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训系总宗谱》即将面世
查看: 5371|回复: 2

南宋最后一个丞相--陆秀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 15:4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luxiufu.jpg (165.44 KB, 下载次数: 2)
 楼主| 发表于 2014-1-1 15:4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陆秀夫和文天祥都是坚决抵抗元兵,为南宋捐躯的忠臣,不过陆秀夫却没有写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出名,大概是"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的原因吧。不过不管怎么样,受命于危难之际的陆秀夫用自己的生命塑造了一个殚精竭虑,试图力挽狂澜的忠义爱国之士。

陆秀夫(1236--1279)出生于楚州盐城,后居江南京口。相传陆秀夫在村塾就读的时候,塾师十分赞赏他:“这百余蒙童之中,独有秀夫为非凡儿”。忧国忧民的陆秀夫在少年时期就很同情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他曾写过一首诗:"岁月未可尽,朝昏屡不眠。山前多古木,床上多残编。放犊饮溪水,助僧耕禾田。寺门旧断扫,分食愧农贤"。一般清官好官都能够体察民情,大抵是以前就了解普通劳动人民的疾苦。宋理宗宝佑四年,他与文天祥为同科进士,后入镇守淮南的制置使李庭芝幕下。陆秀夫忠贞不二的品性在当李庭芝幕僚的时候就体现出来了,德祐元年(1275年),元朝大举攻南,两淮地区情况危急,这时候贪生怕死之辈都出来了,也不管李老板是否同意,一个个都卷铺盖走人了。而此时陆秀夫却表现出忠贞之士愿同患难的宝贵品质,宁死不逃!。做老板的遇到这麽好的手下,除了感动还能有什么,同样也是忠于朝廷的李庭芝就把他推荐给朝廷。

当时的南宋朝廷是奸人当道,所谓“庙小妖风大”,“坑浅王八多”! 当时把持朝政的是奸臣贾似道 ,因姐姐是贵妃而得皇帝宠幸。才疏学浅,大敌当前,却不懂军事。,元军前锋吕文焕部顺江而下,沿途的宋军大多投降,吕文焕是个挺有争议的人物,坚守襄阳的时候抵抗元军抵抗的很坚决,可是投降元朝后攻打南宋打的比谁都猛!民族英雄和汉奸区分就在一念之间。一直是能谈判就不打仗的贾似道不得不率兵出征,结果可想而知,贾似道瞎指挥的鲁港之役以南宋军队惨败告终,宋军主力丧失殆尽。而此间身为礼部侍郎陆秀夫虽多次上书,慷慨陈词,请求到前方去组织抗元,但都被拒绝。原因很简单,一个大奸臣背后肯定有很多个小奸臣,此时的小朝廷由其党羽王熵、陈宜中等所把持,想想也搞笑,你不能打仗就承认,派几个好手指挥,可他偏偏不,结果他自我感觉很拉风的代价是宋军主力丧失殆尽。贾似道鲁港兵败后被罢免流放,在流放途中擅权误国的贾似道被激愤的民众杀死在厕所里。

在元军逼近临安时,陆秀夫有遇到和他在制置使李庭芝幕下一样的情形,堂堂大宋文武百官,一个个惶惶不可终日。左丞相留梦炎,第一个开路,弃官外逃,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于是乎其他官员竞相效仿,36计走为上!更可笑的是竟然有官员惧怕落下临阵脱逃的骂名,就去串通监察机关,乞请御史借故上疏弹劫,以求罢官.但又恐朝廷开恩挽留,往往未等奏章批复,就已逃出京师.这些官员的做法和婊子立牌坊有什么区别,做人做到这么无耻的地步,夫复何求?这时的陆秀夫忠心耿耿、竭尽全力试图力挽狂澜。临安沦陷后陆秀夫,陈宜中等人在温州江心寺拥立益王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广王为副元帅,其间被元朝俘虏的太皇太后,派人来迎接二王回临安降元,陆秀夫等人拒绝了太皇太后的要求,带二王出海来到福州。然而此时的小朝廷却不像福州旁的东海那么平静,朝廷外是大乱,内部是小乱。人一多,矛盾也多,到福州的南宋朝廷已经是小朝廷了,但是僧多粥少,大家是你方唱罢我登台,谁也不服谁,陆秀夫是有志难伸,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则直接被被排挤出朝廷。

到了1277年杨后垂帘听政“与群臣语犹自称奴”,这和宋高宗刚刚立国的时垂帘听政的太后一样,犹自称奴,平常尊贵无比,只有到困难时期方知荣辱。陆秀夫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每当他参与朝会,都“俨然正笏立,如治朝”,有时他还潸然泪下,用朝衣拭泪,衣服都沾满了泪水,左右大臣看了没有不悲痛的。凭当时情形陆秀夫知道南宋会一步一步走向灭亡,至于什么时候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但是忠君报国,一片丹心,但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只要一一丝机会能让大宋中兴,纵使螳螂挡车也无悔。翻看历史会发现很多惊人的相似,南宋亡国前即位的皇帝和东汉后期清一色的小皇帝有些像。1274年,年仅3岁的恭帝登位大宝,可是小皇帝皇位还没有坐稳就被元军俘获,之后相继接皇位的2个皇帝都是小孩子,赵昰(端宗),赵昺都是7岁即位。此时的皇帝只是个样子,除了证明皇帝的位置上有人,南宋还有一口气,已经没有其他什么效果,端宗病死的时候,很多官兵认为大宋气数已尽,都做好了跑路的准备,这时又是陆秀夫挺身而出,他说:“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将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兴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数万,天若未欲绝宋,此岂不可为国邪?”可谓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这样一来就没有人好意思走了,军心也由此稳定,陆秀夫和太傅张世杰拥立卫王赵昺为帝.

1278陆秀夫将南宋小朝廷撤退到广东厓山海域后,元军张弘范部也追击到此,此时南宋军队的军事统帅是太傅张世杰,张世杰与文天祥、陆秀夫并列为“宋末三杰”。张世杰整军备战,丝毫不敢怠慢,张本是元代名将张柔的部下,张柔本来是中原地区的军阀,听命于金朝,后来张柔降了蒙古,张世杰就南下投奔了南宋,历史确实会开玩笑,攻打南宋的元军先锋张弘范是张柔的儿子,。尽管张世杰殚精竭虑,背水一战,然而还是败在虎狼之师的张弘范手里,最终兵败厓山。当张世杰兵败厓山之时,和小皇帝一起在军中的陆秀夫见大势已去,无法带小皇帝冲出重围,,就“乃杖剑驱妻子入海”,然后对小皇帝说:“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德佑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虽然恭帝被俘往大都,杳无音信,但是在陆秀夫看来皇帝必受到元朝鞑子的羞辱,很简单,当年“靖康之难”宋徽宗、宋钦宗被金朝俘虏,受到金朝统治者难以启齿的侮辱,在他看来小皇帝一旦被俘,处境可想而知,当年精忠报国如岳飞者都没能迎回二帝,何况是现今大厦将倾的南宋小朝廷,所以他强行将小皇帝缚在背上,从容地纵身跳入万顷碧波中,“年四十四”。之后随同跳海殉国南宋朝廷诸臣和后宫女眷有十万多人,史载:“后宫诸臣,从死者众”,“越七日,尸浮海上者十万余人”。七日后,陆秀夫的尸体出海面,当地渔民冒着生命危险,将其遗体收葬。后人一副对联赞誉了这位落日余晖式的忠臣:“君臣不死直立海底千秋,社稷已墟尚有怀中之尺”。而明天顺年间吏部尚书李东阳《吊陆丞相》诗更为悲壮:
国亡不废君臣义,莫道祥兴是靖康。
奔走耻随燕道路,死生唯着宋冠裳。
天南星斗空沦落,水底鱼龙欲奋扬。
此恨到今犹不服,厓山东下海茫茫。

陆秀夫追求的不是“学成文武艺,贷与帝王家”,也不是做一个简单的“食君禄,报君恩”式忠臣,在南宋末年民族存亡的多事之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他追求的是国家的兴,民族的兴,要的是“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虽然最后未能成功匡扶宋室,抵御外强,但丝毫不影响后代人对这位民族英雄的尊敬和敬仰之情。俱往矣,谨以此文献给千载孤忠--民族英雄陆秀夫!
本文内容于 2008-4-11 13:19:32 被西北洗胡沙编辑

本文出自tiexue.net
发表于 2015-3-18 12:05:15 | 显示全部楼层
秀夫公的历史基本一致,但家史难以统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12 | 《 陆氏家园 》  版权所有 | GMT+8, 2024-5-5 01:4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