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训系总宗谱》即将面世
查看: 9465|回复: 2

岭南陆氏源流篇(中篇之廿二、潮汕地区陆氏宗族源流调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5 02:4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陆利昭

   忠贞公陆秀夫,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民族英雄,南宋末年的最后一个丞相。当年,在崖山海战中负龙没波,以身殉国,后来被敕封“忠贞公”。其后裔遍及潮州“三阳”地区(海洋、揭阳、潮阳)。根据现有调查资料,居住潮汕地区的陆氏宗族,全部是南宋末年( 1277 年),在丞相陆秀夫被贬潮州以来,繁衍生息留下来的后代,已有七百二十多年历史。代传达到二十五至三十世,且分布面极广,已知的有二十四个村落,约三万人口。《宋史》对陆秀夫的记载非常简单,其他一些流传的资料,又有一些不尽相同说法。对此,从历史角度,收集宗族资料,对其源流进行追溯,达到正本清源目的。如果本文中,有强作解人之处,希望博雅君子,不吝教正。

(一)丞相祖陆秀夫

纵观历史,陆秀夫是一个文武全才,忠君爱国的伟大人物,因其“久在兵间、知军务”,通晓韬略,累官至大宋左丞相及枢密院枢密使。在南宋末年,那场惨烈的海战中,可谓是:撼天地,泣鬼神,流芳千古,而并 非是一个整冠正笏读《大学》的一介文弱书生。《宋 史·陆秀夫传》中,虽然只用不足千字的篇幅介绍一个历史英雄人物,但却基本能保留一个凛然正气的历史英雄人物的形象。

丞相祖陆秀夫公自幼聪明过人,景定元年( 1260 年)登进士第( 注:《陆氏族谱》载,公生于理宗〈赵昀〉嘉熙二年戊戌〈 1238 年〉 , 登进士第,宝 ? 丙辰 年〈 1256 年〉与《宋史》相左。待考 )。少年登科,有“少能及之”的思路,有不苟人知的沉静性格,自幼已具备有干大事的伟大胸怀。下面摘录《宋史·陆秀夫传》的记载:

“陆秀夫, 字 君实,楚州盐城人,生三岁,其徙家镇江。稍长,从其乡人孟先生学,孟之徙恒百余,独指秀夫曰:‘此非凡人也'。景定元年,登进士第。李庭芝镇淮南,闻其名,辟至府中,时天下称得士多者,以淮南为第一,号‘小朝庭'。秀夫才思清丽,一时文人少能及之。性沉静,不苟求人知,每僚吏至,宾主交欢,秀夫独敛焉无语。或时宴集府中,坐尊俎间,矜庄终日,未尝少有希合。至察其事,皆治。庭芝益器之,虽改官不使去已,就幕之迁至主管机宜文字。咸淳十年,庭芝制淮东,擢参议官。德祐元年,边事急,诸僚属多亡者,唯秀夫数人不去。庭芝上其名,除司农寺丞,累擢至宗正少卿兼权,起居舍人。”

“二年正月,以礼部侍郎使军前请和,不就而返。二王走温州,秀夫与苏刘义迢从之,使人召陈宜中、张世杰等皆至,随相与立益王与福州,进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宜中以秀夫久在兵间知军务,每事咨访始行,秀夫也悉心赞之,无不自尽。旋与宜中议不合,宜中使言者劾罢之。”

从后段文字记载中可以看到,就在这南宋政权风雨飘摇的败走中,忠贞、正直的陆秀夫,却因与陈宜中的“议不合”而被贬罢官,贬谪潮州辟望港口(今澄海市),这个时候是景定元年( 1276 年)三月,民族英雄陆秀夫,奉母带眷,颠颠簸簸,从福州来到潮州开始了他的十八个月的贬谪生涯。而潮汕地区陆氏宗族的繁衍,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故潮汕地区陆氏宗族称陆秀夫为“吾族始祖”或“丞相祖”。祠宇门口的楹联大都是以“丞相家声远,忠贞世泽长”为对联,可作为凭。

这一段历史,作为宗族志书的《陆氏族谱》(北坑本)中的《世系之图 》 、《先祖遗言》篇中,也有内容相同而明确的记载。

《世系之图》——

始祖,陆秀夫, 字 君实, 号 江东, 谥 忠贞,妣玉牒、赵氏。公登宋宝祐丙辰年( 1256 年),文天祥榜二甲二十七名进士,历官宗正少卿,进端明殿学士,礼部左侍郎,谪潮州,安置辟望砂罔港口。

又:《先祖遗训》——

溯吾潮始祖:宋左丞相,陆秀夫, 字 君实, 谥 忠贞, 号 江东,原藉江苏淮安盐城县长建乡长建里人……。而丞相年十八魁省元,联捷进士,由二甲官至礼部侍郎,因与陈宜中议政不合,被中贬谪潮郡。

上至《宋史 》 、地方的府志、县志,下至宗族的《族谱》,都有明确而相同的记载,足可证明这段历史的真实。

(二)谪潮遗迹及繁衍

   潮之辟望砂罔,现在的广东省澄海市澄城港口管理区,就是当年陆秀夫的贬谪地,他于景炎元年( 1276 年)三月下旬被贬“潮之辟望港口”,至隔年( 1277 年)十月应召到硐州(今新会市崖山),这段时间约为 18 个月。他忍辱负重,却时时事事以民族大义为重,百折不挠地继续为抗击外族,救国难,做出卓越的贡献。但是《宋史·陆秀夫传》只字没有提及,只在文章的结尾曰:“故海上之事,世莫得其详”云云。当然这“海上之事”指的是陆秀夫奉召,于宋景炎二年至祥兴二年( 1277 — 1279 年)与陈宜中、张世杰、文天祥等将领,拥辅益、卫二王从福州、泉州、漳州、潮州、南澳、惠州、硐州,至崖山一路上招兵买马,与元朝作战,最后在崖山海面决战溃败,陆秀夫负帝 ? 投海,南宋灭亡的这一段惨烈的历史。由于《宋史》是在顺宗至正三年( 1343 年)元朝丞相,脱脱奉旨,设立辽金宋史馆而编修的,也就是说,作为战胜方的元朝,在修史时,出于各种原因,想要详细地记叙下来,可能性是不大的,只能以“世莫得其详”为由,用不足千字的篇幅,草草地把《陆秀夫传》一笔带过,是非功过,让后代自行去评说。更不用说,有篇幅去记载被谪潮期间的各种活动了。这一段历史,我们在澄海市文博研究会及会长蔡英豪先生的指导下,多次踏遍周围有关陆秀夫遗迹,查阅了嘉庆版、康熙版《澄海县志 》 、乾隆版《潮州府志 》 、《陆氏族谱》等资料,笔者从历史的角度考证,加以归纳,认为:

1 、现在澄海市澄城镇港口乡,就是当年陆秀夫被贬谪地“潮之辟望砂罔”。

2 、现在潮州、汕头、揭阳三地之陆氏宗族,皆系陆秀夫长子陆繇(即五郎)之后,留在潮州繁衍的后代。

第一,“潮之辟望砂罔”论证——当地志书记载:

1 、乾隆版《潮州府志》(卷四十)载:明代潮州知府郭之章《陆丞相墓辩》云:考陆氏家谱,元至顺三年( 1332 年)丞相三世子孙海遗言,陈宜中与丞相议不合,丞相得罪,安置潮州。乃奉曾祖母及祖母携三子七郎、八郎、九郎、弟秀甫家于潮之辟望港口。同卷又载:明代潮州知府叶元玉《答张廷玉通政书》云:“公(陆秀夫)有四子,有曰繇者,好渔猎,放迹海岛,遂占籍于潮……”

2 、康熙版《澄海县志》卷十七《陆丞相宅》载:清代康熙二十五年( 1686 年)知县玉岱之侄王楚书读史并勘踏秀夫行迹,作了《澄海陆丞相祠祀议》一文:考丞相与陈宜中不合,陈嗾使言官劾罢之,遂安置于潮之辟望港口,地在澄海县治域南百步之外,今地久成阡陌,土人犹呼陆厝围……是三百年前的先贤,已经考证了丞相谪居之所已明。

第二、“潮之辟望砂罔”论证之二——当地考古依据:

1 、“陆厝园”旧址考证。据澄海文博研究会会长蔡英豪先生考证,在现在澄海市城南陆厝围旧址内,“到 20 世纪 60 年代为止,尚有残垣多处,整体面积包括住房、学士馆、练兵场、秋千场、莲池水堀、园田菜圃,连同陆九郎墓地共有 88 亩 6 分地……,据当时对其陈迹颓垣作了认真考察,馆舍、居室轮廊尚依稀可辨”。

2 、陆九郎墓考证。陆九郎是随陆秀夫贬谪潮地的第四个儿子,其武艺精湛,文章过人,但由于痛念祖母为国猝逝(老太夫人事迹,另外再谈),加上练武操劳,攀荡剧烈而呕血亡故,墓莹葬于陆厝西南(今陆厝围街心花园陆秀夫亭右侧,碑记石处)。 20 世纪 60 年代,我们(指蔡老先生等)作过实地查考:陆九郎墓墓面已毁,墓冢裸露,为三合夯土密封,长约 2.4 米,宽约 1.5 米,四角平衡垂直,沙土比重多,具有这一带南宋墓葬的特点。又于 1983 年 10 月 16 日,访问了外埔村陆秀夫后裔、 76 岁高龄的陆镇全老人,证实:“陆秀夫之子陆九郎死后葬在辟望港口的墓地(墓莹),我曾经去看过,最近一个生产队打灰埕,发现了该墓残断墓面及残断墓手,被压在灰埕下……。”

3 、摩崖石刻考证。陆秀夫被贬谪潮以后,举家来到了潮州,虽有同科进士、好友陈经国、许君辅、方宝辅、周裕①等相赠盘缠,但由于人地生疏,人口众多,正在举棋不定之际,结识了当时已经致仕在家,曾任潮州知府的承议郎蔡盘溪②(字规甫)、蔡规甫“卜筑辟望,值陆公秀夫与陈宜中议不合,宜中使言官劾置之,安置辟望司,公处之,其起居,披官隔,林泉之下,皇皇国事,朝若夕论,言不倦,每为朝庭兹皆忠诚为之。”(载雍正《澄海县志》卷 21 、 33 页,明嘉靖进士,户部郎中李思悦《辟望蔡盘溪,丰湖祖孙合传》)。自此后陆秀夫在蔡规甫的陪同下,踏遍了潮州的险要隘口,布防抗元,从凤岭南峙、龟山、观音山、凤峙、澳山(南澳青经口)等地,都留下了陆秀夫组织民勇,建立抗元哨站等遗迹,也留下了刻骨明心、挥洒江山等文字石刻,如:“凤鸣岐岗”、“毋愧于天”、“探郦”、“水面文章”

等,现在尚能看到的遗迹。

第三,陆氏在潮之繁衍——志书记载之考证:

1 、根据乾隆版《潮州府志》(卷四十)载:明代潮州知府郭子章《陆丞相墓辨》中云:“丞相之三世孙海遗言:丞相……安置潮州,乃奉曾祖母及祖母赵,携父、长、七郎、八郎、九郎、弟秀甫来家于潮之辟望砂罔……景炎二年,召丞相还朝,赵氏及三子留潮。”这说明了陆秀夫被贬来潮时,是奉母携眷家于潮之辟望,即举家贬谪到了潮州,及到奉召回朝,将原配妻子赵氏及二子留在潮州。还有《澄海县地名志》曰:相传宋丞相陆秀夫奉召回京时,曾在此与妻赵氏及二子作别,故称“留子岛”,此地即现在澄海县城东南海面上的塔罔山(即小莱芜岛),可作佐证。

2 、同上的《潮州府志》中又载:明代,弘治潮州知府叶元玉在《答张廷宝通政书》云:“公(指秀夫)有四子,有曰繇者,好渔猎,放迹海岛,遂占籍于潮……”这一段,更加明确说明了陆繇好渔猎,放迹海岛遂占籍于潮,并留在潮州了。从上文可以看到,陆秀夫谪潮以后与蔡盘溪一起勘山察势,布防抗元,并留下想“探郦”得珠,虽然身陷被贬边陲,但是这种大地作证,所作所为都“毋愧于天”的宽阔胸怀,以及“岐岗上鸣凤”的雄心壮志来看,陆繇作为陆秀夫的长子,到沙罔与渔民为伍,带领渔民训练,是为了可能面临的海战与陆战做好准备,而不是单纯的“好渔猎”,而应该是被“遣”,而不是《澄海县志》嘉庆版卷五山川“忠公谪潮时,其子孙好渔猎,被逐”之误说(《陆氏族谱》也有此误说,应纠正)。

以上这两种说法,也同样证明了南宋灭亡以后,陆秀夫长子(也有叫“五郎”的)陆繇,确实留在潮州。

3 、《陆氏族谱》中的“先祖遗训”篇中记载:“五郎公、 讳 繇、 号 潮初,宋其亡故,无回籍,由砂罔港口徙家郡城中,偕妣周氏……公生子三:曰海、曰道、曰浩……”自此以后,籍潮娶妻产子,繁衍于潮,连绵不断……。族谱所载传代地名,全部准确无误,现在皆有陆氏族人世代居住。

4 、陆氏裔孙,尚有陆秀夫神主牌位供奉。

   现在的潮阳市西胪镇西一村,按照潮汕地区民俗,在其居住地的大宗祠里面,正面神龛中,供奉仅有的一座“陆秀夫神位”,上面写着:“显祖”;左边写着:“考,宋赐进士第,左丞相,光禄大夫,礼部侍郎端明殿大学士,同签枢密院事,( ? )祀,忠贞公”;右边写着:“妣宋玉牒,诰赠一品夫人懿烈赵氏”;下面写着“神主”;祠堂面边灯笼写着“陆氏”及“忠贞世家”字样。根据居住地陆氏后裔称,“此祠是陆秀夫的第八代裔孙惠迪公开始创建的,至今已经约有 430 年历史,大概在明代就居住于这个地方了。”

(续)..............
资料来源于<<岭南陆氏族谱>>
 楼主| 发表于 2008-4-5 02:44:5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陆氏宗族在潮之繁衍 — —现实居住情况调查:

潮汕陆氏后代,自从丞相祖陆秀夫公为始祖,以留在潮州之开山祖陆繇开始,在潮州扎下了根,至今已经枝繁叶茂,遍布岭南(附图表说明)。

注:①同科进士四人,见《潮州府志》 269 页。

②蔡盘溪句,见《潮州府志》 191 页。

附文: 1 、 《 陆氏族谱·先祖遗言 》 。

2 、 《 陆氏族谱·世系之图 》 (北坑本)。

参考书籍:康熙版 《 潮州府志 》 ,光绪版 《 海洋县志 》 ,康熙版、雍正版 《 澄海县志 》 , 《 澄海县地名志 》 ; 《 崖山志 》 、 《 宋史 》 、 《 陆氏族谱 》 北坑藏本,蔡英豪 《 耿耿精忠为大宋 》 。


先祖遗言

《 陆氏族谱 》 (北坑本)

   溯吾始祖,宋左丞相陆秀夫, 字 君实, 谥 忠贞, 号 江东。原籍江苏淮安盐城县长建乡长建里人。祖高大父移籍江南。一传荣公,再传大有公,三传芳春公,徙家镇江。而丞相年十八魁省元,联捷进士,由二甲官至礼部待郎。因与陈宜中议政不合,被中谤谪潮郡。奉太夫人偕夫人赵氏,与长子繇公、次子七郎公、八郎公、九郎公、胞兄陆清夫( 字 君明),痛公被谪,亦改为潮管勾,时海阳中陈经国、许君辅、王宝印、周裕四君,系公同榜进士。慨公谪潮,母老年幼,为公立学士馆,助垦田以瞻口。迨宋边事急,召公回朝,公携次夫人倪氏,并子七郎、八郎,及家人端儿、正儿,赴辅幼主。祥兴元年,帝封公为端明殿太学士兼枢密院使。时君臣流播海滨,每日朝帝,必正笏垂绅,立如治朝,讲说《大学》,无间于军旅。祥兴二年,元兵南北夹攻,宋师大溃,公先驱妻、子入海,后负帝赴海而亡,越七日,浮尸。潮州路总管丁公 讳 聚,营葬公于澳山北青径口。明弘治间,迁葬于郡城江厢都,土名东郊前,赐谥忠贞,国朝诰封先儒,请人圣庙,特表忠贤。与文信国、张越国,同称宋室三仁焉。初居潮时,长子繇好渔猎,故留潮奉养太夫人,与夫人玉牒赵氏,后夫人闻帝同公赴海,遂尽节于潮。前朝赐懿烈夫人,太夫人年迈不寝食卒。九郎公能文早逝。八郎公与次夫人下海。七郎公时江西解粮,途至福建,知宋亡,遂创居福建。祖籍被攻陷,清夫公回归本籍。至元十七年,丁公聚又营葬太夫人与夫人于澳山。五郎公陆繇, 号 潮初,守其墓,故无回籍。又往砂罔港口,徙家郡城中,偕妣周氏,即丙长进士周裕公之女,生子三:长曰海、次曰道,三曰浩。海公 号 万川,分居城东;道公 号 安和,分居城南;省事公 号 浦清,未移里。海公生二子:曰显程,曰显佑。道公生子三:曰显经、曰显正,曰显中;浩公生子一:曰显隆;显程公生子二:曰孟义、曰孟礼。义公分派潮阳县西平乡。礼公住居城东。显佑公生子一:曰嗣续;续公生子四:长曰承先公 讳 世,移居郡城十余里居住,后舜齐公仍居云步。次曰妙庆公 讳 德,移居郡城十余里居住,后孙千一公居饶平南山。三曰启迪公,移居余肇东官,今属饶平。八代孙 讳 宽,子应奎,次子漾波,父子三举人,徙居广州。四曰嘉微公 讳 傅,孙岱望,徙家北坑,又孙徙家云前。岱望公五代孙号我朝,徙家饶平城内。我朝公胞 讳 大德,移居惠州。显经公生子二:曰广惠、曰广泽。惠公住居城南,泽公暨子侄辈仍居砂罔港口,后又散居东湖、西湖、田芦。曾孙希和徙家仙河溪,曾孙枫隐公又移居枫溪。显中公子孙出仕,有居外省,有居港口。显德公子孙移居揭邑东岭等处。

世系之图

《 陆氏族谱 》 (北坑本)


   始祖 陆秀夫, 字 君实, 号 江东, 谥 忠贞。妣玉牒赵氏。公登宋宝祐丙辰年( 1256 年),文天祥榜,二甲二十七名进士。历官宗正少卿,进端明殿学士,礼部左待郎。谪潮州,安置辟望砂罔港口。后起为左丞相,奉幼主迁都崖门,元兵追迫,抱主溺焉。年四十有二。遗长子曰繇,一派住潮。墓葬南澳。公生于理宗嘉熙二年戊戌( 1238 年)十月初八日寅时;卒于祥兴二年巳卯( 1279 年)二月十五日巳时。赵氏妈生于嘉熙丙申年(嘉熙无丙申年)四月初五日辰时;卒于祥兴巳卯年( 1279 年)二月十五日卯时。

公世家原始于机云,盖江东派也。高大父为淮安管勾。遂籍于淮安盐城县长建乡长建里住。曾大父荣,祖大有,父芳春。公生三岁,父徙家镇江居住焉。

二世祖 陆繇,妣周氏,丙辰进士周裕公之女也。公好渔猎,同祖母及太夫人玉牒赵氏,住居辟望砂罔港口,士名陆厝园。生三子:曰海、曰道、曰浩。

太夫人墓葬南澳。

三世祖 陆海, 号 万川。妣陈氏,合葬辟望砂罔港口。生二子:曰显程、曰显佑。

三世祖 陆道, 号 安和。妣徐氏,合葬辟望砂罔港口。生三子:曰显经、曰显正、曰显中。

三世祖 陆浩, 号 浦清。妣王氏,合葬辟望砂罔港口。生一子:曰显隆。

                                                                                                2002 年 5 月 18 日抄录

资料来源于<<岭南陆氏族谱>>
发表于 2014-9-7 09:2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并且有秀夫公一子国桢从从崖山逃亡至安徽历西家谱资料对海战较为详细的记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12 | 《 陆氏家园 》  版权所有 | GMT+8, 2024-4-30 19:3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