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训系总宗谱》即将面世
楼主: 陆燕超

赞五修宿迁<<陆氏世谱>>续修者永春、永干、启超等宗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24 21:4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陆笪村

——老村纪事之十二

老人们都说溧阳有“三荡、四口、七十二笪”。荡,在此是指浅水湖,如有南渡荡、前马荡、三塔荡;口,在此可以指出入通过的地方,如堑口、泓口、闸口等。笪,如何解释?除了作姓之外,就是指粗竹席,可以做屋顶等,或是拉船的竹索。在溧阳作地名的笪很多,但很少与姓有关联。也许笪是可以做屋顶之用,是否可以引伸为指房屋或是村庄,如果可以这样理解的话,那么笪字也就可以泛指村庄,那么本篇所写的陆笪也就可以解释为陆氏家族的村庄。

陆笪村位于北山重镇竹箦的最北部,北面是青葱高耸的丫髻山和瓦屋山,南面是低缓的平原。陆笪既有着山区的特色,又兼良田平畴。于是,村庄也就在这得山得地的漫长岁月中传承至今。

陆笪作为一个村庄的名字,肯定与陆氏有着紧密的关联。让我们走进村庄的昨天,从村庄的岁月缝隙中去寻找尘封的历史吧。

陆笪的陆氏追根溯源,不仅是溧阳名门贵族,更是我国的名门贵族。他与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有着亲不可间的血缘关系。还是让我们把目光放回到南宋末年的时光吧。陆游共有七了一女,其幼子陆子遹在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出任溧阳知县。这其间陆子遹的侄儿陆立基来到溧阳,并在瓦屋山一带“周览形胜,见屋岭髻峰,岚光掩映,人文甲第,得心悦志。因爱此地山之灵秀,俗之安闲,道择居陆笪。”于是陆立基就在此驻足,娶沈氏为妻,生有兴孙、寿孙二子,把血脉一直延续至今。从此,他所在的村庄就称为陆笪。这段历史不仅见于县志,更见于陆氏家谱。从《陆氏世谱·三听堂》中得知,陆游为陆氏第53世,陆立基为55世,为陆游堂孙,他们共同的先人是50世的陆子瑛。如果再向前追溯陆氏的始祖,那是战国时齐宣王之少子陆通。其后的文学家陆机、陆龟蒙都是其后世子孙。

陆子遹卸任溧阳知县后就回老家浙江山阴(绍兴),而陆立基在此地耕读传家,其子孙后裔不仅立足于陆笪,更拓展到以陆笪为中心的周边十多个村庄,如储庄、下宅、雷笪、陈笪、上庄、下庄、金庄、渔家边、贾家庄、马家庄、后庄头、南徐、刘庄等。但这些村的陆氏家族每年开公堂,喝公堂酒还是要到陆笪村的大祠堂来,因为陆立基是陆笪陆氏在溧阳的始祖。据村上老人陆义庚(78世)说,先祖陆立基就安葬在村东两里多远的蚂蚁墩。每年到清明时分,村里的族长就会带着族里的人去那儿祭奠先人。那是一个高高的山岗,小时他也曾见到过墓地前的石制供桌。

陆氏77世的老人陆久金说,以前陆笪村最好的房子是祠堂和小公堂,祠堂有三座,分为前祠、后祠、中祠,小公堂有十多个。三座祠堂都为明代建筑,都是飞檐斗拱,花格重门,立柱有一人围抱之粗。都是前厅设有戏台,中为五间的大厅,并悬挂着许多匾额,后为摆放灵牌神殿。老人说,中祠为景行堂,最大,前后有四进,祠堂门前有十二只雀杆石,进门后的天井两侧是厨房和帐房,厨房间设有五眼大灶。后祠为种德堂,紧靠着中祠。前祠为崇德堂,是最古老的祠堂,原先是在村中,后改建到村东头。只是该祠堂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拆了之后修建了陆笪大会堂,据说在拆该祠时,曾拆出可以证明该祠建造年份的石碑,当时算来已有460多年。

陆笪村没有水路可至,最近的河流是离村五里之遥的拖板桥,物资上来都从走拖板桥码头。但穿村而过的却有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古道,这条不知修于何朝何代的古道却刻上了深深的岁月之痕,因为路中的青石板上被南来北往的独轮车啃出了深深的车辙。老人说这条路以前是联接东岳庙到后周的通道。其实,这条道是应该是以前的官道。因为明弘治三年,溧阳知县沈瓒在此地建造了“陶庄馆”。县治建造的“馆”应该相当于招待所吧。陶庄馆其实就是古道上重要的驿站,这条道在当时应该是交通要道。

村庄位于瓦屋山、丫髻山南麓的交通要道上,但没有河流的呵护,少了自然的屏障,当然就成了战争的走廊,成了兵家用兵之地。老人说,长毛进村后,杀人放火。逃难后有幸存活下来的村民回村后,看到的到处是惨不忍睹的惨像,尸骨遍布,在浴锅里还留有段段白森森的尸骨……

1938年,日本鬼子的屠刀又架到了村头,第一次进村扫荡就有六位村民死于鬼子的枪口之下。鬼子就驻扎在蚂蚁墩,并在蚂蚁墩的制高点上修筑了碉堡。村中的文昌阁和家庙福兴寺被烧,村里的前祠堂的前幢和中幢的房子被拆去筑了工事。外敌的入侵已是灾难深重,而土匪借助日本鬼子的势力横行霸道,更让村民雪上加霜。扎在下张、洋河一带的土匪不断进村抢掠,抢钱、抢粮、牵走牛羊。村里有一妇女,因交不出钱粮,被土匪们剥光了衣服烧下身,最后被活活烧死。

在日本鬼子的淫威之下,抗日的峰火依然燎原,新四军点燃的抗日火种四处燃烧,狠狠打击了日本鬼子的嚣张气焰。在新四军的宣传发动之下,村里陆海马等十多位青年参加了新四军,加入了抗日的队伍。

凶残的日本鬼子妄图一举歼灭在溧阳大地上坚持抗日的新四军十六旅,从南京、镇江、金坛调集了3000人的兵力,偷袭驻扎在离陆笪村不足十里的塘马村。当时新四军十六旅旅部、苏南党政机关、教导队等1000多人就驻扎塘马村。1941年11月28日,这是在新四军第六师的战史上是悲壮的一天,对于陆义庚来说也是最难忘最心疼的一天。这天清晨,十岁的他发现村里满是日本鬼子,封锁着村庄。一会儿,从塘马方向传来了听到隆隆的炮声和密集的机枪声。这场战役打得非常的惨烈,从清晨一直打下午四点多。在新四军将士的英勇抵抗之下,许多将士突围成功,冲出了鬼子的包围圈,但十六旅却受到重创,我军270多名将士在这里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特别是六师参谋长兼十六旅旅长罗忠毅和十六旅政委廖海涛先后壮烈牺牲。

当历史揭开新的一页,陆笪村也跟随着时代的脚步跨入崭新岁月。当年的中祠后来改做为陆笪小学,1958年时,又将中祠拆除翻建了陆笪小学,并在小学的基础上又开办了初中。陆笪也曾建立过乡,并为乡政府所在地。只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拆乡并镇时,归并在竹箦镇。今天的陆笪依然是街衢纵横,街市活跃,依然显露着昔日的风采。



                 写于2011-3-6




发表于 2012-2-24 21:5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陆   宲   小   传
        公元1127年,这是一个不平常的年份。该年农历五月之前,年号靖康,五月开始,改元建炎。高宗是在该月登基的,而帝国的首都东京,则是在去年的十二月沦陷的。   

        时年39岁的大宋前任陈留防御使兼两司提举陆宲,在这年弃官返回家乡绍兴,或者说他是南逃回了家乡。两年之后,携带家眷,经运河、渡太湖,抵达无锡新安乡陶墅村,从此远离官场,在此过起了隐居生活。

        陆宲是谁?他字元珍,北宋哲宗元佑三年(1088)出生于绍兴。陆宲的生父陆佃,字农师,师从王安石,封吴郡开国公,赠太师,追封楚国公。祖父陆珪,字廉叔,恩补太学郎、知扬州天长县事、终国子博士,赠太尉。曾祖父陆轸,字齐卿,北宋祥符年间榜眼,历任礼、工、刑三部郎中,谏议大夫、尚书左丞、直昭文馆、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赠太子太傅。陆宲的侄儿陆游,更是被后人誉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首。

        陆宲迁居无锡,成为无锡陆氏始祖。从公元1127年开始,无锡有了姓陆之人。这并不是一个特例。就在这年前后,谈信——北宋翰林院博士、宋高宗的老师,定居小娄巷;邓尔瞻——信王赵榛的郡马、镇国上将军,定居前洲;过孟玉——徐王赵棣的郡马,定居东亭;许德之——显谟阁学士,定居许舍。从此以后,无锡也有了姓谈的、姓邓的、姓过的、姓许的,等等。

        这些都只是“靖康南渡”的一个缩影。靖康元年十二月,有着167年大宋帝都历史的汴京沦陷了。眼看着二帝“北狩”,宗室都被女真人当成战利品抓到了东北,京畿和北方的高门大族慌了神,纷纷在高宗的带领下,打着“勤王”的旗号往南逃命。就像八百年前的“永嘉南渡”一样,江南又一次在北方崩溃之后,接纳了这些渡江而来的衣冠人物。

        陆宲出生于39年前的哲宗元佑三年,那时正是高太后执政时期。先帝神宗与王安石曾力推新法,元丰八年三月神宗去世,年幼的哲宗登基。宣仁太后高氏垂帘听政,次年改元元佑,实施“更化”,起用司马光等人,全面废止新法。就在陆宲出生的第二年,以司马光为首的“元佑旧党”炮制了“车盖亭诗案”,全面打击和排挤神宗时期实行变法的“熙丰新党”,将他们悉数拱出政坛。

        元佑八年九月,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由于高太后垂帘八年不愿放权,导致哲宗极其憎恨这位自己的祖母,甚至一度想“追废”她的太后封号。亲政第二年,哲宗改元绍圣,表明自己要“绍述”新法的政治主张,恢复父皇的政治改革。哲宗启用被贬的熙丰新党,开始对旧党和高太后进行全面的政治清算。新党通过炮制“神宗实录案”、“同文馆狱”、“嘉禾篇案”几乎将旧党一网打尽。

        这些就是陆宲幼年时期大宋的政治格局。围绕着王安石新法的实行或废止,新旧两党的党争到此时进入了白热化的状态。由于帝国实行的是士大夫治国的政策,文人性格决定了党争向着极端化和不可调和的方向发展。当时的高级官僚都不可避免的被牵涉进内,包括陆宲的父亲陆佃。

        陆佃是王安石的门生,但并不是熙丰新党的成员。对于新法,他能看到其中的利弊,没有像新党那样一味支持,也没有像旧党那样一味反对。他对新法中的青苗法有所批评,但对科举改革却十分支持。“元佑更化”时期,新法多被停罢,新党遭到打击。这时,许多人都怕沾新党的边,而陆佃却带领诸生前去哭祭王安石。

        元佑元年,朝廷为先帝编修《神宗实录》,参编者多为旧党,陆佃以“文藻华绚,器宇夷旷”,也奉旨参与。旧党在实录中纷纷攻击新法和王安石,陆佃却执意不愿贬损王安石。当时共同参编的旧党成员黄庭坚对陆佃说:“如公言,盖按史也!”陆佃反诘说:“尽用君意,岂非谤书乎!”黄庭坚的意思是,如果按照陆佃的写法,完全就是遵照史实了,而陆佃则认为,如果按照旧党的意思,《实录》就成了谤书。

        陆佃这样坚持的结果自然是触了霉头。不久他就被改为龙图阁待制,贬至颖州。元佑五年又被贬至邓州,元佑七年调任江宁府。陆佃虽连遭贬逐,却仍不改变自己的立场。绍圣元年,新党再次上台,随即重编《神宗实录》,并同时追贬元佑史官。绍圣二年,陆佃也因参与修史得罪,落龙图阁待制,贬至泰州,后改为海州,随后又改为蔡州。陆佃两边不讨好,真是有理说不清。

        元符三年正月,年仅25岁的哲宗驾崩。由于没有留下子嗣,由哲宗之弟、18岁的端王赵佶继位,也就是徽宗。徽宗继位之初,也曾试图改革朝纲,想调和旧党和新党的矛盾,因此他将年号定为“建中靖国”。但仅过了一年,他发现政局无法朝他想象的方向发展,于是又将年号改为“崇宁”,意为推崇熙宁变法,表示要“上述父兄之志”。

        徽宗将朝政交由蔡京等人,以蔡京为首的“六贼”成为新党的主要人物,他们大肆攻击旧党,禁毁司马光、苏轼等旧党人物的学术。此时的党争已脱离原先政见之争的本质,而成为了一场纯粹的党派倾轧。

        崇宁二年,受新旧两党共同排挤的陆佃去世了。后由无锡人李纲为他撰写了像赞:性质颖悟,博学宏词;迹从经学,义不背师;忠孝存心,气象雍如;著述钻研,六书永斯。

        而此时的陆宲在家族影响下,也开始步入仕途。不过他并不是靠科举进入官场,而是荫封得官,凭着山阴陆氏的影响得到了奉补承务郎的官职。帝国的官位和官员之多是历朝之最,陆宲这个官职实在是微不足道。

        就在国家内政持续恶化的同时,外患也逐渐严重起来。徽宗政和四年九月,北方辽国境内的女真人起兵反辽。次年正月,女真人建国,国号大金。女真人反辽以后,徽宗十分关注金辽战争形势的发展,看到女真人节节取胜,便意欲通过联合金国共同灭辽,以便收回帝国建立以来就梦寐以求的燕云十六州。

        但宋辽早有盟约在先。自真宗景德元年两国订立澶渊之盟以来,已维持了一百二十年的和平局面。因此一些大臣听说徽宗的联金复燕战略后随即表示反对,并指责支持这一主张的童贯和蔡京背信弃盟横生事端。但此时的徽宗根本听不进去,不久便派人渡海与金人订立了海上之盟,确立了灭辽同盟。作为回报,金人允诺灭辽后将燕云十六州交割给大宋。

        在此后两国的联和灭辽行动中,大宋在军事上的腐败无能完全暴露在了金人面前。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位时期,就有金朝大臣反对将燕云十六州交给大宋,只是金太祖有意与大宋交好,金宋同盟才得以维持。金太祖死后金太宗即位,因当时的张觉叛逃事件和大宋没有按时向金交纳岁币,以及一些原辽国境内降金的契丹人和北方汉人的挑唆,金太宗于宣和七年(1125)十月撕毁金宋盟约,下达了攻宋命令,金宋从此进入了长达十七年的战争时期。

        金兵分为东西两路,西路军以完颜宗翰为统帅,南攻太原,东路军以完颜宗望与完颜昌为主将,西攻燕山。其中东路军进入帝国境内后,我军“望风而溃”,致使宗望的军队很快占领燕山一代,进入河北三河。

        当金朝西路大军围攻太原、东路大军占领燕山的消息传到东京时,徽宗顿时昏了过去。救醒之后,他一面下诏罪己,一面令太子赵桓监国,将抗战重任扔给了太子,自己则准备南逃避难。随后,在李纲等人的逼迫下,徽宗将皇位传给太子,自己做了太上皇。钦宗继位后,开始着手布置东京的防务。

        宣和七年(1125)的陆宲,从台州宁海丞,升任为提举京畿常平茶盐公事、陈留防御使兼两司提举,正好处于京畿地区的抗金前沿。他的哥哥陆宰,也于该年被任命为转运副使,携带家眷入东京赴职。在赴京途中,陆宰的三子陆游,于十月十七日凌晨,出生在淮河岸边的官船里。

        乱世不仅出佳人,更出才子。靖康元年(1126),昆山人范成大出生。建炎元年(1127),江西人杨万里、无锡人尤袤出生。被后世誉为南宋中兴四大家的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袤,就诞生在这乱世之中。

        靖康元年正月,金兵东路军渡过了无人把守的黄河。徽宗听到消息后,连夜南逃镇江避难去了,尚书张劝等人也弃官而逃。金军不久就抵达了东京城外。

        东京城内的宋军阵脚大乱,钦宗也开始考虑弃城南逃。此时,李纲挺身而出,主动请命负责东京城的防务。李纲是无锡人,元丰六年(1083)年生于胶山,也就是现在的安镇一带,政和二年(1112)中进士。此前的李纲担任的是御史,钦宗立即升他为尚书右丞、东京留守兼同知枢密院事,后又被任命为亲征行营使。在李纲的率领下,宋军抵挡住了金军的第一次进攻,这就是著名的“东京保卫战”。四月,太上皇徽宗从镇江返回东京。

        直到此时,帝国的党争仍然没有停止。李纲因为守城有功,在东京城内声名日振,结果又遭了忌。九月,被贬至扬州,随后又被贬到建昌军。十二月,金军发动第二次进攻,东京随即沦陷,徽钦二宗统统被擒,一个都没能逃掉。

        宋军败得相当的丢人,各地守军很多都是将领弃战而逃,军队就地瓦解,金兵不战而胜。陆宲所在的燕山军正是抵挡金兵进入京畿的要塞,谁想掌管兵权的提典刑狱却在临战时率亲信逃跑,只剩陆宲一人率军抵抗。东京沦陷后,陆宲见大势已去,上书自劾,请求免除自己的职务。当然,此时的朝廷里也已经没人在看诏书了。陆宲顾不得停留,和陆宰一起径直回到了家乡绍兴。

        此时占领东京的金兵,进一步挥师南侵。建炎三年(1129)十一月,金兵渡过长江,南京沦陷。此时的宋高宗,已经逃到宁波,登上海船,准备躲到东海去避难。陆宲和陆宰见江南也不保,纷纷前往乡间避难。陆宰携带家眷逃往东阳山中,陆宲则携带家眷渡过太湖,逃到了无锡新安乡,最后选中了陶墅村作为落脚地。绍兴三年(1133),金兵早已从江南退走,局势也基本稳定,大宋在杭州的临时首都也已经确立,陆宰从东阳返回绍兴,重新任职于新成立的朝廷,而陆宲却对帝国的政局完全丧失了信心,就此决定,远离朝政,定居无锡。

        从建炎三年到绍兴十八年,陆宲在无锡共生活了19年。在无锡生活期间,陆宲善于经营,不久就积聚了大量家财。见到乡邻有困难他也会慷慨解囊,据说他每次都是在夜深人静没人发觉的时候将财物给人送去,还嘱咐人家不要声张,可见陆宲为人的谨慎和低调。

        绍兴五年(1135),陆宲遵照无锡人的传统,在惠山秀嶂街修建了陆宣公祠,作为无锡陆氏的宗祠,标志着陆氏从此定居无锡。晚年,陆宲还将他创作的诗文汇集成书,名《南华集》,可惜在后世的战乱中流散失传。在无锡期间,他还常与绍兴的兄长陆宰以及侄儿陆游通信往来,陆游对这位曾参与抗金的叔父也十分敬重。

        绍兴十八年(1148)三月十七日,陆游的长子陆子虚出生。六月,陆游的父亲陆宰病逝。闰八月初四日,陆宰之弟陆宲,病故于无锡陶墅的私宅中,享年六十一岁。按照陆宲生前的遗命,他被葬于太湖之滨的大浮山下,与陆宲合葬的是卒于宣和元年(1119)的原配夫人徐氏。徐氏为前尚书礼部员外郎徐君平之女。陆宲去世十五年后,在其次子陆淙的嘱托下,陆游为自己的这位叔父题写了墓志铭:

        “以公之材,遭时难虞,驰骋功名,公盖有余,世方尚法,豪杰斥疏,亦或知之,旁睨欷歔,卒敛智略,老于里闾,二十三年,燕及孤惸,大浮之原,其下震泽,春秋奉祀,世世无斁。”

        陆宲墓园占地一亩七分,在其后八百多年中一直保存完整,可惜在“文革”期间被毁。墓址后被围入水浒城和七三八疗养院内,在水浒城建造期间又被发掘,棺椁、墓志、陪葬都已下落不明,整个墓地现在已无半点痕迹。
发表于 2012-2-24 21:5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陆士谔 小考

近代上海小说家陆士谔(1878-1944),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名守先,字云翔,号士谔,亦号云间龙、沁梅子等。他并以医学和小说名于当时,《云间珠溪陆氏谱牒》称其:“精于医,负文名,着有《医学南针》、《加评温病条辨》等医书十余种。《清史》《剑侠》等说部百余种”。
  在清末民初的小说史上,能与这位数量颇丰的小说家匹敌的实可谓廖廖。近年来,上海古籍出版社,漓江出版社已先后重版了他的《血涙黄花》、《新上海》、《最近上海秘密史》等几部社会长篇小说。然而对于陆士谔其人其作的评价,小说史上仍莫衷一是,且不无失实偏颇之处。关于其著述及其新考,本人将〓文论述。为了知人论世,我们首先有必要对其家世与生平先作考证。  
  关于陆士谔家世及生平的研究,主要见于郑逸梅先生的《陆士谔小传》(见魏绍昌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甲种本);《陆士谔之龙泉剑》(郑逸梅《小阳秋》)《文苑花絮?陆士谔的讣告》(中洲书画社出版)《云间龙陆士谔》(陆定中《青浦文史》,90年5期)及《陆士谔家世、生平及著述新考》与《陆士谔家世、生平及著述新考补》(陈年希《明清小说研究》89年4期;92年1期)。此外欧阳健、裴效维、张〓生在《晩清小说史》、《近代文学家大词典》、《民国通俗小说论稿》中亦有所介绍。
  考证陆士谔的家世与生平,首先很有必要解读其家谱:《云间珠溪陆氏谱牒》,然后则不难按图索骥,解开其家世,生平及其与著述之关系之谜。


  《新考补》称:“据陆士谔之孙陆贞雄先生相告,上海图书馆有谱名为《云间珠溪陆氏谱牒》二种。一为‘石印线装六册’未记载撰修人的姓名及修谱年代;一为‘石印线装四册’民国十三年陆守先修”。而陈先生“仅见‘石印线装六册’本《云间珠溪陆氏谱牒》”。未査阅到署为陆守先民国十三年修的‘石印线装四册’本。
  所幸的是,在上海图书馆的馆藏书目中,笔者已检索到五种谱名:《云间珠溪陆氏谱牒》不分巻,佚名辑;《云间珠溪陆氏谱牒》不分巻,陆守先、陆纯煕辑;《云间珠溪陆氏世系考巻》陆纯煕;《云间珠溪陆氏古系考》不分巻,陆纯煕;《云间珠溪陆氏谱牒》不分巻,陆守先辑。
  我所见到的《谱牒》共有十八册。在毎种的封面皆标有“沉彬署”的题名。据馆员介绍,这些谱牒均为文革抄家时所得。故“原藏家谱已焚于‘文革’”之说法,只是陆贞雄的一种猜测。
  “云间”即今上海市松江区。“珠溪”位于松江郡城之西。此地青溪环绕,九峰远拥。在今上海市,青浦县之“朱家角”鎭。《云间珠溪陆氏世系考》称:

考吾陆,自元侯通食采于齐之陆郷,始受姓为陆氏。自康公失国,宗人逼于田氏,南奔楚,始为楚人。入汉,而后代有名贤遂为江东大族。自元侯通六十三传而文伯卜居松江郡城徳丰里,吾宗始为松人。自文伯九传而笏田公避明末乱,迁居青浦珠街阁鎭,而吾族始有珠街阁支。

  “珠街阁”即呉语“朱家角”之谐音。现今上海市青浦县的地图上只见“朱家角”之名。  
  这十八册《谱牒》共可分为五种,其余皆为重复。其中第一种(第一本)包括墓图与世表(六十三-八十一世)。始于文伯,并附有小传。第十本,十三本,十七本皆与第一本同。
  第二种(二、三本)为宗支图。宗支图分为二种。第二本(一-十九世)始于文伯;第二本(一-八十一
  宗支图一 七十七世    七十八世     七十九世  八十世
  宗支图二 十五世     十六世      十七世   十八世

       寿鉎(经府)┬─世淮(举人中书┌ 守先──┬─沪生(殇)
             ├ 世湘(廪贡生)├ 守经   ├─清洁
             └ 世〓(廪贡生)┴─守坚   ├─清廉
                            └─清源  

  第八十一世(十九世)为清洁之子:贞良、贞元辈。第八十二世为陆纯煕之子正常、正毅辈。《谱牒》上不见陈年希所提到的陆贞雄的名字,亦不见其所提“陆氏的两位女儿”与其妹“守民”的名姓及传记。《世系考》记曰:

吾夫兰〓公讳世〓,字景平,号兰〓廪贡生。聘温氏,配徐氏。兰〓公生子三人。守先居长,次即大弟守经,字达权,三即小弟守坚,字保权。

  陆贞雄先生如按“贞”字列,我想他应属于第十九世孙贞良,贞元辈。第八十二世为陆纯煕之子正常,正毅辈。
  欧阳健《晩清小说史》称:“世淮无子,由陆士谔承嗣”。实际上世淮生有三子:守仁、守义、守礼。三子皆殇,故守先嗣世淮。第十一本、十六本是第二、三本的合本。
  第三种(四、五、六本)为河南世系(一-十九世)。其中第四本为第一-十世的世系;第五本为第十-十三世的世系;第六本为第十四-十九世的世系。内容较详细,包括姓氏、字、居所,配氏、子、墓。第九和十四本是河南世系(四、五、六本)的総册。
  第四种(七本)为陆氏世系考。考陆氏受姓之縁由。陆氏世系分为十五支:

广东支,平湖支,代州支,安州支,文公支,嘉兴支,宣公支,鎭江支,新安支,宜兴支,无锡支,福建支,沈阳支,钱塘支,江阴支。

  此表为陆守先修无疑,如其言:

守先谨按吾陆为江东望族,名贤接踵,史不絶书,是不仅家乘之光荣,实堪为后人所矜,式特将先贤传目摘録于后,庶几子孙之拜读。

  如,关于陆氏第五世孙,中大夫贾之传目摘録:

  中大夫贾,史记巻九十七,前汉书巻四十三,贾为元侯通五世孙。

  又如元侯通十七世孙:

  扬州别驾续,后汉书一百十一巻独行巻,续为元侯通十七世孙。

  第五种(八本)可视为陆氏谱牒的総目。弁首是九联题词:

  “珠溪陆氏谱牒” 沉彬题 民国甲子十二月
  “谷贻孙子” 凤竹先生宗谱告成题字 己丑春仲孙东呉
  “平原世泽” 兪祖望
  “垂裕后昆” 甲子冬,七子山人
  “珠溪望族,诗礼传家” 昆山唐汝良敬题
  “源远流长” 甲子长至节 孟琇棠题
  “先前裕后” 黄帝纪元第七十八甲子十二月呉与沉彬
  “枝荣叶茂” 甲子季冬 席徳修题
  “一郷之望” 〓侯江一南敬题

  其目録为:

  文定公家训第一, 歴代遗像第二, 歴代受诰记第三,谕祭文记第四,  
  墓志铭第五, 神道碑第六, 传记第七, 宗支图第八,
  墓图第九, 世表第十, 世系考第十一。  

  此本谱牒末署名:

  第七十九世孙守先谨修
  第八十世孙纯煕谨刊
  关于这本谱牒的编撰,纯煕曰:
谨按吾宗谱牒世甚少刊本相沿至今,即钞本亦复罕购,〓久散佚,世系将未由稽考,滋可惧也。年来于族中觅得旧钞本二帙,一不知出自谁手,一为逊清干隆甲寅十二世祖明睿公。手钞纸墨完好,幸无残缺,迄今百数十年矣。此百数十年中急需修入者不知凡几。屡拟评加修订而宗支散处调査〓难,因商之。士谔叔父就珠街阁近支先行编纂校雠。既竣付诸石印,分给同宗,俾珠街阁近支世系已可按世稽査。并将明睿公手书、跋文及葬亲启一首一并撮影附入,庶知此本之所由来,其它分处各地之同宗有以世系见世者,谨俟异日陆续増修,从事汇补。使吾宗各支世系均可按谱稽査,此尤纯煕所跋望者也。
中华民国十三年十一月十八世纯煕谨识

  这一谱牒即《新考补》中所提到的署为陆守先民国十三年(1924)修“未査阅到”的。这段文字提供了如下信息:
  陆氏谱牒之旧钞本存二帙。其一为佚名者手钞;其二为陆氏十二世祖明睿公手钞;陆守先编纂校雠了珠街阁近支世系;陆纯煕则“将明睿公手书、跋文及葬亲启一首一并撮影附入”。简言之,《云间珠溪陆氏谱牒》经过明睿公、陆士谔之手修成八十一世,并最终由陆纯煕整理刊出。
  其实明睿公并非只是简单的抄袭旧本,而是“细参诸本”,“削其所本无,増其所应续”:
明睿公细参诸本,手几缮写,削其所本无,増其所应续,并取明史烈传及诸明人碑志为一巻,谕祭文及特祠记为一巻,家训一巻,又分世表为三巻,合得九本。先君子又双钩六一居士书“陆氏谱牒,子孙宝藏”。八字为弁首,装成二册,庶几谨而不滥,信而可征矣。
  整理这本谱牒的纯煕为陆氏八十一世孙。他是陆守先之叔伯兄弟勤业之子。勤业字荣昌,号歩韩,精于医学,配席氏。席氏“性情温和,娴于礼教,勤俭治家,闻于邻里”。士谔在席氏传中赞其兄曰:
歩韩兄以一介寒儒,虽精医学,而生有傲骨耿介絶俗之风,有不可一世者,故赉志以终卒无所
  此语亦可为陆士谔自身之写照。又赞席氏曰:
二十年来,夫人柏舟自操,教子成名,凤侄(纯煕字凤竹)卒为商界巨子。而夫人勤俭,自持之风,至今勿谕。常以戒絶奢侈为训,凤侄孝思诚笃,无不奉命。
  这段话对于我们了解陆士谔之思想、品格亦不无幇助。値得一提的是,在民国十五年(1926)三月三十一日《金刚钻》报“修谱余渖”文中,陆士谔宣称他新修的谱牒告成:
今吾家新谱告成,自元侯通至士谔曰七十九世,原々本々,一系相承。各支宗贤,亦均分载明白。扬州别驾分类,为吾六十二世祖,娄王逊为吾五十八世祖……
发表于 2012-2-24 22: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仰贤堂:唐朝,陆宣公,在无锡惠山直街有祠堂,悬扁“仰贤堂”。又苏州北有陆墓镇(现为元和镇),是为宣公墓地。这里曾有“仰贤书院”,因此陆宣公的后裔取堂号名“仰贤堂”。宣公“才本王佐,学为帝师”,是千古大贤。其堂号是为敬仰前贤之意。

仰止堂:为盐城陆公祠,是为纪念宋代爱国宰相陆秀夫而建的,名为“仰止堂”。因为陆秀夫是爱国名臣,为万人所敬仰。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意。
发表于 2012-4-24 06:5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尉支后:陆龟蒙(41世)、陆九渊(51世)等是唐宰相陆元方(35世)、陆希声(40世)的后人,堂号有吴郡堂、天随堂、三听堂。
侍郎支后:陆游(53世)、陆秀夫(55世)是陆齐望(37世)、陆贽(40世)的后人,堂号有仰贤堂、山阴堂、忠烈堂。
以上这2支都是22世祖陆瑁公的后裔。到第24世分有太尉支陆玩公和侍郎支陆瓘公。
 楼主| 发表于 2012-5-10 12:4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陆燕超 于 2012-5-10 12:41 编辑
陆应军 发表于 2012-2-19 01:38
究竟是什么个样子?能否把书面传上来让陆氏有关宗亲看一看.


我也希望哪位陆氏宗亲能提供较权威的1-60世的世系大统表。
发表于 2012-5-26 09:5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陆氏1-60世的大统世系表,估计很难。宋末,汉民族遭受蒙元残暴侵害,十室九空,民间是否存在族谱是个巨大疑问,我陆氏国史上名人多在元朝之前,后世修谱多喜追根溯源,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一定要实事求是,严肃严谨地对待修谱的事情,毕竟这些是要流传给子孙万代的“信物”。
发表于 2012-5-31 13: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陆显祥 于 2012-5-31 08:29 编辑

      此帖名为宿迁修谱,但内容渊及全国。此帖史料充实,有根有据,宗亲踊跃参与跟帖,百花齐放,煞费苦心。尤其点击率超4万,跟帖15页,为本网第一帖,效果甚好,实为陆氏家园宝库之一。

值得推荐阅读!

宗亲们幸苦了!



发表于 2012-6-4 16: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陆紫渊 于 2012-6-4 16:09 编辑

    陆奋飞墓



陆奋飞墓在三仙洞景区,墓址在马陵山风景区西坡。陆奋飞系明朝进士,为官清廉刚正,颇为世人称道。





相距那么近

近得只需抬一抬腿

跨过那道山梁

就可以走进你身体

栖居的那片泥土

听到流传在风中的故事





看到这个消息时

春天已经过去

一群羊正咩咩叫在山梁

不知道它们在说些什么

但我相信它们看到了一些事情

比如那些坚硬的石头





据说陆奋飞同样坚硬

记得有个同行告诉我 陆奋飞

曾掷地有声告诉行贿者

一时之利必铸终身之悔

这句话真好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

可怎么有些人就想不起来呢





为了留住可以怀想的故乡

和那些令人鼓舞的精神

我把那片山坡一踩再踩

手搭眼帘眺望了更遥远的时光

那一刻天空清朗 大地干净

所有的石头都没有欲望

   
发表于 2012-6-30 18: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陆紫渊 发表于 2012-6-4 16:09
陆奋飞墓

奋飞祖是我宿迁支陆氏重量级里程碑式人物,其后裔遍布天涯,才俊如列宿。
发表于 2012-7-15 02:4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陆燕超 发表于 2010-9-16 17:18
钟吾陆氏自忠宣派衍,三吴远祖分祥宿邑.------摘自明末旧谱《陆氏世谱序》
予家世三吴派衍,宣公其分支于浙, ...

燕超宗親:
本篇文章讀來,我這有幾項疑點想與 您討論:
一、柴祖系之字輩自71世起始,倡議此字輩一事(約莫明末清初)可有其背景條件,何時議定?
二、我族論輩排續的字句稱為"字輩",為何不以"昭穆"稱之?
三、如題 "柴祖系輩"占"字序新釋",其中"占"字是否另有他解?  如依五修世譜所載為"宗族"議"排輩字"而非"占"排,是"占"還是"議",好奇一問!

有關字輩文句我另有一解,惠請 宗親指教:

克紹景從:克,能夠。紹,繼承。所謂"克紹箕裘"。 景同"影",所謂"雲集景從",如影隨形之意。故曰:"能夠延續先祖們的志業如影從之"
承先永裕:裕,"滿足"之意。故曰:承繼先祖們的偉績永保不墜。
敬啟昭宣:"敬啟"二字似乎呼應前句有"承先啟後"之意,故曰:以誠敬之心啟發後世,使家族得以昭彰宣揚。
家乘以立:"家乘"亦為"家譜"。故曰:凡有建樹者,家譜當以明文載立。

所以四句的新譯:陸氏子孫當能延續先祖們福國利民之志業,如影從之,承繼先祖們的智慧德行,使家族永續興盛不墜。如斯我輩當以誠敬之心啟發後世,使家族名聲得以昭彰宣揚,凡有建樹者,家譜當以明文載立,永矢不忘!
发表于 2012-7-15 09:4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按照古代宗法制度,宗庙中的神主和墓冢的排次是有规律的: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也就是说,昭穆是一种以“隔代编组”为特点的制度。
    昭穆制度也被用于生人的分组和地位安排。《礼记·祭统》:“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是故,有事于大庙,则群昭群穆咸在而不失其伦。此之谓亲疏之杀也。”可见昭穆制度对活着的人,也有“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的功能。当然它的区分方法很特别,不同于一般所说的齿位或辈分,而是“群昭群穆咸在而不失其伦”,就是说,它把这些亲属集团按“隔代同组”的规律分为两组。此外在赐爵时与乡饮酒礼上,也涉及了昭穆制度。如《礼记·祭统》:“凡赐爵,昭为一,穆为一。昭与昭齿,穆与穆齿,凡群有司皆以齿,此之谓长幼有序。”《礼记·大传》:“合族以食,序以昭穆”。
    后来“昭穆”用来泛指家族中的辈分。例如陶渊明《赠长沙公词序》:“长沙公于余同族,组同出大司马,昭穆既远,以为路人。”
    昭穆制度可能与原始社会的两合婚姻氏族制(如普那路亚婚制)有某种关系:甲姓氏族的男女为一方,乙姓氏族的男女为一方,若是他们世代集体为婚,就会出现隔代处于同一方的情况;由此就能造成祖孙同组而父子不同组的情况。
发表于 2012-7-15 09:5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字辈序,辈占字序是一个意思,辈占字指在你取名字时代表辈份的字占据在你的名字中的字。所谓“议排”是一种谦虚说法,即是众人议定编排的,而非某个人定立的。关于清朝乾隆时11世祖鸣驺公议定字辈事在其二修世谱序中有说明。
关于字辈序的解释:请与燕超宗亲探讨,感觉昭雄宗亲释义较近本意。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发表于 2012-7-15 10: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聽 宗親一言,如醍醐灌頂、茅舍頓開,受益匪淺!
因 家父1949年隨軍來台,並未攜出家譜,對宗族之事無緣參與,今年事已高,特囑我輩續補家譜。因受限手邊材料,如有不解之處,尚祈 宗親不吝指正!
參見台灣這邊其他宗族族譜,常見"昭穆"而不見"字輩",常見"房派"不見"支流",故有此問。另請問 宗親,我族族譜可有"編撰綱要"? 如得空想進行尋根探源,哪裡資料最完整?何人可探訪解惑?感恩!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19:5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陸昭雄 发表于 2012-7-15 02:49
燕超宗親:
本篇文章讀來,我這有幾項疑點想與 您討論:
一、柴祖系之字輩自71世起始,倡議此字輩一事( ...

紫渊宗亲回复的还不错。昭雄宗亲的旧字辈序解释的还可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12 | 《 陆氏家园 》  版权所有 | GMT+8, 2024-5-3 01:3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