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训系总宗谱》即将面世
查看: 12325|回复: 8

广西陆氏源流篇(之四、灵山《陆氏通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3 22: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陆正筹、陆业丰编著

前 言

公元 1999 年下半年,灵山《陆氏族谱》出版发放。该谱由《陆氏通志》和《灵山陆氏》两个部分共同组成。两个部分有着有机联系,犹如一棵根深叶茂的参天乔木,其根茎枝叶相互连成一个整体不可分离。换句话说,《陆氏通志》可谓是“集成宗派”,“形成一脉之谱”,填补了“近世虽有族谱,但只限于其本支系,至于集成宗派者,则未之有也”的空白。而《灵山陆氏》则是“本支系”之谱。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便是“一脉之谱”了。

在筹划和编写《陆氏通志》过程中,虽然曾千方百计搜集各方面的史书史料,进而有系统地、准确地、科学地阐述了陆氏的起源、世系、宗系、分布、名人、楹联、地位以及历代各地陆氏族谱修编简况等九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了一个较大的框架,而且材料也翔实。但是,回头观看,在这九个问题中,仍觉得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并且有个别地方出现错漏,因此有进行修改、充实的必要。

2000 年下半年,幸获国史“二十五史”和广东省三水市陆氏宗亲寄来的《陆氏世德记 》 、《岭南陆氏族谱》和新购来的有关姓氏书籍,为修订《陆氏通志》提供了条件,思想上对修订《陆氏通志》趋于成熟。经再三考虑,将原来《陆氏通志》进行大力改造,把九个方面的内容改变为六个方面的内容,原有的一些内容并不删去,而是分别编入其中某个适合部分。相信经过修订的《陆氏通志》,结构更为科学合理,内容更为丰富、新鲜,阐述更为深广、详尽,更能成为“集成宗派”,形成“一脉之谱”。但是,修编者深感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水平不高,能力有限,经修订的《陆氏通志》仍然会存在缺点和错误或不足。诚望我陆氏族人给以改正、充实。

修订后的《陆氏通志》内容为:

一、陆氏的源流: (一)陆字的含意;(二)陆氏的源流: 1 、黄帝之第七世孙终,受封于陆乡,以地为姓曰陆氏; 2 、炎帝之苗绪“三苗”,居陆浑地,以地为姓,亦曰陆氏; 3 、黄帝胄裔齐宣王,封其少子通于故陆乡,因以为姓曰陆氏; 4 、黄帝之孙悃居北,世为鲜卑族君长,北魏时鲜卑族进入中原,实行改汉姓,其中的步陆孤氏改为陆氏;(三)陆氏的楹联。

二、陆氏的世系: (一)陆通公的世系: 1 、历朝陆氏名人的先祖与后代名录; 2 、欧阳修《新唐书·(陆氏)宰相世系》; 3 、陆循理之元侯《世次图表》; 4 、陆循理之邕州宗枝《宋朝开初始祖图》;(二)鲜卑族陆俟的世系。

三、陆氏的拓展: (一)陆氏的迁徙;(二)陆氏的宗枝(宗系);(三)陆氏的分布;(四)陆氏的郡望。

四、陆氏的人口: (一)历朝陆氏的人口;(二)陆氏人口的分布密度;(三)陆氏人口的血型分布。

五、陆氏的地位: (一)陆氏乃百家大姓之一;(二)陆氏乃名高的士族;(三)陆氏英贤有经天纬地之才。

六、陆氏的名人: (略)

一、陆氏的源流

(一)陆字的含意

陆字,在《辞海》里有两种含意:数目字“六”的大写;再是姓氏。陆字用作姓氏,远在我国原始社会父权时期便有了,距今约四、五千年之久。

在《辞海》里可以找出由陆字组成的词语,如:陆地,谓地球表面上没有被海水淹没的部分,陆地约占地球总面积的百分之二十九;陆路,谓陆地上的道路,铁路、公路皆是;陆军,谓于陆地上作战的军队;陆海,谓物产富饶的地区;陆续,谓先后相继而不间断;陆离,谓色彩繁杂、古怪离奇……

(二)陆氏的源流

追溯陆氏的源流,主要者有四,其中有三以地名而为氏,其一由改姓氏而来。在这四个源流中,为神农氏炎帝之裔者,则有一,为轩辕氏黄帝之裔者便有三。故曰:陆氏乃炎黄之苗绪也。

依得姓时间为序,详述陆氏四个源流于后。

1 、黄帝之第七世孙终,受封于陆乡,以地为姓曰陆氏。

按司马迁《史记·楚世家》载:“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氏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又载:“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六子,坼剖而产焉。”在中华远古时代,掌管火种的首领代表着氏族中的极高地位和权力,吴回接替重、黎复居火正而甚有功。因而被受封于陆乡(今山东省陵县),以地为姓曰陆氏。陆终有六个儿子,其中有一枝奉陆终为得姓始祖。此枝陆氏为得姓最早,距今约四、五千年之久。

袁义达、张诚所著《中国姓氏·(陆姓)》中载:“称的族人分布今河南(省)东南汝河地区。”“吴回继任祝融氏,吴回之子陆终,陆终氏族最早居天陕西(省)西部秦岭北、黄河南北地区……(到了夏朝),陆终氏族随夏氏族东迁进入山西(省)平陆(县),其中的一支东迁到大陆(吴泽),今河南省获嘉县,这已经靠近了先祖颛顼之圩(濮阳县)。大约公元前 1600 年商灭夏,亲夏的陆终氏族受商之压迫,东迁山东(省)汶上(县)之北的平陆(东汉置东平陆县,南朝宋改平陆县,唐朝改为中都县,金国改汶上县)。东平陆的一支陆终氏族又向北迁到陆乡,在今山东(省)陵县。据甲骨文记述,商朝武丁时期(公元前 1250 ——前 1196 年在位),在山东(省)汶上县存在陆国,至周武王灭商后,陆终氏族所建立的陆国被鲁国所并。”

《史记·楚世家》载:“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六子,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 ? 姓,楚其后也。昆吾氏,夏之时尝为侯伯,桀之时汤灭之。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记其世。”

明朝时冯梦龙、蔡元放编著之《东周列国志》亦载:“重、黎为高辛氏火正之官,能光融天下,命曰祝融。重、黎死,其弟吴回嗣为祝融。生子陆终,娶鬼方国君之女,得孕怀十一年,开左胁,生下三子,又开右胁,复生下三子。长曰樊,已姓,封于卫圩,为夏伯,汤伐桀灭之。次曰参胡,董姓,封于韩圩,周时为胡国,后灭于楚。三曰彭祖,彭姓,封于韩圩,为商伯,商末始亡。四曰会人,妘姓,封于郑圩。五曰安,曹姓,封于邾圩。六曰季连, ? 姓,(楚)乃季连之苗裔。”

桑君编著的《新百家姓》亦载:吴回“在帝喾时为火正祝融,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女 ? 为妻,一胎剖腹产生下 6 个儿子。大儿子名樊,赐已姓,封在昆吾国;二儿子名惠连,赐斟姓,封在参胡国;三儿子名篯,字铿,封于大彭,得彭姓;四儿子名求言,妘姓,封在郐国;五儿子名安,曹姓,封在曹国;六儿子名季连,得 ? 姓,是楚国的祖先。”

古往今来,不同的人对陆终六个儿子的名的姓的载述有相同之处,但又有差异之别。不管如何,陆终有六个儿子这是确凿的,无异的。因而同是这六个人演变出几十个不同的姓氏。

樊,已姓,封于昆吾(今河南省濮阳县),其后裔封于豕韦(今河南省滑县旧县城)。昆吾、豕韦均为成汤所灭,已姓后裔遂演变为苏、韦、寇等姓氏。

惠连,董姓,其子叔安封于廖(今河南省唐河县西),故称廖叔安,其子父为帝舜饲养龙,有功,封于董(今山西省河津县东北),舜并赐其姓董,称董父,后有廖、董等姓氏。

大彭,彭姓。大彭,名篯,字铿,封于大彭(古称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故姓彭。大彭之孙为周朝钱府上士之官,遂以官名为氏曰钱氏。故大彭氏演变为彭、钱等姓氏。

求言,妘姓,封于郐(今河南省密县东南),公元前 769 年为郑所灭,其后裔有云、禹、郗等姓氏。

安,曹姓,助大禹治水,有功,封于曹(今山东省定陶县),有今山东省费县、邹县、滕县、济宁、金乡等县地。西周初,武王封其弟振锋于曹,改封曹安之后裔于邾(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战国时邾为楚所灭,曹安后裔迁于邹(今湖北省黄岡县),后又为楚所灭。曹安之后裔演变为曹、朱、黎、倪、晏等姓氏。

季连, ? 姓,其后有楚。楚国历西周、春秋及战国时期, ? 姓演变为诸多姓氏,如:孙、严、苗、伍、黄、熊、屈、项、蓝、麻、钟、贲、危、左、靳、班、景、叶、鄂、卓、庄、慎、夔、荆、红、楚、上官等姓氏。

(续)...............
资料来源于由陆探芳编写的岭南陆氏族谱
 楼主| 发表于 2008-4-3 22:59:20 | 显示全部楼层
2 、炎帝苗绪“三苗”,居陆浑地,以地为姓亦曰陆氏。

《史记·五帝本纪》载:“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尧),请……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

《辞海·三苗》条释:“古族名。亦称有苗、苗民。《史记·五帝本纪》载其地在江、淮、荆州(今河南南部至湖南洞庭、江西鄱阳一带)。传说舜时被迁到三危(今甘肃敦煌一带)。”《辞海·陆浑之戎》条释:“古族名。古戎人的一支。亦称允姓之戎。东迁后,因居阴地(今河南省卢氏县),又称阴戎。原在瓜州(今甘肃敦煌境内)的陆浑。春秋时,被秦晋诱迫,迁到伊川(今河南伊河流域),仍以陆浑为名。营农业及畜牧,隶属于晋,周景王二十年(公元前 525 年)为晋所并。”又《辞海·三危山》条释:“三危山,俗称升雨山,在甘肃省敦煌县东南,属祁连山脉,三峰耸峙,其势欲坠,故名。西与大沙间有著名的敦煌石窟。《尚书·尧典》‘窜三苗于三危',一说即指此山,一说当在甘肃省陇西县西北。”

原来居于江淮、荆州的“三苗”,因多次起来作乱,与帝尧帝舜争夺帝位发生争斗,故被帝尧帝舜流放于今甘肃省敦煌之地建立陆浑国(即实为部落),历帝舜时代及夏、商乃至周朝,才由西而东迁。西周(公元前 1046 年——公元前 771 年)末,乘周东迁之机,一支西部允姓戎人( 《辞海·戎》释:“古族名。殷周有鬼戎、西戎,春秋时有已氏之戎、北戎、允姓之戎……战国时,晋北有胡林、楼烦之戎,燕北有山戎,各分居山谷,均有头目。一说‘戎'在殷代为 ? 戎 、绲戎、犬戎等,后因移动而加地名为区别。旧时,‘戎'或‘西戎'是中原人对西北各族的泛称之一。” )进入今陕西省秦岭之北的骆谷居住。骆谷之地,为陆终氏的始居地。骆谷谷长四百余里,为关中与汉中间的交通要道。《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公元前 638 年)》载:“秋,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其中一支居骆谷的陆浑之戎,被秦晋强迫迁到今河南省西部洛河上游的卢氏县(被称阴戎)和伊河上游的嵩县定居,并在今河南省嵩县东北伏流城北重建陆浑国。再于公元前 525 年,为晋顷公所灭。《左传·昭公十七年(公元前 525 年)》载:“晋侯使屠蒯如周,请有事于洛与三涂。苌弘谓刘子曰:‘客容猛,非祭也。其伐戎乎?陆浑氏甚睦于楚,必是故也。君其备之!'乃警戒备。九月丁卯,晋荀吴帅师涉自棘津,使祭史先用牲于洛。陆浑人弗知,师从之。庚午,遂灭陆浑,数之以其贰于楚也。陆浑子奔楚,其众奔甘鹿。周大获。宣子梦文公携荀吴而授之陆浑,故使穆子帅师,献俘于文宫。”陆浑国被晋灭后,其子孙遂以居地(或国)为姓曰陆氏,成为华夏族一分子。

“三苗”是什么?田晓岫著的《中华民族发展史》谓:“‘三苗'是部落群的他称。‘三苗'言其众多,不止一个;‘苗'指苗裔,而且是著名的苗裔。”“三苗又称有苗”。

“三苗”部落群的先祖是谁?晋朝时司马彪著的《后汉书·西羌传》载:“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滨于赐支,至乎河首,绵地千里。”田晓岫《中华民族发展史》又载:“炎帝之裔,不可胜数。其最显著者,如炎帝神农氏游耕迁徙之间,曾驻足姜水,故姜姓尊其为祖……其他著录于先秦载籍者,如共工、伯夷、四岳及齐、吕、申、许诸国,还有蚩尤、姜戎、氐羌、三苗等等,被认为与炎帝有裔胄关系。还有在黄帝时代发明乐器钟的鼓延部落等,亦传为炎帝之裔。”由上可见,“三苗”之先祖乃炎帝神农氏是也。

田晓岫所著《中华民族发展史》指出:“北秋、南蛮、西戎、东夷是当时中原居民对周边居民的称呼。这些称呼或由于居住地的地理方位自然环境特点得名,或由于其突出文化特征得名。‘夷'本意为平,中国东方多平原,其地居民高大,善射,故称为东夷……‘戎'是融的同音异写字……融的本意是指多成丘相重且顶呈锐上之丘陵……中国西部多丘陵山地,故其地居民古称西戎。‘狄'本意是指麋鹿中之绝有力者……后泛称北方部落狩猎民和牧民为北狄……‘蛮'的本意是指鸟叫声……中原人形容南方人说话为鸟语,故称南方居民为南蛮。”

钱宗范、徐硕如、朱淑瑶合著的《春秋战国史 话 ·民族的斗争和融合》一文指出:“蛮、夷、戎、狄族和华夏的区别,主要是文化、风俗差别,而不是血统差别。”

从上述中可以看出,所谓夷、戎、狄、蛮族居民本同中原居民为一统的血缘,只是居于不同的地理方位自然环境而已,并不是什么外族或异族。旧时,把夷、戎、狄、蛮视为外族,是十分错误的,是大汉族主义的表现,对民族大团结有害。

据《中国 100 个大姓》一书记载:“陆浑被晋灭后,其后裔除大部分被迁到今山西(省)南部,一部分奔楚国,今湖北(省)安陆一带,又有一部分迁居今河南(省)开封等地。”此枝陆氏取姓至今已有 2500 多年矣。

陆浑之名至今犹存。 1995 年由中国地图出版社编制出版的《中国地图册》中,在地处河南省伊河边的嵩县便有“陆浑水库”之称。

3 、黄帝胄裔齐宣王,封其少子通于故陆乡,因以为姓曰陆氏。

黄帝轩辕氏之第六十四世孙齐宣王,公元前 319 年——公元前 301 年在位,国都为今山东省淄博市,娶无盐氏女,于公元前 349 年(一说公元前 340 年)生通,后受封通于故陆乡。

北宋时,史学家欧阳修、宋祁合著的《新唐书·(陆氏)宰相世系》中载:“陆氏出自妫姓。田完裔孙齐宣王少子通,字季达,封于平原般县陆乡(今山东省陵县陆乡),即陆终故地,因以为氏焉。通谥曰元侯”。此枝陆氏得姓至今已有 2300 年历史了。

齐宣王乃战国时代齐国的国君,他姓田而名辟强。他能继承其祖父、父亲的遗志,在稷下(古地名,为齐国都城临淄稷门附近地区),广置学宫,招揽学者,任其自由讲学议论,广开言路,甚得人心。《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道:“宣王喜文学游说人士,自驺衍、淳于 ? 、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后人称齐宣王为“尊礼士人开自由学风”的国君。

齐宣王既为陆通之父,然齐宣王之父又为谁?齐宣王之父为齐威王田因齐,他于公元前 356 年——公元前 320 年在位,为齐国的国君。《辞海·齐威王》条载:“齐威王”(?——前 320 年)战国时齐国君。田氏,名因齐,一作婴齐。公元前 356—— 前 320 年在位。任用邹忌为相、孙膑为将和军师,改革政治,国力逐强。齐威王十六年(公元前 341 年),大败魏军于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迫使魏惠王于齐威王二十三年(公元前 334 年)到徐州(今山东滕县南)朝见,互尊为王,他还继其父桓公在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稷门外稷下广置学宫,招揽学者,任其讲学议论。”

齐威王田因齐之父乃田午桓公。桓公之父乃为田和太公。姜氏齐国齐宣公在位时(公元前 455 年——公元前 405 年),田和为齐宣公之相,“齐宣公卒,子康公贷立。贷立十四年,淫于酒、妇人,不听政。太公(田和)乃迁康公于海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八年以后,齐康公死在海上,从此,齐国姜氏的君位便绝了根,而“田氏代齐”君位,立田和为太公。公元前 387 年,“太公与魏文侯会浊泽(今河南省禹县东北),求为诸侯。魏文侯乃使使言周天子及诸侯,请立齐相田和为诸侯。周天子许之。康公之十九年(公元前 386 年),田和立为齐侯,列于周室,纪元年”。自此,田和成为齐国之君。

田和以上之先祖是谁?根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田和以上之先祖是:田和父田白(庄子)、田白父田盘(襄子)、田盘父田常(成子)、田常父乞(厘子)、田乞父田无宇(桓子)、田无宇父田须无(文子)、田须无父田泯(孟庄)、田泯父田稚(孟夷)、田稚父乃田完也。

田完,又称田敬仲,也称陈完,原为陈国(周武王时的分封国,建都于今河南省淮阳县)人,陈厉公之子,于公元前 705 年出生,因其国内乱,于公元前 672 年逃奔齐国,齐桓公使为工正,有功,受封于田邑,遂以陈字改田氏。《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有载:“陈完者,陈厉公佗之子也……厉公者,陈文公少子也,其母蔡(周武王时的分封国,建都于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女。文公卒,厉公兄鲍立,是为桓公。桓公与佗异母。及桓公病,蔡人为佗杀桓及太子免立佗,为厉公。厉公既立,娶蔡女。蔡女淫于蔡人,数归,厉公亦数如蔡。桓公之少子林,怨厉公杀其父与兄,乃令蔡人诱厉公而杀之。林自立,是为庄公。故陈完不得立,为陈大夫。”“庄公卒,立弟杵臼,是为宣公。宣公二十一年(公元前 672 年),杀其太子御寇。御寇与完相爱,恐祸及己,故完奔齐。齐桓公欲使为卿,辞曰:‘羁旅之臣幸得免负檐,君之惠也,不敢当高位。'桓公使为工正……完之奔齐,齐桓公立十四年(公元前 672 年)矣。完卒,谥为敬仲。仲生稚孟夷。敬仲之如齐,以陈字为田氏。”

陈完之父乃陈厉公佗,然陈厉公以上之先祖乃为谁?《史记:陈杞世家》载:陈厉公佗父陈文公圉,陈文公圉父陈平公夔,陈平公夔父陈武公灵,陈武公父陈厘公考,陈厘公考父陈幽公宁,陈幽公父陈慎公圉戎,陈慎公父陈考公突,陈考公突父陈申公犀侯,陈申公父陈胡公满。

陈申公犀侯父乃陈胡公满,然陈胡公满以上之先祖乃是谁?《史记·陈杞世家》载:“陈胡公者,虞帝舜之后也。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汭,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舜崩,传禹天下,而舜子商均为封国。夏后之时,或失或续。至于周武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祀,是为胡公。”《新唐书·(陈氏)宰相世系》亦载道:“陈氏出自妫姓,虞帝舜之后,夏禹封舜子商均于虞城(今河南省虞城县),三十二世孙遏父为周陶正,武王妻以元女大姬,生满,封之于陈,赐姓妫,以奉舜祀,是为胡公。九世孙厉公生敬仲完,奔齐,以国为姓,既而食邑于田,又为田氏。”

胡公满既为商均之三十三世孙,然商均以上的先祖又为谁?商均父乃虞帝舜。《史记·五帝本纪》载:“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鼓叟,鼓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而昌意父乃为黄帝也。

以上都是根据史书所载的、自后而前,从下而上的朔源追根问祖,而在下面,则用自上而下,从先而后顺流列出自黄帝至通公的世系,供陆氏族人共赏之。

1 黄 帝 — — 2 昌意 — — 3 帝颛顼 — — 4 穷蝉 — — 5 敬康

— — 6 句 望 — — 7 桥 牛 — — 8 鼓叟 — — 9 虞帝 舜 — — 10 商均(夏后之时,或失或续) — — 41 遏父(又叫阏父) — — 42 陈胡公 满 — — 43 陈申公犀 侯 — — 44 陈考公 突 — — 45 陈慎公圉 戎 — — 46 陈幽公 宁 — — 47 陈厘公 孝 — — 48 陈武公灵 — — 49 陈平公 - 夔 — — 50 陈文公 圉 — — 51 陈厉公佗

— — 52 陈完(田完) — — 53 田 稚 — — 54 田 泯 — — 55 田须宇(文子) — — 56 田无宇(桓子) — — 57 田乞(厘子) — — 58 田常(成子) — — 59 田盘(襄子) — — 60 田白(庄子) — — 61 田和(太公) — — 62 田午(桓公) — — 63 田因齐(威王) — — 64 田辟强(宣王) — — 65 通(季达,元侯)。

从上述所列的黄帝世系来看,自黄帝至通公已达六十五世矣,亦即通公为黄帝之六十五世孙矣。

虞帝舜生于姚圩,因以姚姓;长于妫汭,因以妫姓;其子商均封于虞城,其后因以虞姓;虞遏父之子满封于陈,因以陈姓;陈完奔齐,食邑于田,因以田姓;齐宣王封少子通于故陆乡,因以陆姓。因此陆氏,是由姚而 ? 而虞而陈而田,更易者五。

虞帝舜乃黄帝轩辕氏之第九世孙,而陆氏又是虞舜苗裔,故西晋时陆云公在《祖考颂序》中如此写道:“云之世族,承黄虞之苗绪,裔灵根之遗芳。”其理即此也。

(续).....................
资料来源于由陆探芳编写的<<岭南陆氏族谱>>
 楼主| 发表于 2008-4-3 23: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4 、黄帝之孙悃,居北,世为鲜卑族,北魏时,鲜卑族贵族进入中原,实行改汉姓,而以汉字音近鲜卑姓者为准,把九大鲜卑族改为汉姓,其中步陆孤氏,改为陆氏。

在今内蒙古拉木伦河与洮儿河间游牧的鲜卑族人,于两晋、南北朝时,先后进入华北、西北等地区并建立政权,渐与汉人融合。四世纪之初,鲜卑族拓跋部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建立代国,并归附由氐族贵族苻坚建立的前秦(建都长安,即今陕西省西安),公元 376 年为前秦所灭。公元 383 年,前秦、东晋“肥水之战”,前秦败北,国力衰落,拓跋部于公元 386 年乘机复国,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后魏”、“拓跋魏”或“元魏”。公元 398 年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公元 399 年,拓跋珪称帝,鲜卑各部开始定居中原。拓跋珪崩,其子拓跋焘于公元 423 年嗣位。拓跋焘连年征战,于公元 431 年统一中国北方。拓跋焘崩,其子拓跋炬即位,公元 484 年开始实行整顿吏治、均田制、三长制、户调制、迁都洛阳,改易习俗等政治、经济方面改革。随着迁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即进行汉姓改革,把鲜卑族贵族中的九大姓氏,如:拓跋氏为首,改姓元氏,为最高门第;丘穆陵氏,改姓穆氏;步陆孤氏,改姓陆氏;贺赖氏,改姓贺氏;独孤氏,改姓刘氏;贺楼氏,改姓楼氏;勿忸于氏,改姓于氏;纥奚氏,改姓嵇氏;尉迟氏,改姓尉氏。鲜卑族贵族这九大姓氏的社会地位,与北方汉族最高门第的崔、卢、李、郑这四个姓氏相当。

然而,鲜卑族的先祖是谁?他们是血缘不同的外族吗?否。他们的先祖乃是黄帝,他们都是黄帝的后代子孙。

晋朝时史学家司马彪在他的《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中写道:“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辞海·鲜卑山》条释:“古山名。一说在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西,本地人称为蒙格。一说在今苏联(今为俄罗斯)西伯利亚伊尔次克北,通古斯卡河南。相传古鲜卑国居于此山得名。”

唐朝初,史学家李延寿著的《北史·魏本纪》载:“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黄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今北京地区)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时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其裔始均,仕尧时,逐女魃(读拔,女魃,即神话中的旱神)于弱水(今内蒙古东境),北人赖其德,舜命田祖,历三代至秦、汉,獯粥、猃狁、山戎、匈奴之属,屡作害中州(即中原地区),而始均之裔不交南夏,是以载籍无闻。”“积六七十代,至成皇帝讳毛立,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再历五代皇帝至“宣帝南迁大泽,方千余里,厥土皆冥沮洳,谋更南迁,未行而崩。”再历六代皇帝而至献皇帝邻即位,“时有神人,言此土荒遐,宜徙建都邑。献帝年老,乃以位授子圣武皇帝,命南移,山谷高深,九难八阻,于是欲止。有神兽似马,其声类牛,导引历年乃出,始居匈奴故地。”于后继续南移,公元 386 年,道武帝拓跋珪即位,当年“秋七月,迁都平城,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此后征战多年,逐渐吞并后燕、夏、北燕、北凉等国,统一北方,始有中国黄河流域以北之地区。

北宋史学家欧阳修、宋祁合著的《新唐书·(元氏)宰相世系》中载:“元氏出自拓跋氏。黄帝生昌意,昌意少子悃,居此,十一世为鲜卑君长。平文皇帝郁律二子:什翼犍、乌孤。什翼犍昭成皇帝也,始号代王,至道武皇帝改号魏,至孝文帝更为元氏。”

鲜卑族乃黄帝之后裔见于史书所载,无可置疑。鲜卑族改汉姓至今也已有 1500 余年的时间,亦可谓久矣。

陆氏源流,除上述的四个以外,袁义达、张诚所著《中国姓氏》还载及如下三个,如:“西汉初匈奴人中有一支陆姓部落降汉入籍中原……明初,元太祖成吉思汗四子托雷之六子阿里不哥,其族人因避难于湖北(省)洪湖下新河乡,隐族埋名,遂以排行为姓,也姓陆。清朝时驻锦州的满州八旗人中也有陆姓,此陆姓可能出自汉族,后来又变回汉族。”

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夏后氏乃黄帝之苗裔,故匈奴亦乃黄帝之苗裔也。

(三)陆氏的楹联

楹联,也叫楹贴、对联、对子。

陆氏起于四大源流,又兼有三个支流,可谓源流众多。古之时候,为表示自己是正宗陆氏、元侯陆通之后人,常在族谱中以族中五位德高而望重的名人的名字组成楹联,以别于其他源流。如熟记它,遇上同源流的族人,相互问答,便认为是同源同宗,则亲如手足,待如宾客。

陆通公源流的楹联由陆机、陆云、陆羽、陆龟蒙及陆游的名号组成四句话,十六个字,曰之:云间二龙,桑苧半旗,烟波一叟,剑南万卷。

云间二龙:由西晋时陆机、陆云兄弟俩的名字组成。陆机,字士龙;陆云,字士衡,俩人曾任西晋官职,但文学成就尤为卓著,都是西晋时有名望的文学家,时称“二陆”。陆机,“文如披沙简金,往往见宝”,而那时文学家潘岳“诗烂若舒锦,无处不传”,俩人文才渊博,时称“陆海潘江”或“潘海陆江”。时有诗赞曰:“天下才名罕有双,今逢陆海与潘江。”陆机、陆云兄弟皆齐名,犹如云间二巨龙,故誉称“云间二龙。”

桑苧半旗:唐朝人陆羽,很有学问,但终生不仕,而隐居于苕溪,过着休闲生活,号称“桑苧翁”,曾著“茶经”传世,世称“茶神”,故得“桑苧半旗”之美名,以此代表其人。

烟波一叟:唐朝时文学家陆龟蒙,虽朝中二次命他任苏湖二州从事,但始终不就,隐居浦里从事文学,自号“江湖散人”、“浦里先生”、“天随子”,别人则称为“烟波一叟”,后以“烟波一叟”言其人。

剑南万卷:南宋时陆游,遇时不运,发运不享,但他的文学著作和诗作,如山如海。他的诗作,“才气超逸”,一生中写下诗作三万余首,为我国历代诗人之最,而辑入《剑南诗稿》者近万首,为示其诗作之多,则以“剑南万卷”代表其人。

二、陆氏的世系

在陆氏四个源流中,陆终氏、陆浑陆氏的世系均难以考证,唯陆通公世系可以一一列出,鲜卑族陆氏世系只可部分列出。

(一)陆通公的世系

自古至今,以陆通公之后裔兴旺发达,人口众多,分布辽阔,世系井井有条。为了让陆氏族人能了解自元侯始而至今的世系,特摘录历代陆氏名人的先祖及其后代名录,引录《新唐书·(陆氏)宰相世系》及陆循理之元侯《世次图表》、《宋朝开初始祖图》于后,诚望我族人进行对照、鉴别、修正、补充,使元侯世系能一脉相承,有文不乱,继往开来。

( 1 )历朝陆氏名人先祖与后代名录

下面将西汉起南宋止的历史书中所载有的陆氏名人及他们先祖与后代的名号摘录出来,以供我陆氏族人研究《新唐书·(陆氏)宰相世系》之用。

陆贾 《汉书》载:陆贾有“五男,(他)乃出所使越得橐中装卖千金,分其子,(每)子二百金,令为生产。”

陆续 《后汉书》载:陆续的“祖父闳”,“长子稠”、“中子逢”、“少子褒”。

陆康 《后汉书》载:陆康的“祖父续”、“父褒”、“孙尚”。

陆绩 《三国志·吴书》载:陆绩之“父康”,“长子宏”、“次子叡”。

陆逊 《三国志·吴书》载:逊少孤,随从祖庐江太守康在官。有“长子延早夭,次子抗袭爵。”

陆瑁 《三国志·吴书》载:陆瑁乃“丞相逊弟也”。瑁之“子喜亦涉文籍,好人伦,孙皓时为选曹尚书。”

陆抗 《三国志·吴书》载:陆抗乃“孙策外孙也”,“逊卒时,年二十,拜建武校尉,领逊众五千人,送葬东还,诣都谢恩。”凤凰“二年春,(抗)就拜大司马、荆州牧”。“三年夏,疾病,”、“秋遂卒,子晏嗣。晏及弟景、玄、机、云,分领抗兵。”

陆凯 《三国志·吴书》载:陆凯乃“丞相逊族子也”,其“子祎”。

陆胤 《三国志·吴书》载:陆胤乃“凯弟也”,其“子式”。

陆喜 《晋书》载:陆喜之“父瑁”,“子育”。

陆晔 《晋书》载:陆晔的“伯父喜”,“父英,高平相,员外散骑常侍”,其“子谌,散骑常侍”,“封次子嘏新康子”。

陆机 《晋书》载:陆机之“祖逊,吴丞相”,“父抗,吴大司马。”

陆云 《晋书》载:陈云被害,“时年四十二。有二女,无男。”“云弟耽,为平东祭酒,亦有清誉,与云同遇害。”

陆玩 《晋书》载:陆玩乃陆晔之弟。“玩登公辅”,卒年六十四,谥曰康,给兵千人,守冢七十家。子始嗣,历侍中、尚书。又子纳“拜尚书令”,纳“爱子长生有疾,先卒,无子,以弟子道隆为嗣,元熙中,为廷尉。”“其兄子叔”及“禽”。

陆仲元 《宋书》载:陆仲元乃“晋太尉玩曾孙也”,其“弟子真”。

陆慧 ( 惠 ) 晓 《南史》载:陆慧晓乃“晋太尉玩之玄孙也”,“祖万载”,“伯父仲元”,“父子真”。慧晓有“三子:僚、任、 ? 。”《南齐书》亦载:慧晓为“晋太尉玩之玄孙也。自玩至慧晓祖万载,世为侍中,皆有名行。慧晓伯父仲元,又为侍中……父子真,仕宋为海陵太守。”

陆澄 《南史》载:陆澄之“祖劭,临海太守。父瑗,州从事”,“弟鲜”,鲜之“子晖”。

陆徽 《宋书》载:陆徽之“子睿”,正员外郎。弟展,减质车骑长史、寻阳太守。

陆 ? 《梁书》载:陆 ? 乃“晋太尉玩六世孙。祖子真,宋东阳太守。父慧晓,齐太常卿。 ? 第四子缵,早惠,十岁通经,为童子奉车郎。”《南史》亦载: ? 有“长子缵”、“次缅”。

陆闲 《南史》载:陆闲乃“慧晓兄子也”。“闲四子:厥、绛、完、襄”。

陆缮 《南史》载:陆缮之“父任”,“缮子辩惠”。“缮兄(僚)子见贤”。《陈书》亦载:缮之“祖慧晓”,“父任”、“兄子见贤”。

陆厥 《南齐书》载:陆厥乃“扬州别驾闲子也”。

陆绛 《南齐书》载:陆绛之“父闲”。

陆襄 《梁书》载:陆襄之“父闲”。《南史》载:襄乃“厥之四弟也”。

陆杲 《梁书》载:陆杲之“祖徽”、“父睿”,“子罩”,“弟煦”。

陆子隆 《陈书》载:陆子隆之“祖敞之”,“父悛”,“子之武”,“弟子才”。

陆知命 《隋书》载:陆知命之“父敖”,“弟恪”。

陆通 《周书》载:陆通之“曾祖载”,“祖义真”,“父政”,“弟逞”,逞之“子操”。

陆云公 《梁书》载:云公之“祖闲”,“父完”,“从祖 ? ”,“从兄才子”。《南史》还载:云公乃“襄兄完子也”,“云公子琼”,琼“子从典”。《陈书》亦载:琼之“祖完”,“父云公”,“长子从宜”、“第三子从典”。

陆琛 《南史》载:陆琛乃“宜毅临川长史丘公之子也”。

陆玠 《南史》载:陆玠乃“梁大匠卿晏子之子也”。( 注:陆?乃陆丘公之子,才对。 )

陆琰 《南史》载:陆琰乃“琼之从父弟也”。父令公,梁宣城王记室参军。琰“弟瑜”,“从父兄玠,从父弟琛”。

陆山才 《陈书》载:陆山才之“祖翁宝”,“父汛”。

陆质 《新唐书》载:陆质的“七代祖澄”。( 注:陆澄应为陆质之第八代祖。 )

陆余庆 《新唐书》载:余庆乃“陈右卫军将军珣孙”,其“兄玄表”。

陆元方 《新唐书》载:元方乃“陈给事黄门侍郎琛之曾孙。伯父柬之。”元方“诸子皆美才,而象先、景倩、景融尤知名”。“元方从父余庆。”景融之“四世孙希声”。 (注:象先、景倩、景融之父为彦虎,并非元方,他们只是元方之从子。希声乃景融之五世孙,非四世孙。)

陆长源 《新唐书》载:长源之“祖余庆,(唐)天宝中为太子詹事。”

陆南金 《新唐书》载:南金之“祖士季”,“弟赵壁”。

陆扆 《新唐书》载:陆扆乃“宰相贽族孙。”

陆九龄 《宋史》载:九龄之“八世祖希声,相唐昭宗,孙德迁五代末避乱居抚州之金溪。父贺……生六子,九龄其五子也。”其兄则是九叙、九思、九皋、九韶,弟九渊。

(续)..................
资料来源于由陆探芳编写的<<岭南陆氏族谱>>
 楼主| 发表于 2008-4-3 23:35:35 | 显示全部楼层
陆游 《陆游悬案揭秘》载:“陆游的高祖陆轸……做过会稽太守”。陆轸生二子:长子名琪,万载县令;次子名珪,国子博士。陆珪是陆游的曾祖父。珪生四子: ? 、佃、傅、倚。陆佃就是陆游津津乐道的祖父。”“陆游的父亲陆宰……于徽宗政和间做过淮西常平使者,宣和末年,为朝请郎直秘阁权发遣淮南路计度转运副使公事、京西路转运副使,赠少师(亦作少傅)、会稽公”。“陆游是陆宰第三子,长兄陆淞比他大 16 岁,仲兄陆濬比他大 12 岁,仲兄有子陆绛。”“陆游有六男二女,子又有子。”“陆游长子陆子虞”,“二子子龙”,三子“子修”及四子“子聿”。陆游又“娶杨氏曾生子布、子遹,又生一女名定娘”。“陆游孙元廷(三子子修之子)”,“曾孙传义(二子子龙之孙)”,玄孙天骐(子龙之曾孙)。”

( 2 )欧阳修之《新唐书·(陆氏)宰相世系》表(自元侯通至四十六世扆)

三国时期,我陆氏有陆逊、陆凯为吴丞相,陆祎为行丞相事。到了唐朝时期,陆氏英贤辈出,仕唐者众多,而任宰相者便有六人。唐朝的统治长达 290 年之久,历 22 帝,曾先后有 98 个姓氏、 369 人任过宰相职务。史学家欧阳修在他的《新唐书·宰相世系》中,对任过宰相职务的 98 个姓氏的起源作了阐述,对 369 位任过宰相职务的人的先祖和后代列出世系,故名《宰相世系》,而对其他人的世系则一概不涉及不列出,故《宰相世系》并非是一姓世系的全部。在唐朝,我陆氏先祖有陆敦信、陆元方、陆象先、陆希声、陆贽、陆扆等六人当宰相,在任过宰相职务人数上,与 98 个姓氏中的窦、魏并列第九位。

《新唐书·(陆氏)宰相世系》全文如下:“陆氏出自妫姓。田完裔孙齐宣王少子通,字季达,封于平原般县陆乡,即陆终故地,因以氏焉。通谥曰元侯,生恭侯发,为齐上大夫。发二子:万、皋。皋生邕,邕生汉太中大夫贾。万生烈,字伯元,吴令、豫章都尉,既卒,吴人思之,迎其丧,葬于胥屏亭,子孙遂为吴郡吴县人。二子:衡、盱。盱,字子光,襄贲令。生鸿,字叔鸾,本州从事。鸿生建,字公荣,渤海太守。建生晔,字奉光,本州从事。生恭,字彦祖,御史中丞、京兆尹。恭生璜,字公伯。璜生文,字孝平,弘农都尉。文生亲,字公道,成都令。亲生众,字世业,举秀才,除郎中。生赐,字思祖,丞相府主簿。生闳,字子春,颍川太守、尚书令。三子: ? 、温、桓,号颍川枝。桓,字叔文,生续,字知初,扬州别驾。三子:稠、逢、褒,号荆州枝。稠,荆州刺史。二子:肃、谦。肃,丹徒令,号丹徒枝。十世孙镇之。”


注:表中自左向右的横行,为父子世次顺序排列;表中自上而下的纵行,为兄弟顺序排列。

扬州别驾续中子逢,汉尚书右仆射、乐安侯。五子:涉、表、琼、昊、招,号乐安枝。表生汉海盐县令穰, 字 子仁。生恢,晋谏议大夫。恢生永兴县令弘,号谏议枝。扬州别驾续少子褒, 字 叔明。褒第三子纡, 字 叔盘,吴城门校尉。五子:党、愔、飒、赟、骏。骏, 字 秀才,九江都尉、太学博士。二子:逊、瑁。瑁, 字 子璋,选曹尚书。六子:滂、喜、颖、英、伟、颜。颖第三子海隅县令濯,生汉公。汉公生冽。冽生晋本郡从事元之,隐居鱼圻,号鱼圻枝。生英, 字 季子,长沙太守、高平相、员外散骑常侍。六子:术、举、晔、玩、粹、瓘。玩, 字 士瑶,侍中、司空,赠太尉、兴平康伯。六子:谧、儒、侧、纳、乂、始,号太尉枝。始, 字 祖兴,五 兵尚书、侍中。二子:俶、万载。万载,临海太守、秘书监、侍中。四子:道玩、叔元、群、子真。子真, 字 同宗,宋东阳太守。四子:惠晓、惠恭、惠彻、惠远。惠彻, 字 监,齐司徒府左曹掾。三子:观、闲、引。闲, 字 遐业,扬州别驾。四子:厥、绛、完、襄。




长沙太守英次子瓘,晋中书侍郎,号侍郎枝。五世孙文盛,齐散骑常侍。生宣锰,字观明,梁宣威将军。宣猛生陈史部侍郎浔,浔九世孙齐望。

陆氏宰相六人。丹徒枝有敦信;太尉枝有元方、象先、希声;侍郎枝有贽、扆。

注:以上各表中的世次是编著者所加,以使阅读者便于明确世次顺序。

从上述《新唐书· ( 陆氏 ) 宰相世系》表中可看到,文字叙述部分使人看了容易明白,但格表说明部分却使人难以看懂。为使我陆氏族人,凡男女老少看了便一目了然,现把《新唐书· ( 陆氏 ) 宰相世系》表进行改编。改编的方法用塔式图表列出世系:表一为始祖通公至二十二世弘,自此后以十八世稠、褒为分枝分别列出世系;表二为十八世稠至三十八世咸等;表三为十八世褒至四十六世?。同时,自始祖以后的世次都加注编号。

表一 : 始祖通公至二十二世弘





( 3 )陆循理公之元侯《世次图表》(自始祖通公至五十四世叡、天骥)

邕州宗系陆循理公乃元侯之第七十一世孙,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在广州广雅中学读书,有机会获得多种史书及各地陆氏族谱,对《新唐书·(陆氏)宰相世系》,认真进行研究分析后,作出了评价。他在《系后》一文中写道:“新唐书乃宋代文豪六一居士欧阳修所著,宋代文豪苏老泉、王临川与修,三人对于族谱皆有深长之稽考,其纪载比较真实”。但他在《世系释误》一文中指出:“新唐书世系载晋太尉玩为鱼圻英之子、三国瑁七代孙,(而)晋书载玩乃散骑常侍英之子、瑁之孙,晋建武中为侍中。查历史自三国开纪至晋建武,仅及百年,在百年之内,豈有七代孙出仕为宦者,世系表之误也,或系晋吴郡英混误为鱼圻英。若系鱼圻英,当在南朝齐方合。表内又载,唐宰相元方与余庆同一世次排列。查两唐(即新唐书与旧唐书)皆载元方乃余庆从子,当在下一代方合。又旧唐书载贽系侃之子、齐望之孙,世系表载齐望八子之名皆水傍,贽父乃灞,非侃,旧唐书误也,今悉正之……又宗支亦(有)错误。世系载有荆州支稠之后也,吴郡谱不载,乃载有鱼圻支…表内载晋吴郡从事元之始别为鱼圻支,稠为荆州太守,其后始称为荆州支,则(世)代不相符,人名各异,似非同支,今则纪鱼圻支,不纪荆州支……”。

陆循理公在《谱序》—文中说道:“我陆氏发源于战国末,叶宗二千三百余年,世次已历七十余代,一向无系统之宗谱,予有见及此,本我国父孙中山先生民族主义之精神,以宗族为基础,扩大成为国族、团体并及我国伦理观念中最注重之意义,团结宗人,集成宗族大团结,以补此缺点,费数年心神综考诸书史传集,将其所得而辑斯谱,榜其名曰平原系宗谱。是谱之纪载,皆以吴郡陆氏宗系谱、(新)唐书·陆氏宰相世系表、吴郡陆氏窦卷支世系图表、金溪陆氏系谱、陆氏簪缨世谱、山阴陆氏世系、会稽陆氏系谱为基本材料,尤以(新)唐书·(陆氏)宰相世系表、陆氏簪缨世谱为标准(本),其余见于史传者悉以列入,其不见者暂付阙如,原我善继者扩而大之,祖宗有幸焉。”

古有云:“族之无谱,同族祖先源流莫测,同姓兄弟分支弗明”。又云:“有谱牒,明世次,别疏亲”。为让我陆氏世系“扩而大之”,我们在下面将陆循理公之元侯《世次图表》载出,此图表自元侯通公至五十四世叡、天骥,原来以每十世为一图表,共有图表十六个,其中:表一为始祖通公至十世璜,表二为十一世文至二十世畴、陵、崖、穰、焕、 ? 、骏等,表三、表四为二十一世昶、青、恢、畦、尚、宏、睿、逊、瑁到三十世操、衡、施、绥、云公、丘公、令公、翁室、浔等,自三十世以后则以枝系列表,表五为颍川枝,表六为丹徒枝,表七为乐安枝,表八、九、十四为太尉枝,表十为侍郎枝,表十一、十二为吴郡枝,表十三为青州枝,表十五为嘉兴枝,表十六为山阴枝。表中对任过一定官职的人,则在其人名傍加以注明。对陆循理公之元侯《世次图表》,我们也进行改编。改编的方法是自元侯至十八世陂、稠、逢、褒为表一,此后以陂、稠、褒为分枝分别列表,以求系统昭析分明。结果如下:


















(续).................
                       资料来源于由陆探芳编写的<<岭南陆氏族谱>>

[ 本帖最后由 陸叔 于 2008-4-3 23:3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4-4 00: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 4 )陆循理公之邕州宗系《宋朝开初始祖图》(自四十五世继绩至七十四世忠字辈)

自南宋时陆九渊公、陆游公重修陆氏族谱至现今,已经历时八百多年了,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陆氏世泽长流,瓜瓞绵绵,然而宗系不明,世次不清的状况,已经是到了亟待解决的了。幸好陆循理公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编列了邕州宗系《宋朝开初始祖图》,才得以填补空白,赖以承前启后,使陆氏世次得以连续贯通起来。现将《宋朝开初始祖图》转载如下,供我族人参考。原图以十世为一表,我们在改编时则采用四十五世至五十七世为一表,五十七世至六十二世为一表,六十二世至七十四世列出辈序为一表。同时,四十六世的丐、彦升、彦邦及五十世廷举、廷选均删略,仅用四十六世阗及五十世廷用作为继承之代表。








(二)鲜卑族陆俟的世系

依据北齐魏收所著《魏书·陆俟列传》,列出陆俟一至九世世系如下:


资料来源于由陆探芳编写的<<岭南陆氏族谱>>
 楼主| 发表于 2008-4-4 00: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 4 )陆循理公之邕州宗系《宋朝开初始祖图》(自四十五世继绩至七十四世忠字辈)

自南宋时陆九渊公、陆游公重修陆氏族谱至现今,已经历时八百多年了,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陆氏世泽长流,瓜瓞绵绵,然而宗系不明,世次不清的状况,已经是到了亟待解决的了。幸好陆循理公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编列了邕州宗系《宋朝开初始祖图》,才得以填补空白,赖以承前启后,使陆氏世次得以连续贯通起来。现将《宋朝开初始祖图》转载如下,供我族人参考。原图以十世为一表,我们在改编时则采用四十五世至五十七世为一表,五十七世至六十二世为一表,六十二世至七十四世列出辈序为一表。同时,四十六世的丐、彦升、彦邦及五十世廷举、廷选均删略,仅用四十六世阗及五十世廷用作为继承之代表。








(二)鲜卑族陆俟的世系

依据北齐魏收所著《魏书·陆俟列传》,列出陆俟一至九世世系如下:


资料来源于由陆探芳编写的<<岭南陆氏族谱>>
发表于 2011-3-25 10:4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都看不到了,可否更新一下?
发表于 2011-4-2 01: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惜,无法看到图片
发表于 2011-4-7 15: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不到,过了清明,寻找老祖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12 | 《 陆氏家园 》  版权所有 | GMT+8, 2024-5-19 15: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