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训系总宗谱》即将面世
查看: 5327|回复: 4

浙江省平湖市新埭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2 17:0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返回新埭吧请说说新埭古迹收藏
回复 吧友220.185.112.*希望重建城隍庙和蕴真塔
 位于浙江省平湖市新埭镇。据史料记载,新埭又名新带、新溪,明初(在今新埭之西)有小市,名埭上,倭寇入侵时烧毁,后另建新市,遂

名新埭。明清时属华亭乡,民国初设新埭区,民国十九年(1930)建为镇,解放初为新埭区政府驻地,1956年成为县属镇,1958年为新埭公

社,1959年恢复县属镇制,后又经多次变更,2000年由新埭、南桥、秀溪三个乡镇合并为新埭镇。   
  老街东西走向,长约四里,可分为陈家埭、西大街、中大街、东大街、青阳汇五段。西大街保存较为完整,两侧临街的店铺,铺后的宅邸

,基本还保持着清末民初的格局,更有一段(包家桥至火烧白场)有前后两条街相比邻,别有韵味。整个街道南临新埭河,其间有众多小河、

小浜汇入市河,形成河网交叉的布局,河上有许多石桥(现已基本被拆除),又有与街成十字或丁字相交的小街,形成曲径通幽的格调。   
  老街两侧的店铺一间接一间,几无空隙,据记载明清时就有“饶鱼米花布之属,徽商麋至,贯镪纷贸,出纳雄盛。”的描述,尤其是清末民

初时的米麸业、纺织业尤为发达,到民国十四年(1925)时“万商云集,民业业旺”,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有碾米加工厂40多家,茶楼、酒家50

多家,从事商业的人口占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当地老人所记的店号很多,主要有:永泰、俞允中、正大等。   
  老街也存有众多古迹,如平湖市文物保护单位太平桥、青云桥,文物遗存有重建寿带桥、俞家、徐家宅邸、城隍庙旧址等。新埭也有着丰

富的传统历史和文化内涵,历史上名人辈出,如晋朝著名画家顾野王、元朝文学家孙固、明朝文学家沈懋孝、清朝著名经史学家、清官陆稼书

等;传统民间风俗有炭癫子、放风筝、观音纪念日、地蔵节、钹子书、癸灶等;传统特产有大米、八珍糕、月饼等;风景名胜有福源禅寺旧址

、五进士坟、凤凰基等。   
  新埭老街基本保存着清末民初的格局和风格,不论从整体规模、街区格局、建筑类型、文化积淀、传统风貌、文化遗存及保存状况等来看

都是比较有特点的,因此是一处极具保存价值的历史街道。
 陆炳墓成了公路 新埭溪洋村曹龙祥告诉我,现在的石人石马基本都还在原地没移动。陆炳的墓当年被挖开的时候已经是座空坟了,位置就

在公路下面。......
   蕴真塔地宫  新埭杨庄浜,当地人称宝塔圩。我在做《平湖石刻》时采访了当地村民叶永华,他说他参与了拆除蕴真塔之事。当拆到

第二三层的时候,上面传来消息说不让拆,这是飞机航空的一个座标。但后来已经拆到这个份上,最终也就全拆了。在底层石经被分到四个生

产队之后,他们又把地基也挖开了,地下发现了一个约50乘50厘米的石函,里面有衣物,但已经腐烂;还有一枚约3×3×8厘米的图章,色泽

白偏黄;还有一个金质“护心镜”约10×10厘米。现在这些东西都不知到哪里去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 17: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吧友125.124.74.*转载平湖中学邓中肯老师回忆赞美我的家乡的佳作:艳羡新埭  
我不是抄袭,因为我仰慕邓老师的才华,又因为那是一篇赞美我的古乡沙土人情的所以我转载它,希望引起大家对家乡的怀念、热爱之情一——

(原作:平湖中学 邓中肯)

  

老实跟你说,我不是新埭人氏,我祖上或亲戚与新埭也没有任何的瓜葛。最初(大概是初中时代)注意到“新埭”仅仅因为这个不老不新的名字,当然还远不如我对“广陈”“白马”之名具有历史厚实般地的探究心理,心想这“新埭”虽比“前进”“共建”这种那个时代因政治而虚张的产物要好一些,但总有点历史浅薄的嫌疑。我对新埭的好奇,则是在于是否有“旧埭”,就像有“新仓”就该有“旧仓”、有“新庙”就该有“老庙”一样的推测。

记得是一个昏昏状的午后,同学们都在午睡,就在平湖五中的一个教室里,我正起劲地记背着《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词条,无意间翻到了“埭”。让我惊讶的并不是词典对“埭”字解释为“<方>坝,多用于地名”,而是它所列举的第二个例子“钟埭(在浙江)”。我不知道它为何选择了“钟埭”而不是“新埭”抑或“林埭”“徐埭”,兴许它不喜欢带有姓氏作前缀的地名,更不喜欢仅以区分新旧之别的新埭。其实它错了。新埭完全不是如其现名而被人误解为是一个在白地上生长起来的历史短浅而文化稀薄的后起之辈。事实上新埭是平湖列当湖、乍浦之后的第三大古集镇。

在22岁那年第一次来到新埭之前,我对新埭的了解仅是停留在从镇东的青阳汇渡口到镇西的平湖四中(新埭中学)那么狭长而绵延的一条老街而已。但是,那些光洁的青石板、参差的旧瓦屋、沧桑的石拱桥、悠长的小弄堂以及钉在低矮屋檐下班驳门楣上那些极富文化古味的街巷名牌,吸引着我对新埭地域文化的猎奇。

艳羡新埭的最初深刻记忆就是因为新埭米饭的特别软糯而香艳。那一次的午饭,我是在惊讶和贪婪中完成的。我真的钟情于那新埭米饭了。看着那粒粒晶莹而饱满的米饭,我突然有一种要跑出食堂去跪拜屋后那片神奇的土地的冲动。没错,就是这片湿润而肥沃的田地,滋养着整个新埭的文化之灵。

我怜惜那棵名为“玉楼春”的名贵牡丹。陈宰老先生一提起那棵牡丹,就滔滔不绝,眼睛放光。于是我就初恋般地暗恋着那个娇藏在毛家浜毛氏后花园中的国色天香。这株饱经沧桑前后吐艳长达400余年的江南名花,是明代正德年间刑部主事毛广由当朝皇上钦赐从北京极乐寺移栽新埭故里的。尽管她历经磨难——主人毛氏衰落,军阀割据霸占,险遭日寇砍划,“文革”时视“四旧”几被斩草除根——但仍绽放数百,花硕盈碟,风姿绰约。古有知府高廷梅约与举人陆邦燮、秀才俞金鼎、名流柯培鼎于光绪年间的一个谷雨日挑带酒菜前来“玉楼春”饮酒赏花,竟拜到在她的裙下如痴如醉;于是构成“直到毛家浜里去,百余花赏玉楼春”的意境;于是形成平湖“谷雨三朝赏牡丹”的民间习俗。

“玉楼春”香消玉陨了数十载,幸运的是经乍浦姚氏于光绪三年从毛氏花园古本移植一株至今仍结苞吐艳,但终归不是新埭本色。而尽显新埭本色的物事却很多,要是让王连瑜老先生列举起来,简直是如数家珍。现在我们已经领略不到了镇西圆珠圩的福源禅寺以及七级蕴真塔的香烟缭绕的景象,只能在老博物馆里凭吊一下那赵孟頫所书的“福源禅寺。  
四个大字以及他的《维摩诘所说经》古道场石刻经文真迹,但是鱼圻塘上供奉南宋抗金名将刘锜的大蜡烛庙虽屡废屡建历练八百余年却至今仍香火旺盛,甚至让每年农历九月初八为期三天的庙会在“鱼乡戏苑”演绎了经济繁荣,甚至让新制的一对重达一千多斤的金通大蜡烛申报了上海吉尼斯大全记录。

新埭就是这样以自己独特的内涵展示着诸多内敛的魅力。“大蜡烛”只是一个外显的文化符号。如果你细心地端详一下新埭的骨子,就会琢磨出那些文化背后深刻着朴素的理念,那就是“利众”——新埭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质。中医是一种。我小时候就对新埭民间众多老中医的医术高明充斥耳闻。远没有像痔瘘专家林墨园那样有名气的民间高手,从不张扬,但解除了来自四面八方患者的苦痛。桥梁是一种。明清两代修建石桥无数,皆秀丽端庄,“永阜桥”“鸿义桥”“启元桥”,报出桥名即会悟出“铺路架桥历来被视为善事义举”的道理。现存“青云”“太平”双桥,东西连岸,南北相望,古风犹存。很欣赏青云桥上那镌刻的一联“据北泖之上流环达南郊秀气,接东湖之正脉鼎兴西浙文澜”。你看,即便是桥也要传达着新埭人“据上流”“鼎兴文澜”的自信与希冀。即使河宽水急架不成桥,也不打紧,青阳汇渡口那边曾经来回摆渡的船就是移动着的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 17:0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吧友125.124.74.*
教育又是一种。从南北朝顾野王在泖口读书著述,到元代孙固在听雪斋研读,直至明代陆光宅中举后在旧埭创办天心书院、清代陆稼书在泖口创办尔安书院、王恒在竹筱里创办新溪书院,新埭民众一直恪守耕读传家的信条。所以就在默守心中一片宁静的氛围里,新埭人享受着如朝阳般灿烂的光泽。曾经在去新埭的路上,就在大路边的一个竹园里,看到了两尊石翁,我惊讶得无声无语!如此伫立在历史静谧时光里保持沉默的身影,原来就是励勉后辈聪颖抱读的最好注解。后来我在旧埭寻游,又一次被震撼了:在一横不起眼的农舍的前场,竟依旧张扬地耸立着一座年岁已久的牌坊,斑驳沧桑,文字依稀,但打听乡人,个个能说出其中一二。于是我明白了为什么新埭曾有那么多牌楼的原由以及至今仍保留着“牌楼村”之名的用意。彰表英杰,不失为一种高明的教育艺术。

如果不知道新埭自古多才俊,那就浅薄了。泖水的流畅,激活了这片土地上的众多风流人物。三国有陆逊,西晋有“两陆”——陆机著《文赋》、陆云能诗精词,南北朝有顾野王著《玉篇》,元代有孙固创“铁崖体”诗风,明代有沈懋孝编著巨著《长水文钞》,清有沈季友纂《明史》《檇李诗系》《学古堂诗集》,更有一代清官陆稼书。你看看一个弹丸之地竟有名将墓、五进士墓、指挥坟、御史宅第、陆氏三鱼堂等等,就足够令人瞠目结舌了。陆氏、沈氏、俞氏是新埭的望族,族中才人辈出。现当代更多,作家陆扬烈、画家吴敏、摄影家俞创硕……哪怕现在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年青一辈,写诗的、画画的、写字的、搞创作的……,已经构筑了一道璀璨的风景线。可畏的还有后生学子,届有超常才智,日后定有光彩。

1990年的一天,我来到青阳汇渡口南侧的建桥工地,看到河中因打桩而使地下天然气从水里溢出,河水因此翻滚。我就感慨,新埭还真是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地方。


回复 收起回复 我也说一句

吧友125.124.74.*说起新埭,也许知道的人并不多,一个弹丸之地,历史上曾经几易于江苏、上海、和浙江的管辖,仅在嘉兴范围内,就曾经归属过不同的县份,这样的命运当然容易被人遗忘。但是,不管怎样的沧海桑田,她现在隶属于浙江平湖,并且,有着显赫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史料中,是一个“贯镪纷贸,出纳雄盛”、“商贾骈集”的地方。  
人们喜欢用地灵人杰来形容一方水土,可大多名不副实,但是,对于历史上的新埭,应该是当之无愧的了。追根溯源,你就会笃信,这还真是个人文荟萃、才俊辈出之地。姑且不不旁他顾,单就一个陆姓所涌现出来的大批人物,就足以叫人咋舌。三国时火烧七百里连营大败蜀军的东吴名将陆逊,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以文才著称于世、世称“西晋二陆”的陆机和陆云,唐朝名宰相陆贽,陆戾,宋朝时称陆高士的陆能仁,创办靖献书院的陆正,建造平湖报本塔的陆杲。清朝时期誉满九州的“天下第一清官”陆稼书,等等。他们仿佛一串闪烁着古铜色光泽的珠子,将新埭陆氏家谱发黄的册页点缀得熠熠生辉。  
怀着对历史名人的崇敬和对姓氏神秘而圣洁的探究心理,我不顾台风“海棠”来袭的危险,带了纸笔,抱着才一岁半的孩子,兴致勃勃地走进了古色古香的新埭镇文化站。接待我的是老朋友陆爱斌站长。这位土生土长的陆氏后裔,一身书卷气,文质彬彬。由他把持的新埭镇文化站,简陋但不简单,这个小小的古院坐落在新埭镇老街上,离古镇中心包家桥100余米,桥南北相望的是,建于1768年(清乾隆33年)的青云桥(又名南栅桥)和建于1769年(清乾隆34年)的太平桥(又名北栅桥)。我对陆站长打趣道,在这样的环境与氛围的濡染下,文化站的成绩想不骄人都不行。确实,在平湖的大小群文活动中,只要新埭镇文化站出牌,就能摘金夺银。斐然的文化业绩赢来的是浙江省文化厅授予的“浙江省东海文化明珠”的牌子。近两年来,由他主编的《新埭文化》专门开设“桑梓情深”、“古镇史记”“泖水论坛”等栏目,旨在“发掘古镇文化底蕴,提升新埭人文精神”,整理、记录、编撰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史实,其中大多来自于陆氏家族。  
一聊起“陆家”话题,陆站长把所有的喜悦与自豪都凝聚在一个实在的动作上——他翻出了一本“陆氏家谱”和一堆资料!于是,在这条名人辈出的族脉里,几颗不落的星辰便次第闪烁在眼前……  
镜头回放之一:东汉陆闳  
上溯陆族,才发现比事先知道的更丰富,最早见文字记载居住在新埭域属的是东汉高官陆闳。〈陆氏元和谱〉记载:“陆闳,字子春,东汉颖川太守,有德政召拜尚书令,公尝避乱隐居泖上,有凤凰翔鸣于其宅地,遂名凤凰基。”由此可以判断,东汉颖川太守陆闳因避乱而隐居在现新埭泖口村一带的凤凰基,从此续下了陆门香火。陆爱斌站长补充说,陆闳是从山东迁过来的,算是我们的始祖了。  
镜头回放之二:三国陆逊  
陆站长说,只要想起三国时火烧七百里连营大败蜀军的情节,就会有“荡胸生层云”的感觉,因为指挥这场经典战役的就是东吴名将陆逊。陆逊与陆闳一脉相承,陆逊是后汉太守陆康的从孙,而陆康又是陆闳的四世孙,可谓名门世家。尽管孙权后来出于政治斗争逼死了陆逊,但他先前不得不承认陆逊“有超世之功,怀文武之才”,并把自己兄长孙策的女儿许配给陆逊。有文章评价陆逊是继周瑜、鲁肃、吕蒙之后江东的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天才,他的一生就是一部中三国史——从赤壁之战到夷陵之战,从偷袭荆州到石亭之战……摧城拔寨,尽显英雄本色!  
镜头回放之三:西晋“二陆”  
在西晋,陆机和陆云两兄弟在文学上造诣高深,史称“二陆”。  
陆机(公元261- 303),字士衡。三国东吴之辅国将军陆逊之孙。陆机“少有异才,文章冠世。”是“太康文学”的奠基人。他以赋体所作的《文赋》是中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第一篇系统的“创作论”,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理论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因官至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陆机还是一位让后人仰慕的古代书法大家,由传世千秋的《平复帖》奠定了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显赫地位。该贴书使用秃毫枯锋,信笔纷披而行,质朴志健而自然畅达。“其结体,内敛蓄势与圆转纵横交相辉映;其章法,笔断意连,散若群星,又顾盼流连。通篇看来,既有清疏萧散的典雅韵味,又有率意挥洒的不羁气象。”历代大家均把陆机的《平复帖》奉为章草向今草过渡之流芳百世的典范。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中,擅文章、精书法者虽不鲜见,但陆机于文章和书法上同时取得的杰出成就,在中国古文化史上尤让后世瞩目。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 17: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吧友125.124.74.*  
  
  
作者: 125.124.74.* 2006-11-1 16:03   回复此发言  
  
--------------------------------------------------------------------------------
  
2 真正陆逊出生地  
  
陆云(262~303),西晋文学家。字士龙。文学家陆机之弟,是“太康文学”的精英。西晋末年官拜清河内史。后与陆机同时遇害。《隋书?经籍志》录有《陆云集》12卷,已佚。明人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辑有《陆清河集》。陆云主张“附情而言”,要求文学创作者情动于心而后下笔抒情,进而以情驱辞,文因情成,他的这一言论架起了文学鉴赏与文本之间的桥梁。  
兄弟二人小时侯都在新埭居住过。王连瑜先生编著的《泖水春秋》里有一篇文章写道,“公元265年吴亡后,幼年的二兄弟随祖辈避战乱、隐居华亭泖上(今新埭镇泖口),后迁居二十四都灵溪凤凰基(今新埭镇南阳)……”  
历史上,来自于同源同根的先祖先哲的文脉传承就像接力棒一样,而正是这样的香火延续汇成了滔滔的华夏文明之河。单是归结《三国演义》中的“陆”氏人物谱就有——  
陆绩:三十八回,吴郡人,字公绩。陆逊:三十八回,吴郡人,本名陆议,后改逊,字伯言。孙策婿。陆纡:八十三回,汉城门校尉,陆逊之爷。陆骏:八十三回,吴九江都有尉,陆逊父。 陆抗:一百十九回,陆逊子,吴镇东大将军。陆凯:一百二十回,吴丞相。陆景:一百二十回,吴将。为张尚斩。  
再看《中国姓氏词典》,唐代翰林学士且以执笔诏书出名官至宰相的陆贽也赫然在列。自1266年(宋咸淳年间)新埭南阳村人陆能仁科举进士算起,在新埭历代的22名进士中,出自陆门的竟占了12名。实在叫人惊叹。  
镜头回放之四:清官陆稼书  
新埭陆氏谱系中的名人,除了辈出的群贤值得大书之外,有个世称“天下第一清官”的陆稼书也不得不提及。参考《陆稼书先生年谱定本》和新埭人王连瑜先生编著的《泖水春秋》辑录其生平。  
陆稼书,名陇其,生于1630年(明崇祯三年),唐宰相陆贽的三十世孙,平湖新埭泖口人;1670年(清康熙九年)科举进士。1691年(康熙三十年),因病归田,在泖口顾书堵创建著名的“尔安书院”,以讲学为务。1692年,病逝于故宅,位于新埭泖口的“三鱼堂”。享年63岁。  
陆稼书去世后,雍正皇帝为了广扬清风,追陆稼书列位山东孔子庙。这样,陆稼书是中国历史上获此殊荣的最后一位圣贤。乾隆年间,又被赐谥“清献公”之美名。  
有关“三鱼堂”的来历,在新埭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说陆稼书的长辈,明丰城丞陆溥,因惩贪官,得罪朝廷,被贬还乡,在度鄱阳湖时,半夜舟漏.陆溥在船头祈日:”船内如有一物是非法所得,愿葬身鱼腹.”天明,查看漏处,竟有三条”黄牛头”堵漏,才免遭沉船之灾,为了报恩,逐把祠堂改为”三鱼堂”,并列三鱼堂记,以示之.陆稼书承祖训,扬清骨,终成”清代第一清官”,”清代理学第一人”.  
镜头回放之五:作家陆扬烈  
早就听说新埭有一位现在定居海外的知深作家,正好,《新埭文化》2004年第2期“文学视野”栏目对陆扬烈先生作了重点推介,还配了大幅照片,不仅得以了解,而且还一睹风采。  
陆扬烈,男,1931年2月出生于浙江平湖新埭镇旧埭村。在新埭小学读了2年书后,为避日寇战火蹂躏,孤儿寡母随村中望族一起逃往上海租界居住,直至抗战胜利,才回故里。不久,考入嘉兴秀州中学读高中。 1948年,陆扬烈考入浙江杭州之江大学文学院。不到一年,陆扬烈与众多同学一起报名参军,开始了15年的军旅生涯。1954年,他创作一部描写前沿海岛军民鱼水情的小说《边老大》发表在《人民文学》上,不但在军内外获奖,而且还被译入1956年度中国小说英文版集中。当年末,陆扬烈被调往南京军区文学创作组,任专业创作员。 1964年,陆扬烈转业上海作家协会,任《萌芽》编辑。“文革”中被下放,不再写作。落实政策后,到上海木偶戏剧团,专写儿童故事和剧本。如《雾都报童》长篇小说(也获奖)、动画故事片《带路的鹰》,以及将国外名著改编成木偶剧等等。  
1995年末,陆扬烈移居澳大利亚墨尔本。至今,他在《大洋报》、《澳洲侨报》悉尼的《亚洲星期天报》、《香港文学》、《世界华人文学》月刊等报刊共发表140多万字的小说、散文、随笔杂感、纪实文学等,并有四篇作品先后获奖。还从中搜集了反映澳洲华侨生活感受的《陆扬烈小说散文集》(2001年出版);反映回国见闻和对故土回忆的《故乡之路》(2001年出版);以及散文集《外婆桥上的孩子》(2002年出版)和两部长篇小说合集《墨尔本没有眼泪》(2003年出版)。陆扬烈现任第二届大洋洲文联主席、维多利亚洲华文作协常务会长,被称誉为“澳华文坛高产作家”。  
…………  
镜头切回,今天依然能找到新埭陆氏族脉相承不绝的优良传统。像从姚浜村一个农民家庭走出来的高材生陆品燕,高中三年,就在全国性的数理化竞赛中夺得8个一等奖和在获由美国组织的国际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2001年,他被清华大学免试录取,成为该校少见的硕博连读生。  
“谱乃一家之史。”家谱是一个家族经年流传,记录家族变迁的重要证据,是构成文明长河的支系和考证人类进程的活化石。新埭版图上的陆氏大谱,包容太多令人兴奋、喜悦的元素。我在查阅和写作中,常有拍案叫绝的冲动,也庆幸自己此生能有一段在新埭的生活经历。  
2006.11.1 沈军华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 17:0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吧友125.123.168.*做为一个新埭人,每当踏上老街的石板路,心情就异常平静.因为老街很安静,没有城市的喧嚣.有的只是以前留下的朴实.宁静、安详、温和。我曾从学校的小路一直走完了整条老街,真的别有一番韵味。我从包家桥上眺望,看到了对面的太平桥。古老的感觉好象带我回到了从前。愿新埭文化永存!


回复 收起回复 我也说一句

吧友218.1.22.*让故乡人可以兴奋起来的帖子啊……只是石板路都由水泥替代了。太惋惜。


回复 收起回复 我也说一句

开着帆船

哈哈 我也是新埭人啊 !
回复 收起回复 我也说一句

li5603596

希望新埭古迹永存!!!!!!!
回复 收起回复 我也说一句

吧友60.163.252.*o(∩_∩)o...哈哈 我也是新埭人啊啊!!!!!!!


回复 收起回复 我也说一句

吧友60.163.252.*我是俞林妹是新埭人


回复 收起回复 我也说一句

吧友211.140.143.*小时候,记得在青阳汇那边还有摆渡的,那艏大铁皮船,每天载着赶集的人来回,值得怀念。可惜没有照片留念阿!!!


回复 收起回复 我也说一句

吧友123.131.202.*寻找新埭华亭孙固后裔家谱,山东临沂孙官逊也是孙固后裔.

有知道孙固是多少世的吗?是宣公之后.

13969979120


回复 收起回复 我也说一句

吧友60.12.235.*我也是新埭人,现在深圳,从小就从那条古街长大的,好怀念哦


回复 收起回复 我也说一句

吧友220.248.48.*作为80后的新埭人,也许对楼上所说的名胜古迹略知一二,但还是不怎么清楚,我现在常年在俄罗斯,但脑子里永远有包家桥馄饨店!呵呵


回复 收起回复 我也说一句

吧友122.231.204.*新埭,我的故乡!我爱你,因为你太美了!


回复 收起回复 我也说一句

吧友125.123.170.*看了前面的文章我为我是新埭陆家后人而骄傲!可惜家谱在文革中被烧了。


回复 收起回复 我也说一句

吧友114.81.113.*呵呵,陆家后人,从新埭到北京到上海,无论何地都不能忘记这块生长的土地,也经常回想那些在新埭度过的日子.在外面的世界里,这些回忆是我永远的精神财富,新埭,永远激励我不断进取,不要为安逸的生活所放弃奋斗和努力!


回复 收起回复 我也说一句

吧友61.132.139.*我家在镇东青阳汇,小学中学以及外婆家都在镇西,因此常常从老街穿过,当时没啥感觉,可一旦出去了,远离家乡了,脑海总是浮现出那青石板的老街,那无尽的水乡情节,每次回家总要镇上走走,和朋友照照相。希望文化站能好好保留住新埭的文化,你看你前面那条青石板路都变成无味的水泥路了,镇东好多老房也面临消失的危险。希望水乡的水长青!我爱新埭!另外佩服下陆品燕!
在此,以一首小诗表示下对故乡的怀念:

新埭烟雨

淅沥的小雨再次落在梦里
伴着如烟的天青色
绵绵地滋润着那颗流浪的心

沿着飞翘的屋檐
雨点拉起了门帘
幽深的弄堂是谁打着油纸伞
老街的深处哪里传来一阵琵琶
断断续续,如雨如泣
滴滴落入浪子的心底

细雨打湿了石板上的青苔
滋润着石缝中的茅草
斑驳的桥面弯成故乡的老迈
与河面的倒影构成一个圆

乌篷船划过一道水痕
穿过桥洞
一只纤手撩开布蓬
露出如丝的霓裳如花的脸庞
凝望着桥墩上乾隆题刻的那幅对联
湿润的发梢迷离了眼神
朦胧中远去

磨光的台阶一层接着一层
伸向清香弥漫的茶楼
沏茶的伙计手拿紫砂壶
谈笑的老者边下棋边喊好茶

茶楼旁的河通到外婆桥
外婆的木床雕满苍老
木柜的镜子前挂一幅发黄的古画
画里杨家将的神采依旧飞扬

雨水憧憬了秋日的想象
青青的稻麦和金黄的油菜
淡紫的甘蔗甜过外婆的夸奖
芦竹杆皮做成的草席凉快
童子鸡熬出的汤鲜美

下雪的冬季
灶头边的方桌暖和
吃着灶头里瓮了一夜的瓦罐赤豆
看朵朵雪花
从雕满镂空花纹的木窗前飘落

外婆亲手酿出的米酒香味
在小年夜
从门窗缝里溢出
醉到如今

四方的天井裁出一角天
让烟雨家住身边

一口爬满皱纹的老井端坐井床
让天地之水相恋

一株阔叶的芭蕉斜倚栏杆
厮守滴滴怀念

一只孤单的燕
落在熟悉的屋檐
听着淅沥声声
露出忧郁的脸

故乡
每当烟雨迷离
你的容颜便会清晰
我是爱恋你的相思雨
你是美丽我生命的往事如烟
静静地在浪子的心底
写下最美的诗句
新埭烟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12 | 《 陆氏家园 》  版权所有 | GMT+8, 2024-4-29 13:0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