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训系总宗谱》即将面世
查看: 5745|回复: 0

广州“清明上河图”深藏从化广裕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17 21:0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广州“清明上河图”深藏从化广裕祠 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1-    7/15/content_1417437.htm

大洋新闻 时间: 2011-07-15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叶卡斯、李大林

         
  广裕祠旁悬挂的封檐板复制板局部。
广裕祠。
现在广州博物馆珍藏的封檐板原作局部。
  封檐板复制板现悬挂在广裕祠旁西更楼上。


  祠旁封檐板生动记录了清代珠江繁荣景象
  是我国境内最早描绘珠江北岸风情的图画
  人物49个、船只29艘、榕树140余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从化广裕祠旁的一块被当地人称作“江城图”的封檐板上,镇海楼等广州知名建筑尽收图中,生动展示了清代康乾时期珠江北岸的风土人情和繁荣景象,成为“活化石”,也因此获得了“广州清明上河图”的美誉。目前封檐板已被珍藏在广州博物馆。
    位于从化市太平镇钱岗村的广裕祠,因为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而广为人知。而罕为人知的是,广裕祠旁不远处的西更楼上,还藏着一块旷世珍宝。
  镇海楼等名建筑走进“江城图”
  钱岗村78岁老人陆耀州告诉记者,西更楼自古是村民议事的地方,一般村中较小的事务在此讨论,大事就到广裕祠。村民们口中的“江城图”,就是西更楼的封檐板。从远处看过去,这块黑黝黝的木板毫不起眼,但走近一看才知内有乾坤:在这块并不宽的木板上雕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有的钓鱼,有的下棋,有的划桨前行。背景是珠江边的洋行、城墙等,镇海楼等广州知名建筑也位列其中。整块浮雕刻画出一派热闹非凡的生活景象,人物造型等无不形态生动,“上面雕刻的野兽形象太过逼真,小时候看到这块板经常会被吓得说不出话来。”附近文阁村书记陆雁湖说。
  “更鼓声声已逐时光远逝,河图历历已成国宝珍藏。”陆耀州告诉记者,这块封檐板长8.7米,宽0.3米,经专家鉴定,描绘的是1733~1757年间广州珠江北岸的风土人情,大约是清朝康乾时期。
  浮雕呈现49人29船140余棵榕树
  浮雕将珠江沿岸十余公里的景物尽收图中,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雕刻中有各种人物49人,各种船只29艘,千姿百态、苍翠欲滴的榕树有140余棵之多。“还有洋人的形象。”陆耀州指着板上一处说。记者果然看到一个头戴高帽、手拄拐杖的洋人形象,非常生动。
  陆耀州说,整幅图分三段,据考证,所刻“江城图”从左到右可看到西炮台、归德城门、镇海楼、海珠炮台、天字码头、东炮台和赤岗塔等建筑,在海珠炮台与天字码头之间有一处西洋商馆区。可惜的是,至今无法得知雕刻的作者为何人,只知道是村中人聘请外人所作。“文革”中,西更楼的其他一些镂空雕饰都被破坏,唯独这块板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2000年文物普查时,专家发现了这块珍宝,连夜运往广州市区。现在在西更楼看到的是2005年的复制品,大小完全一样,但多少失去了些原作的风采。

  原作珍藏于
  广州博物馆
  “原装”的封檐板目前珍藏在广州博物馆。昨天,记者在博物馆内见到了真迹,尽管木板经过风吹日晒有所破损,但仍可见当年苍劲的手笔。广州博物馆教育推广部主任罗兴连说,博物馆专门将封檐板和一幅19世纪末反映广州珠江北岸风景的油画放在一起展出,两相对照之下更可显出广州在清朝时期对外通商的繁荣景象。目前博物馆对封檐板作了防虫、防潮处理,力图将其原貌展现给参观者,“这是我国境内最早描绘广州珠江北岸风情的图画,价值很高。”
  广州日报美编室主任黄颂豪表示,这是一块高浮雕,作者采用三层空间去表现珠江北岸的景物,同时利用自然形态将一些并不相关的景物连接在一起。这种营造深远空间感的手法在浮雕中并不容易做到,当中的造型又体现了广东民间的一些审美趣味,与石湾陶瓷有相似之处,这就显得比较珍贵了。
  封檐板上
  “江城图”
  长8.7米、宽0.3米;
  雕有人物49人、船只29艘、榕树140余棵;
  整幅图分三段,所刻从左到右有西炮台、归德城门、镇海楼、海珠炮台、天字码头、东炮台和赤岗塔等建筑,在海珠炮台与天字码头之间有一处西洋商馆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12 | 《 陆氏家园 》  版权所有 | GMT+8, 2024-4-27 15:4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