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训系总宗谱》即将面世
查看: 4358|回复: 0

人物春秋-绵绵桑梓情记陆镇先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26 10:3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陆镇先生是东南亚地区有名的“轴承大王”、香港锦达集团有限公司的总裁。他白手起家,经过六十多年的艰辛奋斗,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及新加波、美国都开设了他的轴承公司,组成了锦达集团,成了国际商界的传奇人物。

苦难的童年

陆镇先生一九二五年二月初五日出生于南闸镇陆家沟。父亲陆金标是农村的私塾先生,家无田地,一家人靠父亲微薄工资糊口。

因家境窘迫,母亲带着小陆镇到上海纱厂做工。住的是纱厂给工人轮睡的床铺。工厂不许外人进出,母亲只能把陆镇藏在宿舍里,同事们看他母子可怜,没将藏匿的事传出去。母亲拼死拼活干还是连粥都喝不周全,更不用说供儿子上学读书了。小陆镇聪明、勤快,总想帮母亲干些什么,为母亲分忧。有一天陆镇跟着邻居的孩子去卖报纸,晚上高兴地把几个铜板交到母亲手里。母亲惊恐地责问他:“从哪里来的?穷要穷得有骨气,用十个指头挣来的钱才是干净的,不干不净的钱娘不要!”小陆镇被娘误解了,伤心地哭着嚷:“我是卖报纸挣来的,有什么不干净?”母亲觉得冤枉了儿子,十分内疚。她担心孩子太小,在上海滩这个十里洋场、鱼目混珠的地方怕容易受人欺负,又怕他轧上坏人走邪道,反复叮嘱:“要小心,别和人家争吵,要走正道。”小陆镇点点头,表示决不辜负母亲的期望,将来要干一番大事业。

艰辛的创业

陆镇先生十三岁在上海无线电子仪器店里当学徒。除了在店堂里售货外,每天还要帮老板倒夜壶,替老板娘抱小孩、洗尿布。只能吃一点残羹剩饭,经常是半饥半饱,这些他都强忍着。他识字不多,却靠死记硬背将店堂里数百种商品名称和价格记到一点不差,老板和师兄都夸他真能干。经过四年的磨练,一九四二年,正是抗日战争艰苦阶段,十七岁的陆镇毅然离开了老板,自己闯出一条路,摆路摊维修无线电。可是经常遭到流氓的欺侮。后来,他改变经营思路和方法,穿州过省去行商,奔波于全国各地。他一会儿停留敌占区,一会儿前往根据地,一会儿奔赴大后方,一路上住最便宜的旅店,甚至和搞运输的驴帮兄弟住在一起。吃的是干粮,喝的是冷水,还要经受战火带来的生命危险。到一九四四年,他的业务已经发展到华南、华北和东北地区。一九四八年由于上海物价飞涨,为避免破产的命运,他决定专营轴承,只身去香港发展。陆镇在香港闯荡了几年,靠勤奋好学,抓住商机,一九五六年成立了锦达五金公司。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创业,先后创办了香港大华轴承公司、九龙轴承公司、香港轴承公司、九龙机械公司、台湾中国轴承有限公司、锦达投资(新加坡)有限公司、美国皇冠机械公司,组建了锦达集团有限公司,轴承经营的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陆镇先生成了东南亚地区有名的轴承大王,享誉海内外。

办学的夙愿

一九九二年,陆镇先生怀着一颗热爱家乡的赤诚之心回到了阔别六十年的故乡——南闸镇。家乡的巨变振奋了他,父老乡亲的深情感动了他,他希望家乡的经济能腾飞。他从经商历程中悟出了一个道理——“人旺才能财旺”。锦达集团之所以兴旺发达,靠的就是陆镇先生这个伯乐,集拢了不少能人。他善于用各人之长,得心应手地指挥那些高级商业管理和经营人才,为集团公司服务,铸就世界闻名的轴承王国。陆镇先生认为家乡经济要发展,培养人才是关键,特别是中级技术人才。父亲是私塾先生,自己却尝遍了没有读书的苦头,他为了圆父亲陆金标创办自己的学校的梦,准备为家乡创办一所职业技术学校,要求以他的父亲陆金标命名。他的这一想法得到南闸镇政府和江阴市政府的支持。为了加快学校的建设,陆镇先生冒严寒酷暑多次亲自到施工现场察看督促。一九九三年陆金标科技学校落成了,他父亲的夙愿终于实现了。

一九九四年三月,大地回春,风和日丽,陆镇先生带领二十五个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眷属回乡探亲。在参观陆金标科技学校时,谆谆告诫子孙们世世代代都要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他为了方便教师上下班,在香港买了一辆价值三十八万元的丰田面包车,赠给学校。一九九五年陆镇先生又捐资六十万元为学校建成了微机室,使教学上了一个新台阶。同年,为了方便学生上学,陆镇先生捐资一百三十万元人民币,在学校附近的锡澄运河上修建了跨河大桥。为帮助学校获得发展资金,陆镇先生出资二百四十七万元,建造了八层陆镇大厦和十一间二层楼供出租用,收入房租金全部用来支持学校的发展。陆镇先生为了激励学校老师努力工作、学生刻苦学习,他出资设立了“陆镇教育奖励基金”,用于奖励优秀师生。毕业生中有学生被高校录取,他都亲自颁奖。陆镇先生先后捐赠一千一百五十二万元人民币用于陆金标科技学校的硬件建设,使这所学校教学质量名列同类学校前茅,成为无锡市常规管理先进集体和无锡市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目前,这所学校正朝着陆镇先生的愿望越办越兴旺。至二零零五年七月,该校已培养科技毕业生二千零三十五名,其中被高校录取二百四十人,有力地支持着江阴经济的发展。陆镇先生的一片爱国、爱乡之情深深感动着一代又一代南闸人。

浓浓的亲情

从一九九二年起,陆镇先生每年偕夫人及子女回乡看望乡亲,祭祀先祖。当他看到出生地陆家沟交通不便,道路曲折狭窄,路面高低不平,雨天遍地泥泞,晴天尘土飞扬时,为方便小孩上学和乡亲的出入,他出资四十万元修造了一条宽六点五米长一千二百米笔直的水泥路直通南闸村,并修了另一条水泥路贯通陆家沟。

乡亲们一致赞誉陆镇先生为家乡办了一件大好事、大实事。陆镇先生虽是亿万富翁,但他十分节俭。据去香港拜访陆镇先生的人回来讲,陆镇先生请客后,剩下的菜肴都叫打包,不让浪费。陆镇先生平时穿的衣服也是非常简朴,根本看不出是个大商贾。但他为民办事从不吝惜,总是慷慨解囊。陆镇先生对子女要求更严。谆谆教育他们要尊敬长辈、爱扶弱小,要懂得艰苦,不当纨绔子弟。十几年来,他不顾年事已高,每年偕同夫人和子女,回到陆家沟与乡亲们聚家常,一往情深,祭扫父亲之墓,尽孝贤之心。同时,在陆金标技校旁另辟两间屋,里面供上父母亲灵位,专供回乡后祭拜。陆镇先生带夫人子女回乡,不准住宾馆或市镇为他们准备的下榻处,而是要子孙们住在这普通的房子里,并向他们不厌其烦地讲述尊老爱幼的古训和创业虽艰苦、守业更艰难的道理。为了使乡亲们有文娱活动的场所,不忘祖宗的恩泽和陆氏传统,他又出资十万元,把破损不堪的陆氏宗祠重新复建,作为老年活动室,陆镇先生常说,生要不忘乡亲,死要不忘祖宗,生生死死要为着子孙后代的福祉,为着家乡经济繁荣。他与镇政府协商后,选择花山西南麓,建造了陆镇花园,既造福于南闸人民,又能在百年之后,始终看着出生血地陆家沟的变迁和发展。

(本文原载《陆氏家谱》,原题为《洋洋商界传奇人物,浓浓乡情拳拳赤子》作者:陆新华先生,南闸镇陆家沟人,原江阴市宣传部副部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12 | 《 陆氏家园 》  版权所有 | GMT+8, 2024-4-29 16:2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