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训系总宗谱》即将面世

主题: 陆贾/西汉

查看: 4595|回复: 0

陆贾/西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10 02:0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陆培珠 于 2011-9-10 02:10 编辑

陆贾,出生于约前240~前170,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其先为楚人。刘邦起事时﹐以陆贾有口才﹐善辩论﹐常派他出使诸侯各国。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奉命出使南越(今两广一带)﹐招谕故秦南海尉赵佗臣属汉朝﹐立为南越王﹐对于安定国内局势﹐沟通南越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良好的作用。陆贾出使归来﹐擢为太中大夫。高祖死后﹐吕后擅权。陆贾参预诛灭诸吕﹑迎立文帝刘恒﹐出力颇多。文帝即位后﹐陆贾再次出使南越﹐劝说自称南越武帝的赵佗废去帝号。重新恢复与中原的臣属关系。
陆贾6.jpg (17.14 KB, 下载次数: 0) 陆贾1.jpg (8.94 KB, 下载次数: 0) 陆贾2.jpg (3.91 KB, 下载次数: 0) 陆贾3.jpg (14.91 KB, 下载次数: 0) 陆贾4.jpg (8.63 KB, 下载次数: 0) 陆贾7.jpg (21.93 KB, 下载次数: 0)
人物身份
  汉初思想家,政治家。楚人。早年随刘邦平定天下,口才极佳,常出使诸侯。刘邦即帝位后,他受命出使南越,说服尉佗接受汉朝赐予的南越王印,称臣奉汉约,被任为太中大夫。刘邦即位之初,重武力,轻诗书,以“居马上得天下”自矜,他乃建议重视儒学,“行仁义,法先圣”,提出“逆取顺守,文武并用”的统治方略,遂受命总结秦朝灭亡及历史上国家成败的经验教训,共著文12篇,每奏一篇,高祖无不称善,故名其书为《新语》。
哲学理论
  哲学上提出宇宙万物都是“天地相承,气感相应而成者”,反对神仙迷信思想,但也有圣人“承天诛恶”和天人感应的神秘思想。后人称《新语》开启贾谊、董仲舒的思想,成为汉代确立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先声。刘邦死后,吕氏称制,大封诸吕为王,他乃称病免职家居。后劝说丞相陈平结交太尉周勃,联络汉代大臣和宗室王侯,对诛杀诸吕、迎立文帝起了很大作用。孝文帝时,再使南越,使尉佗去帝制,归附汉朝。著有《楚汉春秋》和《新语》等。

陆贾主义

经历
    陆贾陆贾祖籍楚国,刘邦皇帝的左右近臣,曾凭一张伶牙俐齿说降南越王,有奇功。他儒生出身,常劝高祖皇帝注意《诗》、 《书》教化,聒噪烦了,皇帝斥责他:“天下是我骑在马上打来了,《诗》、《书》这些破烂玩艺有何用?”但善于雄辩的陆贾成功地说服了他,最终使皇帝面有惭色地向他请教帝国的长治久安之策。据记载,陆贾写了十二篇政治论文,每在宫廷中读一篇,高祖皇帝都会高声喝彩。从那时起,陆贾主义即成为汉初的国家哲学。陆贾主义的核心是老庄的自然无为原则。所谓自然无为,并非要求政府什么都不管,而是要求政府不要恣意妄为,尽量对民间事务少干预。陆贾认为,政府只要顺应自然法则行事,适时、适可而为,那么什么事情都做得很好了,可是看起来好像根本没动手。例如,当民间太穷时不要加赋加税,即使加得很少,群众也负担不起;当民间富裕了之后,即使成倍加赋加税,群众也感觉不到。
语录
  为对陆贾主义有个具体印象,下面摘录他的几则语录:
  ──政府干涉的民间事务越多,天下就会越乱;法律订得越详琐,执行越苛刻,违法犯罪的现象就越多。
  ──古代英明的虞舜治理天下时,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超然好似并不把自己当成君王,也从不自作聪明随意干涉百姓的事务,但天下太平大治。
  ──所以明智的君王治理天下,平日悠闲的像无事可干,寂静的好像没有命令要发布,官府里的官员像是虚设,市井间好像没有值得政府操心的人民。
儒家色彩思想
  让人惊奇的是,陆贾老子腔调的背后,居然有一个带儒家色彩的理想,二者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毫无矛盾的迹象,他用这样的词句描绘自己追求的理想图景:“邮驿无夜行之吏,乡闾无夜名之征;犬不夜吠,鸟不夜鸣;老者息于堂,丁壮者耕耘于田;在朝者忠于君,在家者孝于亲。于是赏善罚恶而润色之,兴辟雍庠序(学堂)而教诲之。然后贤愚异议,廉鄙异科,长幼异节,上下有差,强弱相扶,大小相怀,尊卑相承。”
政府不干涉理论
  陆贾的政府不干涉理论,大概可以称为东方的自由放任主义,与二千年后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倡导的自由放任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斯密反对政府用看得见的手过多地干涉市场,他强调看不见的手──自然的市场法则──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作用。斯密明确指出政府的职能有三:
  (1)保护国家安全,使其不受他国的侵犯;(2)维持社会内部的公正与秩序;(3)建设并维持一定的公共土木事业及公共设施。显然,陆贾与斯密都认为政府当好“守夜人”就足够了,所不同的是,陆贾的守夜人是个乡村社会的守夜人。

陆贾的思想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经说过,与 指约而易操 、无为而无不为的黄老之术不同,儒家力倡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 ①,强调君主在国家政治、道德生活中必须起到表率作用,并且认为一个国家的兴衰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君主模范带头作用起得如何。也就是说,在儒家看来,一个国家的命运是与这个国家君主的道德修养水平密切相关的。
  如果这个国家的君主能以身作则、严以律己、时时以仁义 修身、勤政爱民、重义轻利,具有很高的道德境界,那么他便会受到天下臣民的拥护与爱戴,天下也会因之而大治;反之,如果这个国家的君主暴虐无道、不施仁义、弃德任刑、横征暴敛、远贤圣而用奸佞,那么这个国家很快就会灭亡。也就是儒家创始人孔子所说的: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②;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③;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④;总之,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⑤。
  先秦儒家的这套 德化 理论,被 时时前说称《诗》、《书》 的汉代第一儒——陆贾继承了下来。而秦以 极武 而亡又是陆贾高扬儒家 德化 理论的机缘。陆贾作为刘邦的谋士,他在替刘邦总结秦亡教训并为汉家王朝制订长治久安之术时,就明确指出,要治理国家只靠武力与刑罚是不行的,儒家的 德化 理论必须受到高度重视。他认为秦二世而亡就是因为秦王不施仁义、专任刑罚, 骄奢靡丽 、重利轻义以及重用赵高等奸佞之臣所致,因此他认为汉家王朝要想不重蹈秦亡之覆辙,就必须以 去事之戒 作为 来事之师 ①,就必须反秦道而行之: 行仁义 而轻刑罚; 闭利门 而尚德义; 锄佞臣而 求贤圣。
  首先,陆贾认为, 极武 、 尚刑 是秦王朝骤亡的第一个原因。他说: 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 ②,又说: 秦以刑罚为巢,故有覆卵之患 ③,还说: 秦始皇帝设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
  蒙恬讨乱于外,李斯治法于内。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
  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④因此,陆贾认为, 夫法令者,所以诛恶,非所以劝善 ⑤,用刑太极则 民畏之 ,民畏之则去其域 ⑥,甚或铤而走险起来反抗。因此, 夫欲建国、强威、辟地、服远者,必得之于民。 ⑦而要 得之于民 ,就必须 握道而治,[依]德而引,席仁而坐,仗义而强 ⑧,就必须 法先圣 而 行仁义 ,因为 仁者道之纪,义者圣之学,学之者明,失之者昏,背之者亡 , 夫谋事不并仁义者后必败,殖不固本而立高基者后必崩.所以, 圣人怀仁仗义,分明纤微,忖度天地,危而不倾、佚而不乱者,仁义之所治也。一句话, 万世不乱,仁义之所治也.⑨这样,作为先秦儒家之核心的 仁义 思想,便通过陆贾而成了汉朝的立国之本。
  其次,陆贾认为,秦王朝二世而亡的第二个原因是横征暴敛,骄奢靡丽。他说: 秦始王骄奢靡丽,好作高台榭、广宫室,则天下豪富制屋宅者,莫不仿之,设房闼、备厩库、缮雕琢刻画之好,博玄黄琦玮之色,以乱制度。 ①在陆贾看来,无论是哪个君主,只要他弃仁义而不顾,一味追求靡丽的物质享受而不管人民的死活,肯定会遭到身死国破之祸。过去, 楚灵王居千里之地,享百邑之国,不先仁义而尚道德,怀奇技□□□,□阴阳,合物怪,作乾溪之台,立百仞之高,欲登浮云窥天文,然身死于弃疾之手 ②。到秦朝,秦始皇与秦二世又 骄奢靡丽 ,穷天下之奇宝异珍 以极耳目之好,以快淫邪之心 ③,结果弄得 疲百姓之力 ,而遭到天下人的反抗,最后国破家亡而成为后人的笑柄。基于这样的历史教训,陆贾认为 据土子民、治国治众者,不可以图利;治产业,则教化不行,而政令不以。 ④所以 圣人卑宫室而高道德,恶衣服而谨仁义,不损其行,以增其容,不亏其德,以饰其身。国不贵无事之功,家不藏无用之器。所以稀力役而省贡献也。璧玉珠玑不御于上,则玩好之物弃于下;雕刻綪画不纳于君,则淫伎曲巧绝于民 ⑤。
  也就是说,只有 重义轻利 —— 卑宫室而高道德 、 谨仁义 而 稀力役 ,才是 持久之道,常行之法也。 ⑥在这里,陆贾高举先秦儒家义利之辨的大旗而对历史上的那些重利轻义的人进行了全面批判,这一方面具有普遍的重义轻利的意义,例如他曾经说, 君子笃于义而薄于利 ①, 君子以义相褒,小人以利相欺 ②;又说 达于义者不可以动以利 ③。但实际上,陆贾的义利之辨,主要是针对君主的行为而言的,如果我们联想到汉高祖刘邦在得天下后,视天下为一己之产业,说出 某业所就,孰与仲多 ④的话来的话,那么,就更可见陆贾的义利之辨是有的放矢的。这样,先秦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也被陆贾纳入了其《新语》之中,而成了陆贾为汉初统治者设计的一条基本的为政原则。
  再次,陆贾认为,秦王朝覆灭的另一个原因是秦王不知选贤任能,而是重用赵高等擅权弄柄的佞臣。陆贾说秦 以赵高、李斯为杖,故有倾仆跌伤之祸。何哉?所任非也。 ⑤据此,他认为 杖圣者帝,杖贤者王,杖仁者霸,杖义者强,杖谗者灭,杖贼者亡。 ⑥那么,人主怎样才能做到 选贤任能呢?陆贾认为,这就要求君主本人 居高处上 ,要以 仁义为巢 , 行以仁义为本 ⑦,这样 仁者在位而仁义来,义士在朝而义士至。 除此之外,陆贾还提出了两条原则:一是 慎微 ,二是 辨惑.陆贾认为,有很多德才兼备的贤能之人,如为天子佐,尅夏立商 的伊尹、 德美垂于后世 的曾子,以及孔家大贤人颜回,他们虽然在后来都 垂大名于万世 ,但起初却不过是做一些平凡而细微的事,如伊尹 躬执农夫之作 、曾子行孝于 糜粥之间 和 衽席之上、颜回 在陋巷 而 不改其乐.对于这些人,陆贾认为,君主必须能够从他们的所 行之 小 ,发现其德行之 大 ,因为 夫建大功于天下者,必先修于闺门之内;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之于纤微之事 ,君主只有做到 慎微 ,才能选拔到 意怀帝王之道 、 志图八极之表 的贤能之士。①除 慎微 外,陆贾认为君主还必须能够 辨惑.所谓 辨惑 ,就是指君主要有辨别谁是贤能正直之君子、谁是佞邪奉迎之小人的能力。因为在陆贾看来,有一些忠贤之士为
  了国家和君主的长远利益,敢于 行不敢苟合,言不为苟容 ,说一些 忤逆之言 ;而一些佞邪之人则为了 阿上之意,从上之旨 ,往往 操直而乖方,怀曲而合邪 , 无悖逆之言,无不合之义.如果君主不能明辨邪佞之臣对君主的迷惑,而单以是否讨好人君作为识别臣下是否忠诚的标准,结果必然是佞臣在朝而忠良被逐, 为善而不称善,或不善而称善 ②。长此以往,任何君主都必然象秦二世那样因为不辨马鹿、颠倒是非而落得个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的下场。③
  基于此,陆贾认为只有君主深辨其 惑 , 诛锄奸臣贼子之党,解释凝滞纰缪之结,然后忠良方直之人则得容于世而施于政 ④,国家也才能长治久安。
  总之,汉代第一儒陆贾在总结 秦所以失天下 的基础上,鲜明地树立起了尊儒的旗帜,为汉初统治者制定了 行仁义 而轻刑罚、重 义 而轻 利 、任忠贤而远奸佞的带有强烈儒学色彩的三大为政原则。但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说,陆贾并非一个 醇儒 ,他尊儒是因为他认为儒家对 守天下 有用,虽然后人称他为汉代第一儒,但他自己却从没有以起衰绍圣的儒学大师自居,他所关注的只是汉朝以什么样的理论,来指导政治实践才能免于重蹈秦亡的覆辙。因此在这样一种 因世而权行 的思想指导下,他对汉初流行的其他各家学说采取了宽容的态度,而且还有选择地吸收了其他诸子的思想来充实儒家的思想体系。当然儒家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以对自己的思想体系进行重构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这一过程在汉代则是由陆贾首先开启的。
  所以,陆贾不仅是汉代重儒第一人,也是汉代儒家人物吸收其他各家思想以建立汉代新儒学的第一人。
  首先,陆贾的 夫道莫大于无为 的思想来源于道家 黄老之学。陆贾说: 夫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何以言之?昔虞舜治天下,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民之心,然天下治。
  周公制作礼乐,效天地,望山川,师旅不设,刑格法悬,而四海之内奉供来臻,越裳之君,重译来朝。 ①但是,陆贾的 无为 并不是由作为宇宙本根的 道 的 无为 推演出来的,而是从秦王朝骤亡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是与秦始皇的滥用刑罚的 有为 相对立的。陆贾说: 秦始皇帝 设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将帅横行,以服外国。蒙恬讨乱于外,李斯治法于内。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 ②因此,陆贾认为: 夫刑重者则身劳,事众者则心烦,心烦者则刑罚纵横而无所立,身劳者则百端回邪而无所就。是以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亭落若无民,闾里不讼于巷,老幼不愁于庭……不言而信,不怒而威。 ①总之, 故无为也乃有为也 ②。
  其次,陆贾天人学说中的阴阳灾异思想来源于阴阳家。我们知道,天人关系是两汉哲学争论的中心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陆贾一方面继承与发挥了《易传》与《荀子》的唯物主义观点,但同时也吸收进了阴阳家的一些 天人感应 、阴阳灾异的迷信思想。陆贾说: 《传》曰:天生万物,以地养之,圣人成之,功德参合而道术生焉。故曰张日月,列星辰,序四时,调阴阳,布气治性,次置五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故在天者可见,在地者可量,在物者可纪,在人者可相。……跂引喘息、蜎飞蠕动之类,水生陆行、根著叶长之属,为宁其心而安其性,盖天地相承、气感相应而成者也。③陆贾在《道基》篇中开宗明义讲的这段话,实际上是通过发挥《易传》的思想来阐述自己的宇宙万物皆是由 气生成的唯物主义观点。在这里,没有什么东西是神秘莫测的,一切都是可以被认识的。 在天者可见,在地者可量,在物者可纪,在人者可相.陆贾的这种宇宙观,与荀子的 天人相分 学说也有相同之处,因为除《道基》篇之外,在《明诫》篇和《至德》篇中,陆贾还曾进一步说到: 故世衰道失,非天之所为也,乃君国者有以取之也 ,欲立功兴誉,垂名流光显荣华者,必取之身.这就是说,社会的兴衰、国家的治乱、个人的贵贱荣辱皆与天无关,一切都取决于 人事。陆贾之所以大肆鼓吹这种 明于天人之分 的思想,主要是想让君主不要受那些 论不验之语,学不然之事,图天地之形,说灾异之变 而 不学诗书、行仁义 的世俗之人的迷惑,一心一意地 行仁义、法先圣 ,把国家治理好。但是,陆贾并没有把这种 天人相分 的思想贯彻到底,阴阳家的天人感应、祯祥灾异的迷信思想也是陆贾天人学说中的重要内容。陆贾说: 恶政生于恶气,恶气生于灾异,蝮虫之类,随气而生,虹蜺之属,因政而见。治道失于下,则天文应于上;恶政流于民,则虫灾生于地。……周公躬行仁义,郊祀后稷,越裳奉贡,重译而臻,麟凤草木缘化而应。殷纣无道,微子弃骨肉而亡。行善则鸟兽悦,行恶则臣子恐 ①。又说: 星不昼见,日不夜照,雷不冬发,霜不夏降,臣不凌君,则阴不□□阳;盛夏不署,隆冬不霜,黑气苞日,彗星扬□□,虹蜺冬见,蛰虫夏藏,荧惑乱宿,众星失行,圣人因天变而正其失,理其端而正其本 ②。在这里,陆贾便把人道的好坏与天道的祯祥、灾异看作是互相感应的关系,认为政治败坏,天便降虫灾于地;而政治清明,则麟凤等祯祥之物便会产生。那么,陆贾为什么由 明于天人之分 的唯物主义思想陷入了这种 天人感应 的神学唯心主义的泥坑呢?其主要原因是,陆贾虽从天人相分的角度要求君主 握道而治,[依]德而行 ,但是在封建社会中君主是人间最高的权威,君主可以统治万民,但却没有人能制约君主,因此只有借这种可与人 感应 的 天 来警戒、威吓人君,使其 因天变而正其失,理其端而正其本 ,而起到一种规劝和限制人君胡作非为的作用。
  再次,在历史观方面,陆贾继承了法家韩非的观点,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 先圣 、 中圣 、 后圣 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陆贾说: 先圣乃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图画乾坤,以定人道。民始开悟,知有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道、长幼之序,于是百官立,王道乃生。先圣 的代表是神农、黄帝、大禹和奚仲。神农 教民食五谷 ,黄帝教民 筑宫室 ,大禹为民 决江疏河 ,奚仲教民 作车船. 先圣 之后,便是所谓的 中圣 时期。这时 民知轻重,好利恶难,避劳就逸。于是皋陶乃立狱制罪,悬赏设罚……。民知畏法而无礼义,于是中圣乃设辟雍庠序之教,以正上下之仪,明父子之礼,君臣之义。 再到后来, 礼义不行,纲纪不立,……
  于是后圣乃定五经,明六艺,……以绪人伦,宗诸天地…… ①。在此,陆贾不仅意识到了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而且还接触到了国家和法律的起源。陆贾的这种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 先圣 、 中圣 、 后圣 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观点,与先秦韩非在《韩非子·五蠹》中把历史的发展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当今四世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不仅如此,陆贾还根据韩非的 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和 世异则事异 、 事异则备变 ②的思想,认为 制事者因其则,……因世而权行 ③,又认为因 天地之法而制其事,则世之变而设其义。故圣人不必同道 ④。由此可以看到,在诸子各家中,虽然陆贾最坚决反对的是法家,但他并没有全盘否定法家,他反对的只是法家 严而少恩 的极刑思想,对于法家的合理的思想因素还是积极地加以吸取的。陆贾在继承与发挥法家理论基础上形成的这种 权变 学说,表达了汉初地主阶级在夺取政权后积极巩固和发展封建统治的新制度的愿望,具有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汉初杰出的思想家,陆贾的思想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他是汉初在总结秦亡教训基础上第一个提出以 行仁义 作为立国之本的思想家,因此他是汉代的第一个著名儒家人物;②陆贾虽然在《新语》中大倡 仁义 之说,但陆贾的 仁义 已不象在先秦儒家那里那样具有普遍的道德伦理的意义,而是逐渐变成了封建君主用以 得天下之民 的一种 长久之术 ;③陆贾为了使儒家学说更加适应汉初政治统治的需要,他在坚持儒家基本思想倾向的同时,已经公开地从道家、阴阳家、法家等诸子各家中吸取合理的思想资料以充实儒家的思想体系,开启了汉代儒学重构的先河。
  总之,陆贾不仅为儒学在汉初的复兴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且为儒学在汉代的发展指出了方向,因此他是上承孟(子)、荀(子),下启贾(谊)、董(仲舒)的汉代重要儒家人物,他的思想是由先秦儒学发展到董仲舒的今文经学的一个中间环节。

文化奇人

  作者:柳向荣
  陆贾,出生于前240年,前170年卒,享年七十岁,祖籍楚国,是个儒生,口才好得惊人,可以说是苏秦、张仪再世。在陆贾看来,汉帝国虽然建立起来了,但根本就无法跟倒闭的秦帝国相比。多年的战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灾难,到处都是萧条凋零,到处都是哀鸿遍野,到处都荒无人烟,到处都鬼哭狼嚎。这是一个满目疮痍的帝国。这个一个建立在废墟上的帝国,几乎一无所有。如何恢复重建一个庞大强盛的帝国呢?陆贾思考的结果咋一听说,似乎有些荒唐。他竟然建议这个帝国的缔造者刘邦要从小小的一件事做起,那就是“读书”,读儒家的经典“诗”、“书”,方能从中找到长治久安的良策。
  陆贾跟随刘邦闹革命的时候,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并基本上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到刘邦做了皇帝后,陆贾就经常在刘邦面前提出要多读一点《诗》、《书》的重要性。刘邦以为这些书生是拿自己没有读过几天书开涮,有意卖弄他自己的学问。再加上老刘还的确也不喜欢儒生,拿人家儒生的高帽子当过尿壶。所以,他挺烦陆贾没完没了的重复什么《诗》呀、《书》呀的。不就是一些无病申吟的老调和之乎者也的陈词吗?刘邦开始出粗话骂上了:“老子(乃公)骑在马上打下的天子,怎么会跟《诗》、《书》有屁事!”陆贾显然早有准备,立即反驳道:“骑马打天下,难道就可以在马上治天下吗?就拿商汤、周武来说,他们可都是通过战争夺取天下,通过安抚百姓守住天下的(逆取顺守)。文武并用,才是长久之术嘛。”陆贾也不客气了,抢白刘邦说“历史上吴王夫差、智伯都是极端使用武力而亡的;秦任刑法多年不变,最后消灭赵国。如果秦统一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怎么能够得到并拥有天下呢?”刘邦一下子惊诧得有些无地自容了,连忙对陆贾说:“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我所以得之者的原因,包括自古以来的成败之国得失的原因。”陆贾就粗述古往今来的存亡之徵,共十二篇。每奏一篇,刘邦就惊叹一次,连连夸好,大臣们也跟着高呼万岁(喊谁万岁呢?)。大伙把这本书起名为《新语》,足以说明陆贾的观点在当时确是新颖独到,富于创新。这要搁现在,大概要发单行本了。他是第一个提出了汉帝国如何长治久安问题的,他成为汉初最富有思想的先锋人物。[1]
  当年李斯也是这样说的,可是事实呢?说归说,关键在实效。不过,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正是这本《新语》的诞生,开创了汉帝国以来系统总结秦帝国经验教训的一代思想先河。历史的奇迹显然还在后面。儒生陆贾并没有让汉高祖刘邦实行儒家的政治理想,相反却是一套黄老道家的政治主张。成为自春秋战国五百年来法家思想独占鳌头直至缔造秦帝国以来,道家哲学作为第二个政治指导思想成就了汉帝国初创盛世七十年的辉煌。
  他第一个把道家思想上升为一种治国的政治指导思想,并不只是道家思想的简单翻版,而是用道家的思想原则把法家和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和糅合,使得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更加贴近实际,更能解决问题。陆贾的《新语》虽然是粗略的表述,但他的这种“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无疑影响到今后的思想发展走向。自陆贾始,一切哲学思想自汉以来,都着眼于实际,注重其实用功效。事实证明,后来的思想家们几乎都致力于思想多元一体的努力。

主要政绩

  陆贾主要的政绩有四件:一是为刘邦出使南越,劝说南越王赵佗去帝号,向刘邦称臣。陆贾因此有功,被封为上大夫。二是劝说刘邦读《诗》、《书》,使其明白“逆取顺守”、“文武并用”的道理。,刘邦应该说还是“知耻而后勇”的,晚年在给太子的诏书里提到:“我遭逢乱世,正赶上秦禁学,很高兴,就认为读书无益。自执掌天下以来,时时读书,才让我知道了作者的意思。回想过去的作为,有好多不是。”从这个意义上讲,陆贾在汉初统治思想的形成和建树方面有重大作用,其地位也是其他人无法代替的。三是在吕后专权、刘氏天下岌岌可危的时候,他劝说丞相陈平与太尉周勃捐弃前嫌团结一致,从而为日后平定诸吕之乱奠定了基础。四是为汉文帝再度出使南越,劝南越王赵佗第二次去帝号,恢复与汉王朝的臣属关系。前后17年间,陆贾两下番禺,为维护国家统一作出贡献。
  最重要的是他在思想上的卓越贡献,特别是他让汉帝国接受了黄老哲学思想,为汉帝国开创了七十年的和平发展期。他奉旨著《新语》十二篇,是汉以来第一个全面总结秦帝国经验教训的知识分子,而且为“秦学研究”确定了基调。陆贾认为秦帝国失去天下的原因无外乎一个字“过”。他用放大镜把秦帝国放在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宏观意义上的考察;他又用显微镜把秦帝国放在始皇帝和秦二世的身上进行解剖,进一步提出了“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的政治主张。他的这一主张被汉帝国完全接受,并坚定不移的坚守了七十年,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就是汉在黄老政治思想指导下初创的盛世。
  陆贾以“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为出发点,兼容儒、法思想,开创了老庄哲学的新局面,也引领了汉一代学术界的新风尚。自汉以来,学术界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政治思想的影响,兼容百家,自成一说已经成为了一种学术风尚。陆贾的道学思想的确不同一般。他说的“道”无疑是从老庄那里拿来的。但是。这个“道”大可以是本,小可以是术。不消极,不遁世,而是积极入世,自然求治。他认为道近不必出于久远,取其致要而有成。他甚至认为智者之所短,不如愚者之所长。他强调朴质者近忠,便巧者近亡的观点,看上去是给老庄思想缀了个尾巴,实际上是把老庄思想拉回到现实。他同时是一个纵横家,他把纵横术也加进了道家思想中,让道家思想更贴近现实,他说“善言古者合之于今,能述远者考之于近。”他创新的“道”学理论可以用四个词概括:自然顺守、无为谨敬、怀柔致远、守弱尚仁。而这些又都是道家的根本,的确能够成为一代治国之策。
  陆贾首先全面的改良儒学,使之能够适应道家思想的基本原则。他找到了儒道两家都关注“治”的共同点,强调儒家的“德治”与“谨敬无为”的内在联系,用儒家的“德治”来完善道家的“无为而治”。他说“虐行则怨积,德布则功兴。”他还说:“尧以仁义为巢,舜以禹、稷、契为杖,故高而益安,动而益固。……秦以刑罚为巢,故有覆巢破卵之患;以赵高、李斯为杖,故有倾仆跌伤之祸。”话说到这里算是点明白了。秦重刑罚是一种有害的“有为”,也就是把刑罚等同于“有为”;而尧重仁义是一种有益的“无为”,也就是把仁义等同于“无为”。以强制力和教化力区分“有无利害”,我们暂且不说陆贾在概念上有强迫性,实际上,他基本上坚持了道家的原则,采取了儒家的方法。
  他紧接着改进法学,主要是批评了秦帝国的“法治”太过,方法就是该减的要减,该废的要废。减废秦法成为汉帝国近七十年的主要工作,这是顺应**的一项“民心工程”。这项工程完全按照陆贾设定的标准来判定是不是“无为而治”的。但凡减废一条秦法,就标志着汉帝国又取得了一次“无为而治”的战果。因为从刘邦进咸阳“约法三章”起,就公开向国民承诺“余悉除去秦法”,就很得民心。因为秦法已经被李斯那家伙搞成了人间地狱的钢丝绳,出了皇帝,几乎所有的人谁也保不住会被哪条法律致死。商鞅当年也深受其害而不无感慨,更何况又是几百年的极端化,“法治绝对化”的确已经成为秦帝国的致命软肋。可以说,秦帝国的法律至少有三害:一是严酷;二是繁杂;三是教条。哪一害都是要命的。以李斯的观点,臣民都是匪寇,唯有法治能够让臣民不敢起匪寇之心。所以说,不是法治不好,法治到了秦帝国这等田地,的确已经很不好了。即便是这样,陆贾也没有因噎废食,把孩子和水一起泼掉,仍然坚持治国必须依靠“法治”,但是,“法治”不是治国之本,而是治国之末。陆贾给出了一个长治久安的答案:“文武并用,德刑相济”。自陆贾后,继续关注秦失天下的还有贾山的《至言》。贾山之后还有贾谊的《过秦论》。大都从“过”出发,论及秦帝国的极端专制主义的危害。有汉一代,以秦为喻,关心治乱之道的始作俑者当属陆贾。
  陆贾还进一步提出减免赋税徭役,让利于民。他告诫刘邦不要图利,不要贪功,不要争名,也不要大兴土木,不要发动战争。他认为这一切都是治国治民者都会很想去做的所谓“有为而治”,是不符合“清静无为”和“大道自然”的本意的。相反,要与民休息,要不干民,不扰民,不加赋,也就是“国不兴无事之功,家不藏无用之器,稀力役而省贡献也”。话说白了,皇帝也要勤俭节约,省着过日子,不要轻易给老百姓加负担,找麻烦。这也是一条检验“无为而治”的标准。如果这样做了,那可是财聚而民散,到头来秦帝国的命运就会重现。
  陆贾个人生活态度基本上保持了道家的风格。吕后专权时期,陆贾不得志,只好称病(找个理由)免官在家里闲呆着,因为好寺一带土地肥沃,就把从出使南越所赠千金分给五个儿子,让他们当农民。自己一天安车驷马,带着歌舞侍从酒食一应俱全,吃喝玩乐,十人轮流更换,颐养天年。这一点跟庄子就有点很像了。他死后就葬在好寺一带桃花塬边。陆贾墓位于陕西省永寿县店头镇桃花塬边,1981年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与过秦论

  据《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陆贾一生所做的事情主要有四件:一是为刘邦出使南越,劝说南越王赵佗去帝号,向刘邦称臣。二是劝说刘邦读《诗》、《书》,使其明白“逆取顺守”、“文武并用”的道理。三是在吕后专权、刘氏天下岌岌可危的时候,劝说丞相陈平与太尉周勃捐弃前嫌团结一致,从而为日后平定诸吕之乱奠定了基础。四是为汉文帝再度出使南越,劝南越王赵佗第二次去帝号,恢复与汉王朝的臣属关系。
  在这四件事中,最能展示陆贾才华与思想光辉的是第二件事情,《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云:“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乡(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徵,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这是陆贾写作《新语》的缘由,其大旨是为汉天下作长久计。《新语》在稽查古今成败之理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其开篇为《道基》,为什么把“道”作为开篇?陆贾认为:“道”是万物运行的根本,只有奉行“道”的纪纲原则,才能够达到“国治”。从这里出发,陆贾对历史的兴衰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陆贾与赵佗一般认为,入汉以后,总结秦亡原因并获得重要影响的是汉文帝时的贾谊。贾谊的一篇《过秦论》,不但使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而且还给人造成这样的误解:似乎认真总结秦亡天下原因的只有贾谊,是贾谊率先看到了隐藏在盛世之下的危机。其实,远在贾谊之前,陆贾就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新语》十二篇中,陆贾多次论及秦失天下的原因。如他在《新语·道基》中指出:“桓公尚德以霸,秦二世尚刑而亡,故虐行则怨积,德布则功兴。”又在《新语·辅政》中说:“尧以仁义为巢,舜以禹、稷、契为杖,故高而益安,动而益固。……秦以刑罚为巢,故有覆巢破卵之患;以赵高、李斯为杖,故有倾仆跌伤之祸。”像这样的例子,在《新语》中比比皆是,可以说,关注秦亡天下,从中引出经验教训的是陆贾《新语》的重要内容。
  自陆贾首发过秦论之嚆矢后,继续关注秦失天下的是贾山,《汉书·贾山传》云:“孝文时,(贾山)言治乱之道,借秦为喻,名曰《至言》。”贾山的《至言》载于《汉书》本传,从其内容来看,其基本思想是对陆贾思想的深化,贾山之后才出现贾谊对过秦的论述。我们这样说,绝无贬低贾谊《过秦论》之意,只是想说,有汉一代,以秦为喻,关心治乱之道的始作俑者是陆贾。
  汉得天下以后,举国上下一片欢腾。这时,陆贾能率先看到隐藏在歌舞升平背后的危机,以其思想的前瞻性向沾沾自喜的刘邦进上一言,对于维护两汉四百年的基业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由于陆贾提出的问题是有汉一代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他对问题的提出势必要引起有汉一代思想先锋人物的高度重视。换言之,陆贾思想的先行性和敏锐性,使他成为汉初最富有思想的先锋人物,正是他开启了贾山、贾谊以秦喻治乱之理的先河。  陆贾陆贾劝刘邦读《诗》、《书》,从中了悟治乱之理,那么,刘邦是否这样做了呢?答案是肯定的。据严可均《全汉文》卷一引《古文苑》,刘邦晚年曾写过《手敕太子》的诏书,诏书云:“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祚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刘邦的愧悔之辞显然是因陆贾“时时前说称《诗》、《书》”而起的,进而言之,如果没有陆贾向刘邦提出“逆取顺守”、“文武并用”之理,使刘邦改变对《诗》、《书》的看法,刘邦又如何能在太子面前申明《诗》、《书》的重要性呢?从这一意义上讲,陆贾在汉初统治思想的形成和建树方面有重大作用,其地位也是其他人无法代替的。

出使南越

  大夫山公园,据说因山顶经常云遮雾掩,山色朦胧而被称为“大乌岗”,后传说为纪念葬于该山的陆贾大夫而改名大夫山。相传陆贾是楚国人,是能言善辩的谋士,曾帮助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因战乱多年,汉高祖不想用兵征伐已在番禺自立为南越武王的赵佗,于是派陆贾南下说服赵佗归顺汉朝,还代表汉朝廷授印封赵佗为南越王。陆贾因此有功,被封为上大夫。刘邦死后,太后专权,视岭南一带为蛮夷之地。赵佗不满再次自立为南越武帝。后汉孝文帝再次派陆贾南下,又一次说服赵佗归顺汉朝。前后17年间,陆贾两下番禺,为维护国家统一作出贡献。陆贾是否死于番禺葬于大夫山,史书并无记载。改名大夫山,用于对陆贾的敬重和怀念。

陆贾墓地

    陆贾墓陆贾汉初楚人,以客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常使诸侯。南越王尉他自立负汉,陆贾以辩才说服南越王称臣奉汉约。高祖大悦,拜陆贾为太中大夫。 欲以前朝盛衰兴之为鉴,陆贾著述十二篇,每奏一篇,高祖未尝不称其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日“新语”。 吕后专权后,陆贾度不能争之,乃病免家居,因好寺地善为家。有五男,以使南越所赠千金分其子,令为生产。陆贾安车驷马,带歌舞侍从十人轮流供给以养天年,死后葬好寺桃花塬边。 吕后专权,欲劫少主,刘氏危,时周勃与陈平将相有隙,经陆贾说和,同力诛吕,陆公名声大振。 孝文帝即位,陆贾重新出使南越,去黄室称制。 陆贾墓位于陕西省永寿县店头镇桃花塬边。1981年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竖立署名永寿县人民政府文物保护标志碑一块。旧有石碑一通书“汉太中大夫陆公贾之墓”署清代陕西巡托毕沅。该墓三面环沟,一面接塬,现属店头镇关牛山林场,周围松柏杂树交翠。1980年元月永寿县人民政府公布并划定了保护范围,并设有文保小组及文保员。
  《晋书·刘元海载记》:“吾每观书传,常鄙随陆无武,绛灌无文。” 陆,即指陆贾。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陆贾者,楚人也。以客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
  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他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他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他魋结箕倨见陆生。陆生因进说他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桀并起,唯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羽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彊。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略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故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彊於此。汉诚闻之,掘烧王先人冢,夷灭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则越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
  於是尉他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曰:“我孰与皇帝贤?”陆生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彊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轝,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泮未始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间,譬若汉一郡,王何乃比於汉!”尉他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渠不若汉?”乃大说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赐陆生橐中装直千金,他送亦千金。陆生卒拜尉他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贾为太中大夫。
  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徵,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
  孝惠帝时,吕太后用事,欲王诸吕,畏大臣有口者,陆生自度不能争之,乃病免家居。以好畤田地善,可以家焉。有五男,乃出所使越得橐中装卖千金,分其子,子二百金,令为生产。陆生常安车驷马,从歌舞鼓琴瑟侍者十人,宝剑直百金,谓其子曰:“与汝约:过汝,汝给吾人马酒食,极欲,十日而更。所死家,得宝剑车骑侍从者。一岁中往来过他客,率不过再三过,数见不鲜,无久慁公为也。”
  吕太后时,王诸吕,诸吕擅权,欲劫少主,危刘氏。右丞相陈平患之,力不能争,恐祸及己,常燕居深念。陆生往请,直入坐,而陈丞相方深念,不时见陆生。陆生曰:“何念之深也?”陈平曰:“生揣我何念?”陆生曰:“足下位为上相,食三万户侯,可谓极富贵无欲矣。然有忧念,不过患诸吕、少主耳。”陈平曰:“然。为之柰何?”陆生曰:“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将相和调,则士务附;士务附,天下虽有变,即权不分。为社稷计,在两君掌握耳。臣常欲谓太尉绛侯,绛侯与我戏,易吾言。君何不交驩太尉,深相结?”为陈平画吕氏数事。陈平用其计,乃以五百金为绛侯寿,厚具乐饮;太尉亦报如之。此两人深相结,则吕氏谋益衰。陈平乃以奴婢百人,车马五十乘,钱五百万,遗陆生为饮食费。陆生以此游汉廷公卿间,名声藉甚。
  及诛诸吕,立孝文帝,陆生颇有力焉。孝文帝即位,欲使人之南越。陈丞相等乃言陆生为太中大夫,往使尉他,令尉他去黄屋称制,令比诸侯,皆如意旨。语在南越语中。陆生竟以寿终。
  平原君朱建者,楚人也。故尝为淮南王黥布相,有罪去,後复事黥布。布欲反时,问平原君,平原君非之,布不听而听梁父侯,遂反。汉已诛布,闻平原君谏不与谋,得不诛。语在黥布语中。平原君为人辩有口,刻廉刚直,家於长安。行不苟合,义不取容。辟阳侯行不正,得幸吕太后。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不肯见。及平原君母死,陆生素与平原君善,过之。平原君家贫,未有以发丧,方假贷服具,陆生令平原君发丧。陆生往见辟阳侯,贺曰:“平原君母死。”辟阳侯曰:“平原君母死,何乃贺我乎?”陆贾曰:“前日君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义不知君,以其母故。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矣。”辟阳侯乃奉百金往税。列侯贵人以辟阳侯故,往税凡五百金。
  辟阳侯幸吕太后,人或毁辟阳侯於孝惠帝,孝惠帝大怒,下吏,欲诛之。吕太后惭,不可以言。大臣多害辟阳侯行,欲遂诛之。辟阳侯急,因使人欲见平原君。平原君辞曰:“狱急,不敢见君。”乃求见孝惠幸臣闳籍孺,说之曰:“君所以得幸帝,天下莫不闻。今辟阳侯幸太后而下吏,道路皆言君谗,欲杀之。今日辟阳侯诛,旦日太后含怒,亦诛君。何不肉袒为辟阳侯言於帝?帝听君出辟阳侯,太后大驩。两主共幸君,君贵富益倍矣。”於是闳籍孺大恐,从其计,言帝,果出辟阳侯。辟阳侯之囚,欲见平原君,平原君不见辟阳侯,辟阳侯以为倍己,大怒。及其成功出之,乃大惊。
  吕太后崩,大臣诛诸吕,辟阳侯於诸吕至深,而卒不诛。计画所以全者,皆陆生、平原君之力也。
  孝文帝时,淮南厉王杀辟阳侯,以诸吕故。文帝闻其客平原君为计策,使吏捕欲治。闻吏至门,平原君欲自杀。诸子及吏皆曰:“事未可知,何早自杀为?”平原君曰:“我死祸绝,不及而身矣。”遂自刭。孝文帝闻而惜之,曰:“吾无意杀之。”乃召其子,拜为中大夫。使匈奴,单于无礼,乃骂单于,遂死匈奴中。
  初,沛公引兵过陈留,郦生踵军门上谒曰:“高阳贱民郦食其,窃闻沛公暴露,将兵助楚讨不义,敬劳从者,原得望见,口画天下便事。”使者入通,沛公方洗,问使者曰:“何如人也?”使者对曰:“状貌类大儒,衣儒衣,冠侧注。”沛公曰:“为我谢之,言我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使者出谢曰:“沛公敬谢先生,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使者惧而失谒,跪拾谒,还走,复入报曰:“客,天下壮士也,叱臣,臣恐,至失谒。曰‘走!复入言,而公高阳酒徒也’。”沛公遽雪足杖矛曰:“延客入!”
  郦生入,揖沛公曰:“足下甚苦,暴衣露冠,将兵助楚讨不义,足不何不自喜也?臣原以事见,而曰‘吾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夫足下欲兴天下之大事而成天下之大功,而以目皮相,恐失天下之能士。且吾度足下之智不如吾,勇又不如吾。若欲就天下而不相见,窃为足下失之。”沛公谢曰:“乡者闻先生之容,今见先生之意矣。”乃延而坐之,问所以取天下者。郦生曰:“夫足下欲成大功,不如止陈留。陈留者,天下之据旻也,兵之会地也,积粟数千万石,城守甚坚。臣素善其令,原为足下说之。不听臣,臣请为足下杀之,而下陈留。足下将陈留之众,据陈留之城,而食其积粟,招天下之从兵;从兵已成,足下横行天下,莫能有害足下者矣。”沛公曰:“敬闻命矣。”
  於是郦生乃夜见陈留令,说之曰:“夫秦为无道而天下畔之,今足下与天下从则可以成大功。今独为亡秦婴城而坚守,臣窃为足下危之。”陈留令曰:“秦法至重也,不可以妄言,妄言者无类,吾不可以应。先生所以教臣者,非臣之意也,原勿复道。”郦生留宿卧,夜半时斩陈留令首,逾城而下报沛公。沛公引兵攻城,县令首於长竿以示城上人,曰:“趣下,而令头已断矣!今後下者必先斩之!”於是陈留人见令已死,遂相率而下沛公。沛公舍陈留南城门上,因其库兵,食积粟,留出入三月,从兵以万数,遂入破秦。
  太史公曰:世之传郦生书,多曰汉王已拔三秦,东击项籍而引军於巩洛之间,郦生被儒衣往说汉王。乃非也。自沛公未入关,与项羽别而至高阳,得郦生兄弟。余读陆生新语书十二篇,固当世之辩士。至平原君子与余善,是以得具论之。
  广野大度,始冠侧注。踵门长揖,深器重遇。说齐历下,趣鼎何惧。陆贾使越,尉佗慑怖,相说国安,书成主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12 | 《 陆氏家园 》  版权所有 | GMT+8, 2024-5-8 22:1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