陆道瞻吴地化曰(海盐县东北一百里有长谷二水司陆逊、陆凯,居东司二十里之昆山),五候茅土(陆逢、陆渊、陆痒、陆贰、陆戎)是也,六葉金貂(陆英、陆始、陆万载、陆仲元、陆惠远)世为侍中侍御。爰至皇唐如风大振,有国予传士著述音义为世楷式(陆德明著九经音义三十令行于世),法言先生撰切字音员为时规模(陆询字法言):司议名於(书翰)陆(谏之)赞善振夫家声(彦远),四字之中三世之美(陆徽、陆君书、陆处士、陆曾)自唐天宝中三代著名于书法,八貂跃于前(陆泌、陆渭、陆浐、陆潆、陆灀、陆涧、陆淮、陆瀍)俱为秘书监皆齐望八子有重名继列南台北省,今江南苏州有八貂坊即其宅也。七相荣于后(陆敦仪、陆元方、陆象先、陆   、陆尿、陆希声、陆余庆)并相唐谓之七相,文章冠冕已表见于前朝礼乐,缙绅复蝉,联于当代江右,望族谱内具纪芳献(陆孔聖、陆至道二人卓绝谱内。吴氏盛事录中   扬员烈(陆吴氏号西齐旧谱载吴氏贞烈盛事,而况近日西台东观继 其人,北省南宫多著硕德(旧谱载陆氏望族庐山简记真人,大兴道教与第逸冲真人同时播阐厥玄风)并作帝师皆为法主,功隆九书轻举三清可谓吾家达道之宗禀神仙之阴者矣,后世凡百,子孙毋或坠之爰略,举其先绪之沆,以垂示于后超之裔云耳。


     唐校书郎
太尉枝弯台相国再玄孙(甚夷)续书
江南苏州府吴县陆氏家乘序
    宰相世系表 唐书
钦赐翰林学士兼龙图阁学士,朝散大夫给事中同知制偌,充国史修撰秘书阁,臣欧阳修撰。
                     文安公十九世孙鸿镜继修
                                   文安公二十二世龙光述录
发表于 2017-4-28 17:4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陆氏出自妈姓,田宗齐宣王田辟疆少子通字季达,封于平原般县陆乡即陆终故地,因以为姓通谥曰:元候生恭候发(为齐上卿)發二子万   生邕邕生汉(太中大夫),今浙江绍兴府山阴县、杭州府钱塘县二支即其后也,贾万生烈字伯元为吴令于豫章都尉卒,于官吴人思之迎葵,于胥屏亭子孙逐吴郡人,二子衡旰旰传至十一世阁者字子春颖川太守尚书令(子三邛温恒号颖川枝恒),字叔文生续、字智初扬州别驾,三子裯逢裒号荆州枝稠荆州刺史,二子肃谦肃丹,徒令号丹,徒枝十世孙镇之。




    镇梁事子之给中瑨

瑨之子—雍字陈豫章王资议之子—元朗字德明秦王府学士之二子—敞义、敦信。
敞义蓬州刺史之二子:宣悊、  楷,宣悊、  楷秘书郎。
敦信主侍郎、检校相、肃宗之子四:郢客、邠卿、越宝、庆叶;
郢客之子大鲲庆州都督,邠卿之三子大训、大富、大钧左金吾大将军,越宝陕川刺史,庆叶屯田员外郎雍川同马之子:翰;
翰大理司直之子:桂之子:子野之子耽;
耽:泾原节、度侠捡、校工部尚书之三子:威三威蚪咸、蚪兵部侍郎、咸侍御史云旧令。









扬州别驾续中子逢汉尚书右候射乐,安候五子涉表琼吴韶号乐,安枝表生汉海扑令,禳字子仁生族。晋谏议大夫恢生永兴县令子宏号谏议枝。
扬州别驾续少子裒字叔明,裒之第三子纡字叔盤吴县城门校子五党愔文武骏,骏字秀才九江都尉,历太学博士,二子逊環環字璋吴选曹尚书子大滂喜,颖英伟颜,颖的第三子濯:海隅县令生汉公,公公生冽冽晋本郡從事,元之隐居鱼圻号,鱼圻枝生英字季子,长沙太守高平相员外,散骑常侍子六術(举、晔、粹、璀)坑字士瑶晋侍中司徒赠太尉,兴平康伯六子(謐、儒、侧、纳、义、始号太尉枝),始字祖与晋兵部尚书侍中子二俶万载;
万载晋临海太守秘书监侍中四子:道、坑、叔、元郡子贞;
子贞字同宗宋东陽太守四子:  晓、   恭、  
   徹、   远;
  徹字监周齐司徒府左     子三观引闲闲字遐业,北齐授扬州别驾四子:厥、綘、尖、   
完字楚卿梁琅邪太守一子丘公,丘公字子岳梁黄门侍郎一子:琛字   玉陈黄门侍郎三子:东之陈司议郎崇文官学士侍书;静之;玄之字文元豫章尉三子:方元、季方、彦恭;
方元字希仲唐凤阁、鵉台文、昌左丞相,相武后三子:象先、景融、景倩;
象先名景初   、相唐齐宋赠   国公,四子:泛 、广、偃、预。

泛之子彦远,唐秘书监袭授究国公,三子:潈、冀、该;
广浙江刺史;
偃之子眺泉州刺史;
预之二子:谋、秘。

彦远参善大夫之二子:曾、耀;
冀城门郎齐凌令之子:咸兼物、驹、兼并、均;
潈刑部郎中之子:演;
该溧水令之子:锵;
眺大理司直;
谋丹田丞;
秘奉天尉。

兼物湖城尉、汜水令、吴县男之子:愬;
兼并扬州   参之子:高;
驹扬州   参之子:楚;
锵汜水令之子:晕、翘、格、   。

    晕汝州令;
愬海盐令;
楚永加令;
格婺州司马。


景倩右台监察御史之子:溥;
溥少府监昌平县男之子:序、厚、康、应、庶;
序平陆令之子:義举;
康泽州刺史之子:孝甄、正兴、文举;
应下封令之子:緯;
庶福建观察使之子:纵、综、绘、绍、番博、缜之。

孝甄河南司录参军之子:书;
正兴之子宝虞;
緯殿中侍御史;
纵邯勋令;
综河南司厂参军;
绍颖州刺史之子:珝;
番博邯侍郎之子:甚夷。
  

书监察御史;
宝虞字韶卿侍御史之子:龟蒙;
珝校书郎;
甚夷校书郎。

景融工部尚书之子: 沛、泳、清、涓、渐;
沛屯田郎中之子:敏、驯;
泳泰州刺史之子:盛;
涓陽翟令之子:孟孺、仲文、季雍;
渐之子瑋。
   
敏江夏令之子:岘;
驯陈州司马之子:   和、志和;
盛黄岩令之子:长、平、刚;
孟孺苏州司马参军之子:希声;
季雍太平令。

岘闫州司户参军;
希声相昭宗之子:恕、崇、惎、愿、愬、蒿;
崇之子:德迂、德晟、德达;
惎妇符宝郎;
愿左司郎中之子:德芳、德兴、德鄰、德谦、德休、德昭;
德迂從江西金谷;
德晟從黔南南宁;
德达江西富州;
德兴义乌桐卢尉;
德鄰侍部员外郎。


景献屯田郎中之子:包、易、玼;
包工部侍郎之子:翊;
易徐州刺史之子:巨;
玼明州刺史之子:倜、俛;
翊应山令之子:   
巨号州司户参军;
倜舒城令之子:詹、严、廉。


瑾令公
云公字子龙梁中书、黄门郎子之子:逖之子:珣陈右军将军之子:從之之子:琼之子:伯玉梁廷史尚书之子從典。



景裔光禄卿之子:條上元令之子:俭大理评事。

彦恭杭州刺史之子:椂加兴令、向漳州刺史。

從典字由仪随南阳主传之子:德明。


璪海湖州刺史之子:沆字泳汴宋节度史之子:行、俭、復。




长沙太守英次子棺晋中书侍郎号,侍郎枝五世孙
文盛齐散,骑常侍生宣猛字观明梁(宣威将军)生陈使部侍郎浔世孙齐望;
齐望生八子:泌、瀍、润、淮、灞、浐、渭、沣;次子瀍主客郎中,瀍次子师德侍御史,师德之子墠青州从事监察御史,墠之子扆相昭宗字祥文;三子润左部员外郎;五子灞兵部郎史,灞之子贤相德宗字敬兴,贤之子简礼兵部侍郎;七子渭户部侍郎,渭之子赏监察御史;八子沣侍御史。
江南苏州府吴县陆氏家乘序
赐进士文林郎南直颖提学监察御史临川   
               填     



江南前世系表
            文安公十九世孙鸿继修
            文安公二十二世孙龙光述録
一世烈字伯元汉初为吴令迁豫章都尉,有善政卒于官,吴人思之迎,葵于吴郡许   之胥,屏亭子孙逐为吴郡人之子:衡、旰
二世旰字子光汉襄贲令之子:鸿
三世鸿字叔鸾本州从事之子:建
四世建字公荣汉渤海太守之子:晔、恭
五世晔、恭  晔字奉光之子:璜
            恭字彦祖御史中丞京兆尹
六世璜字公伯之子:文
七世文字昌亭汉弘农都尉之子:親
八世親字公道成都令之子:衆
九世衆字世业举秀才除郎中之子:赐
十世赐字思叔本州主薄之子:闳
十一世颖州枝字子春汉颖川太守后为尚书之子:   、温、桓
十二世   、温、桓
  公车枝,汉侍御史公车马之子:  、彤、龙
温郎中枝,汉郎中令之子:龚
桓字板文之子:绩
十三世   、彤、龙、龚、绩
   吴左司郎中之子:奉
彤弘农太守
龙莒县令之子:著、增
龚扬州别骂之子:習
续字智物扬州别骂從事之子:稠、逢、裒
十四世奉、著、增、習、稠、逢、裒
奉真又校尉之子:举
著之子:弘
增右城令之子:相
習石城令之子:闻
稠荆州枝广陵太守之子:肃、谦
逢乐安太守之子:涉、表、琼、吴、韶
裒字明权之子:寂、康、纡
十五世举、弘、相、闻、肃、谦、涉、表、琼、吴、韶
举中散大夫之子:勋
相之子:道纾
闻汉郎中令之子:礼
肃丹徒枝江镇江府丹徒南县是也之子:新
谦汉郎中之子:亮、椲
涉汉少监
表之子:禳
吴太子詹事
寂宋相枝 即江南安徽卢州府卢口县
康卢江枝 字季宁汉卢口太守之子:携、绩
纡字叔盘之子:已党谙、   、斌、骏
十六世勋、道纾、礼、新、亮、椲、禳、携、绩、谙、   、斌、骏
(注:16——20世失火)

二十一世伊、锋、  、伉、邵、爽、鉴、坦、农夫、细民、佑、豪、坎
伊州烹   
锋之子:弼
邵宋临海太守之子:琼
爽之子:   
坦富春枝之子:郏、哲
农夫之子:举
佑之子:镇之
豪之子:周明
坎盐海县令之子:當
二十二世弼、琼、   、郏、哲、举、镇之、周民、當
弼之子:肃
琼永州从事之子:澄、鲜
   南康太守
哲之子:旻
举之子:頭
镇之之子:   
周民梓橦枝梓橦县公
當河阳枝之子:宁之、远之
二十三世肃、澄、鲜、旻、頭、    、宁之、远之
肃之子:皇
澄字彦渊宋大夫,散骑常侍卒溢清公之子:通、逞
鲜之子:晖
旻之子:   
頭汉阳枝令之子:端、瑞、湍
   之子:雍
二十四世皇、通、逞、晖、    、端、瑞、湍、雍
皇之子:顺
通字仲明宋大司马绥德郎公
逞字季明之子:操
    之晋宁枝岺陵令
雍之子:元朗
二十五世顺、操、元朗
顺常侍枝之子:文举、义国、
操之子:少玄
元朗字德明唐  秦王府学士国子博士之子:敞义、敦信





异晋长沙王  相号长沙枝
   之子:监
琳高道枝之子:修静、道冲
皎贤良枝吴三举不就之子:艳、材、墨
绪之子:礼之
绾平州刺史
   东晋名为豫州枝
景文
冽之子元之

监字始明
修静字元德道庐山白云寺  宋文帝五徽不就封为简寂先生
道冲逸中处士
礼之之子:锐
元之鱼圻枝之子英

锐之子:啟、  、
英字季子长沙太守之子:術、举、晔、  、粹、
   
啟南丰刺史
晔车骑枝  字士光  晋尚左扑肘江陵公之子:谌、遐、時、宁、振
   太尉枝  字士瑶晋司空之子:謐、孺、侧、始、纳、义
  侍郎枝   晋中书侍郎之子:端
谌袭封江陵公
時晋黄门侍郎
宁晋啟骑常侍
侧之子:禽
始之子:俶、万载
纳字祖言晋  尚书令尖禄大夫之子:长生、道隆
义之子:法真
端之子:钦


二十六世文举、义国、少玄、敞义、敦信、禽、俶
  
少玄之子:载
敞义蓬州刺史递楷宣哲
敦信唐左侍郎,检校相,书宗之子:郢客、





   




 楼主| 发表于 2017-4-28 23:3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宗亲们捧场。
发表于 2017-4-29 00: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们都有很完整的字排,恭喜!我还要慢慢找分支,南京市六合区陆氏后人
发表于 2017-4-29 00:24:02 | 显示全部楼层
陆十四阿哥 发表于 2017-4-28 17:23
陆氏某支字辈

辈分是一个家族的世次序列文字化,高与低都不是自定的而是同出于一个祖先的源流的代次。高辈分不可妄自尊大,低辈分亦不可妄自菲薄。低辈分者多出自长房长支的后裔,高辈分者多出自晚房晚支的后裔,同根同源,只有相互尊重,相互爱惜,方能显得高则更尊,低则更贵,家族和睦其乐融融。
发表于 2017-5-8 22: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陆氏名人

本帖最后由 陆燕超 于 2017-5-12 19:54 编辑

 陆贾,汉初政论家、辞赋家。楚人,为刘邦客,有辩才。汉高帝十一年奉命使南越,说服南越王赵佗附汉称臣,归拜太中大夫。惠帝时高后用事,病免家居。高后时,右丞相陈平用陆贾之策,深结太尉周勃,以挫吕安刘。汉文帝元年,再次以太中大夫职使南越,令赵佗谢称帝犯汉之罪,长奉贡职。有《楚汉春秋》、《新语》等。
  陆逊(183-245),三国吴将领。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世江东大族,少孤。建安九年(204)孙权召为掾属,出为海昌县屯田都尉,代理县令。因功授定威校尉。建安二十四年(219)吕蒙荐为荆州督,夺荆州,升右护军、镇西将军,封娄侯。221年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拜为大都督,率兵西击刘备。次年六月,用火攻获胜。加拜为辅国将军,领荆州牧,改封为江陵侯。黄龙元年(229),任上大将军、大都护,镇守武昌(今湖北鄂城)。赤乌七年(244),代顾雍为丞相,次年二月病逝。
  陆绩(187-219),三国吴臣。吴郡吴(今江苏苏州)人,字公纪。六岁时见袁术于九江,怀橘遗母,时称其孝。后仕吴,官至郁林太守。博学多识。通天文、历算,著有《浑天图》,并为《周易》及扬雄《太玄经》作注。陆续东汉会稽吴(治今浙江绍兴)人,字智初。仕郡户曹吏,后为郡门下掾。坐楚王刘英谋反事系洛阳狱,后获赦。
  陆抗(226-274),三国吴将领。字幼节,吴县人。陆逊次子。逊死,率父旧部,任建成校尉,后历任中郎将、柴桑督、北将军、镇东将军。孙皓即位后,加镇东大将军、领益州牧。西陵督步阐叛降西晋,陆抗率兵平叛,斩步阐。升为大司马,领荆州牧。
  陆机(261-303),西晋文学家、书法家。字士衡。吴郡吴(今江苏苏州)人。陆抗子。曾官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文学上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太康末与陆云入洛阳拜谒太常张华,华大为爱重。太安二年(303)成都王司马颖举兵伐长沙王司马乂,陆机为前锋都督,兵败遭谗被杀,夷三族。陆机是西晋著名文学家,工诗擅赋,所作《文赋》为我国最早以赋体写成的文学理论专著。擅草书。有《陆平原集》。
  陆云(262-303),西晋文学家。字士龙。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文学上与兄陆机并称二陆。西晋末年官清河内史,世称陆清河。后与陆机同时遇害。陆云今存有《与兄平原书》三十五篇,内有许多关于文学创作的有益见解。另存赋八篇,诗歌若干,代表作《为顾彦先赠妇》、《答张士然》等。原有集,已佚。明人张溥辑有《陆清河集》。
  陆修静(406-477),南朝宋道士。字元德,一字见寂。东迁(今浙江吴兴东)人。道人。元嘉末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一带卖药,宋文帝请入皇宫讲道,坚辞而去。曾在庐山修道。宋泰始三年(467)奉命再至建康,在崇虚馆广为收集道家之书,并加以整理鉴别,奠定道藏基础。撰《三洞经书目录》,为最早的道藏书目。精象讳之学,曾与陶渊明、僧慧远结社。著《斋戒仪范》,道教仪式因而完备。卒谥简寂先生。
  陆探微(?-约485),南朝宋画家。吴(今江苏苏州)人。宋明帝(465-472)时常在侍从。擅人物肖像、飞禽走兽、佛教图像,多为宫廷贵族描绘肖像。画学顾恺之,后形成笔迹周密、线条劲利风格。又受书法家张芝一笔书影响与启发,创一笔画。所画人物造型清秀,神态和蔼,自然洒脱,被称为“秀骨清像”,富有创造性和时代特征。
  陆德明(约550-630),唐经学家、训诂学家。名元朗,字德明,苏州吴(今江苏吴县)人。陈后主时任左常侍,隋炀帝时为国子助教,贞观初年任国子博士,封吴县男。先秦经典文献的文字和意义,几经演变,后人理解发生困难,汉魏以来很多学者除了为古书作注以外还作音义。陆德明采集二百三十多家说法,考辨异同,写出《经典释文》,既是阅读古书的工具书,又为研究音韵训诂提供了大量宝贵材料。
  陆法言(562-?),隋音韵学家。临漳(今河北省临漳县)人。名词,以字行。其先为鲜卑族步陆孤氏。官承奉郎,因父故罢官。隋文帝开皇初年(581)与刘臻、萧该、严之推商订体例,参酌群书,于仁寿元年(601)写成《切韵》五卷,以平、上、去、入分韵收字,是唐宋韵书的始祖。全书现已不传。
  陆羽(733-约804),唐学者。名疾,字鸿渐、季疵,号桑宁翁、竟陵子。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幼年托身佛寺,自幼好学用功,学识渊博,为人清高,淡泊功名。一度招拜为太子太学、太常寺太祝而不就。避“安史之乱”,隐居浙江苕溪(今湖州)。其间亲自调查和实践,认真总结、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成了创始之作——世界首部茶叶专著《茶经》。因此被尊为茶神和茶仙。
  陆龟蒙(?-约881),唐文学家。字鲁望。苏州(今属江苏)人。举进士不中,居松江甫里经营茶园,常泛舟太湖,自称江湖散人。后以高士召,不赴。与皮日休为友,世称皮陆。他的诗作讽刺封建官员残酷剥削人民,揭露将军以人民生命求高功;也有一些即景抒怀的近体,情趣清高,神韵颇佳。小品文成就尤胜于其诗。
  陆贽(754-805),唐臣、文学家。字敬舆。嘉兴(今属浙江)人。大历进士,中博学鸿词科。授郑县尉。罢归。复以书判拔萃补渭南县主簿,迁监察御史。德宗召为翰林学士。建中四年(783)朱泚兵变,随德宗出奔奉天(今陕西乾县)。贞元八年(792)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十一年,为裴延龄所构陷,贬忠州别驾。在郡十年,闭门避谤,考校药方,撰《集验方》五十卷。谥号宣。擅骈文,尤长于奏疏。有《翰苑集》等。
  陆淳(?-806),唐经学家。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字伯沖,后改名质。官左拾遗,转太常博士,累迁左司郎中,后改国子监博士。历信(今江西上饶)、台(今浙江临海)二州刺使。师事啖助、赵匡,传其《春秋》学,综合二人之说,撰《春秋集传纂例》、《春秋微旨》、《春秋集传辨疑》等,开宋儒怀疑经传之风。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绍兴中,应礼部试,名列第一,被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夔州通判、宝章阁侍制等。工诗、词、散文。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南宋诗坛四大家。其诗表达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强烈愿望,并抒发自己立志报国但壮志难酬的悲愤。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对农民的痛苦寄予深切的同情,且常与爱国精神相连系。其词风格多样并有自己特色。其文章多贯穿爱国感情,记铭序跋类,为其散文之精华。部分作品亦有消极感伤成分。著有《剑南诗稿》、《渭南
  陆九韶,南宋学者。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字子美。隐居不仕,讲学梭山,号梭山居士。与弟九龄、九渊并称“三陆”,主张为学应“切于日用”(主要指封建伦理实践),和朱熹进行辩论,反对在宇宙本原“太极”上还有更高本原的“无极”之说。认定《太极图说》非周敦颐作。著有《梭山日记》、《梭山文集》等。
  陆九龄(1132-1180),南宋学者。字子寿,学者称复斋先生,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与陆九韶、陆九渊并称“三陆”。乾道进士,初授桂阳军学教授。后历任兴国军教授、全州教授,自少以圣贤为师,稍长补入郡学,独尊程颢、程颐之说。博阅百家之书,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终生以讲学著述为业。著有《复斋集》。
  陆九渊(1139-1193),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子静,号存斋。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学者称象山先生。曾任靖安、崇安县主簿,官至奉议郎知荆门军。治学途径与兄九韶、九龄有共同倾向,人称三陆,以九渊影响最大。他的心学在宋明理学中一直与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相抗衡。以心即理为其思想核心,把自然的普遍规律与封建纲常伦理合而为一,认为是人所固有的先验意识。其心学唯心主义,到了明代又由王守仁进一步阐释,发展成为陆王学派。他的论学书札、讲学语录和诗文,在他死后由其子陆持之编为《象山先生全集》。
  陆秀夫(1236-1279),南宋臣。字君实。宋楚州盐城(今属江苏)人。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李庭芝镇扬州,邀陆秀夫为幕僚。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兵沿江东下,扬州形势紧张,僚属大多逃散,陆秀夫等数人坚守本职。李庭芝把他推荐给朝廷,乃调往临安。太皇太后率宋恭帝投降后,他和将领苏刘义等退至温州。不久,与陈宜中、张世杰等在福州立益王赵昰为帝,重建宋廷。元兵入福建,宋君臣乘海船南走广东。次年,广州降元,宋廷迁至井澳(今广东大横琴岛下),陈宜中逃往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景炎三年
  陆广,元画家。字季弘,号天游生,吴(今江苏苏州)人。擅山水,取法黄公望、王蒙,风格轻淡苍润,萧散有致,后人评其格调在曹知白、徐贲之间。能诗,工小楷。
  陆友,元文学家。字友仁,一字宅之,号研北生。平江(今江苏苏州)人。父以贩布为业,友苦于学,博览诸书。工书法,真、草、篆、隶皆通。精鉴赏,能辨三代汉魏以来钟鼎铭刻,于晋唐法书、名画,皆有精识。虞集、柯九思识其才,荐于朝中,未及用而南归。曾作《题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七言古诗,可作研究《水浒》故事演变资料。藏书丰富,所藏自经史传记、权谋数术、汜胜虞初及百家众技之书,皆鳞次栉比。又编次藏书,条分类别,撰为《陆氏藏书目录》。著有《研史》、《墨史》、《印史》、《杞菊轩稿》、《研北杂志》等。
  陆治(1496-1576),明画家。字叔平,号包山。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工诗文,书法长于行、楷,绘画擅花鸟、山水。其花鸟长于工笔,兼作工写结合。工笔花鸟,描绘精细,设色清丽,兼得徐熙、黄筌遗意。其山水继承吴门派传统,间师宋代院体和青绿山水,所画景致奇险,用笔或劲峭,或细秀,或爽利,富有变化,意境清朗。
  陆采(1497-1537),明戏曲作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原名灼,字子玄,号天池、清痴叟。少为校官子弟,不屑守章句之学。年十九作《王仙客无双传奇》(一名《明珠记》),名重一时。另有传奇《南西厢》、《怀香记》。又著《冶城客论》等。
  陆炳(1510-1560),明臣。平湖(今属浙江)人。嘉靖八年(1529)举武会试,授锦衣副千户。袭父职指挥佥事,以救驾功得宠,累官至左都督。掌锦衣卫事。势倾一时。与严嵩勾结,告发仇鸾阴私,鸾忧惧死,以至戮尸。帝数兴大狱,炳多保护善类。礼待士大夫,未曾构陷一人,朝士多称其贤。卒官。赠忠诚伯,谥武惠。
  陆子刚,明玉器工匠。江苏太仓人。擅玉器雕刻,长于立雕、镂雕、阴刻、剔地阳纹、镶嵌宝石及磨琢铭文印款等技艺。所雕玉器大都为日用器皿,如壶、杯、水注、笔洗、香炉之类,能在所雕器物上雕琢出人物、花卉、鸟兽及几何图案、诗词、铭文等。
  陆世仪(1611-1672),明清之际学者。太仓(今属江苏)人。字道威,号刚斋、桴亭。为明末清初学者。曾从刘宗周问学,后改宗程、朱理学。明亡后,隐居讲学,历主东林、毗陵、太仓诸书院。与陆陇其并称“二陆”。有《思辩录》、《复社记略》等。
  陆陇其(1630-1692),清初学者。字稼书,浙江平湖人。康熙进士。历官嘉定、灵寿知县,惠政不可胜纪。行取御史,再疏痛斥藉捐纳以济国用,因是外调,遂乞假归。卒,谥清献。陇其学崇程朱,得其正宗。著述丰富,有《三鱼堂文集》等。
  
发表于 2017-5-8 22: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陆燕超 于 2017-5-12 19:53 编辑

陆次云,清文学家。字云士,号北墅,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官江苏江阴知县,有善政。次云高才绩学,著述甚富。能诗文,时有新意。选清初诗,名曰《诗平》。官江阴时,与汤右曾过从甚密,时相唱和。江阴或称澄江,因以名集。有《澄江集》等。
  陆建瀛(1792-1853),清臣。字立夫,湖北沔阳人。道光进士。初授编修,以“才敏任事”,“又善事要津”(《清史稿》)。由道员、布政使,巡抚迁至两江总督,有政绩。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克武昌,授为钦差大臣,赴九江阻击太平军东下,溃败,被革职,南京城破,被太平军杀死。
  陆懋修(1818-1886),清医学家。字九芝。江苏元和(今苏州)人。世代通医。弃科举,以医学著名。咸丰中,行医于上海。医学宗旨恪守张仲景。认为温病即包括在伤寒中,治温病法不出《伤寒论》之外;又区别温病与瘟疫之不同,纠正医者误混。著有《内经运气病释》、《阳明病释》。光绪中卒。
  陆心源(1834-1894),清末藏书家。字刚父、刚甫,号存斋,晚称潜园老人。家居归安(今浙江吴兴)。生平好聚书,共建藏书室三所,藏书逾万卷且多珍本,为当时四大藏书家之一。勤于著述,其合编著作有《潜园总集》。并撰有《皕宋楼藏书志》、《皕宋楼藏书续志》、《义顾堂题跋》、《义顾堂续跋》等目录学方面著作。
  陆润庠(1841-1915),清末大臣。字云洒,号凤石,元和(今苏州)人。同治十三年(1874)状元,授编撰。历任山东学政、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工部侍郎。1886年曾受命在苏州创办苏纶纱厂,又开设苏经丝厂。1900年后授礼部侍郎,充经筵讲官,擢左都御史。1906年署工部尚书,次年任吏部尚书,参预政务大臣。宣统二年(1910)任东阁大学士。辛亥革命后,留毓庆宫,为溥仪师傅,授太保。
  陆镜若(1885-1915),中国早期话剧(新剧)活动家、剧作家、演员。江苏武进人,原名辅,号扶轩。曾先后参加春柳社、文艺新剧场、新剧同志会、春柳剧场等戏剧团体。著有剧本《家庭恩怨记》等。
  陆定一(1906年6月9日1996年5月9日),常州府无锡县,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宣传思想阵线杰出的领导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毕业于交通大学。1927年起担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建国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是中共第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十三届中顾委常委[1] 。1996年5月9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陆定一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他陆姓名人有三国吴晋间散文家陆喜;南北朝北魏将领陆突、大臣陆凯,陈文人陆瑜,齐梁间文人陆煦;唐书法家陆柬之;明大臣陆树声,学者陆楫等。近当代陆姓名人有革命家陆定一,民主革命者陆浩东,北洋政府官员陆宗舆、陆徵祥,桂系军阀陆荣廷,物理学家陆学善,自动控制和航天工程专家陆元九,医学家陆渊雷,心理学家陆志韦,古典文学研究家陆侃如,语言学家陆宗达,出版家陆费逵,作家陆天明、陆星儿,书画家陆俨少,中科院院士数学家陆启铿,作曲家陆华柏,笛子演奏家陆春龄,演员陆毅,体操运动员陆莉等。
发表于 2017-5-8 22:5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嘉兴陆氏 据云本战国齐宣王少于通之后,以封地为氏。两汉三国时期,即为江东望族,如陆绩、陆逊、陆抗、陆凯等均为陆氏之闻人。唐代开元年问三十八世陆齐望自吴郡吴县(今苏州)徒居嘉兴,其曾孙陆贽(四十一世)为唐德宗朝名臣,陆贽之后裔称为宣公支,系吴郡陆氏49支之一。五代以来,宣公支之后裔遍布大江
南北,其在浙东者,以山阴29支为最盛;在浙西者,以秀州12支为尤著。秀州12支中有曰汾湖支者,于宣公文为大宗;其别支曰窦巷支者,以所居窦巷里而得名。清代康熙以来,遍布嘉兴城乡之陆氏大抵为窦巷支后裔。该支自七十六世起的辈份排字为:志继绪缵,守为世典,源长荫盛,衍其德基。现代学者陆祖谷、陆志鸿父子及嘉兴辛亥革命人士陆志棠(初觉)等,均为此支族人。今存《吴郡陆氏窦巷支世系图表》4册。


陆姓是江南大姓,在常州陆姓是常见姓。早在三国时,东吴孙氏政权能在江东立足,很大程度上就是取得了吴中“顾陆张朱”四大家族的支持。其中吴中人、庐江太守陆康、陆逊父子祖孙三世拥戴东吴政权历80年,盛而不衰,陆逊被封为华亭侯。陆姓在常州地区生息滋繁已有2000年之久了,目前全市有陆姓人口3 39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 67%,列第14位。全国现有陆姓人口372万,占当代人口的0 31%,排列第70位,可见常州陆姓人口密度远远高于全国。
        陆氏主源有三:一出自古帝颛顼之后陆终氏封于陆乡(山东乐陵县),子孙以封地为姓,至今已有4000年历史;二出自战国时齐宣王封幼子田通于陆,子孙以陆为姓;三是他族改陆姓,如西周时允姓戎人建陆浑国,国灭后子孙改为陆姓,北魏时鲜卑人、广西古骆越人等改陆姓。
        常州早在汉代就有陆姓。据《武阳合志》记载,汉代有陆,字仲芳,操履清正,精于易学、星律、地舆。郡守请他出任主簿,“仅旬日遂谢病隐居,以典籍自娱,公车再征,皆以疾辞”。陆至今已有2000余年之久。西汉时任吴县令的陆烈(田通五世孙),卒后葬吴郡胥屏亭。子孙入籍吴中,后世衍为江南巨族,吴地一直是陆氏繁衍发展中心。吴中陆氏出过许多名人,如陆康、陆翊、陆逊、陆龟蒙等,其中有多支陆氏迁入常州。现择数支陆氏迁常始末介绍如下:
        《毗陵樟树陆氏宗谱》18卷1920年继述堂藏版据《毗陵陆氏宗谱》(善庆堂藏版)载,此族为吴郡陆氏之后,先祖可追溯到唐代名臣陆贽。陆贽第十八世孙茂一,在南宋末由浙江平湖迁居武进新塘乡雅步,即今武进雪堰镇下浦。其五子中,长子盛一迁居溧阳陶庄。次子盛二随父居雅步。后世中友祉迁居上店陆庄(今属马杭)、郡城白云湾、古塘尖(今城区小营前)、青果巷等地。三子盛三居武进雪堰太湖之滨。后世多以捕鱼为生。四子盛四迁陆庄,其后世中又迁郡城古村、西瀛里、岑村、戴庄等地。五子盛五远迁顺天北通州(今北京通县)。
        另据《毗陵樟村陆氏宗谱》(继述堂藏版)载,此族陆姓也出自吴郡陆氏。迁常一世祖陆元光,号心水,宋熙宁六年(1073)进士,授常州晋陵令。《梁溪漫志》卷四《东坡板》载:“东坡止于毗陵顾塘桥孙氏之馆,气寝上逆不能卧,时晋陵邑大夫陆元光,获侍疾卧内,辍所御板以献,纵横三尺植,以受背,公殊以为便,竟据是板而终。”陆元光在任上“有德政,清廉惠民,解任日士民恳留,遂籍于郡东十五里剑井寺,后名曰樟村,是为樟村始祖。”其地即今丁堰乡樟村。此支陆姓迁常已近900年,后世子孙已衍至三十四世,现该地及周围有陆姓350余户,1000余人,成为常州地区陆姓大族,常州历史上许多陆姓名人出于该族。从樟村迁居各地的支派主要有:郡城麻巷支、东直厢支;居于乡间的有漕庄支、杨木桥支、马家河支、上庄支、邱巷支、黄母墩支、梁家桥支、刘塘支、潘巷支、坝东村支、姚罗湾支、北园村支、大圩陆家塘支、渡船村支、夹城里支、半里路村支、三河口支、船上陆家塘支等。
        另有“武进怀忠堂陆氏”,其族谱记述先世为西汉吴县令陆烈,世居吴地。第二十二世孙陆骏,东汉末太学博士,因避袁术,隐居吴郡华亭。第四十一世陆贽,唐贞元八年拜为相,贞元十一年被贬为忠州别驾,卒于任所。顺宗悯其忠,御笔书屏曰“忠孝陆贽”,忠州建祠祀之,祠名“怀忠堂”,故陆氏宗祠堂号“怀忠堂”。六十一世陆颛,元末避张士诚之乱,自松江府华亭县徙居常州城南永昌里,即今武进礼嘉陆庄里。今常州城内东直街、青果巷,礼嘉陆庄、前下庄、后下庄、夹墅里、沟东村、芦庄、上路村、月家湾、抱老母鸡村、高树下、礼嘉东街、洋堰头村以及戴溪、政平、前黄、庙桥等地陆姓皆出于此族。
        历史上,常州陆姓入仕为官者众多,洁己爱民之士亦多。陆简,字廉伯,武进人,明成化二年(1466)进士一甲第三名(探花),官至少詹事,兼侍读学士。陆南阳,字伯明,明武进人,为唐荆川学生,隆庆年间贡生,授湖北善化知县,在任多有政绩,“织毫无所,赎典悉用积谷,又捐俸以济诸生贫寒者。又捐俸修筑邑之南堤,以防水患,邑人称陆公堤。”他为政清廉,曾声称不带善化县寸丝尺麻离任。《康熙常州府志》记其归乡事:“扁舟东下,过洞庭,飓风大作,舟人皆惧,南阳徐曰:昔吾与神约,必不携善化寸缕还,吾不食言,神讵忘之,须叟风止”。回到常州老家,“解囊不得一钱,授徒自给”。这位陆县令既安贫,又乐观风趣,值得后人敬慕。他的儿子陆完学,字汝成,万历年间进士,也是一位铮铮铁骨、不畏权势之士。他在福建任藩台时,各地许多官员为媚谄权倾天下的魏忠贤,为其建生祠,独陆完学不理会。有魏奸*人潘某说他是“东林健足”,声言告状,轻则丢官,重则杀头,他全然不动。后魏奸败,陆完学升浙江巡抚,修筑海堤百里,士民安居,今堤尚存,终官兵部尚书;无独有偶,陆完学族人陆卿正,天启进士,授真定知县,他的上司一日五次来檄文,命他赶快为魏忠贤建生祠,“卿正不为动,忠贤败,升福建兴泉道”,时有贫民数万人沦为海寇,当地官员欲用兵围歼,他力主招抚,并冒险与首领谈判,力劝归正。他说“事不避难,臣职也”。在他的努力下,“寇氛遂息”。陆尔奎(1862—1935),雪堰雅浦人,光绪十七年举人,任教于北洋学堂、南洋公学等。学识广博,贯通中西,入商务印书馆,历8年之辛劳,编成我国第一部《新字典》及400余万言的《辞源》。陆镜若(1880—1915),陆尔奎子,早年留学日本,我国新剧(话剧)创始人,惜英年早逝,存年仅30岁。陆小曼(1903—1956),祖籍湟里,“樟村陆氏”后人,精通英、法两国语言,被刘海粟誉为“一代才女,旷世美人”。民国十五年与诗人徐志摩结婚,后徐因飞机失事亡,小曼写悼亡诗,字字血泪,读之心碎,一时轰动。解放后任职上海市政府参事室、国画院、文史馆,有国画、散文、剧本传世。
        现代常州陆姓人士多科技界、艺术界精英:陆孝彭,雪堰人,洪都飞机制造集团公司飞机总设计师,南昌航空工业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飞机设计师,我国航空工业的开拓者之一。陆婉珍,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石化专家、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陆仲武,我国著名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为陆婉珍之弟。陆正红,女,上海京剧院艺术总指导,国家一级演员,荀派表演艺术家。陆仲良,前黄人,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哈军工导弹无线电控制系主任、国防科技大学电子技术系副主任等,著名导弹控制专家。
        与陆姓有关的地名、遗迹有:雅浦,村名,在雪堰镇。据光绪《武阳合志》载,此村系南宋末丞相陆秀夫宅第,后又易名下浦、下埠。陆庄,村名,在礼嘉镇。江南巨族陆颛,元至正进士,因避张士诚起兵,不愿出仕,隐居于此,因名陆庄。郑陆桥,桥和镇名,宋代已有此村名,以郑、陆二姓得名,原为木桥,明万历年间有里人募捐易木以石。城区有陆家巷(北接南河沿)、陆家弄(西接北大街),城郊有陆家村、陆房村、陆渚村,礼嘉有陆公岸村,政平有陆家田舍村,郑陆有陆坊里村,洛阳有陆巷里村,潘家有陆家浜村,圩塘有陆家野村,村前有陆家舍村,湖塘有陆家园村。与陆姓有关的地名有82处。   相关图片
  
《毗陵樟树陆氏宗谱》18卷1920年继述堂藏版
发表于 2017-5-11 22:2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平天国来王陆顺德(1818-1865)

顾我陆氏之始祖,原出于齐宣王封少子通(字季达)于平原般县陆乡,谥元侯。后因陆为姓。自元侯而后,五传而至汉之陆贾。    我中始祖陆丙(炳)公由河南至广东珠玑巷,再由珠玑巷迁罗定。丙生福,福生三子:长元成(武举),次元辉(贡生,字彦容),三元吉(庠生,字怀春)。元辉妻林氏生三子:贵满、贵清、贵善,勒氏生贵能,秦氏生陆礼、陆智。    十六世祖陆顺德,太平天国后期主要将领、水师主将、来王。1818年10月,生于藤县大黎里古制村,原名陆海平。他父亲叫汝森、母胡氏,兄弟6人,顺德最小,他身材魁伟,性好游侠, 善驾舟船。   顺德年轻的时候,正值鸦片战争爆发,其时,顺德参加了罗大纲等人领导的三合会组织。当洪秀全在大湟江口秘密策划劫清厘税供饷的时候,他与堂兄弟等16人,跟随罗大纲到那里参加起义。太平军进军永安州时,他在罗大纲营里任司马,当向导,引领陆路太平军从平南思旺经藤县大黎进攻永安洲。以后他在克永安,趋桂林,攻全州,渡湘江,取武昌,进金陵等战斗中,都能冒矢冲锋,英勇作战,屡立战功,历任旅帅、师帅、军帅、将军、检点、丞相等职,1861年11月晋封来王。   1861年10月,顺德作为领军主将,与忠王的儿子李容椿、李容发等率军从临浦向绍兴进发。攻克绍兴后, 顺德奉令率军镇守。1862年8月上旬,他到苏州参加部署进援天京的军事会议后,率自己所部到苏州听从忠王李秀成的提调,及时进援天京。 10月中旬, 他在天京参加了历时46天的解围战斗后, 与侍王李世贤等率军自浙江开化进击江西玉山。天京沦陷以后,他与世贤等领导长江南岸的太平军,坚持在赣、闽、粤三省之间的边境地区进行斗争,曾先后攻占福建的漳州、龙岩,广东的南雄、镇平,江西的龙南、定南等地。1865年9月20日, 顺德率军进至广东长乐(今五华)时,被叛徒林政扬所执,解送敌营后,顽强不屈,从容就义。这位太平天国革命英雄,自1851年1 月参加太平军后,先后经历大小战斗数百次,为反抗外来侵略者和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英勇地奋斗了一生。
发表于 2017-5-12 11:2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堂号,是祠堂的名号,是一个姓氏或同家族中不同支派的标志和代表,标志着血缘关系和历史与荣誉。
    在上古的氏族公社时期,每一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名称和徽号。到隋唐时期的文人以堂命名的室名,书斋名和对郡望的推崇。到唐代文化喜欢抒发情怀、展示情趣而喜欢选取若干文字,加上堂号,作为室名或斋名,并成为一时风尚,一直延续下来,被后世作为家庭堂号来使用。         

陆氏堂号析

陆发根

堂号,是祠堂的名号,是一个姓氏或同家族中不同支派的标志和代表,标志着血缘关系和历史与荣誉。

在上古的氏族公社时期,每一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名称和徽号。到隋唐时期的文人以堂命名的室名,书斋名和对郡望的推崇。到唐代文化喜欢抒发情怀、展示情趣而喜欢选取若干文字,加上堂号,作为室名或斋名,并成为一时风尚,一直延续下来,被后世作为家庭堂号来使用。

堂号,主要有两种类型,有姓氏特征与无姓氏特征。有姓氏特征的以郡望为主,兼及本姓氏或家族先人的道德情操、功名科第、嘉言懿行;无姓氏特征的则取材于吉利、祥瑞和训勉后积极向上,教育后人之语、前人佳句。

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堂号,有的是一个,有的有几个,有的一个支派也有自己的堂号,堂号可代表一个姓氏,可以用于书名,放在祠堂门头上,也有用于日常生活的用品上。

陆氏的堂号主要的有五个:

一、 三鱼堂:用的较普遍。它的由来是清朝初年著名学者陆陇其的曾祖父陆溥是明代有名的清廉官吏,他曾做过丰城县的县丞,经常领船队督运钱财、货物。一次夜间行舟,路过长江最狭窄的地方采石矶。忽然发现船漏了,江水上冒不止。这时全船人等十分惊慌,大家一筹莫展。当时陆溥急忙走到船舱上双膝下跪,对天发誓说:“我一生清廉,从不贪不义之财,我船上如有一文非法之钱,愿葬身鱼腹而无怨”。说罢磕了三个响头。不料这时船漏忽然停止,全船人高兴非常,连呼老天有眼。船只顺着波涛汹涌的江流安然东下。到旭日东升时,看看船漏的地方,见有荇菜裹着三条鱼正好塞着船洞。后来陆溥迁到浙江平湖县新埭镇泖上,在这里盖了个厅堂取名为三鱼堂。陆溥的孙子陇其,写了许多文章,编成文集,名为《三鱼堂集》。

二、 三厅堂:据无锡《陆氏世谱》(1948年版)第二卷家训格言中载:宋教育家陆九渊(象山)三厅堂家规:公家于抚州玺溪,累州举人最长者为家长,一家之事听命焉,逐年还差子弟各任家事。或主田畴,或主租税,或主兴或主宾客。公堂之田给一家之食,家人计口打饭,自办园蔬,宾至则煮美酒,久留不厌。每兴率子弟恭临祠堂聚合于厅,击鼓三叠,子弟一人唱曰:“听听听”,劳我以生天理定,若还惰懒必饥寒,莫道饥寒方怨命,虚空自有神明捉。又唱:“听听听”,衣食生身三付定。酒肉贪多折人寿,经营太甚违天命。定定定。其三听主旨,系教育后代人必须克勤克俭也。为中华民族美德之一。

三、 仰贤堂:唐朝,陆宣公,在无锡惠山直街有祠堂,悬扁“仰贤堂”。又苏州北有陆墓镇(现为元和镇),是为宣公墓地。这里曾有“仰贤书院”,因此陆宣公的后裔取堂号名“仰贤堂”。宣公“才本王佐,学为帝师”,是千古大贤。其堂号是为敬仰前贤之意。

四、 仰止堂:为盐城陆公祠,是为纪念宋代爱国宰相陆秀夫而建的,名为“仰止堂”。因为陆秀夫是爱国名臣,为万人所敬仰。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意。

五、 河南堂:有二说:一是五世祖陆贾,一子伯元远迁于吴,另有子留居北方迁河南。二是唐代宰相(36世)象先公之弟达德公讳景倩,官扶沟丞,河南按察使。他在河南任职后复回江南,子孙有一支留居河南其曾孙孝甄为河南司录参军玄孙名为监察御史。子一允明,再后失记。久之人口繁衍遍及河南及附近各县(江苏丰县铜山鲁西南)这一部分族人,取堂号为河南堂。

堂号都有一定的内容,吾陆氏尧歌支所用的堂号为“三听堂”,我记得家乡老一辈族人在结婚时,去女方取亲时走在花轿前面的两个媒人手提灯笼,其灯笼上就有“三听堂”三个字。
发表于 2017-5-12 11:27: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原始祖陆丙公由河南至广东珠玑巷,再由珠玑巷迁罗定。丙生福,福生三子:长元成(武举)、次元辉(贡生字彦容)、三元吉(庠生字怀春)。元辉妻林氏生三子:贵满、贵清、贵善。勒氏生贵能,秦氏生陆礼、陆智。辉公游宦梧州,晚年致仕,乐于山水,至武林,见山水秀美,流连之,遂携妻与四子隐居大乌里之罗白村。其后四子分居,满住交草、清住藤县平山金鸡、善迁六陈勒竹塘、能住罗白。能传至玄序、玄用、玄国、玄光,国留罗白,序与用迁六陈古冲,光迁六陈大妙;礼公由罗定返英德原址,其后礼生宗,宗生胜情、胜敬、胜欲。胜情官至明刑部尚书,生九子一女,即长应、二席、三庆、四仁、五文、六成、七兴、八德、九金,女敏花,又名敏姑。敏姑才貌双全,明皇娶作西宫,由于胜情解组,正宫忌敏姑之才,阴谋毒毙,并矫诏将广东英德珠玑巷各处关隘封禁,令限七日举兵围捕,旨将陆氏全族处斩,幸事机先,讯息预知,心惊胆破,欲逃又无船可渡,如之奈何?未几明兵将至,陆氏全族及附寨七姓人等,咸宰猪羊鸡鸭,烧香点烛,虔诚祈祷天地神祗而泣言曰:“今因一女遭毒,株连全族无辜,蒙冤不白,实愿舍身抛弃尘寰,以全忠孝之道”等凄言惨语,群相泣血,感动神明。至夕稍寝,忽见一梦,见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谓你等欲保生命,何不早赴河边?自有天降桥梁,神犬引渡相救,必有生路云云。忽然觉醒,遂遍告众人,各扶老携幼,即速驰抵河边。顷刻间,河中果然浮起一根大木,两端到岸,并有身高三尺六寸的黄毛神犬走来对面而泣叫,先从大木往返跑过数次,向众人高声吠叫,众人即从此木过河。渡毕,大木忽然神化沉没。众人跪拜神祗以酬救命之恩,抬头举目,见有冉冉祥云,向西飘移,于是我陆氏族人与七姓人众遂向广西而走。然而此祈神占梦之事,虽属信神权,但此传说历古及今,世代流传,已在远近人心坎中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成为胜情公(九郎公)子孙认祖归宗的统一口径标志。胜情公领九子向广西而行,至梧州府西门街住,旋复上藤县五屯居住五年,又迁藤县东荣罗锄三角村,父母均殁,次第茔葬;又迁至昭平凉风古店而居,十有余年,人口发展,兄弟商量实行分居维持生活。某年腊月三十日,兄弟叔伯采买鱼肉菜肴,宰杀鸡鸭,值新年之际家宴联欢;并买芝麻绿豆等物,分成六包;将牛角一只,截为六节;有白绸族谱三部,每三房持绿豆两包、牛角两节、族谱一部,依依惜别而去,各寻胜地谋生。长应、次席、三庆同到永安古排落业,后又返回昭平仙回定居;四仁、八德、九金仍住昭平凉风古店,其后仁公则往桂林西门居住,有子孙分过湖南、贵州;德公则往平乐小河迁徙,后有子孙迁居武宣等县;五文、六成、七兴同往平南藤县而去;尔后仁公、文公还有子孙返迁广东三水、信宜水口等地;成公子孙分支迁到武宣、宾阳;金公子孙散布较广,有分支迁往桂平、蒙山、平南、藤县、苍梧各地;其迁蒙山裔孙宁公,曾任浙江兰溪县知县,有子孙在兰溪县定居。胜情公朝中遇难,愤慨至极,作诗寄情:

(七律)吁嗟痛恨怨东宫,妒忌其才起大凶,小女贤良遭毒死,老夫无故被兵攻。宁甘明主留清白,不受奸雄蔽圣聪,滴泪挥毫题恨句,谁能知我是天公。

(七绝)祖居百世共家堂,那忍流离过别方,只为婚姻遭大难,灭门铲族祸难当。

过河脱难题诗(七绝)

扶民保国是忠贤,秉政朝纳所重先,可恨奸徒为利己,损人害我有青天。

(七律)楚香怨气透天宫,广而津梁脱难中,一木架河成福筏,全家得渡任西东。
慈航恩德弥天厚,金吼暄扬若日红,搔首叩天申跪拜,愿祈圣寿赛苍穹。

兄弟九人在五将镇良风古店分手时题诗

同气连枝共九人,兄前弟后似浮萍,南河北道勘为业,西土东都有璧珍。
贫富穷通各有时,强求未必遂如期,顺天听命何云辱,手足无休古训词。
从此分离由自创,随时发达任殷勤,若然日后相逢者,漓水韶州一脉亲。
    九郎公墓茔在藤县东荣乡上峡村罗锄冲葫芦岭之阳吉地,坐巳向亥兼巽乾吉度分针,为“天鹅孵蛋”结穴,穴结高山凹嵌之中,有天然宽阔揖台,前朝圆型土堆,钟灵毓秀。当地,自古有明师留题:罗锄贵地在高山,向于罗湖峡里湾。永邑来水九曲绕,三角城门关又关。仰面螺星人不识,龙楼凤阁月盘环。谁人葬得真龙穴,将相公侯赛世间。


    此祖由于官居二品又是皇亲,曾被歹人挖掘寻宝,墓穴墓碑受损后墓碑遗失,此后墓碑一直未立,墓茔有待修复。长期以来,我胜情公后裔相约在每年农历八月十六胜情公忌日到此处扫墓祭祀。武鸣陆荣廷任两广总督期间,亲临九郎公墓祭祀,并出资在当地买田作为该墓每年扫墓蒸尝。此后,组织修编《陆氏族谱》,筹建南宁陆氏总宗祠。胜情公生卒无记待考。公元二00一年四月,我胜情公后裔各县代表在藤县东荣乡罗湖洞开会选举第二届族委会成员,研究发动献资修复胜情公祖墓及兴建陆氏亭等事宜。公元二00二年正月二十五日,族委会组织在胜情公墓茔与前面圆岭堆之间兴工建一凉亭凤阁,于五月二十五竣工。凉亭内立有功德碑,合族捐资达六万四千多元。
    梁太乃胜情公原配,生九子一女,即长应、二席、三庆、四仁、五文、六成、七兴、八德、九金,女敏花,又名敏姑。梁太祖妣生终年月无考。妣随胜情公携九子从粤赴桂,沿途历尽艰辛抵达藤县东荣乡上峡村罗锄冲暂居谋业,光阴荏苒,九子后裔遍布神州兴家创业。梁太卒后葬于平南县同和镇良蒙村乃乐岭之阳,离胜情公墓约八公里。祖墓坐坤向艮兼未丑吉度分针,于民国二十四年乙亥岁(一九三五年)农历十月初一丑时重修。二00三年二月,胜情公后裔各县代表再次在藤县东荣乡罗湖洞开会选举第三届族委会成员,研究再修胜情公原配梁太祖墓,我长仁公后裔中拔当选第三届族委会主任。再修梁太祖墓总理事为钟拔,成员由南宁、梧州、贺州、柳州、钦州、桂林、河池、百色八市的昭平、蒙山、藤县、平南、钟山、荔浦、平乐、鹿寨、宾阳、桂平、苍梧、金秀、象州附近共十二县宗亲代表组成。合族捐资达五万八千六百八十元。公元二00三年农历十月十二巳时兴工再修梁太祖墓,同月二十三竣工。墓碑高一百七十五公分,宽九十八公分。碑顶浮雕为“双凤朝阳”,全碑用黑色大理石雕刻。横眉刻字:懿德流芳。墓碑对联:吉穴长存慰先祖 ; 丰碑永志裕后人。墓碑中间刻有:明诰封九子娘娘陆府梁太夫人之墓。墓前左右对称建有“铭志碑”,“铭志碑”横眉雕刻“陆氏重修梁氏太祖千秋铭志”每幅碑高一百九十二公分,宽三百五十六公分,雕刻有献资芳名录。所有雕刻工序由胜情公次子陆席公后裔我仙回乡大中村陆瑞军负责。我胜情公后裔相约在每年农历八月十六胜情公忌日到藤县东荣乡上峡村罗锄冲葫芦岭扫墓祭祀,同日亦祭扫此墓。

《陆应公墓志》
祖乃  
    明朝太学士勒封九郎公讳胜情公之长子也。兄弟九人陆应、陆席、陆庆、陆仁、陆文、陆成、陆兴、陆德、陆金。原系广东省韶州府英德县珠玑巷白石寨人氏。闻说万历初年。为事避祸来广西同到梧州。父母相继而亡。归葬既毕。然后兄弟分别各寻生路而去。惟念此祖斯时如孤雁无依。平乐、永安、昭平,阅历迁徏,未克创垂。乃万历末年。始至仙迴。以图安居而为永远之计。迄今存殁年月日时不暇。具载相传卜葬于此山(白猜)。之阳坐戌山辰向兼辛乙分针。
                                        皇明勅赠文林郎讳陆应公之墓
                                    大清光绪丁丑三年二月大明吉时合族立碑议记。
三世道真公。乃陆应公单传之子,其墓失传。
道真公原配蒙氏。生三子:长道合,次陆保,三陆高。蒙氏祖妣墓茔失传。
四世道合公。乃道真公之长子,葬落东背水井兀,有碑记。
道合公原配胡氏。葬高拱岭振远公祖墓右边。胡太生二男,抚一子。长功望,次亚念,抚道贵。
五世功望公。乃道合公之长子,赘门李氏。道合公葬高拱背螃蟹岭,坐南向北,有碑记。
功望公原配李氏。生一子陆缘。
功望公续配胡氏。生二子。长陆位,次德仁。与李太共一冢,葬于高拱背,坐西向东,开二墓,后寻不见。
                                                            《德仁公碑志》
发表于 2017-5-12 11:28:17 | 显示全部楼层
祖  乃
    功望公之三子也。诸为历代久远,至而公之生平行事,拮据忧劳,不及其替。无少补得时记载不尽深悉,仅按族谱及家宗传闻。先世始祖胜情公,明封九郎公翰林院太学士。原住广东省英德县韶州府珠玑巷白石寨。祖妣梁氏。生一女九男。长陆应、次陆席、三陆庆、四陆仁、五陆文、六陆成、七陆兴、八陆德、九陆金。其时,因政法无天被捏词陷害,难以久居。全家逃上广西。长子应公。支离至仙迴落居开基立业。子道真,孙道合,曾孙功望,玄孙德仁均家境清贫。幸得万钱村罗晓公招赘为婿。一月女故,晓公见我公竟不因其妻故而丧志。且而竭诚直道,勤奋如常。孝侍双亲,无有所欲。不以贫而不致。晓公即以吾公为子,改名罗保。一若已子,为光前裕后之意。下广东省新蔚县,娶一黄氏归配。并嘱传后世,陆罗二姓,龛同本堂香火是念,子孙永远勿忘者也。黄氏生七子一女。由此开族。逐代蕃衍。有自择迁平乐、荔蒲、蒙山、柳州等地。均以木茂枝荣。前清年间,地璠公追随舅父杨学者左右。以资观摩,触类旁通。舅父提携随期入郡庠。而吾族后代子孙,游泮掇芹,人文蔚起,功名显达。盖为璠公开藉所致也。民国初年间,追溯先祖,我公屡集资。于是合族于塘厄窝面,建造陆氏宗祠上下两座。东侧厨房一间,中堂署敬先祖衔位,并署有罗晓恩公之位同堂敬祀。兹子孙雁行以随,均得安居足食。至能列于人世。显荣者,紧维我先祖积德是頼。忆昔距今二百余年矣。我公之墓,倒仆未修。族众忧之。追思木之有本,水之有源。遂遥商合一。慨然应之修建。爰为伐石声之铭语,表于斯阡。令后嗣无忘者也。铭曰: 民各有天,立德抱义。庸言庸行,感铭天地。孝事恩公,百忧一愉。种德敛福,尔啟后裔。鹿鸣之南,万山拱庇,群峰所都。我先人灵地尚妥于斯斯阡引翼,长裕孙谋人文永遽。先祖生于明朝天啟六年丙寅岁十月初八日酉时,终于清朝康熙癸未四十二年九月初十日丑时。享寿七十八岁。葬于庵堂坪之阳坐丙向壬兼已亥分针。迄今,年深月久,碑塌冢陷。合族厥孙,筹资重修。立碑勒文永垂后世。
                                            公元一九八三年癸亥岁正月初九日已时合族重修立碑志。
七世振远公。乃德仁公之五子。字文明。生于清康熙丁未六年公元一六六七年闰四月初七日寅时。终于雍正庚戌八年公元一七三O年二月廿二日酉时。享寿 六十四岁。用本月廿六日辰时安葬于高拱山大白坟,后迁葬于长仁公祖墓右侧,坐酉山卯向兼庚甲分针,为“螃蟹饮泉”结穴。
    远公原配卢氏。生于康熙庚戌九年公元一六七O年某月某日。终于康熙庚午廿九年公元一六九O年三月初三日酉时。享阳廿一岁。无子。仅生一女,名门姑。
    振远公续配胡氏。落东村人。生于康熙庚申十九年(公元一六八O年)六月十四日巳时。终于雍正乙卯十三年(公元一七三五年)八月十八日酉时。享阳五十六岁。大葬于黄芭岭头烂泥兀横盘路底外边,为“螺蛳吐肉”结穴,传说为仙人点穴。用同月廿一日辰时安葬。坐午向子。胡太能长眠此福地,祖辈相传有如下故事,故事既有传奇色彩,又叙述我遇棋公一脉突然发迹之过程:雍正甲寅十二年(公元一七三四年)某日,振远公之次子洪亮公(当年四十四岁)从永安(今蒙山县)返回鹿鸣,步行至崩冲七星堆时,看到一位年约八十岁的长须白发老翁背着沉重包袱,气喘嘘嘘,艰难地同向行走。洪亮公是位积德行善之人,看到此景,马上追上去,主动帮老翁背起包袱并搀扶老翁结伴行走,两人边走边聊。老翁问洪亮公是否有先辈骸骨未曾安葬?洪亮公答曰:有,只是不知何处是风水宝地。行至烂泥兀时,老翁用手指着几丈远的黄芭岭头的一处窝怀处说:“我见你为人慈善,特点一穴地留你安葬先辈,可使你柳暗花明,并助你儿孙兴旺发达。我在原处等你,你先到实地作个记号。”。洪亮公见先祖数辈均贫困潦倒,正有通过风水改变现状之意,立即谢过老翁后说:请老伯就地歇歇,我到实地确定穴位后马上回来。洪亮公跑步到穴位安放三个石头作标记后又飞跑回来,来回不够一刻钟时间,结果老翁已不在原处,洪亮公放声高喊:老伯你在何处?无回应后,洪亮公立即向前跑步追了两里路程还是不见老翁踪影,又向过路和周边劳作之人打听老翁下落均说不曾谋面或不得知晓。当天晚上,洪亮公把白天亲身经历之事向家人透露,家人觉得此事蹊跷,第三天就找来风水先生亲自实地考证,风水先生详察了来龙、结穴、砂案、水口后说到:恭喜福主,此地形如“螺蛳吐肉”,真是福人获福地,福地献福人。此后,洪亮公更坚信此地为仙人所赐,倍加珍惜。次年,振远公续配胡太病逝后,洪亮公极力主张把母亲大葬于此处。因洪亮公与长子遇棋公品性极为相似,葬地后,洪亮公特别叮嘱遇棋公:“只要慈善为怀、宅心仁厚,不久必有好报。”。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0年),遇棋公修建今鹿鸣大水圳,到附近的黄帝庙旁搬石头砌圳基,遇棋公搬开一块大石片时,发现石片下面有两个瓦缸,每个缸足可盛五十斤水。揭开缸盖,遗憾的是缸里全是火炭。尽管如此,遇棋公与原配陶太到晚上还是把两个瓦缸连同火炭抬回家里存放。并有意抓一把火炭撒在大门背不大显眼处。时值灾荒,百姓流离失所,一月后,一位中年妇女携带莫姓子女数人逃难至此,寄留本村新庙。一天,
发表于 2017-5-12 11:4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陆洪涛与董士恩是胞兄弟

本帖最后由 陆旭 于 2017-5-12 17:52 编辑

发表于 2017-5-12 12: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州籍民国甘肃督军陆洪涛

本帖最后由 陆旭 于 2017-5-12 12:24 编辑

《彭城周末》1月4日曾刊登《民国史上徐州籍三督军》的专题。经过多方联系, 8月19日,徐州籍民国甘肃督军陆洪涛的后人专程抵徐,到徐州市博物馆查看《铜山陆氏家谱》,家谱中详细记述了铜山陆氏的迁播流源以及与铜山董氏的关系,涉及到好几位在中国近代有影响的历史名人,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佐证。

陆洪涛(1866-1927),字仙槎,铜山县人,清光绪十六年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北洋陆军上将军衔。1921年,升任甘肃督军,特任肃武将军,晋勋三位。1924年3月,兼任甘肃省长。曾校刊《陶勤肃公奏议遗稿》(十二卷)。1927年8月31日,病逝于天津。

陆洪涛为民国徐州籍三督军之一,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事迹见于《民国人物大辞典》、《中华今代名人传》、《北洋军阀史稿》等典籍。至于其籍贯,皆记为江苏铜山,然而具体为铜山何处人,却不得而知。这个问题,成为一个令人费解多年的谜。

笔者业余研究徐州本地族谱,常四处寻访搜集,一旦找到,即拍照存入电脑。2013年7月初,我去徐州博物馆查阅资料,看到四本线装的《铜山陆氏家谱》躺在书架一隅,看起来有些年头了,便取下翻阅。这套家谱分为《铜山陆氏家谱》和《铜山陆氏家谱续集》,前者共六卷,修纂者为洪涛、士恩。只存首卷及一卷、二卷,其余佚失,序后落款时间为民国十九年(1930)。后者一本共二卷,修纂者为董士恩,刊成时间为民国十八年(1929)。当时感觉这套家谱比较重要,在征得同意后,拍摄并保存下来。

2014年3月初,据杜明伟先生告知,铜山文史委正在征集民国甘肃督军陆洪涛的史料,称尚未查清其具体籍贯。我于是想起这套《铜山陆氏家谱》来,遂再次细读,并将该谱相关内容介绍如下:

家谱作序、传、墓志铭等文者身份显赫

首卷共有四篇序,第一篇作序者为中华民国第二任大总统徐世昌。徐世昌为清末内阁成员之一,任协理大臣。1915年,反对袁世凯称帝。1919年,命令徐树铮率军进入外蒙,迫使外蒙正式取消自治,回归中国。晚年,拒绝日本邀其出任华北临时政府官职。1939年6月,病逝于天津,全节而终。

第二篇作序者为王树枏(nán)。王树枏清末时官至新疆布政使。民国期间,任清史馆总纂,撰《清史稿》之咸丰、同治朝大臣传,又任国史馆总纂。他还曾任参政院参政、约法会议议员,获授上大夫加少卿衔。在《铜山陆氏家谱续集》里,还收有其作《甘肃督办陆公家传》、《国史陆洪涛传稿》各一篇。

第三篇为陆洪涛自作序。

第四篇为董士恩自作序。董士恩,字右岑,为陆洪涛胞弟,本名洪恩,因出嗣舅氏董全胜而改名。北洋大学一期毕业。曾任北洋政府财政次长,全国烟酒税务督办,黑龙江吉林财政厅长,滨江道道尹,参议院议员等职。

《铜山陆氏家谱续集》中有《肃武将军陆公墓志铭》一篇,作者为清末民初著名学者、史学家柯劭忞。柯劭忞(1850-1933),字凤孙,晚号蓼园,山东省莱州府胶州人。清末进士出身,曾任懋勤殿行走,典礼院学士。民国初年,任清史馆总纂,主持编纂了《四库全书提要》一书。著作《新元史》被列入二十五史之列。其他著作有《春秋谷梁传注》、《蓼园文集》等。

陆氏祖籍吴中,康熙年间迁铜山

陆洪涛在《铜山陆氏本支谱序》中开篇写道:“常闻先将军庭训曰:吾家居吴中,为望族,有史以来,闻人代著。清康熙初,迁铜山,占民籍,聚族于城,迄乎同治,世已八传。廼金田肇乱,兵戈蔓延,家室仓皇,谱系沦佚矣。”

这一段话明确地说明了铜山陆氏的祖籍、迁居铜山的年代以及在铜山的居住地——“聚族于城”。这城即为徐州城。陆氏住在城内,为什么说属于铜山县籍呢?据《徐州五千年大事录》记载,“雍正十一年(1733) 徐州升州为府,改彭城为铜山县。徐州府驻铜山县。”从此,徐州府衙、铜山县衙同在一城。由此看来,陆氏居城内,属于铜山籍就不奇怪了。

《铜山陆氏家谱》一世祖为战国时期齐宣王公子元侯陆通,至四十五世祖唐代贤相忠宣公陆贽,再至五十八世祖明代昭毅将军陆福,至迁铜山始迁祖,为通谱(因《铜山陆氏家谱》为残本,五十九世至迁铜陆氏第五世缺)。

陆氏自迁徐以来,“族姓不殖,单丁相嬗者凡五世。”及陆洪涛、董士恩“且九世矣,始有兄弟三人”(《铜山陆氏本支谱序》董士恩)。陆洪涛曾祖陆凤池,曾祖母沈氏;祖父陆开业,祖母杨氏;父陆逢春,字景华,母董氏。三代俱以公贵,封建威将军,光禄大夫,妣俱封一品夫人。陆洪涛兄弟共三人,洪勋、洪涛、洪恩。洪勋,字建亭,隐居不仕,无嗣。洪涛,夫人徐氏,子长龄、延龄。洪恩,出嗣舅氏清淮军将领武显将军董全胜,更名董士恩。夫人李氏,子荫昌、荫昭、荫章,孙克济、克宽,孙女克端、克恭(董氏世系摘自《铜山董氏分谱》,董士恩修纂)。

宗派十六字:克承先志,用光尔宗,宣德世泽,仁厚允恭。其后有注:谨按铜山本支第九世洪恩公出嗣舅氏清武显将军凯臣董公,更名士恩。兹重订宗派十六字,自十一世起,董陆两家之子孙均以此命名,俾后之子子孙孙知两姓实系一本云。

《肃武将军陆公墓志铭》

《肃武将军陆公墓志铭》作者柯劭忞,原文共计1200余字,现整理成短文,文字略作增改:

陆洪涛,字仙槎,江苏铜山县人,生于同治丙寅七月二十九日。清光绪十六年(1890)毕业北洋武备学堂 (与冯国璋、段祺瑞同学) ,考列一等,赴大沽旅顺威海口岸练习。十九年(1893)随新疆巡抚陶模出关,委任新字营新操教练,旋擢威远炮队帮带。二十一年(1895),陶模署陕甘总督,从至甘肃。因平乱,擢山丹营游击,充常备步兵标统带。宣统三年(1911),陕西革命事起,陆洪涛奉命率部与陕甘提督张行志、总兵马安良并由东路进军,五战五捷。其后大小四十八战,战无不克。西安大震,一日数惊。直至奉谕班师,惜乎功败垂成。因功补督标副将,加陆军少将衔,旋擢凉州镇总兵。甘肃巡按使张广建保其为陇东镇守使。1918年,连败陕北匪绥匪, 1919年败叶荃及陕匪郭坚, 1920年又败之。1921年,授陆军上将,旋特任甘肃督军,晋授勋三位,特任肃武将军。1924年,兼任甘肃省长。通饬各属,以四事整顿之规。一肃吏治,二恤民生,三敦气节,四崇俭约。僚属争自濯磨,一变骩疲之习。又兴修水利,灌溉田地万余顷,筑坝二十余里,植树万株,出巨貲为学堂基金,以维教育根本既固。1925年,任甘肃督办。“以积劳,旧疾作”,1926年始回到天津。1927年8月30日(丁卯八月初四),薨于天津私第,时年六十有二。
发表于 2017-5-12 12:24:10 | 显示全部楼层
陆洪涛身故后,时任中华民国海陆军大元帅的张作霖,特派天津镇守使袁振青致祭,本谱录有《大元帅祭文》一篇。甘肃公民感念陆洪涛功德,向大元帅呈文请建专祠,有《甘肃公民请建专祠呈文》一篇,以及《内务部批》一篇,《内务部咨呈国务总理文》一篇,《大元帅指令第五百三十号》一篇。由此看见,陆洪涛的去世,在社会上形成的影响非同一般。

陆洪涛后人赴徐寻家谱

今夏我在百度贴吧看到一位北京网友自称是陆洪涛曾孙陆洋,并且留了电话号码。我当即打了过去,果然是陆洋先生,我们二人虽未谋面,但一聊如故。我把在徐州博物馆发现《铜山陆氏家谱》及家谱里的一些内容告诉了他。陆洋闻之异常欣喜,说没想到他们家还有家谱,而且就藏在家乡徐州的博物馆里。

8月19日中午,陆洋陪着80岁的父亲陆克政抵徐州,笔者前往迎接,在铜山文史委主任鲍淑华的陪同下,前往徐州博物馆去看家谱。在徐州博物馆里,父子俩小心地翻阅着老家谱,激动之情溢于言表。陆洋说,陆洪涛故居在天津建设路80号,至今保存完好,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在这栋房子里,曾祖父陆洪涛临终遗言是:“一定要让孩子们有所长!”此后,陆家恪守祖训,对孩子的教育非常严格。陆洪涛的后代没有从政,多数选择了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陆洋父亲陆克政先生是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前副总理吴仪的老师。

董士恩与《铜山董氏分谱》

民国时期,曾任北洋政府财政次长的董士恩除修纂《铜山陆氏家谱》外,1930年曾编印《铜山董氏分谱》二卷。经查得知,该谱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为进一步了解董士恩及其舅父清末著名淮军将领董全胜的相关信息,笔者于今夏专程奔赴北京,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终于一睹该谱真容。

该谱属于民国普通古籍类,为函装,函面为赭黄色布装裱,签条上有小楷书写的“铜山董氏分谱”六字。函内有书二卷,为线装本,青灰色封面,封面签条谱名字迹与函面相同。扉页谱名为名家张伯英题写,落款为“庚午仲冬张伯英敬题”。扉页背面有“中华民国十九年刊于北平 次岁讫工”字样。

卷一前有序文两篇,一篇为杭县钟广生序,另一篇为董士恩自序。其后有世系图、重订宗派(与《铜山陆氏家谱》同)、祖茔图、凯臣公(即董全胜,字凯臣)及太夫人遗像、匾额等。

卷二录有凯臣公传记文章五篇,墓志铭、神道碑、墓表五篇,右岑(即董士恩,字右岑)寿序五篇。

《铜山董氏分谱》里有很多弥足珍贵的资料。 董士恩在《序》中写道:“我铜山董氏占籍于兹,时代绵远,繇明及清,迭经丧乱,谱牒佚亡。我远祖所自,或出于江都,或出于广川,颇难徵信”,“自吾父建威府君上溯十世皆一子单传,及文标公有弟三人,均及冠而殇。逮府君(指董全胜)之身,结发从戎,转战三吴淮豫间”。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董氏先祖从明代起迁居铜山,经近五百年子孙繁衍,现应为一个比较大的董姓家族。但具体迁居铜山何处,序中却没有提及。

序中接着写道,自其舅父董全胜上溯十世都是一子单传,“既无叔伯,终鲜兄弟”,而董全胜两位夫人“又皆无出”,“推及本支远族,实无可继承昭穆者。士恩系出陆氏,陆母董夫人,府君妹也。士恩幼从陆氏诸兄走依府君于天津官次,……府君最爱怜之,因立以为嗣”。这一段话是说,铜山董氏董全胜一支,十世单传,没有近房宗亲。远族子弟中,又确实选不出可以过继之人,所以立外甥士恩为嗣。

序中最后说,“戊辰之秋(1928),谢职退居津门,辄序而录之为铜山董氏分谱一卷,谱以分名。董氏自有宗谱在也。託始于吾父以上,三世而止也,亲所尽也。其旁宗别祖,略不及者,窃取于苏氏老泉之言:谱,吾作也。”

以上两段序言中“推及本支远族”,“董氏自有宗谱在也”,“其旁宗别祖,略不及者”三句,说明铜山董氏确实是一个较大的家族,而且还存有宗谱。这无疑是寻找董全胜故里的有力线索。

徐州檀山董氏祖茔

檀山位于徐州市北郊茅村镇檀山村,距城三十里左右,其东紧邻津浦铁路和104国道。当地年纪稍长者,大多知道山上曾建有一个董家坟,有石亭石人石马之类,但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坏,现已变成一片荒芜的林地。至于这里几座坟埋葬的是何许人,是什么身份,因年代久远,却很少有人能够说得清楚。如今,《铜山董氏分谱》里的这一张董氏祖茔图,或可解开萦绕人们心头多年的谜团。

这张图上显示,董氏祖茔位于檀山东麓,背山面东,朝露红日,巍巍可观。茔门对着一条南北向大路,往东不远处即为津浦铁路。茔门前两侧各有一个石狮,门内为神道及神道碑亭、墓表亭。另有一亭位于南面不远处,与墓表亭相对应。坟茔共有四座,最西一座为主穴,为董全胜祖父母丽川公与李太夫人合葬墓。其右前方紧邻一座坟茔,为昭穴,为董全胜父母准庵公与王太夫人合葬墓。偏东北再远处,又有一座坟茔,为昭穴,为董全胜叔父文安公之墓。主穴左前方,为穆穴,为凯臣公(即董全胜)与郑太夫人合葬墓。

《铜山董氏分谱》上收有与董氏祖茔相关的文章三篇:《记名总兵天津练军翼长董公墓志铭》(谢作霖撰)、《清授武显将军记名简放总兵董公神道碑》(陆洪涛撰,董士恩书)、《董公墓表》(涂福田撰)。

那么,徐州檀山董氏祖茔是什么时候修建的呢?

《董公墓志铭》写于民国四年(1915),时董士恩任吉林榷运局长。作者谢作霖早年曾投天津练军董全胜帐下,与董士恩为杵臼之交。可是,墓志铭的写作时间未必就是董氏祖茔的修建时间,所以只能作一下参考。

而陆洪涛撰写的《董公墓道碑》一文,落款时间为中华民国十二年(1923),由此可推断董氏祖茔建成时间不晚于1923年。此外,据铜山区茅村镇檀山西南岗村88岁的魏宪彩老人说,在其父亲魏守典15岁那年董家坟开始起工,他的父亲和叔父魏守成去那里干石匠活。魏守典生于1904年,如此算来,董氏祖茔应始建于1919年左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12 | 《 陆氏家园 》  版权所有 | GMT+8, 2024-4-23 16:5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