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训系总宗谱》即将面世
查看: 6157|回复: 7

漫谈姓氏与族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17 18:5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漫谈姓氏与族谱

姓、氏的异同

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後,首先有母系氏族社会,逐渐地转变成父系氏族社会。就以中国来说,古时候的“姓”来自母系,“姓”字是由“女”字和“生”字组成的,远古的人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姓就代表了一个人的母系血统,一个始祖母所生的後代即为同姓。所以最初的姓都是女字偏旁,如:姬、姜、姒、妫、姚、好、嫪、嬴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繁衍,男性在生产和战争中的优势不断凸显,氏族群体中出现了强有力的男性首领,他们要对自己率领的群体用某种称号作出区分,形成了来自父系的“氏”,也就是父系氏族社会的开始。最初的氏,是这个氏族男性首领的称呼。比如古代传说中的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等等。开始时,“氏”是统治阶级专用的。所以同是姓姬(或其他姓)的人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氏。

在夏商周三代,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用来区别贵贱,贵族有氏,贫民无氏。贵族获得氏的方式有:从君主所封的国名、邑名、爵位、官职、或者死後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姓用来区别婚姻。同姓不能通婚,同姓不同氏也不能通婚,而氏同姓不同则可以通婚。

春秋战国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战争的频发,许多贵族降为平民。原本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立氏,随着士和平民地位、权力的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人们在交往中互相称名称氏,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

秦始皇统一全国後,彻底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六国宗室子孙改为庶民,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的区别就不复存在,只剩下了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没有了贵贱之别。

汉代以後,通称为姓,自此姓氏合而为一。“陆姓”和“陆氏”指的都是姓陆的人。後来人们也把氏字用来称呼结婚後的女子,例如“张门李氏”指的是嫁入张姓家门之後的李姓女子。

姓、氏的演变

就以陆姓来说:
  • 相传吴回在帝尧时任大火星的祭司“祝融”,他的儿子名终;在陆乡一带,称陆终。其後代以陆为姓,为山东陆氏的起源。
  • 战国时,田完裔孙齐宣王(公元前350-301)有少子名通,受封于平原陆乡,即陆终的故地,因此以陆为氏。史称陆氏正宗,也为山东陆氏的起源。
  • 春秋时有一国名为陆浑国,公元前525年被晋国所灭,亡国之後的陆浑国遗民依照汉人的习惯,以国为氏,後代以陆为姓。
  • 南北朝有代北鲜卑有很多鲜卑人复姓“步陆孤”氏,随魏文帝迁入洛阳後,改为陆氏。

通过在各类史书上的查考,我们首先得出,“吴回是中国上古人物,颛顼的曾孙。” ,“颛顼的父親是昌意,昌意相传是黄帝嫘祖的次子。”,“黄帝本姓公孙,因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後改姬姓。”,“吴回之子陆终有六个儿子:昆吾参胡彭祖会人曹安季连。後代分为八个姓氏:己姓斟姓彭姓妘姓曹姓禿姓董姓芈姓,即所谓的祝融八姓。”。

黄帝(公孙姓,後改姬姓)---  颛顼  ---  昌意  ---  吴回  ---  陆终(陆姓)---  六个儿子(都不姓陆)---  後代分为八个其它姓氏。所以陆终姓陆,但不是陆氏的起源。

“田完源出姚姓妫姓舜帝姚重华之正统嫡长系血脉,33世嫡长孙姚妫满周武王舜帝嫡裔33世嫡长孙姚妫满陈国国君,以陈国名为陈姓,至妫满十世子孙时陈亡败,妫满之子妫完即陈敬仲流亡齐国,改姓田氏,称田完。再至其几世後代子孙夺取了齐国政权,史记称田代齐姜”。“齐宣王田辟疆之少子通,受封于山东平原陆乡,改姓陆氏”。

黄帝(公孙姓,後改姬姓)---  舜帝(姚姓)---  (妫姓)---  妫完(陈姓,後改田姓)---  田通(陆姓)---  子孙都姓陆。所以,陆通是“妫姓陆氏”或简称“陆氏”的起源。其实当时是战国时期的父系氏族社会,正确的说法应该是“陆氏”而不是“陆姓”,其它的姓氏也应该称为某“氏”。

陆浑国遗民改为“陆”氏之後的众多子孙,和後来代北鲜卑“步陆孤”氏改为“陆”氏之後的後裔,为什么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呢?



 楼主| 发表于 2014-6-17 19: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陸禮強 于 2014-6-17 21:06 编辑

以舜帝的姚姓来说:
  • 舜帝是黄帝的後裔,本姓姬。
  • 因舜帝居姚地(河南濮阳),有子孙以姚为姓,称为姚氏。
  • 舜在当帝之前,有搬到妫河边居住,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Gui)为姓。
  • 舜帝登帝位後,有子孙以帝名舜为姓。
  • 禹之子启建立夏朝後,封舜帝长子商均于虞(河南虞城),便以虞为姓。
  • 远孙妫满受封于陈(河南淮阳),官拜陶正,谥胡公,其子孙或以国号陈称姓,或以官号改称陶唐氏,或以谥号 胡称姓,或以尊讳满称姓。
  • 演变至汉朝,姚氏衍生出:妫、舜、虞、陈、胡、田、袁、王、孙、陆、车等六十多个姓氏,繁姓同根,异氏同源,同一先祖,是一家亲。

谱书形成的各个阶段:

   1.     
先秦时期:官谱。
   2.     
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官谱、私谱并行。
   3.     
唐朝时期:朝廷垄断,并向私谱转折。
   4.     
宋朝至近代:私谱盛行。

先秦时期,即自远古之三皇五帝,经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期间,统治者首先是氏族、部落的酋长,然後是一国之君,分派各地的大小统治者,都是世袭的。他们所记载的谱书同时也是史书,其内容大概是关于本族的起源,统治者的世系、祖先的事迹,传统等事项。商代已有嫡庶之分和嫡长子继承制。到周代实行分封制,以宗子为中心,分大宗、小宗,按血统关系的远近来区别亲疏贵贱的宗法制,制定君臣、父子、兄弟、夫妇间的应有礼义,“族权”
和“政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各级统治者各自控制着祖庙,这一切都是用以确保治权的安稳。谱书是由统治者指派专人去写的,周代专人的官职是“小史”,所以这时期的谱书是官谱。春秋公子血脉谱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官谱之一,它开启了我国家族史籍以“谱”为名的先河。在宗法制中,立庙祭祖佔有重要地位,是等级特权的象征,历代都有严格限制。如贵族各有不同的庙制,而庶民则不许立庙祭祖,仅能祭其父于寝。

秦始皇嬴政统一天下之後,战国时期的韩、赵、魏、齐、楚、燕所有贵族都沦为平民,他们引以为傲的谱书,已失去了昔日的光辉,封建中央集权制的朝廷任命官吏已不再完全用同姓本族的了。秦亡汉兴之後,汉高祖刘邦在用人方面更是有才则用,不看出身。于是,谱书失去了决定贵贱的功能。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写的《史记》,肯定也参考了先秦各氏族谱书裡有关人物的记载。所以细看《陆氏族谱》的前三代:陆通,战国 齐元侯,是齐宣王田辟疆少子,封于山东平原陆乡,改姓陆,成为陆氏始祖。陆通之子陆发,齐上大夫,谥恭侯,是陆氏二世祖。陆发之长子陆万(),齐上将军,陆发之次子陆皋,齐上卿,谥昭侯,是陆氏三世祖。这些事实都可以在史书中找到,但他们那些没当官的儿子们就被排除在谱书之外。汉高祖所任用的陆贾和陆烈,他们是谁人之子?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当时并不重要,因为用人惟才,不须稽查族谱来证明出身,以致後来续修族谱时有陆烈是四世或六世,及陆烈是否陆贾之子的悬案。以下是《史记》中两段互相矛盾的记载:

  • 《史记索隐·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索隐案:陈留风俗传云“陆氏,春秋时陆浑国之後。晋侯伐之,故陆浑子奔楚。贾其後”。

  • 《史记索隐·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又陆氏谱云“齐宣公支子达食菜於陆。达生发,发生皋,適楚。贾其孙也”。

又根据『陆贾分金』,休官後平分家产与子孙以为生计的故事,《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载:“孝惠帝时,吕太后用事,欲王诸吕,陆生自度不能争之,乃病免家居。出所使越得橐中装卖千金,分其子,子二百金,令为生产。”来看,陆贾的五个儿子都务农,不是贵族,所以名字没被收录到谱书裡,六世陆烈不可能是他的儿子。

东汉光武帝刘秀在中兴汉室之後,大土地所有制得到发展,世代为官的、有功勋的世家和儒学世家开始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权都采用名为“察举”的选官制度,人选就在这些世家中去找,因而又兴起了修谱之风。特别是除了官修的谱牒之外,还多了私修的家谱。这时,无论是修官谱或私谱的人,都各展神通,尽量把新兴世家的名人和原来官谱裡的世系连贯起来,形成了个别族谱间的局部差异。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些新兴世家逐渐成为垄断政权的士族地主,于是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故官有世胄,谱有世官,促使家谱的迅速发展,而家谱则成为选官制度的根据。“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制度,造成士族和庶族之间不同席而坐,不通婚姻。因此,社交活动和婚姻的“门当户对”也赖家谱稽查。在这官谱和私谱并行的情况之下,官府控制私谱,规定所有私谱,必须上交以便考定详实,假如私谱有滥,就照官谱的内容来纠正;假如官谱有所不及,就以私谱的部分补入,官府将抄本藏于密阁,称为簿状,当作选拔官吏的根据。由于私谱为官府控制,他们被要求谱中对先考一些重大的不道德行为不能避而不录。不过,在私谱的兴起和发展之下,一些庶族地主为了上升族位,更是不惜弄虚作假,窜改、冒籍的现象时有出现。陆浑国遗民改为“陆”氏之後的後人,和代北鲜卑“步陆孤”氏改为“陆”氏之後的後人,可能有些也成为庶族地主,攀附到正统的、陆通系的族谱裡去。这时期较大型的谱书有《姓氏簿状》、《百家谱》、《百家谱集钞》和《东南谱钞》。

 楼主| 发表于 2014-6-17 19: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陸禮強 发表于 2014-6-17 21:01
以舜帝的姚姓来说:
  • 舜帝是黄帝的後裔,本姓姬。

  • 隋朝把选官制度改为科举制,选官无需稽考族谱,官府因而不再控制谱牒和家谱的修纂。到了唐朝,继续沿用科举制来选用人才,而且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因为唐高祖李渊和拥护他打江山的都是士族出身的达官显贵,一小部分是庶族地主,门阀观念还存在着极大的影响。为了达到调和统治阶级内部士族和庶族之间的矛盾,唐太宗李世民采取修纂谱牒的手段来化解。他规定的修纂原则是“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把现存的谱牒加以勘正,忠贤的褒进,悖逆的贬黜,编纂成《氏族志》,用来提高皇权,打击士族,混士庶于一谱,使大批庶族地主涌入士流。後来又规定“仕唐官至五品者皆升士流”,把《氏族志》改编为《姓氏录》,其後又编了《姓族系录》。随着士庶界限的日益消除,唐朝朝廷不再垄断谱牒的修纂,在唐玄宗以後有《元和姓纂》等的修纂,私谱获得稳步发展。

    五代十国时,虽然战乱不已,但各朝仍沿用唐朝选官制度,开科取士,士大夫们仍在修纂家谱,但与广大的平民百姓比,他们只是一个少数族群,绝大多数的人都徘徊在家谱之外,要在考取功名之後才能跻身士族,另立家谱,然後或者攀附到较显赫的族谱裡。有的侥幸过关有的露出破绽,被人识破而加以耻笑,例如五代时期後唐名将郭崇韬,妄自攀比祖宗,自认是唐朝著名的大将、汾阳王郭子仪的後代,因而得到了“拜汾阳墓者”之笑名。有的并不随便牵强附会地硬把自己与一些声名显赫的人扯上亲属关系,以显示自己血统高贵,例如稍後在北宋时凭战功,由普通士兵逐步升迁到将军的狄青,因无确实证据,他不攀附、不认为自己是唐朝武周(武则天)時的著名宰相狄仁杰的後裔,而赢得了义名。再以後就有广东三水金竹村的数代族谱修编者们,认为只凭一纸来历不明的、南宋丞相陆秀夫之子陆在道的遗书,别无其他有力证据的情况之下,绝对不能把陆秀夫列为始迁祖陆敬祖的先祖,故此只留遗书存疑。岭南陆氏始迁祖之一的後汉光禄大夫陆训,来自河南开封府,相信他的父、祖辈也是徘徊在家谱之外的,所以子孙後代都无法稽考到他的直系先人是谁。

    到了宋朝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不断恶化,以“三纲五常”为基本内容的理学兴起,从巩固封建统治出发,把保家和保国连在一起。首先让各家族建家庙,立家法。每个家族内可于正寝之东设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牌位的祠堂四龛。初立祠堂(宗祠)时,还要从现产业田中每龛取二十分之一以为祭田。特别强调“庶民祭于寝,士大夫祭于庙”,“庶人无庙,可立影堂”(寝、影堂指家庙,其中供奉祖先遗像),将“五世则迁”的“小宗”之祭落实到民间社会。以墓祭的形式举行“百世不迁”的“大宗”之祭,祭拜始迁祖,以抒发慎终追远、尊敬孝穆的情操,引导族人过和谐群体生活,进而使国家安定。南宋到明初,一般的祠堂都是家庙。
    明朝时期,朝廷开始允许平民百姓自行建祠立庙,准许庶人立始迁祖庙。因此,今日所见较为老旧的宗祠古迹,以明 朝兴建的各姓氏宗祠之历史为最久。较为著名的,是位于广东省广州从化市太平镇钱岗村的陆氏广裕宗祠,建于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兼具南北方的建筑风格,在2001年时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物古蹟保护奖‎出项目奖的第一名。


     楼主| 发表于 2014-6-17 19: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陸禮強 于 2014-6-18 09:40 编辑
    陸禮強 发表于 2014-6-17 21:08
    隋朝把选官制度改为科举制,选官无需稽考族谱,官府因而不再控制谱牒和家谱的修纂。到了唐朝,继续沿用科 ...

    明、清以来,随著家族势力的扩张,家族的修谱活动相当频繁。通过修谱来强化对族众的宗法伦理驯化,实现尊祖、敬宗、睦族的目的。凡例和族规大都宣导以孝敬为先,明宗支嫡庶,以维系家族内部纵向的等级关系和宗亲房支之间的团结。每个祠堂,都有一个堂号,诸如“河南堂”、“忠烈堂”、“仰贤堂”、“敦睦堂”等等。目的是让子孙们每提起自家堂号就知道本族的来源,且永怀先祖功德。因为都是私谱,所以在记载先人的事迹时,皆以“扬善隐恶”为準绳,本族成员不论贫富、贵贱全都记录谱中。但在叙及远祖的时候,由于攀附名人的现象过于普遍,始迁祖以前的世系,大都不足为信。另一方面,近代在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洗礼之後,无数珍贵的各姓族谱被付之一炬,有的全毁,有的残缺不全,所幸的是,在灾难时期被隐藏且保留下来的族谱正在陆续出现,後续的编修者们,又要尽可能去寻找自身家族的根源,凭着始迁祖的移住始末,如果不是太过久远的话,能找到始迁祖之先祖的机遇率还是存在的。例如广西田州明朝始迁祖陆克友(明朝年间),追查到来自广东盐步,然後由盐步追溯到广东肇庆始迁祖陆训。

    纵观中国古代文献,所有华夏民族的姓氏都可上溯到黄帝,所以华夏民族都是黄帝的子孙。而被称为蛮夷的许多少数民族,有的认为是炎帝的後裔,有的也认为是黄帝的後裔。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裡,他们互相影响,互相融合成为今日的中华民族,因而中华民族被称为炎黄子孙。族谱把许多光辉的人名和他们的事迹像史书一样流传了下来。但它忽略了炎黄二帝身边的臣民和他们更为众多的子孙,各姓族谱都尽量地把远祖追溯到黄帝或炎帝,无人愿意认为远祖是无名氏,显然攀附名人是古人固有的遗风。无论如何,远祖的世系,摆摆门面而已,不必深究。今天,族谱已由专供传承权力和选拔官员的贵族专用的官谱,逐渐转化为寻根、尊祖和联系族人情谊的私谱。

    漫谈姓氏与族谱.pdf (286.59 KB, 下载次数: 1683)

    发表于 2014-6-18 17:5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有深度,依据充分,如能稍加扩展,也许就是一篇有分量的学术论文。
     楼主| 发表于 2014-6-19 07:5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陆焱 发表于 2014-6-18 19:59
    写得有深度,依据充分,如能稍加扩展,也许就是一篇有分量的学术论文。

    谢谢你的认同!这只不过是我在总结了一些网络上搜集到的资讯之後,抛砖引玉,说说自己看法的一篇“漫谈”而已。至于“学术论文”?绝对不敢奢想,且留待陆氏大家族的“长江後浪”去实现吧!
    发表于 2015-3-13 22:4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嗯有用的文章。
    请问您知道树滋堂么
     楼主| 发表于 2015-3-14 11:5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惜还没听说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12 | 《 陆氏家园 》  版权所有 | GMT+8, 2024-4-27 22:5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