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训系总宗谱》即将面世
查看: 3966|回复: 0

中华五千年-中国道教名人-陆修静真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27 02: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陆修静(406---477年),字元德。刘宋天师道。吴兴东迁(今浙江吴兴东)人,懿族。三国吴丞相陆凯的后代。笃好文籍,穷究象纬。早年出家修道,好方外游,遍历云梦山、衡山、罗浮山、峨眉山等名山胜地。元嘉末约(453年)“市药京邑(今南京)”。宋文帝闻其名,“慕其风”,命左仆射徐湛延请入宫讲道。不愿囿于束缚,固辞不就,“遂诉江南”,继续周游四方布道。大明五年(461年)来庐山,“爱匡阜之胜”,构筑精庐居处修道,是为太虚观。自此,以太虚观为大本营研经传道授徒长达7年之久,为刘宋天师道势力的发展和影响的扩大作出了极大贡献。宣和 元年六月,诏封庄周为“微妙元通真君”,列御寇为“致虚观妙真君”,配享混元皇 帝。此外,对陆修静或赐“真人”、“真君”,或加封二字。[1]

人物简介编辑
陆修静(406年-477年,字元德),南北朝时吴兴东迁人(今浙江湖州吴兴),著名天师道道士。
陆修静出身士族,三国东吴右丞相陆凯的后裔,幼习儒术,后来入山修道。元嘉年间(424年 --452年)宋文帝刘义隆闻其名,请他讲经说法。太后王氏更是执门徒之礼。
宋孝武帝刘骏大明五年(461年)修静入庐山修道。宋明帝刘彧泰始三年(467年)被皇帝召到建康,在北郊天印山筑馆住下。陆修静积极收集整理道经,并对江南天师道组织进行整顿和改造。
陆修静是天师道道士,自称“三洞弟子”。《陆先生道门科略》云:太上老君以下古委忍沐浇朴散,三五失统,人鬼错乱,“二故授天师正一盟 威之道,禁戒律科,检示万民逆顺祸福功过,令知好恶。……使民内修慈孝,外行敬让,佐时理化,助国扶命。通过“道化宣流”,以求“家国太平”(同上书)。他整理灵宝经,使“灵宝之教,大行于世”,又曾整理和传授上清经,因而受元代茅山宗尊为第七代宗师。

三洞经书源流
陆修静广集道书,对《上清》、《灵宝》、《三皇文》经书搜罗甚多,将所集书分而为洞真、洞玄、洞神三部,编成《三洞经书目》,是谓“总括三洞”。 三洞经书,各有来源。 《云笈七签》卷四收载陆修静于宋元嘉十四年(公元437)所撰《上清源统经目注序》及陶弘景《真话叙录》均谓:东晋《上清经》法,由杨羲传许谧、许椽(烟>,椽传子许黄民 ,许黄民传马朗、马罕。元嘉六年 (公元429),马朗藏经干净室,以洋铜灌厨箭,约家人不复开。宋废帝景和元年(公元465)逼取至京,置于华林园。暂开后仍付道士马氏。“泰始初(公元465),受(季真)乃启,将出私解(11} )。陆修静南下,立崇虚馆,又.取在馆。”(《真语·叙录》) 《真浩·叙录》记载,东晋杨羲书有《灵宝五符》一卷,本藏句容葛集处。泰始年间 (公元465-471),葛柔以之示陆修静,“因以缉物与葛请取,甚加隐闭”。 《云笼七签》卷六《三洞经教部·三洞》谓:鲍靓于晋惠帝永康年间(公元300=301)于篙山石室得《三皇天文》,后授葛洪。“陆修静先生得之,传孙游岳”。 陆修静从上述途径取得《上清》、《灵宝》、《三皇文》系经书,刊正、编成《三洞经书目录》。关于此书目道书总数,说法不一。北周甄莺《笑道论》诸子道书三十六、 《广弘明集》卷十二唐释明桑《决对傅叠废佛事并表》、《全唐文》卷九一二释道世《辨道经真伪表》皆谓陆修静实集道教经书并药方符图一千九十卷,号称一千二百二十卷,说“一百三十八卷犹在天宫。”而唐杜光庭删《太上黄篆斋仪》卷五十二则云: 至宋朝简寂先生校潍之际,述《珠囊经目》万八千卷。 考《珠囊经目》系指北周建德中王延所撰 《三洞珠囊》经目七卷,校定道书凡八千三十卷。北周武帝建德乃公元572 - 575年,而陆修静早在公元477年(宋元徽五年)已段,杜光庭显然是把王廷所作书目误为陆修静之书目。南宋金允中编《上清灵宝大法》卷四十又因袭.了杜光庭的错误。又《道藏尊经历代纲日》亦谓:“宋简寂先生陆修静经目,藏经一万八千一百卷。”显然也是同样的错误。 至清康熙年间,毛德琦纂《庐山志》,卷四云: 简寂观道士相传,昔观中有道藏阁,乃陆修静奏请御赐道家经并符图一千二百卷,龙筐贮之,后被回录。 按:道教经书,东晋葛洪《抱朴子,遐览篇》著录六百七十卷,另符五百数十卷,合计约一千二百卷。北周甄变《笑道论》谓陆修静实集道书一千九十卷。《隋书·经籍志》著录道书一千二百十六卷。故大体上可以肯定陆修静当时所集道书为一千九十卷。也可能还有一些道书他从未见过,也未取得。
思想概述
东汉末,道教因张角“黄巾起义”失败之影响而受抑制,接着又受曹魏之制约,故从两晋至南朝刘宋间,在政局动荡中更趋零落,道教散乱,“教法纲颓”(《洞玄灵宝五感文》)。江南一带帛家道、李家道及其它种种巫现道门杂出,淫祀盛行。陆修静在刊正、编纂道书的同时,倾力于整顿道教之法制仪轨,力图建立以内持斋戒、外持威仪为本基的、统一的道教。故而,虽然灵宝派本以金丹药物为归趣,但陆修静敷演《灵宝》,却仍以斋戒为重。在他看来,斋“是求道之本”(《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入靖修真,要资斋戒”(《云篮七签》卷三十七《斋戒叙》)。 其斋戒理论,有两大特点,其一是以维护道门的神圣为名,用斋戒以制约人心,使之有利于当时社会之教化;其二是儒释兼融。 宗教戒条,是宗教徒的道德法规,行为轨范,是维持宗教信仰的支柱,也是制约人心的方法。陆修静为维护道门之神圣,首重斋戒,《陆先生道门科略》云:。 道士不受老君百八十戒,其身无德,则非道士,不得当百姓拜,不可以收治鬼神。而斋戒的目的,实际上乃在于约制人心欲虑,静虚以与道合。《祝愿仪》云:圣人以百姓奔兢五欲,不能自定,故立斋法,因事息事。禁戒以闭内寇,威仪以防外贼。礼诵役身口,乘动以反静;思神役心念,御有以归虚也。能静能虚,则与道合。所谓静虚,亦即忘我,忘我尔后与虚无之道体“玄合”。《洞玄灵宝五感文》云:“道体虚无,我有故隔,今既能忘,所以玄合。” 陆修静倡斋戒以制心遗欲,其根本目的在于使道教有利于当时社会之教化。《陆先生道门科略》云:太上老君以下古委忍沐浇朴散,三五失统,人鬼错乱,“二故授天师正一盟 威之道,禁戒律科,检示万民逆顺祸福功过,令知好恶。……使民内修慈孝,外行敬让,佐时理化,助国扶命。通过“道化宣流”,以求“家国太平”(同上书)。 再者,陆修静的斋戒理论,主以神仙长生之道,亦旁撷儒家仁孝之教,释家“三业清净”之说,以此构立其斋醛规范,直为后代典式。葛洪虽也讲“为道者当先立功德”,以 “忠孝和顺仁信为本”(《抱朴内篇·对俗》),但其主旨是金丹道,外重金丹,内重抱朴守一,含有老庄清净无为,任物自化的思想,而陆修静却颇受儒学影响,强调“行善成德以至于道,若不作功德,但守一不移,终不成道” (《祝愿仪》)。陆修静更将道德之教与儒家仁学揉为一体,并列为三。《祝愿仪》云:夫道三合成德,自不满三,诸事不成。三者,谓道德仁也。仁一也,行功德二也,德足成道三也。三事乃得道也。若人但作功德而不晓道,亦不得道;若但晓道而无功德,亦不得道;若但有道德而无仁,则至理聆没,归乎无有。譬如种谷,投种土中而无水润,响能生乎……故《五千文》日“三生万物”。在陆修静的神仙理论中,还纳入了孝慈等传统的道德观念。《洞玄灵宝五感文》说,一旦获得神丹以济沉溺,则“先报我亲平素之日鞠育之恩”,让“父母上升福堂”,“度彼绝岸”,又要“因缘种族,咸受大惠”,使“后世蒙福”。作《五感文》的缘由,是陆修静率门徒作斋仪时,饥寒交迫,“虑有怠懈,乃说五感以相劝慰。”很清楚,孝慈是克己求道的精神支柱。这样,陆修静所倡导的实际上是忠孝神(接上页)仙。他还将清斋与佛教的“超脱轮回”等列,斋戒“检御身心”,也即是要“灭诸三业罪恼”(《云岌七签》卷四十《受持八戒斋文》)。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三教交融的意向。 陆修静对神与气的关系,亦有所论及。神气相当于神形,是南北朝时论争比较激烈的问题。陆修静本诸道教传统观点,认为: 夫万物以人为贵,人以生为宝,生之所赖,唯神与气。神气之在人身,为四之命,人不可须臾无气,不可俯仰失神。 失神则五脏溃坏,失气则颠级而亡。气之与神,常相随而行;神之与气,常相宗为强。神去则气亡,气绝则身丧。一切皆知畏死而乐生,不知生活之功在于神气。 (《祝愿仪》)
宗教活动编辑
在青山环抱的简寂观中,陆修静采药炼丹,研修道教宗义,一共7年。简寂观的道藏阁中藏有道教的经书、符图、药方共1200卷,据说他奏请皇帝,以龙箧贮之,相当讲究。
陆修静在简寂观中致力于道教经典的搜集、整理,加以分类,列为洞真、洞玄、洞律三部,合称“三洞经书”,并撰写了“三洞经书目录”,这是最早的道藏书目著作。陆修静为道教经典的收集整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简寂观
简寂观
宋明帝泰始三年(公元467),在朝廷多次征召之下,陆修静才依依不舍地离开简寂观,入住建康。刘宋开明元年(公元477),陆在建康景德观辞世,享年71岁。陆去世后,遗体被弟子们运回庐山,安葬在布袋岩下。陆生前留有遗言,死后要弟子们用布袋装殓他的遗体,直接抛入深山穷谷之中,与土木同穴。弟子们不忍,仍然葬入墓茔,布袋岩由此得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12 | 《 陆氏家园 》  版权所有 | GMT+8, 2024-4-30 02:3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