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训系总宗谱》即将面世
查看: 9920|回复: 5

从潮州府志看潮州陆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16 13: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陸禮強 于 2014-8-16 15:14 编辑

广东潮州府的由来:

潮州府在春秋战国时属于百粤之地,秦、西汉时为南海郡之揭阳。东汉时属交州南海郡,三国时吴国改南海郡隶属广州,并把揭阳析出隶属扬州。晋以後属广州义安郡。隋开皇五年(585年)义安郡置潮州,大业三年(607年)又改属义安郡。唐武德五年(622年)改义安郡为潮州,贞观三年(629年)属江南道,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属福建,二十三年(735年)改属岭南道,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潮阳郡,复隶福建,九年(750年)还隶岭南道,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潮州,咸通三年(862年)属岭南东道。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置潮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潮州路为潮州府。潮州府下辖九县:海阳县(今之潮安)、潮阳县、揭阳县、饶平县、惠来县、大埔县、澄海县、普宁县、丰顺县。


曾在潮州府当官的陆氏:
职官:
  •      ,宋雍熙四年(987年),知潮州军州事。
  • 陆秀夫,盐城进士。宋端明殿学士,谪潮州。(抄存自旧志)
  •      ,崇德进士。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任海防分巡道,由本府升祀名宦。抄存自旧志:任潮州知府,升岭东道副使。
  • 陆振芬,江苏华亭进士。清顺治九年(1652年),任驻潮州海防分巡,遥制惠州为惠潮道,後以郝尚久之变被议。
  •      ,浙江龙游进士。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任潮州府职官。
  •      ,江南江宁监生。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署澄海海防同知,有善政。
  • 陆应驺,南海岁贡。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任潮州府教授。
  • 登程,武缘岁贡。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任潮州府训导。
  •       ,道州人。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任海阳县主簿。
  • 陆可行,马平举人。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任海阳县县尹。
  •      ,华亭人。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任潮阳县主簿。
  • 陆凤仪,隆安恩贡。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任潮阳县主簿。
  • 陆元淳,江苏长洲监生。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任潮阳县县丞。
  • 陆大成,德庆州岁贡。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任惠来县教谕。
  •      ,明朝时,任程乡县知县。(抄存自旧志)
  • 陆之龙,博野吏员。清康熙四年(1665年),任惠来县典史。
  • 陆梦周,湖北黄冈吏员。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任大埔县典史。
  •      ,通州人。明隆庆六年(1572年),任澄海县主簿。
  • 陆王佐,南海举人。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任澄海县教谕。
  • 陆以时,高要举人。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任普宁县教谕。
  • 陆开江,江南华亭监生。清乾隆七年(1742年),任隆井场盐政职官。

武职:
  • 陆允升----人。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任南澳副将。


制举:(有文学才行出众之士,所在有司保举赴京选用)
  • (无)

辟荐:(有经明行修,有怀才抱德,有贤良方正,有人才,有孝廉)
  • (无)

进士:隋朝开始,开科取士,历唐至宋,每科多至500馀人,後增至700馀人。分三甲,第一名赐进士及第,从六品;第二名以下及第二甲,正七品;三甲,正八品。
  • 陆应瑄,饶平人。康熙十二年癸丑(1673年)进士。
  • 陆日昇,海阳人。清乾隆十年乙丑(1745年)进士。

武进士:
  • 鹏腾,潮阳人。清乾隆十年乙丑(1745年)武进士。



 楼主| 发表于 2014-8-16 13: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陸禮強 于 2014-8-16 15:22 编辑

举人:唐朝时指乡试应举人员,自称乡贡进士,人称之进士,至及第後则称前进士;宋以後称解元或省元。
  • 陆载岳,海阳人。明成化十九年癸卯(1483年)举人。官德兴知县。
  •      ,揭阳人。明嘉靖十年辛卯(1531年)举人。
  •      ,揭阳人。明万历二十八年庚子(1600年)举人。历官岑溪教谕,永福知县。
  • 陆漾波,海阳人,明崇祯十二己卯年(1639年)举人。
  • 陆应奎,海阳人。明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年)举人。有传。
  •      ,字扆箴,饶平人。明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年)举人。有传。
  • 陆应瑄,饶平人。清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年)举人。康熙十二年癸丑(1673年)进士。
  • 陆述善,饶平人。清雍正七己酉年(1729年)举人。
  • 陆日昇,海阳人。清乾隆九年甲子(1744年)举人。乾隆十年乙丑(1745年)进士。

武举人
  • 陆长洲,海阳人。清康熙五十九年庚子(1720年)武举人。
  • 鹏腾,潮阳人。清乾隆三年戊午(1738年)武举人。乾隆十年乙丑(1745年)武进士。


贡:
  •      ,潮州府人,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贡生。官连城知县。
  •      ,揭阳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贡生。官封川教谕。
  • 陆学龄,海阳人。明崇祯元年戊辰(1628年)岁贡。官宁都教谕。
  •      ,饶平人。明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年)岁贡。
  • 陆应奎,海阳人。明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年)副榜。官兴宁教谕。
  • 陆学恭,揭阳人。明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年)恩贡。
  • 陆学正,海阳人。清顺治八年辛卯(1651年)恩贡。
  • 陆文蔚,海阳人。清顺治十四年丁酉(1657年)岁贡。官兴宁训导。



侨寓
  • 陆秀夫,字君实,盐城人,其父徙家镇江。景定(1260-64年间)登进士,李庭芝镇淮南,辟至幕下,三迁至主管机宜文字。咸淳十年(1274年)庭芝制置淮东,擢参议官。德祐元年(1275年),边事急,诸僚属多亡者,惟秀夫数人不去,累擢宗正少卿、兼权起居舍人。二年(1276年)正月,以礼部侍郎使军前请和,不就而返,与苏刘义追从二王于温州,召陈宜中、张世杰等,皆至,遂相与立端宗于福州,进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与宜中议不和,宜中使言者劾罢之,谪潮州,携家寓潮之辟望港口。世杰让宜中曰:此何时?动以台谏论人耶?宜中恐亟,召还。时君臣播越海滨,每朝会,秀夫俨然正笏,立如治朝,或时在行中,凄然泣下,以朝衣拭泪,衣尽浥。属井澳飓风,端宗以惊疾崩,群臣皆欲散去,秀夫曰:古人尚以一旅一成中兴,今度宗皇帝一子尚在,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数万,天若未欲绝宋,此岂不可为国耶?又相与立帝弟昺嗣位,年八岁矣。时宜中往占城,屡召不至,乃以秀夫为左丞相,与世杰共秉政。世杰驻兵厓山,秀夫外筹军旅,内调工役,凡有述作,尽出其手,遂匆遽流离中,犹日书大学章句以劝讲。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厓山破,秀夫走御舟,先伏剑驱妻、子入海,即负帝赴海死,年四十四。

征抚
  • 镇平积贼徐家梯与陈绍禄,踞石窟为巢穴,流劫武平等处,岁无宁日。嘉靖四十一年壬戌(1562年),闽抚谭纶、赣抚陆隐,大举合剿,檄武平令徐甫宰,领乡勇为前驱,贼闻风宵遁,甫宰亲历巉崖擒加梯,解军门斩之,时居民避乱员子山寨,为官兵误杀者数千人,鬼夜哭。

列传
  • 林鸣鸾,号竹洲,揭阳人。明正德癸酉(1513年)举人,历官户部郎中,出知都匀府,悉称廉明。时有陆杰陆相,诸生也,以罪繫狱,拟大辟,鸾夜出闻囹圄读书声,询,吏具以对,叹曰:患难不移其志,斯诚人杰哉。明日弔讯,察其冤,试以文,大奇之,力为申雪,得末减免死。越三年,兄弟联捷成进士(按:不见载于府志进士名录)。後陆杰任广东布政,遣弟迎鸾,疏请建坊于揭,以酬其恩。
  • 梁之屏,字明树,饶平人。少与黄宗伯、夏农部齐名,从陆郡公典,与闻新建之学。河口隄决,屏力任修筑,邑人赖之。
  • 陆应奎,海阳人。中明崇祯壬午(1642年)乡试,有文名,癸巳(1653年)死于伪镇郝尚久之乱。弟陆漾波),己卯(1639年)举人,风流軼宕,声气半天下,吴繭雪序其诗以行世。卒于广州。
  • 陆扆箴,榜名,字迎侯,饶平人。明崇祯壬午(1642年)举于乡,未几,丁国变,遯迹岩谷十馀年,不知尘世事。後起用涞水令,士蒙其教,民被其休,九载告归,捐修桃源路四十馀里。寿八十一,著观花阁、留花唫、琴言、涞水志。
  • 陆大策,号竹溪,海阳人。有诗才,隐居东皋。郡守郭子章常过从,剧谈竟日,摘园蔬共饭,相得甚欢。书法遒劲,今传陆丞相墓碣乃其笔也。

烈女:
  • 陈氏,诸生陆光第妻,清顺治十年癸巳(1653年)郡城陷,氏惧辱,赴井不死,复引刀自裁。其时有吴氏者,宗伯黄锦冢子侧室也,亦同日赴井。
  • 陆氏,海阳曾良在妻,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旌表。
  • 陈氏,饶平陆馨臣妻,清代孀守四十年以上。
  • 杨氏,饶平陆锡龄妻,清代孀守四十年以上。
  • 吴氏,饶平陆应璐妻,清代孀守三十年以上。
  • 陆氏,饶平范文夔妻,年二十三夫卒,遗孤二,方在抱,陆矢志孀守,闾里感以节孝,称之。



 楼主| 发表于 2014-8-16 13:2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陸禮強 于 2014-8-16 15:30 编辑
陸禮強 发表于 2014-8-16 15:20
举人:唐朝时指乡试应举人员,自称乡贡进士,人称之进士,至及第後则称前进士;宋以後称解元或省元。陆 ...

古迹:
  • 十相留声坊,在府治前新街,为唐宰相常衮、李宗闵、李德裕、杨嗣复、宋宰相陈尧佐、赵鼎、吴潜、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建。
  • 韩山,在城东,旧名双旌,其顶有三峰,形类笔架,又名笔架山,韩昌黎刺潮时,常遊览于此,故名。韩山後左有侍郎亭,亭左有陆忠正祠,祀宋丞相陆秀夫。康熙二十年辛酉(1681年)重建陆忠正祠
  • 南澳山,距城东南二百里大海中,形如笔架,高约二百馀丈,周围三百馀里,宋丞相陆秀夫墓在焉。
  • 侍郎屿,距城东三十里大海中,在南澳山左,宋丞相陆秀夫谪潮时,其子繇好渔猎,被逐,遂家于此,以秀夫曾为礼部侍郎,故名。在澄海、饶平两县界。
  • 怪石,在城西山。明宣德乙卯(1435年)王源奉敕祛除民害,指挥李侯通、陆侯雄等佥曰:城西山屹立二石,一大数十围、高数丈,一仅及其半,世号二蟾蜍,形家以白虎瞰城,主嚣讼火灾,欲去之,虽千夫力不能胜。源曰:昌黎驱鳄,吾能驱石。腊月既望,命检校谨孚、典史王礼、驿丞秦祖、粮老彭剡等,率百人扑碎,琢为广济桥用。蟾蜍石下有一石,色白,眉目口鼻毕具,偪有人形。蟾蜍石旁又一石,出土、入土亟无定时,石上有“回风”二字,民以为怪,因有恶俗去、美风回之谣。源悉除之,不阅月,火灾息,而讼亦稍衰。
  • 竹溪,即明隐士陆大策故宅,知府郭子章过从处也。渡韩江而东,曰东皋,在九郎山之麓,碧涧潆洄,环植修竹,杂以桃李,径廻路转,有平畦数十亩,别具幽致,有“竹溪隐址”四字,为大策真手书。尚书盛端明即葬大策于竹溪之左。康熙二十三年甲子(1684年)郡人杨锺岳又于其旁创庵曰尺隐。
  • 张陆渡,在霖田都。相传张世杰陆秀夫曾经此,故名。
  • 九仙亭,在绣衣岭上,俗呼为乘风亭,久废。康熙二十七年戊辰(1688年)知县刘抃、举人范国栋、诸生陆应珩重建,招僧施茶,改德风亭。
  • 丞相陆秀夫墓,传在南澳青径口,元总管丁聚立石,明知府郭子章辨之。详艺文志。
  • 丞相宅,在城南港口。陆秀夫与陈宜中议不和,安置潮州,秀夫奉母、携妻子居此。今地久成阡陌,土人犹呼陆厝园
  • 潮州府学宫,在郡东北隅。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知府陆佐修飭颓坏,重拓射圃、庙堂、门庑。
  • 潮州府府学名宦祠,祠内共祀古今八十四人,其中陆氏名宦有:明岭东道副使陆典
  • 饶平县学乡贤祠,祠内共祀古今十三人,其中陆氏乡贤有:清涞水县知县陆扆箴
  • 海阳县李见罗书院,在城东竹木门右。明万历间知府陆典为惠湖伸威道李材建。久废,有田七亩,在陈谟深沟,久被佃侵,知县金一凤清复之,拨入县学。
  • 饶平县瑞光书院,在县城东九十里黄冈城外,雍正十二年甲寅(1734年)再建被毁去的瑞光台,乾隆十二年丁卯(1747年)海防同知陆镛、知县万承式倡绅士,建书院于瑞光台前。
  • 海阳县十相祠,在凤凰洲。万历中,巡道任可容建,祀常衮、李宗闵、李德裕、杨嗣复、宋宰相陈尧佐、赵鼎、吴潜、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燬于寇。
  • 海阳县陆公祠,在韩祠左。明宏治间知府叶元玉建,嘉靖间知府郭春震修,後圮,康熙二十年辛酉(1681年)知府林杭学重建。
  • 普宁县三仁祠,在韩山书院左畔,祀宋文公天祥、陆公秀夫、张公世杰。春祭三月二十五日,秋祭九月重阳日。
  • 澄海县陆相祠,祀宋丞相陆秀夫,在韩祠前。康熙三十年辛未(1691年)知县王岱捐建,以丞相曾居澄海之辟望港口,前此未及祀,特建之。

耆寿
  • (无)

物产:
  • 乌臼,即柜柳。《陆龟蒙诗》:行歇每依鸦臼影。鸦臼即乌臼也,乌鸦喜食其子,故曰乌木老则根烂如臼,故曰臼。其子有脂,可以为烛。
  • ,亦谓之榖。《陆机诗疏》:绩其皮可为布,又擣以为纸。盖榖树即楮树,潮人所用之纸大半以楮为之。
  • 茉莉,《陆贾南行记》:南越百花不香,独茉莉不随水土而变,可称南中佳卉。
  • 蔷薇,《陆龟蒙诗》:浓似猩猩初染素,轻于燕子欲凌空;可怜细丽难胜日,照得深红作浅红。此诗甚得蔷薇神髓,但只写红蔷薇耳。又有白蔷薇、紫蔷薇、黑蔷薇,而黄蔷薇尤夥。
  • 剪刀草,《陆游小池诗》:剪刀草长浮萍合,无数游鱼去复回。考剪刀草,潮、揭、饶、惠等邑,处处有之。
  • 豕肉,《陆贾南行记》:粤地之豕(shǐ,即猪),肉味薄而不甘。越諺云:花无香,肉无味。
  • ,《陆士龙蝉赋》:蝉有五德。头有绥,文也;饮露,清也;黍稷不享,廉也;处不巢,居俭也;应候,信也。潮人常取蝉向火中微炙,即啖之。

艺文:
  • 陆丞相墓辩,明知府郭子章辩:余守潮之二年,续郡志,贻书南澳于将军曰:不佞闻宋陆丞相墓在澳山北青迳口,请访其神道安在。已而将军报余曰:址石仅存,碑表湮没。余伤之亟,为伐石题曰:『宋陆丞相君实之墓』,下令禁樵採,虽然窃有疑焉。按史,宋亡厓山之日,丞相走帝舟,舟大,度不得出,乃负帝昺投海。七日,十馀万尸浮海面。考本传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癸未大战(祥兴二年己卯,知癸未属二月之战日也),宋师乱,丞相朝服抱帝赴水死,未载丞相墓。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三月,潮州路总管丁聚立碑青迳口,墓下记曰:陆公与陈宜中议不合,谪潮二载,母夫人卒于潮,不能归葬,聚为择地,封其墓坐北向南,五峰前。秀次子九郎俊雅能文,余甚爱之,不幸相继卒,祔于母夫人侧。聚悲陆公,颠沛流离,随龙没波,其子孙寓潮者,给官田五顷以赡之,亦未载丞相墓也(丁别有丞相墓碑,岂郭公未见张景阳祭文耶?)。明天顺五年(1461年)修《一统志》载:陆秀夫墓在府城南八十里海中屿上。自此知丞相墓在潮州境。弘治十四年(1501年)渔人伐南澳墓,陆氏子孙讼诸官,知府张景阳製丞相衣冠,迁葬于负郭山废庵桂林官地,而为之记。弘治十六年(1503年)南海张廷实诩修厓山志,贻潮守叶元玉书曰:陆丞相谪潮时,长子繇好渔猎,逐居海阳辟望沙冈,陆氏赖以不绝。厓山破,丞相驱妻、子,负幼主赴海,闻其墓在潮治城南海屿中。按《一统志》与潮旧府志同,而新志则云墓碑已不存,莫得其处,幸访贤裔物色之。叶元玉与丞相孙陆某求之,终未得,乃于《厓山志》又曰:秀夫死厓山,其墓在潮,岂浮尸出海後,有负骨以畀其子如天祥之归葬吉州者耶?是廷实亦未有定论。又考陆氏家谱,元至顺三年(1332年)丞相三世孙海遗言:陈宜中与丞相议不合,丞相得罪,安置潮州,乃奉曾祖母及祖母赵,携三子七郎、八郎、九郎,弟秀甫,家于潮之辟望港口。曾祖母、九郎连丧,知潮州军事周梅叟为营葬于南澳山,九郎祔焉。景炎二年(1277年)丞相起用,二子留潮,丞相携妾倪及幼子、家僮端儿、正儿应召。厓山之变,丞相负主沉海,七日尸浮,端儿、正儿贮丞相尸,归葬南澳山,乡人名其地曰学士馆、名其田曰陆厝园。然则廷实负骨归葬之说,岂谓此耶?子章反复思之,信人言不若信宋史,按史,帝昺及秀夫,传俱不载墓。元以至元十三年(1276年)灭宋,丁总管于至元十七年(1280年)立南澳墓碑,距丞相死才四年耳【按:年份有误】,记云聚为择地葬母,九郎祔焉。则南澳之墓,实为母夫人之墓,丞相随龙没波,固憾其不得归葬也。张守负郭之葬,直衣冠耳。特是史称十馀万尸浮海,而陆氏二僮独生,丁记谓择地为葬母夫人,而陆海则属之周梅叟。呜呼!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又异辞,事历数百年之久,其孰从而核实哉?然余题南澳墓直曰『丞相墓』,何也?世无不朽之骨,而有不死之灵,丞相灵在南海,而母墓在南澳,魂虽恋主身岂忘亲?随潮上下,神往神来,能不依依于此乎?过首阳者哭夷齐,至汨罗者弔三闾,其亦此意也夫。


 楼主| 发表于 2014-8-16 13:3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陸禮強 发表于 2014-8-16 15:28
古迹:
  • 十相留声坊,在府治前新街,为唐宰相常衮、李宗闵、李德裕、杨嗣复、宋宰相陈尧佐、赵鼎、吴潜 ...

    • 潮州陆丞相墓辩,清知府周硕勋(字元复,长沙人)辩:明《一统志》载陆秀夫墓在府城南八十里海中屿上,先是南澳青迳口墓下总管丁聚有碑记曰:陆君实与陈宜中议不合,谪潮二载,母夫人卒于潮(与谱同),不能归葬,聚为择地,封其墓坐北向南,五峰前。秀季子九郎,俊雅能文,不幸继卒,祔于太母侧。聚悲陆公,随龙没波,其子孙寓潮者,给官田五顷以赡之。又陆氏家谱,丞相三世孙海遗言:陈宜中与丞相议不合,安置潮州,乃奉曾祖母、祖母、并三子七郎、八郎、九郎,弟秀甫,家于潮之辟望港口。曾祖母、九郎连丧,知潮州军事周梅叟为营葬于南澳山,九郎祔焉。景炎二年(1277年)丞相起用,祖母同二子留潮,丞相携妾倪及幼子、家僮端儿、正儿赴召。厓山之变,丞相负主沉海,七日尸浮,端儿、正儿贮丞相尸,归葬南澳山,乡人名其地曰学士馆、名其田曰陆厝园云云。明郡守郭公子章,据丁记随龙没波之言,以为憾不得归葬,又以史称十馀万尸浮海,陆氏二僮独生,丁择地葬太母而陆谱属之,周梅叟种种为疑。余曰此丁记、陆谱不误,郭公未细考故也,盖所谓随龙没波者,言随帝而没于波耳,非憾不得归葬也。帝尸浮,十馀万尸皆浮,安得陆尸独不浮乎?又陆氏二僮独生。按谱,端儿、正儿未死,非歿而复生也,二僮不死,正为贮尸归葬计也。丁与周杂出者,盖营葬二人所同,而择地资其葬费,为丁所独,其立碑于至元十七年(1280年)三月,记当日实事,故未及周公梅叟也。然此太母、九郎之墓,非丞相之墓也。曰郭正以为太母之墓、丞相墓有无在潮未可知,余曰此又未细考。张郡守景旸祭陆公迁葬文也,按张祭文云陆公葬南澳之海岛,弘治十四年(1501年)渔人伐其墓,搆讼称有本山大石题『宋忠臣左丞相陆公之墓』,末书『元枢密院副兼潮州路总管丁聚』,题石时,同知林公廷谟慨忠骸遗于海岛,遂迁墓于负郭山废庵桂林官地,时知府张景旸等具牲酌,奠告忠魂云云。按府署题名碑,张景旸于正德十三年(1518年)任至十六年(1521年),则知府周鹓可知迁葬在正德十四、五年间,而同知林廷谟亦係正德年间任,与张同时。郭疑丁记未载丞相墓,不知丞相墓,丁别有碑,此立于太母墓者,固不必重述也。郭又疑负郭所葬者衣冠,但张祭文並无非真墓之说,陆卒距正德十四、五年计二百四十一、二年,未必存有衣冠,或係遗骸未可定也。特先则海岛,後则迁负郭废庵耳(距郡城东北三里蔡家围有嘉靖十四年(1535年)碑碣,大书宋丞相忠正陆公之墓,丑山未向,则负郭山之说非诬)。余独怪弘治十六年(1503年)南海张诩修《厓山志》,贻书郡守叶元玉求丞相墓,叶与丞相孙求之不得,何不知求于海岛?後郭公续郡志又书询南澳于将军,而不知求于近在咫尺之负郭废庵。张也、叶也、于也,余不知其详。郭子章则江右闻人,何以亦未留心耶?且元以至元十六年(1279年)灭宋而云十二(1275年),丁聚于至元十七年(1280年)三月,立碑距丞相卒十三阅月而云四年;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至郭子章守潮时才三百馀年而已,沿误如此,则真失考矣。或曰秀夫盐城人,盐城亦有陆秀夫墓,又宜详之。
    • 辞郎洲辩,清镇平恩贡陈正言(饶平人)辩:人不择地而生,而地每以人传。文公刺潮,山曰韩山、江曰韩江、木曰韩木,千百世後,莫不知有昌黎者。宋丞相陆秀夫垂名于潮,与昌黎並。南澳距饶平城东百三十里,孤峙海岛,有洲曰侍郎,以丞相名也。考南澳山北青迳口,有丞相墓,丞相曾为礼部侍郎,则此洲之以丞相名也,固宜。而《东里志》又载,宋末邑人都统张达,倡义勇扈从,达妻陈璧娘送至此,辞归,因名辞郎洲。则此洲又若不以丞相名也者。士人读书,稽古疑则阙之,阙之不可则当从其大者以见。忠臣义士,赤心热血,百折不回,至势无可如何,而後仗剑驱妻、子入海,负帝以殉,若张达夫妇临岐惜别,事至琐细,且荒远无徵,此洲名宜从陆,不从张也。丞相于景炎元年(1276年)追随二王(五月谪居潮州,次年十月还朝),拥立少主,至祥兴二年(1279年)负帝沉海,四年间驻红螺山,次甲子门,居浅湾,奔井澳,迁(石匈)洲,入崖门,楼航漂泊,日在惊涛海浪中,斯洲也,或曾登临徘徊其上亦未可知。明太守郭子章辩丞相墓,与南澳将军书中载,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潮州路总管丁聚立碑青迳口,墓下记云,秀夫与陈宜中不合,谪潮,长子繇好渔猎,故居辟望沙冈(此张廷实贻叶元玉书中语,非丁聚记),今海上有侍郎屿,相传为繇居处,即此可证矣,况丞相去今已久,而潮之地有祠、有墓、有故宅遗址、有学士馆,在在皆以丞相名,何独至于洲而疑之?或曰侍与辞音近,讹侍为辞,而因託之张达欤?或曰海中岛屿散错,名侍郎者一洲,名辞郎者又一洲欤?独叹达以海外武夫,前驱效死,亦得附丞相以争名于千秋万世,达亦不朽也哉。
    • 辞郎洲辩,清知府周硕勋(字元复,长沙人)辩:潮郡南澳有洲曰辞郎洲,旧传宋都统张达,扈从帝舟至红螺山,其妻陈璧娘送至此洲,因名。盖知事不可为,必不复返,故不曰送郎而曰辞郎也。考纲目,祥兴二年己卯(1279年)二月,都统张达夜袭元军败还,则张达实有其人。又旧传达殉难厓山,璧娘求得其尸,葬之,不食而死,则夫忠妇烈,永诀此地,以事名洲,洲以人传矣。乃陈正言妄改曰侍郎洲,以陆丞相曾为礼部侍郎,因以归之,考于度宗甲戌(1274年)参议淮东,制置司事;恭帝乙亥(1275年)为宗正少卿;丙子(1276年)五月,端宗即位,直学士院,罢居潮州。则直学士院时也,未闻为礼部侍郎,故所居地曰学士馆。今不曰学士洲而反曰侍郎洲,何耶?且于张达,不核史传若《东里志》,之外别无纪载,而以海外武夫目之,是微词也。夫都统,官不卑也,凌震都统也。纲目分注解甲降元,张达都统也,则书其夜袭元军,然则张达固十馀万尸中之卓卓者,何後人以为一介编氓也?
    • 答张廷实通政书,明知府叶元玉(字廷璧,清流人)书:接翰教命,求陆丞相墓,诚盛心也。某访得郡城东有陆大策,字竹溪,高士也,系出丞相,自言童时闻其先人云,南关陆氏有忠正神主,其墓在南澳北青迳口,旧有家谱,惜遭兵燹,谱帙不完,存者仅二页。亟索而读之,公讳秀夫,字君实,諡忠正,楚州盐城人也。後徙家镇江,宋景定初(1260年)进士。性沉静,不苟求人,知矜莊,终日未尝少有希合。李廷芝镇淮南,辟置幕府,擢参议。德祐初(1275年),使军前议和,不就。二王走温州,追从之,益王立福州,进端明学士、佥书枢密院事。时君臣播越海滨,每朝会,俨然正笏,立如治朝。因陈宜中谮,谪潮。公四子,有曰繇者,好渔猎,放迹海岛,占籍于潮。篇末漶漫不可识。又二页,有刘壎诗一章云:『天地无託足,海天同渺茫;明知复何为,不忍隳三纲。裸荐岂少延,讴歌宁远忘;或者莒在齐,聊且帝一方。竭蹷意委顿,臣谋非不臧;运去天莫留,力尽心弥强。终不负吾主,名义天地长;怀玺随远遊,举意水中央。斯人文章士,乃作百炼钢;机雲傥通谱,应羞朝洛阳。又家藏广陵,牡丹手卷半;蠹朽读不能,成句後偶见。』,白石樵唱稿乃宋淳熙间林霁山所作,中有题『陆大叅秀夫广陵牡丹诗手卷』云:『南海英魂叫不醒,旧题重展墨香凝;当时京洛花无主,犹有春风寄广陵。』。大策曾于丁巳年弔海滨陈秀才家,稔知其宗在彼也。访之乡人,或云陆氏住沙冈,皆宋丞相後,去此不远有学士馆,其址尚存。大策造其庐,请陆氏老人相见,老人曰:吾陆学士後裔也,自宋末元初,祖居于此,其後子孙蕃衍,有家城南者,有家城东者。因引大策入左畔青麻园,指其地曰:此学士馆遗址也。其莲花磉约丈许,天井堦兰,宛然犹在。大策曰:闻陆丞相驱妻、子赴海,宁复有子孙乎?老人曰:有先世相传,陆学士有子繇,好渔猎,被逐海岛,遂家焉,天不绝忠臣後也。叩大策姓名,以城东陆对。曰:吾宗也。具鸡、黍食之,欢然款洽如故旧。及询丞相墓,亦云在南澳北青迳口,而澳山海面有隆、深、雲、青四澳,青迳口究不知属何澳也。乃强大策再往,必求所谓青迳口者。大策往而终不可得,拟于昌黎祠畔置专祠祀之,以慰忠魂可也。
    • 祭忠正陆公文,明广东巡抚涂相(南昌人)文:惟公德性天全,问学夙悟,出而作相,值宋多故,兴废植僵。周旋调护,国步难支,播迁中路,浅湾舟移。崖门旗仆,负龙沉波。三纲益固,公存一日,犹有宋祚,公与国亡,不辱黼冔。曩公过潮,潮人祠公,懿德在人,年远愈崇。兹某奉天明命,来巡岭东,敬瞻庙貌,实企高风。谨吕牲醴,式观仪容。公其有知,鉴此微衷。
    • 迁葬忠正陆公祭文,明知府张景旸(字廷宾,山阴人)文:宋季陆丞相,负幼帝浮海以死,葬南澳之海岛。弘治十四年()渔人伐其墓,致讼公庭,称木山有大石,题『宋忠臣左丞相陆公之墓』,右书『元枢密院副兼潮州路总管丁聚』,题时同知林庭谟慨忠遗草莽,乃迁葬于负郭之废庵,知府张景旸等,谨具牲醴,奠告忠魂,其文曰:恭惟先哲,乾坤正气,日月争光,孤忠大节,百炼之钢,沉埋海岛,渔者所戕。感慨奉迁,负郭之阳,枕以玉屏,窆以佛堂。面瞰层峦,背倚长江。维公奕叶,近侍在旁,灵爽不昧,来格来尝。
    • 重建陆丞相祠碑,明平乐令陈衍虞(字伯宗,海阳人)立:人心所以不死者,忠节生之也。有不忍没忠节之心,则忠节之人千古如生,而人心亦缘之不死。宋自中原鹿走,朝廷在楼橹间,信国、越国、陆丞相,间关南澨,播越图君,迨崖门势蹙,丞相驱妻、子入海,抱帝昺同溺。嗟乎!柴市忠魂不归,太傅断维亦覆,力竭身殉,义炳日月。厓山既有祠祀三忠矣。若潮之专祀陆丞相,则始于郡守叶公元玉。阅郡志载,丞相墓在南澳北青迳口,公求之不得,因立祠于昌黎祠左,然不及驻潮阳之文文山,恢复潮州之张公世杰,则何说也?或者曰:丞相与宰相陈宜中议不和,因谪潮。考宋史,宜中嗾言官劾丞相,张世杰曰:此何等时?动以台谏论人。而安置潮州之事,史或载,或不载。夫从龙没波,尸浮十万,茫茫天塹,何从得骨以埋?即得之,不归葬楚州,而葬潮之南澳北青迳口,则又何说也?或者曰:丞相一子好猎,被逐,家于潮。学士馆基尚存,柱磉大可踰丈,夫使丞相果居潮,正值卧薪尝胆之日,乃于鄙里荒邨作雕蘠峻宇,效侂胄之南园,踵似道之葛岭,则又何说也?或者曰:丞相谪潮时,奉母以行青迳口,或其母墓。然流俗传闻,志乘记载,既非无据,似不可以恒理测,大抵孤忠烈节,如日丽星辉,神龙舒卷,其英爽无乎不之,则失之墓而求之祠,似得祀典之正,即专祠,谁曰不宜?祠肇举于弘治元年(1488年),至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郭公一修,迄今百馀载,堂构荡然。太守果庵林公,锐意兴复,属衍虞与进士曾华盖、孝廉林世荣、诸生李奇俊董其事。前堂之楹七,寝堂九,之中肖公像,门之楹五,坐对韩江,帆影山光,互相辉映,俾忠节之气,亘古长存,而瞻拜其下者,忾然乎!有食人禄、死人事之感焉,岂区区争木石之胜已哉!


     楼主| 发表于 2014-8-16 13:34: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陸禮強 于 2014-8-16 15:41 编辑
    陸禮強 发表于 2014-8-16 15:32 潮州陆丞相墓辩,清知府周硕勋(字元复,长沙人)辩:明《一统志》载陆秀夫墓在府城南八十里海中屿上 ...

    • 陆公祠记,明通政张诩(字廷实,南海人)记:宋陆丞相祠在潮郡韩山上,为叶太守元玉所创,祀者公负帝沉崖门,庙食厓山,宜矣!曷为祀之潮者,《一统》及《潮志》皆云:公墓在郡南海屿上,而《续纲目》载:公与陈宜中议不合,宜中使言者劾罢之,谪于潮,是公过化之区,体魄所藏之地也。今天下凡名宦、寓贤,例得祀于其地,况公一代忠正,立天地之常经,明君臣之大义,其有功于世道甚大,此而弗祀,祀而弗专,非缺典欤。先是诩修《厓山新志》,考公事迹,知公墓在潮,碑犹存,近年始失之。因走书致太守访公墓,久之,太守复予曰:墓在澳山北青迳口,苐碑失漫不可寻,今就其地,封而表之,更于韩山文公祠左,构一祠专祀焉,甚盛举也。乙丑春二月晦,祠成,太守请记其事。按图,韩山去郡城一里许,山之椒有三峰,列若三台秀拔,翔舞如飞凤,长江走其下,苍松古檜,掩映江波。太守卜地于山之左,构祠凡五间,前庙後寢,凿池植莲,周遭缭以崇垣,当户则棹楔,巍然以限内外。是祠也,背山面水,萦纡环绕,与韩祠並丽,联辉于戏,以二百馀年遗烈,而显于一旦。殆天所以慰忠魂,而假手于太守耶,是不可以不记。
    • 送陆员外赴潮州,唐右拾遗郎士元(字君胄,中山人)作:含香台上客,剖竹海边州;楚地多归信,闽溪是乱流;今朝永嘉兴,重见谢公遊。
    • 送陈太仆察谪教海阳,明工科给事陆粲(字子馀,长洲人)作:世情应笑贾生疎,谏草谁传太息书;惟有潞河南柳色,暖风吹上逐臣裾。
    • 雨中谒陆丞相祠,明少卿谪澄海尉周宏禴(字元孚,麻城人)作:六桥烟柳鹧鸪飞,义士何人赋採薇;身死崖山勤少帝,魂归南澳恋慈帏;孤帆带雨潮声急,双石摩空树影微;断碣颓垣荒草合,楚臣漂泊泪沾衣。
    • 韩江晚泛,清茂才陆尔轼(字子威,饶平人)作:一叶浮烟水,去来秋色中;沙黄将坠日,潮白欲生风。闲意如孤鹭,高情入远空;此心无住处,放棹任西东。
    • 韩江望陆丞相祠,清内阁学士陆葇(字义山,平湖人)作:莲花石畔井兰秋,瘴海风波万古愁;青径虛传丞相墓,红罗谬记侍郎洲。终悲少帝无馀祚,肯恋崖门有故邱;想像行宫端笏珮,此邦俎豆未应休。
    • 陆丞相墓二十韵,清陶元藻(字篁村,会稽人)作:玉步天移鬥洛年,黄扉上相领中权;苍苔翁仲今排列,宝玦延秋旧播迁。孱弱冲人求砥柱,仓皇飞电走楼船;羽林击水双龙夹,涨海横戈入阵连。禦敌枢机参密幄,追奔虓虎控鸣囗;朝周玉马雷惊鬯,辞汉铜人泪迸泉。九鼎那能悬一发,中原况复竭三川;岂云螳臂难当辙,几见娲炉善补天。辛苦食馀殷土粟,孤危攀断鼎湖髯;忍驱妻子洪涛裡,空望门闾古澳前。心与沈灰留紫澥,身随残日坠虞渊;秦庭竟少人援後,曹杜争哀鬼议先。流恨自填精卫石,怀沙永缔汨罗缘;事非盘错忠难见,人到流离骨倍坚。败将弓刀舟十六,故宫禾黍路三千;霾深颓浪迷鱼腹,风捲灵衣作墓田。齎志长悲天板荡,骑鲸犹奉主周旋;红螺水拍残燐路,青径松围叠嶂烟。华表空山无语鹤,棠梨寒食有啼鹃;篝灯重读南朝史,泪洒西风到海边。
    • 题陆丞相祠,清吴启元(海阳人)题:漫问临安旧帝基,孤臣少主两流离;宫中荆棘铜驼泣,海上波涛玉步移。赤手岂能存洛鼎,残魂犹得囗龙旗;试观五国凄凉事,方信沉舟擘画宜。



    後记:
    • 潮州府地曾于唐朝期间,两度隶属于福建,即两度再由福建治下改为广东之领地。这就显示了民间有关“割潮归广”的传闻故事有可能是实有其事。

    • 韩文正公(韩愈768-824年)因上表谏迎佛骨而触怒唐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在潮州八个月,他大事兴学,改变了潮州的社会风气,历代考取进士、举人的文人辈出,数不胜数。可是绝大多数都不姓陆,可能是由于潮州的陆氏,人口比例並不很多。

    • 潮州人喜欢在商场拼搏,各地商界成功人士为数不少。他们有自己的方言,说的是闽南语系的潮州话,言谈间潮州人都称讲粤语的人是广府人、广东人或外省人,他们则是潮州人,不是广东人。只有当某潮州人去世後,他的墓碑上才会刻着广东某县人士等等,生为潮州人,死後才是广东人。

    从潮州府志看潮州陆氏.pdf (665 KB, 下载次数: 2085)
    发表于 2014-8-16 17: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宗亲辛苦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12 | 《 陆氏家园 》  版权所有 | GMT+8, 2024-4-28 18:0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