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训系总宗谱》即将面世
查看: 4959|回复: 2

三水金竹村源流考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6 11:4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陆氏源流考证 (文言文)

按陆氏为帝舜之裔,周武王封胡公蒲于陈。春秋时,敬仲奔齐,为田氏,代为齐国,至齐宣王,封其少子達于平原陆乡,因氏焉。而肆郡河南。两汉、晋、魏而下,东西南北,拆居蕃衍,名贤硕辅,谱不胜书,皆一脉之支派也。元末至顺之际,四海鼎沸,我 始祖实生其时,而播迁避地,谱系遂失。粤稽我

始祖敬祖公,始迁金竹,相宇定居,深仁厚德以开我子孙无疆。然详所自出,远而莫考。按旧谱载,有宋丞相讳秀夫之子曰在道,考遗书一道,谓先是丞相谪居潮阳,因家饶平沙岗村。後起拜相,留在道与其室苏氏。在崖门之变,庶叔永坚称祸,在道同苏氏奔至本邑之大路村,遇大然,主之,生二子,曰建、曰健,是吾族之祖,此一说也。故老相传,又谓来自海边村深巷,因 始祖早失怙,太祖母再归本乡黄族,始祖从焉。比长,举止有异,黄族识者以女妻之,即黄氏始祖母也。遂生二世、三世,以及今奕叶昌大,此一说也。

二说皆未有确据,然考在道遗书,盖在元至顺元年,距我明三十有八载。我 始祖之生,以今考之,当在元末,世次与建、健相近。然不知当年迁徙之事有无,又不知建、健所生者几何人。我 始祖之所自出者,为建欤?为健欤?又莫稽其何年至大路,何自至金竹也,安得附会也哉。

至若海边之说,皆疑以疑传疑,亦未悉 始祖所自出者何人,分支金竹者何代。考其源流,谓 始祖名训,後五代汉为端州牧,後避乱,因家焉。传五世有曰迅者,生五子,其支派分居竹山、五顶、官员各乡。迅之长子曰机(玑),居海边,生二子,曰格(格生,1065-1133)、曰利通(1062-1133),是海边、金竹之祖。然格之与利,孰为某乡祖又未辨也。此皆口耳之谈,未有谱牒可考。今五世之迅,葬五顶岗,清明墓祭,我族亦有往者,揆厥所由,则以吾族亦六世祖西塘公与海边号鹭洲者同为臬掾 ,遂认同宗,拜墓其基于此。厥後以各乡祭者少礼,西塘公又禁族人往焉。此何说欤?又谓海边之祖有祭田三石,彼中人见吾祖自幼迁居,隐以自亨,遂先合祭。然耶否耶?即如所传格、通为吾祖也,然官员谱载格、通生于宋天圣年间(1024-1032),与我祖之生,相去将三百馀载,中间世次不可考者尚多,则其无据,益又甚耳。盖我祖之来自海边,得配黄氏,近似有信,然来历莫详。抑丞相之後,曰建、曰健者,自大路至海边,不自海边至金竹乎?孝子慈孙,追报无尽。祖之上有祖,且不知 吾祖之所自出,而强附于 始祖上不可稽之远祖,其去拜汾阳墓者几何哉。故特以始迁金竹者为一世祖。窃附于狄将军之义,仍附在道公遗书及海边谱略,使后之子孙,或有明焉。然非有确据,未可强附以遗 祖宗羞,且贻讥笑者也。

附在道公遗书:

“立嘱书:父在道,字德敷,嘱儿建、健,思惟吾父秀夫,字君实,宋朝左丞相,乃尔祖也。本是淮南楚州盐城人,宋保(宝之误)佑四年(1256)进士,以司农寺宗正少卿,谪广东潮州,在于饶平沙岗村,盖屋居住。时有庶叔永坚携家到,被父另置房,安其栖址。因元篡宋,兵至紧急,德祐年间起父,仍以宗正少卿、兼礼部侍郎,军前请和不允而还。後闻二王出避温州,父起兵前会议,立益王为端宗皇帝于福州,进父签书枢密院事,其时君臣逼临海滨,端宗崩,群臣欲散,附泣力劝。诸臣定策,立度宗之子卫王为皇帝,以父进左丞相,驻兵崖山行朝,父每日正笏治朝。祥兴二年,崖山之破,父伏剑尽驱妻、子赴水,随衣朝衣,抱帝下海死。先是父起兵迎主之时,有母王氏、庶母三人,两弟:在通-年有九岁、在达-年六岁,大小妹三人,随父之任,独留吾同尔母苏氏,在饶看守谪家。自从国灭父亡,被叔永坚嗔父不与同居,挟恨要抢家私,倡率乡人,震动一方,如蚁群来,扬声捉拿其妻儿送元帅处,讨罪声满道路,家人十馀房,各携妻子纷走。予时得报,哀痛扑地,幸得家人志兴、志成,收拾盘缠,扶吾夫妻奔走,惟图脱命,父前授誥勅与夫家赀等物,任从搬抢。连日行至程乡,仍被强徒追突,所随家人,因而谋财躲散。吾被拿住,搜掠殆尽。夫妻得脱,家人无觅,不胜号哭,十分狼狈。长途几多下贱,小心于人,方得到于高要五顶大路村,陆大然见吾夫妻衣服褴褛,问说潮人被兵到此,相念同宗留住,怡如兄弟。乡人友爱,出入敬重相尚,作兴敦为教读,赖济寒微,竟自隐迹安业到今。生尔二子,长建,娶水坑乡邓日明女邓氏;次健,娶南海丹灶乡梁清女梁氏为妇。各生儿孙,本同贫难,品生天地,艺出多门。成事在人,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有富而贫,有贫而富,系由于命。若是存心,又能志学,可使入德矣。吾自二十岁来至金竹,幸逢七十之上,父为忠烈,万古清名, 圣明天子,出治官吏,必表而扬之,独父当时有『国亡尽驱妻子下海』之说,则後之人必谓父无嗣,不知遗吾流移于此,生发子孙。虽在穷苦无聊,然忠臣之後,将来必有显达者矣。在特书与尔建等收,传世世子孙,永守毋忘。

至顺元年(1330)正月十五日书。”

附海边谱略:

初祖 训,河南怀孟人,为後五代汉大夫,出为端州牧。因後周代汉,遂居端州,卒葬罗客岭。娶冯氏,生一子彦祥,娶林氏,生四子,长光瓚(琽,951-1029),娶高氏,生一子满(973-1048),宋景祐三年(1034)分居五顶;次光琠(954-1031),娶林氏,生二子:洪、进,分居镇南;三子光环,娶黄氏,生二子:舜、润,景祐三年,分居清塘;四子光琏,娶周氏,生一子:公安,景祐三年,分居平田。光瓚之子满,娶陈氏,生一子迅,迅为海边五世之祖,娶曾氏,生五子:长机,娶周氏,生二子:曰利通(1062-1133)、曰格(1065-1133),相传为海边、金竹之祖;次进,娶徐氏,生四子:颜、金、现、富;三伦,娶邓氏,生五子:护、念、贵、宽、猷,四保,娶刘氏,生三子:凉、益、真;五察孥,娶林氏,生三子:振、章、迎。



 楼主| 发表于 2014-6-6 11:4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陸禮強 于 2014-6-6 17:52 编辑

陆氏源流考证 (白話文)

照说陆氏是舜帝(妫姓)的后裔,周武王封胡公蒲(舜帝的后裔)于陈国(子孙得陈姓)。春秋时,陈敬仲跑到齐国,改为田姓,后来取代了齐国的王位,传到齐宣王时,齐宣王封他的少子達于平原陆乡,因而得陆姓。然后扩展到河南郡。经过两汉、晋、魏各朝代,向着东西南北各方向,分散开,迁居和蕃衍,著名的贤人,和贤良的辅弼之臣,多到族谱里无法一一书写,他们全部都属于同一脉络的不同支派。

在元朝末年至顺年间(1330-1333年),天下大乱,我们的始祖就生活在那个时代,为避灾祸而迁居,导致了谱系的遗失。

经过考核得知,我们的始祖敬祖公(陆敬祖),首先迁到金竹村,选好地方定居下来,用深厚的仁爱和德行来教育无穷尽的子孙们。可是有关他的详尽的出处,因为年代的久远而无法考查了。按照旧谱的记载:有“南宋丞相陆秀夫的儿子陆在道,留有父亲的一封遗书,说首先是陆秀夫被贬官降职到潮阳,因而居住在饶平沙岗村。后来拜相复出,把在道和他的妻子苏氏留下来。在崖门之变的时候,庶叔陆永坚闹事,在道和苏氏逃奔到本邑(指高要五顶)的大路村,遇到陆大然,让他们在那里居住,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名叫建、另一个名叫健,是我们这一族的祖先。”这样的一个说法。另外古老相传,又说“是来自(三水)海边村深巷,因为始祖幼年丧父,太祖母再嫁本乡(指金竹村)黄族,始祖跟着母亲来。等到长大了,气质有些特别,黄族某有识之士把女儿嫁给了他,这位就是黄氏始祖母。于是生下二世祖、三世祖,直到现在世世代代,持续昌盛。”这样的一个说法。

这两个说法都还没有确凿的证据,可是考核陆在道的遗书,因为是在元至顺元年(1330年),距离我们的明朝初始(1368年)三十有八年。我 始祖的出生,以现今考查所知,应当是在元末,世次和建、健相近。可是不知道当年迁徙的事究竟是有还是没有,又不知道陆建和陆健所生的又是哪些人。生我们始祖的人,是陆建吗?或者是陆健?又没法查出他在哪一年到大路村,从哪里到金竹村来,我们怎么可以随便去附会呢!?
至于海边村的说法,大家都怀疑是以疑传疑,也还没知道始祖是谁所生,是哪一代分支到金竹村的。考查它的源流,说始祖名叫陆训,是五代十国后期,为后汉当端州牧,后来因为避乱,就住了下来。传到五世孙陆迅,生了五个儿子,他的支派分别居住在竹山、五顶、官员各乡村。陆迅的长子名叫机(玑),居住在海边村,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名叫陆格(格生,1065-1133年)、一个名叫陆利通(1062-1133年),是海边村、金竹村的始祖。可是陆格和陆利,谁是哪一村的始祖又没辨别清楚。这都是口耳相传的话题,没有谱牒可供考核。现在五世祖陆迅,葬在五顶岗,清明节扫墓祭拜,我们这一族也有人去,揣测它的原因,则以为是我们一族里的六世祖西塘公,和海边村那一族里号鹭洲的人,同为刑部衙门属官 ,就相认为同宗,拜墓就基于这一点。从那以后,因被认为外乡人少祭礼,西塘公又禁族人前往拜墓。这怎么说呢?又有说道,海边村之祖有祭田三石,他们看见我祖自幼迁居,隐着来图自己亨通,就先来个合祭。对还是不对?就好像所传说的:陆格、陆通是我们的始祖,可是在官员谱里记载:陆格、陆通生于宋天圣年间(1024-1032年),和我们始祖的出生,相差有三百多年,中间世次不可考的还有很多,则它的无凭无据,又更加深了。说到我们的始祖来自海边村,娶妻黄氏,好像是值得相信,可是来历又不够详细。或者是丞相的后人,名叫陆建、名叫陆健的,从大路村到海边村,不从海边村到金竹村吗?孝子慈孙,追报无尽。祖之上有祖,且不知我们的始祖是谁所生,而强附于 始祖上不可稽考的远祖,那就和“拜汾阳墓者”又有什么差别呢?所以我特别以始迁金竹者为一世祖。我懂得“狄将军之义”,但仍附上陆在道公的遗书和海边谱略,使后世的子孙,能够明白来龙去脉。可是假如没有确凿的凭据,万万不可牵强附会,使到祖宗蒙羞,并且留下给别人耻笑的话柄。

附在道公遗书:

“立遗书的是父亲陆在道,字德敷,叮嘱两儿子陆建、陆健,想念我的父亲陆秀夫,字君实,宋朝左丞相,是你俩的祖父。本来是淮南楚州盐城人,宋宝佑四年(1256年)进士,以司农寺宗正少卿的官位,被谪职到广东潮州,在饶平沙岗村,盖屋居住。当时有庶叔陆永坚携带家眷到来,被父亲另外设置房舍,让他们居住。因为元朝篡夺宋朝,兵马来得十分紧急,宋德祐年间(127576年)再起用父亲,恢复宗正少卿、兼礼部侍郎官职,获派到元军前请和,被拒绝后返还。后来听说二王出避温州,父亲起兵前往会议,拥立益王为端宗皇帝于福州,父亲获晋升为签书枢密院事,那时君臣被元兵追逼到海滨,端宗驾崩,群臣打算散去,父亲靠近灵位哭泣及尽力劝阻。结果诸臣定下决策,拥立度宗的儿子卫王为皇帝,以父亲进为左丞相,在崖山行朝驻兵,父亲每日正笏上朝治理事务。祥兴二年(1279年),在崖山战败,父亲拖着剑把妻子、儿子们全部驱赶下海,接着穿上朝衣,抱着小皇帝跳下海自杀身死。当初在父亲起兵迎接主上的时候,有母亲王氏、庶母三人,两个弟弟:陆在通-九岁、陆在达-六岁,大小妹三人,随着父亲去上任,单独留下我和你们的母亲苏氏,在饶平看守被谪职时的家。自从国灭父亡,被庶叔陆永坚迁怒父亲不和他在同一屋檐下居住,挟恨要抢家私,而且倡议及率领许多乡人,浩浩荡荡地,好像一群蚂蚁一样的赶来,扬声说要捉拿父亲的妻儿送到元军的帅处,讨罪声满道路,家人十馀房,各自带着妻、子纷纷走避。我当时得到报告,哀痛到扑在地上,幸亏得到家人志兴、志成帮忙,收拾盘缠,扶我们两夫妻奔走,只希望能够脱身活命,父亲以前获颁发的誥勅和家里的财物,被任意地搬抢。连日走到程乡,仍然被强徒追赶和欺侮,所跟随着的家人,因而谋财躲散。我被拿住,搜掠个精光。夫妻俩终于逃脱,可是家人都找不到了,不禁嚎啕大哭,十分狼狈。长途奔波遭遇了委屈和屈辱,我俩对人处处小心,才到达高要五顶大路村,那里的陆大然见我夫妻俩衣衫褴褛,被问后说是走避兵乱逃到这里来的潮州人,他感念大家是同宗,留下来居住,感觉好像兄弟般的愉悦。乡人友爱,出入敬重並相互推崇,发动大家敦请我当教读,用来接济我的贫困处境,我终于自己隐埋踪迹和安居乐业到如今。生了你们两个儿子,长子:建,娶水坑乡邓日明之女邓氏;次子:健,娶南海丹灶乡梁清之女梁氏为妻。各生儿孙,本同贫难,品生天地,艺出多门。成事在人,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有富而贫,有贫而富,都是命中注定的。假如下定决心,又能立志向学,就可以进入圣人品德修养的境域啦。我从二十岁来到金竹村,幸运地已过了七十岁,父亲是忠义壮烈,万古清名, 圣明天子,出治官吏,必定会加以表扬。特别地,父亲当时有『国亡尽驱妻子下海』之说,则后之人必定会说父亲没有留下子嗣,不知道有遗留我这个儿子,流离失所地移居到这里,生发子孙。虽在穷苦无聊,可是忠臣之后,将来必有显达之人。在这里特地书写给你陆建等收,传世世子孙,永守毋忘。

至顺元年(1330)正月十五日书。”

附海边谱略:

初祖陆训,河南怀孟人,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汉的大夫,获派出任端州牧。后来因为后周取代了后汉,就留在端州居住,死后葬在罗客岭。娶妻冯氏,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彦祥,彦祥娶妻林氏,生了四个儿子,长子光瓚(光琽,951-1029年),光瓚娶妻高氏,生一子满(973-1048年),宋景祐三年(1034年)分居五顶;次子光琠(954-1031年),娶妻林氏,生二子:洪、进,分居镇南;三子光环,娶妻黄氏,生二子:舜、润,宋景祐三年(1034年),分居清塘;四子光琏,娶妻周氏,生一子:公安,宋景祐三年(1034年),分居平田。光瓚之子满,娶妻陈氏,生一子:迅,迅是海边五世之祖,娶妻曾氏,生五子:长子机,娶妻周氏,生二子:利通(1062-1133年)、格(1065-1133年),相传是海边村、金竹村的始祖;次子进,娶妻徐氏,生四子:颜、金、现、富;三子伦,娶妻邓氏,生五子:护、念、贵、宽、猷,四子保,娶妻刘氏,生三子:凉、益、真;五子察孥,娶妻林氏,生三子:振、章、迎。

三水金竹村源流考证.pdf (237.87 KB, 下载次数: 1103)
 楼主| 发表于 2014-6-6 11:4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陸禮強 发表于 2014-6-6 13:46
陆氏源流考证 (白話文)
照说陆氏是舜帝(妫姓)的后裔,周武王封胡公蒲(舜帝的后裔)于陈国(子孙得陈姓 ...

附註:
  • 四海鼎沸:古人以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四海用以指全国各地;鼎沸用以比喻局势不安定,如同鼎水沸腾。意即天下大乱。
  • 粤稽:稽是考核,核查;粵是助詞,古與通用,常用于句首。
  • 庶叔:庶出之叔父。即祖父之妾(庶祖母)所生、比父亲年幼的儿子。
  • 臬掾:臬是标准,法式,例如圭臬。掾为属官通称。意指司法部门,如刑狱方面的属官。
  • 拜汾阳墓者:指五代时期后唐名将郭崇韬,妄自攀比祖宗,自认是唐朝著名的大将、汾阳王郭子仪的后代,进而得到了“拜汾阳墓者”之名。今天的人们往往用“拜汾阳之墓者”来讽刺那些爱慕虚荣,攀附权贵,牵强附会地硬把自己与一些声名显赫的人扯上亲属关系,以显示自己血统高贵,进而达到抬高自己身价目的的人们。
  • 狄将军之义:与郭崇韬恰恰相反,北宋时凭战功,由普通士兵逐步升迁到将军的狄青,并不随便牵强附会地硬把自己与一些声名显赫的人扯上亲属关系,以显示自己血统高贵。出身贫寒,又因无确实证据,他不攀附、不认为自己是唐朝武周(武则天)時的著名宰相狄仁杰的后裔。(狄青是北宋汾州西河,今山西省汾阳市人;狄仁杰是唐代并州阳曲县,今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人)。
  • 行朝:行进中的、到处搬迁的朝廷。犹如行宫是指帝王出巡時所住的宫殿。
  • 诰敕:古代官吏受封的文书。
  • 作兴:作兴一词主要有三个意思。一是发动,干,搞的意思;二是抬举,纵容的意思;三是应该,习惯上容许的意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12 | 《 陆氏家园 》  版权所有 | GMT+8, 2024-4-28 03:2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