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训系总宗谱》即将面世
查看: 9231|回复: 11

清末民初外交家陆征祥(资料收集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13 20:4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housebook.com.cn/200506/05.htm" target=_blank>http://www.housebook.com.cn/200506/05.htm</A></P><>Lou Tseng-Tsiang</P><>Souvenirs&nbsp;&nbsp; Et&nbsp;&nbsp; Pensees, La Societe&nbsp; St. Augustine, 1945</P>
 楼主| 发表于 2008-3-21 16: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Re:清末民初外交家陆征祥

<>是的, 国内有关先公陆征祥的资料不多, 也不完整。</P><>国外的, 多在欧洲,&nbsp; 法文为主。 </P><>如能去圣安德鲁修道院, 还可能找一些资料回来。</P><>大家有何建议帮助收集, 可以提出来哟。</P><>&nbsp;</P>
发表于 2008-3-13 21:50: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清末民初外交家陆征详

<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family: PMingLiU; color: blue;" lang="KO">谢谢</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Batang; color: blue;" lang="KO">!</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PMingLiU; color: blue;" lang="KO">这</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Batang; color: blue;" lang="KO">是一篇</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PMingLiU; color: blue;" lang="KO">值</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Batang; color: blue;" lang="KO">得再三</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PMingLiU; color: blue;" lang="KO">阅读</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Batang; color: blue;" lang="KO">的好文章。尤其是陸氏後人,</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quot;MS Mincho&quot;; color: blue;" lang="KO">与</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Batang; color: blue;" lang="KO">有榮焉!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PMingLiU; color: blue;" lang="KO">这</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Batang; color: blue;" lang="KO">是在</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quot;MS Mincho&quot;; color: blue;" lang="KO">教</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Batang; color: blue;" lang="KO">科</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PMingLiU; color: blue;" lang="KO">书</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Batang; color: blue;" lang="KO">裡无法找到的。</span><span style="color: blue;"><o:p></o:p></span></p>
 楼主| 发表于 2008-5-7 13:5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陆征祥家墓及纪念馆

陆征祥1911年10月23日领洗入教。1927年7月5日,进比利时布鲁日有八百多年历史的本笃会圣安德会院为修士,取名天士比德,以六十高龄学拉丁文和神学等。1935年6月29日晋升为神父,时年六十四岁。“九·一八”事变后,陆征祥屡次以他优美的法文发表宏论,倡言抗日救国。1943年中国与教廷建立外交关系,陆徵祥也从旁出力。1946年5月,教宗赐以比利时刚城(GHENT)圣伯多禄院荣誉院长头衔。据闻比利时现有陆征祥纪念馆。著名的历史学家方豪神父曾为陆作过传记。
    陆征祥家族墓位于北京阜城门外,西城区百万庄路8号。陆氏出任外交总长后,在此购地建墓,将其祖母及父母的遗骸从上海迁葬于此。墓座东南朝西北———朝向西北罗马教廷的方向。立面仿古希腊神庙,墓室中间有圣台,据说原来曾摆放着两个铜像,一个是意大利雕塑家专门铸造的“孝子救亲”,一个是陆征祥本人的“哭亲像”,可惜,在1958年大炼钢时期被化铜了!陆征祥家族墓墓室顶部还绘有天使等西方圣像。墓室四壁镶嵌着北洋政府的政要、各界名流如袁世凯、段祺瑞、黎元洪、末代皇帝溥仪、康有为等五十余人的题词石刻,其中溥仪的题词在北京并不多见!文革时期陆征祥家族墓遭到严重破坏,屋顶上的十字架和地穴的三口棺材都被砸毁,因为墓室是花岗岩建造的,所以幸存下来。后来一直当作仓库!
    1991年4月,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北京市文物局将陆征祥家族墓公布为“北京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管理使用单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2207工厂。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03:5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陆海燕 于 2012-4-24 11:52 编辑

http://big5.ifeng.com/gate/big5/ ... ticle/16244937.html



0
[url=]陸徵祥的救贖[/url]

2012-02-10 16:01:17
歸檔在 溫故 | 瀏覽 2197 次 | 評論 2 條

《看历史》文│杨智友
陆祥曾因为受袁世凯的派遣,和日本签署了“二十一条”而被千夫所指。他的后半生选择在遥远的异国他乡过着清苦的、长达22年的隐修生活。这是一场马拉松式的自我救赎,陆祥带着微笑到达终点。
圣安特勒修道院旁挺拔的榆树林已经很有些年头了,布鲁日的冬阳透过疏离的树冠倾泻下来,将厚厚的落叶染成一片金黄,美得让人窒息。
2011年11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组团赴比利时布鲁日市圣安特勒修道院访问,促成此行的是比利时外交部官员魏崇明及夫人阮丽明女士。魏崇明的祖父是“五四运动”时期中国驻比利时公使、出席“巴黎和会”代表团成员之一的魏宸组,他的团长陆徵祥个人档案就保留在圣安特勒修道院的“陆徵祥图书资料馆”里。
没有鲜花,没有纸钱。代表团全体成员伫立在镌刻有“Petrus coelestinus”(天士比德)字样的陆徵祥卧碑前,默默无语。天地间一片静穆。陆先生的那句警世名言——“弱国无外交”,在脑际闪现。短暂的静默后,耳边传来阮丽明女士的一句:“你们是六十多年来大陆来此访问的第一个官方代表团。”
慕庐
“陆档”的征集无疑对研究“五四运动”史和北洋政府外交史极有价值,但我更对陆徵祥这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产生了浓厚兴趣。
打开历史教科书,陆徵祥的负面形象跃然纸上。这位曾担任北洋政府外交总长和国务总理的政要,堪称清末民初的一位外交奇才。但陆徵祥最为人所熟知的,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污点,就是于1915年5月25日受袁世凯的派遣,和日本签署了“二十一条”,成为“五四运动”时期那句著名的“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口号里所唾骂的大反派,由此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不仅如此,袁世凯称帝后,陆徵祥继续出任外交总长,在这个短命皇朝里俯首称臣,与历史车轮背道而驰。
按说早已官居高位的陆徵祥本可左右逢源、一路畅达,锦衣玉食地享尽一生荣华富贵。却为何在后半生选择在遥远的异国他乡过着清苦的、长达22年的隐修生活并埋骨于此?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和我的同事泡在修道院里搜集档案,爬梳剔抉,试图还原这位千夫所指之徒、原北洋高官的前世今生。
“陆徵祥图书资料馆”除了堆至天花板的档案,还有一间十来平方、别称“慕庐”的纪念堂。古人为守父母、师长之丧,筑室墓旁,居其中以守墓,称为“墓庐”。而1920年,陆徵祥任外交总长时,在北京百万庄天主教教会墓园置了一块地做陆氏家族墓地,却号称“慕庐”,为康有为所题。一字之差,对至亲的爱慕尽在不言中。该墓立面仿古希腊神庙,墓室四壁镶嵌着北洋政府首要、各界名流如袁世凯、段祺瑞、黎元洪、溥仪、康有为等五十余人的题词石刻。如此高调,实乃陆徵祥希望通过此举来补偿自己未尽的孝心。如今,风流皆被雨打风吹去。“先墓旁之慕庐一变而为修院中之慕庐也”,低调素朴,真的是洗尽了铅华。
“慕庐”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陆徵祥半身雕塑,宽松的修士青袍里,裹着一位历尽世变、饱经沧桑的老人,后上方供奉着的五棵“参天大树”,已是他心中永远的图腾,也为我的疑问提供了注解。
原来,早在陆徵祥任驻荷兰公使时,就曾在瑞士马奇尔湖畔的卢加诺城置办了一座别墅,为了纪念他最爱慕的亲人,他在那里栽种了五棵松树,分别命名为“慕亲树”“父母树”“许师树”“培德树”和“中华树”。如今,这些树名被制成小木牌钉在墙上,恰好组成了一个十字架的图案。“慕亲”“父母”不难理解,按下不表。其余“三棵树”则该如何理解呢?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03:5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陆徵祥的父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新教徒,每天早起读圣经,生活简单规律。在琅琅的祷告声中,陆徵祥接受了洗礼。在传教士父亲的安排下,13岁的陆徵祥在中国的第一所外语学校——上海广方言馆开始了求学生涯,学的还是时髦的法文专业,当时的欧洲上流交际场合,可是以讲法语为荣的。
1892年,在北京同文馆法国语言文学专业深造毕业后,陆徵祥奉派俄罗斯圣彼得堡,担任中国大使馆翻译。据陆氏在回忆录里记述:“一八九二年十二月,我以四年级的译员身份(四等秘书加翻译——本文作者注)被派至中国驻圣彼得堡的公使馆。在那里,我遇到一位老师,通过他的方法和榜样,使我由个人生活转为公开生活。”(陆徵祥:《回忆及浮想》)
这个老师,指的就是时任驻俄公使,被陆徵祥恩同再造的许景澄(1845-1900),这也是“许师树”树名的由来。当时陆徵祥的勤奋好学,引起了许公使的注意,有心要训练这个虽是平民出身,但有思进取的年轻人做外交官。在当时那个年代,由于受中国传统的“华夷之辨”思想束缚,遣使被视为服侍外人,外交官并不像现在是一个令人艳羡的职业。但在许景澄的言传身教下,陆徵祥决意外交报国,“学习外交礼仪,联络外交团员,讲求公法,研究条约”,从此走上一条职业外交官的道路。
从1892年起,陆徵祥在清廷驻俄公使馆一步一个脚印地干了十四年。在“许师”的严格训练下,他的外交才能逐渐显露。由于他刻苦钻研业务,不几年后就擢升为三品知府衔二等参赞。
尽管陆徵祥的外交职业生涯顺风顺水,但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令他刻骨铭心的事。1900年,义和团运动兴起,已升任总理衙门行走的许景澄力主镇压。八国联军进攻大沽,朝议和战,他反对义和团围攻使馆,认为此举违反国际法,以“主和”而被视为“通洋罪犯”“卖国贼”,其实慈禧太后认定他是“帝党”,必欲去之而后快。是年7月,许景澄被斩首于北京菜市口,殁年仅55岁。
许景澄案直到宣统元年才被彻底平反,被赐谥号“许文肃公”。作为清末驻外重要外交官,许景澄积极支持“外交强国”的主张,在外交方面颇多建树,他和属员绘制的附有文字说明的帕米尔地区详图,至今仍是中国与塔吉克共和国边界谈判的珍贵依据之一。惜乎近代史著作或简单将其定性为“私通洋人”,或避而不谈,使这位外交前辈的知名度远不及弟子陆徵祥。
一个鲜活的生命转瞬即逝,给陆徵祥带来了深刻的刺激。殊不知,15年后,老长官的命运在陆徵祥身上重演,“我国近代外交上的一页痛史”,正是出自他的笔下。
许师已升入天国,他亲口叮咛陆徵祥的遗教也成为广陵绝响:“欧洲的力量不在于它的军械,也不在于科学,而在于宗教。你在外交生涯中将有机会观察基督宗教,它有许多宗派和修会,选一个最古老最接近其起源的宗派去参加,研究其理论,奉行其戒律,遵守其管理,密切注视其各项措施。以后,在你任期结束后,你或许有机会作进一步考虑。你要在最古老的宗派里选择最古老的修会,并尽可能去参加,成为其弟子并观察其内部世界里的秘密,一旦你获得了基督宗教的勇气和力量,你就把它们带走并将其献给中国。”(陆徵祥图书资料室档案,下简称“《陆档》”)
许景澄的话,陆徵祥牢记一生。
1906年陆徵祥升任驻荷兰公使后,将第一个月薪俸全部用来铸印有许景澄头像的银质纪念章,并将其分送国内友人和欧洲一些国家元首,以示对许景澄栽培之恩的感激和怀念。1931年,为纪念恩师遇难三十周年,已身在比利时圣安特勒修道院的陆徵祥撰文纪念许景澄,译成英、法二种文字后自费刊印成册,在欧洲广为散发。他还亲笔将先师的教诲和升入天堂的美好愿景绘制成卡片,画面上“罪臣”许氏反绑跪地,身首异处。天使翩翩降临,灵魂得以救赎。
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党人对前清驻外使团大换血,但陆徵祥却成为民国首任外交总长的不二人选。原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总理唐绍仪组阁时对他青眼相加,不仅仅看中他是“大吏中首先剪发之一人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03:55:3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历史》文│杨智友
陆祥曾因为受袁世凯的派遣,和日本签署了“二十一条”而被千夫所指。他的后半生选择在遥远的异国他乡过着清苦的、长达22年的隐修生活。这是一场马拉松式的自我救赎,陆祥带着微笑到达终点。

圣安特勒修道院旁挺拔的榆树林已经很有些年头了,布鲁日的冬阳透过疏离的树冠倾泻下来,将厚厚的落叶染成一片金黄,美得让人窒息。
2011年11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组团赴比利时布鲁日市圣安特勒修道院访问,促成此行的是比利时外交部官员魏崇明及夫人阮丽明女士。魏崇明的祖父是“五四运动”时期中国驻比利时公使、出席“巴黎和会”代表团成员之一的魏宸组,他的团长陆徵祥个人档案就保留在圣安特勒修道院的“陆徵祥图书资料馆”里。
没有鲜花,没有纸钱。代表团全体成员伫立在镌刻有“Petrus coelestinus”(天士比德)字样的陆徵祥卧碑前,默默无语。天地间一片静穆。陆先生的那句警世名言——“弱国无外交”,在脑际闪现。短暂的静默后,耳边传来阮丽明女士的一句:“你们是六十多年来大陆来此访问的第一个官方代表团。”

慕庐
“陆档”的征集无疑对研究“五四运动”史和北洋政府外交史极有价值,但我更对陆徵祥这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产生了浓厚兴趣。
打开历史教科书,陆徵祥的负面形象跃然纸上。这位曾担任北洋政府外交总长和国务总理的政要,堪称清末民初的一位外交奇才。但陆徵祥最为人所熟知的,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污点,就是于1915年5月25日受袁世凯的派遣,和日本签署了“二十一条”,成为“五四运动”时期那句著名的“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口号里所唾骂的大反派,由此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不仅如此,袁世凯称帝后,陆徵祥继续出任外交总长,在这个短命皇朝里俯首称臣,与历史车轮背道而驰。
按说早已官居高位的陆徵祥本可左右逢源、一路畅达,锦衣玉食地享尽一生荣华富贵。却为何在后半生选择在遥远的异国他乡过着清苦的、长达22年的隐修生活并埋骨于此?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和我的同事泡在修道院里搜集档案,爬梳剔抉,试图还原这位千夫所指之徒、原北洋高官的前世今生。
“陆徵祥图书资料馆”除了堆至天花板的档案,还有一间十来平方、别称“慕庐”的纪念堂。古人为守父母、师长之丧,筑室墓旁,居其中以守墓,称为“墓庐”。而1920年,陆徵祥任外交总长时,在北京百万庄天主教教会墓园置了一块地做陆氏家族墓地,却号称“慕庐”,为康有为所题。一字之差,对至亲的爱慕尽在不言中。该墓立面仿古希腊神庙,墓室四壁镶嵌着北洋政府首要、各界名流如袁世凯、段祺瑞、黎元洪、溥仪、康有为等五十余人的题词石刻。如此高调,实乃陆徵祥希望通过此举来补偿自己未尽的孝心。如今,风流皆被雨打风吹去。“先墓旁之慕庐一变而为修院中之慕庐也”,低调素朴,真的是洗尽了铅华。
“慕庐”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陆徵祥半身雕塑,宽松的修士青袍里,裹着一位历尽世变、饱经沧桑的老人,后上方供奉着的五棵“参天大树”,已是他心中永远的图腾,也为我的疑问提供了注解。
原来,早在陆徵祥任驻荷兰公使时,就曾在瑞士马奇尔湖畔的卢加诺城置办了一座别墅,为了纪念他最爱慕的亲人,他在那里栽种了五棵松树,分别命名为“慕亲树”“父母树”“许师树”“培德树”和“中华树”。如今,这些树名被制成小木牌钉在墙上,恰好组成了一个十字架的图案。“慕亲”“父母”不难理解,按下不表。其余“三棵树”则该如何理解呢?

   许师
陆徵祥的父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新教徒,每天早起读圣经,生活简单规律。在琅琅的祷告声中,陆徵祥接受了洗礼。在传教士父亲的安排下,13岁的陆徵祥在中国的第一所外语学校——上海广方言馆开始了求学生涯,学的还是时髦的法文专业,当时的欧洲上流交际场合,可是以讲法语为荣的。
1892年,在北京同文馆法国语言文学专业深造毕业后,陆徵祥奉派俄罗斯圣彼得堡,担任中国大使馆翻译。据陆氏在回忆录里记述:“一八九二年十二月,我以四年级的译员身份(四等秘书加翻译——本文作者注)被派至中国驻圣彼得堡的公使馆。在那里,我遇到一位老师,通过他的方法和榜样,使我由个人生活转为公开生活。”(陆徵祥:《回忆及浮想》)
这个老师,指的就是时任驻俄公使,被陆徵祥恩同再造的许景澄(1845-1900),这也是“许师树”树名的由来。当时陆徵祥的勤奋好学,引起了许公使的注意,有心要训练这个虽是平民出身,但有思进取的年轻人做外交官。在当时那个年代,由于受中国传统的“华夷之辨”思想束缚,遣使被视为服侍外人,外交官并不像现在是一个令人艳羡的职业。但在许景澄的言传身教下,陆徵祥决意外交报国,“学习外交礼仪,联络外交团员,讲求公法,研究条约”,从此走上一条职业外交官的道路。
从1892年起,陆徵祥在清廷驻俄公使馆一步一个脚印地干了十四年。在“许师”的严格训练下,他的外交才能逐渐显露。由于他刻苦钻研业务,不几年后就擢升为三品知府衔二等参赞。
尽管陆徵祥的外交职业生涯顺风顺水,但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令他刻骨铭心的事。1900年,义和团运动兴起,已升任总理衙门行走的许景澄力主镇压。八国联军进攻大沽,朝议和战,他反对义和团围攻使馆,认为此举违反国际法,以“主和”而被视为“通洋罪犯”“卖国贼”,其实慈禧太后认定他是“帝党”,必欲去之而后快。是年7月,许景澄被斩首于北京菜市口,殁年仅55岁。
许景澄案直到宣统元年才被彻底平反,被赐谥号“许文肃公”。作为清末驻外重要外交官,许景澄积极支持“外交强国”的主张,在外交方面颇多建树,他和属员绘制的附有文字说明的帕米尔地区详图,至今仍是中国与塔吉克共和国边界谈判的珍贵依据之一。惜乎近代史著作或简单将其定性为“私通洋人”,或避而不谈,使这位外交前辈的知名度远不及弟子陆徵祥。
一个鲜活的生命转瞬即逝,给陆徵祥带来了深刻的刺激。殊不知,15年后,老长官的命运在陆徵祥身上重演,“我国近代外交上的一页痛史”,正是出自他的笔下。
许师已升入天国,他亲口叮咛陆徵祥的遗教也成为广陵绝响:“欧洲的力量不在于它的军械,也不在于科学,而在于宗教。你在外交生涯中将有机会观察基督宗教,它有许多宗派和修会,选一个最古老最接近其起源的宗派去参加,研究其理论,奉行其戒律,遵守其管理,密切注视其各项措施。以后,在你任期结束后,你或许有机会作进一步考虑。你要在最古老的宗派里选择最古老的修会,并尽可能去参加,成为其弟子并观察其内部世界里的秘密,一旦你获得了基督宗教的勇气和力量,你就把它们带走并将其献给中国。”(陆徵祥图书资料室档案,下简称“《陆档》”)
许景澄的话,陆徵祥牢记一生。
1906年陆徵祥升任驻荷兰公使后,将第一个月薪俸全部用来铸印有许景澄头像的银质纪念章,并将其分送国内友人和欧洲一些国家元首,以示对许景澄栽培之恩的感激和怀念。1931年,为纪念恩师遇难三十周年,已身在比利时圣安特勒修道院的陆徵祥撰文纪念许景澄,译成英、法二种文字后自费刊印成册,在欧洲广为散发。他还亲笔将先师的教诲和升入天堂的美好愿景绘制成卡片,画面上“罪臣”许氏反绑跪地,身首异处。天使翩翩降临,灵魂得以救赎。
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党人对前清驻外使团大换血,但陆徵祥却成为民国首任外交总长的不二人选。原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总理唐绍仪组阁时对他青眼相加,不仅仅看中他是“大吏中首先剪发之一人”,而且认为他常年出任驻外使团的工作,谙熟西方外交。仰仗他来建立民国外交部,或可带来中国推翻帝制后的外交新气象。1912年3月30日,陆徵祥启程返国,赴任外交总长。他清楚地记得甫进入外交界不久,正逢清政府签订耻辱的《马关条约》。他的恩师许景澄痛心地对他说:“你总不可忘记马关,你日后要恢复失地,洗尽国耻。”走马上任后,陆徵祥请大翻译家林纾写下“不可忘记马关”六字条幅,悬挂于总长办公室内,以志不忘《马关条约》的奇耻大辱。
陆徵祥踌躇满志,意在改变外行官僚办外交的陈规,设法修改清末累积的不平等条约,开创中国外交的新局。他凭借多年在欧洲工作时积累的经验,着手革除清朝官场遗留下来的陈规陋习,引进较富科学性的管理制度,一方面努力吸取欧洲诸国之长,改良中国的外交;另一方面在造就外交人才方面强调德才并重,顾维钧就是被他看中而网罗麾下的。一系列举措卓有成效,成为中国外交建制和管理走向现代化之嚆矢。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03:57:2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历史》文│杨智友
陆祥曾因为受袁世凯的派遣,和日本签署了“二十一条”而被千夫所指。他的后半生选择在遥远的异国他乡过着清苦的、长达22年的隐修生活。这是一场马拉松式的自我救赎,陆祥带着微笑到达终点。

圣安特勒修道院旁挺拔的榆树林已经很有些年头了,布鲁日的冬阳透过疏离的树冠倾泻下来,将厚厚的落叶染成一片金黄,美得让人窒息。
2011年11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组团赴比利时布鲁日市圣安特勒修道院访问,促成此行的是比利时外交部官员魏崇明及夫人阮丽明女士。魏崇明的祖父是“五四运动”时期中国驻比利时公使、出席“巴黎和会”代表团成员之一的魏宸组,他的团长陆徵祥个人档案就保留在圣安特勒修道院的“陆徵祥图书资料馆”里。
没有鲜花,没有纸钱。代表团全体成员伫立在镌刻有“Petrus coelestinus”(天士比德)字样的陆徵祥卧碑前,默默无语。天地间一片静穆。陆先生的那句警世名言——“弱国无外交”,在脑际闪现。短暂的静默后,耳边传来阮丽明女士的一句:“你们是六十多年来大陆来此访问的第一个官方代表团。”

慕庐
“陆档”的征集无疑对研究“五四运动”史和北洋政府外交史极有价值,但我更对陆徵祥这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产生了浓厚兴趣。
打开历史教科书,陆徵祥的负面形象跃然纸上。这位曾担任北洋政府外交总长和国务总理的政要,堪称清末民初的一位外交奇才。但陆徵祥最为人所熟知的,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污点,就是于1915年5月25日受袁世凯的派遣,和日本签署了“二十一条”,成为“五四运动”时期那句著名的“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口号里所唾骂的大反派,由此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不仅如此,袁世凯称帝后,陆徵祥继续出任外交总长,在这个短命皇朝里俯首称臣,与历史车轮背道而驰。
按说早已官居高位的陆徵祥本可左右逢源、一路畅达,锦衣玉食地享尽一生荣华富贵。却为何在后半生选择在遥远的异国他乡过着清苦的、长达22年的隐修生活并埋骨于此?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和我的同事泡在修道院里搜集档案,爬梳剔抉,试图还原这位千夫所指之徒、原北洋高官的前世今生。
“陆徵祥图书资料馆”除了堆至天花板的档案,还有一间十来平方、别称“慕庐”的纪念堂。古人为守父母、师长之丧,筑室墓旁,居其中以守墓,称为“墓庐”。而1920年,陆徵祥任外交总长时,在北京百万庄天主教教会墓园置了一块地做陆氏家族墓地,却号称“慕庐”,为康有为所题。一字之差,对至亲的爱慕尽在不言中。该墓立面仿古希腊神庙,墓室四壁镶嵌着北洋政府首要、各界名流如袁世凯、段祺瑞、黎元洪、溥仪、康有为等五十余人的题词石刻。如此高调,实乃陆徵祥希望通过此举来补偿自己未尽的孝心。如今,风流皆被雨打风吹去。“先墓旁之慕庐一变而为修院中之慕庐也”,低调素朴,真的是洗尽了铅华。
“慕庐”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陆徵祥半身雕塑,宽松的修士青袍里,裹着一位历尽世变、饱经沧桑的老人,后上方供奉着的五棵“参天大树”,已是他心中永远的图腾,也为我的疑问提供了注解。
原来,早在陆徵祥任驻荷兰公使时,就曾在瑞士马奇尔湖畔的卢加诺城置办了一座别墅,为了纪念他最爱慕的亲人,他在那里栽种了五棵松树,分别命名为“慕亲树”“父母树”“许师树”“培德树”和“中华树”。如今,这些树名被制成小木牌钉在墙上,恰好组成了一个十字架的图案。“慕亲”“父母”不难理解,按下不表。其余“三棵树”则该如何理解呢?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04:0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陆海燕 于 2012-4-25 09:10 编辑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rwcq/article_2012021353490_2.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2-4-26 01: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陆海燕 发表于 2012-4-24 12:02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rwcq/article_2012021353490_2.html

许师

陆徵祥的父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新教徒,每天早起读圣经,生活简单规律。在琅琅的祷告声中,陆徵祥接受了洗礼。在传教士父亲的安排下,13岁的陆徵祥在中国的第一所外语学校——上海广方言馆开始了求学生涯,学的还是时髦的法文专业,当时的欧洲上流交际场合,可是以讲法语为荣的。

1892年,在北京同文馆法国语言文学专业深造毕业后,陆徵祥奉派俄罗斯圣彼得堡,担任中国大使馆翻译。据陆氏在回忆录里记述:“一八九二年十二月,我以四年级的译员身份(四等秘书加翻译——本文作者注)被派至中国驻圣彼得堡的公使馆。在那里,我遇到一位老师,通过他的方法和榜样,使我由个人生活转为公开生活。”(陆徵祥:《回忆及浮想》)

这个老师,指的就是时任驻俄公使,被陆徵祥恩同再造的许景澄(1845-1900),这也是“许师树”树名的由来。当时陆徵祥的勤奋好学,引起了许公使的注意,有心要训练这个虽是平民出身,但有思进取的年轻人做外交官。在当时那个年代,由于受中国传统的“华夷之辨”思想束缚,遣使被视为服侍外人,外交官并不像现在是一个令人艳羡的职业。但在许景澄的言传身教下,陆徵祥决意外交报国,“学习外交礼仪,联络外交团员,讲求公法,研究条约”,从此走上一条职业外交官的道路。

从1892年起,陆徵祥在清廷驻俄公使馆一步一个脚印地干了十四年。在“许师”的严格训练下,他的外交才能逐渐显露。由于他刻苦钻研业务,不几年后就擢升为三品知府衔二等参赞。

尽管陆徵祥的外交职业生涯顺风顺水,但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令他刻骨铭心的事。1900年,义和团运动兴起,已升任总理衙门行走的许景澄力主镇压。八国联军进攻大沽,朝议和战,他反对义和团围攻使馆,认为此举违反国际法,以“主和”而被视为“通洋罪犯”“卖国贼”,其实慈禧太后认定他是“帝党”,必欲去之而后快。是年7月,许景澄被斩首于北京菜市口,殁年仅55岁。

许景澄案直到宣统元年才被彻底平反,被赐谥号“许文肃公”。作为清末驻外重要外交官,许景澄积极支持“外交强国”的主张,在外交方面颇多建树,他和属员绘制的附有文字说明的帕米尔地区详图,至今仍是中国与塔吉克共和国边界谈判的珍贵依据之一。惜乎近代史著作或简单将其定性为“私通洋人”,或避而不谈,使这位外交前辈的知名度远不及弟子陆徵祥。

一个鲜活的生命转瞬即逝,给陆徵祥带来了深刻的刺激。殊不知,15年后,老长官的命运在陆徵祥身上重演,“我国近代外交上的一页痛史”,正是出自他的笔下。

许师已升入天国,他亲口叮咛陆徵祥的遗教也成为广陵绝响:“欧洲的力量不在于它的军械,也不在于科学,而在于宗教。你在外交生涯中将有机会观察基督宗教,它有许多宗派和修会,选一个最古老最接近其起源的宗派去参加,研究其理论,奉行其戒律,遵守其管理,密切注视其各项措施。以后,在你任期结束后,你或许有机会作进一步考虑。你要在最古老的宗派里选择最古老的修会,并尽可能去参加,成为其弟子并观察其内部世界里的秘密,一旦你获得了基督宗教的勇气和力量,你就把它们带走并将其献给中国。”(陆徵祥图书资料室档案,下简称“《陆档》”)

许景澄的话,陆徵祥牢记一生。

1906年陆徵祥升任驻荷兰公使后,将第一个月薪俸全部用来铸印有许景澄头像的银质纪念章,并将其分送国内友人和欧洲一些国家元首,以示对许景澄栽培之恩的感激和怀念。1931年,为纪念恩师遇难三十周年,已身在比利时圣安特勒修道院的陆徵祥撰文纪念许景澄,译成英、法二种文字后自费刊印成册,在欧洲广为散发。他还亲笔将先师的教诲和升入天堂的美好愿景绘制成卡片,画面上“罪臣”许氏反绑跪地,身首异处。天使翩翩降临,灵魂得以救赎。

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党人对前清驻外使团大换血,但陆徵祥却成为民国首任外交总长的不二人选。原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总理唐绍仪组阁时对他青眼相加,不仅仅看中他是“大吏中首先剪发之一人”,而且认为他常年出任驻外使团的工作,谙熟西方外交。仰仗他来建立民国外交部,或可带来中国推翻帝制后的外交新气象。1912年3月30日,陆徵祥启程返国,赴任外交总长。他清楚地记得甫进入外交界不久,正逢清政府签订耻辱的《马关条约》。他的恩师许景澄痛心地对他说:“你总不可忘记马关,你日后要恢复失地,洗尽国耻。”走马上任后,陆徵祥请大翻译家林纾写下“不可忘记马关”六字条幅,悬挂于总长办公室内,以志不忘《马关条约》的奇耻大辱。

陆徵祥踌躇满志,意在改变外行官僚办外交的陈规,设法修改清末累积的不平等条约,开创中国外交的新局。他凭借多年在欧洲工作时积累的经验,着手革除清朝官场遗留下来的陈规陋习,引进较富科学性的管理制度,一方面努力吸取欧洲诸国之长,改良中国的外交;另一方面在造就外交人才方面强调德才并重,顾维钧就是被他看中而网罗麾下的。一系列举措卓有成效,成为中国外交建制和管理走向现代化之嚆矢。


 楼主| 发表于 2012-4-26 01: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培德

如果说陆徵祥的修行之路前有明灯指引,那么后面的推手或许更加重要。这就不能不提到另一棵树——“培德树”。所谓“培德”就是其比利时夫人的芳名——培德?6?1博斐(Berthe Bovy)。

这桩婚姻在当时并不被外人看好,甚至遭到陆徵祥敬若父亲的许景澄的激烈反对。他的理由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并引经据典说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就不主张外交官娶外国太太,认为将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的确,涉外婚姻在当时本就十分稀罕,且按照中国传统观念,洋媳妇及混血后代是既不能进宗庙,也不能入祖坟的。不过,当陆徵祥遇见培德,该发生的还是都发生了。

培德小姐是比利时名媛,与陆在彼得堡的交际场合相识,随即擦出了火花。培德才貌出众,具有皇室血统,见识高远,气质不凡。只是她不仅比陆徵祥年龄大了十多岁,而且健壮丰满,与清瘦、中等个头的陆徵祥站一块儿,似乎并不般配。但培德“一见面就看中了陆徵祥,因此他们在认识不久,她就向他索求照片,陆徵祥很大方,培德小姐在接到照片后,这样写信道:‘(您的照片)已挂在我的房间进门处,这样我可在经过时向它作一个十分友情的敬意。’”(《陆档》)

一封封滚烫的情书使自小缺乏母爱的陆徵祥成为爱情的俘虏,许师的再三警告也无济于事。“我的领导曾经反对我娶个外国女子,我们毫不把他们的不悦放在心上,我太太以勇气和忘我的精神接受这个不理解,整整达八年的工夫。”在冲破来自各方面的阻挠后,1899年2月,陆徵祥在圣彼得堡的一座天主教堂与培德正式结婚。多年后陆在回忆录里写道,“我喜爱她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卓越、正确判断、大公无私、勇气和忠诚,我们在婚礼中合而为一了。我们的心灵相互了解。我感到陆夫人(培德)是位真的生活伴侣,无比的可爱,是位合作的协助者。”(陆徵祥:《回忆及浮想》)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许景澄对自己这个得意高足也只能说:“汝醉心欧化,致娶西室主中馈,异日不幸而无子女,盖寄身修院,完成一到家之欧化乎?”翻译成白话就是:“你沉醉于学习西方,连太太都娶了外国的。将来假若你太太过世又没有儿女,希望你能进修道院去,这样学外国学得更彻底”。没想到一语成谶!

陆徵祥与培德是按天主教的礼仪结婚的。婚后,受培德的影响,原本信基督教的陆徵祥改信天主教,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不久,陆徵祥正式受洗加入天主教。在陆徵祥任驻外公使时,培德帮他与各国外交官员联络周旋;他回国后,培德也恪守中国习俗足不出户,疏于社交。

“二十一条”签字后,陆徵祥内心备受折磨。每年的“签约日”这一天,都成为这个家庭的“受难日”。另一不幸是他们婚后一直无子女,这也是陆徵祥心中永远的痛,在自传中发出这样的感叹:“我无法理解上天的旨意为什么夺去了我的生儿育女的喜乐。”不过这反而使夫妇俩更加相依为命。

培德夫人在1922年因患高血压、脑溢血症而长期卧床。为了夫人病愈,陆徵祥遵医生所嘱携妻前往瑞士卢加诺居住静养,已辞官归隐的他于是接受了中国驻瑞士公使一职。他清楚地知道留给两人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于是决定尽可能多地陪伴妻子。1925年,心犹不甘的陆徵祥做了最后努力,他只身前往罗马朝圣,请求教皇为夫人祈福并表明心迹有意“弃俗修道,葬身欧洲异邦的一座天主教的隐修院中”。

教皇庇护十一世接见并满足了陆徵祥的请求,但1926年4月16日,培德夫人还是永远离开了他。培德女士逝世当天,陆徵祥便立刻辞去公职为夫人守丧。次年,护送夫人灵柩回到她的故乡布鲁塞尔,葬于皇族墓园。

多年以后,陆徵祥在自传里袒露了当时的心路历程,“当我妻子去世后,我立刻感到孤独,我一生只在此时寻求一件东西,我求一退省时机。在退省中,我有意寻路走入仁慈天主的家中。”(陆徵祥:《回忆及浮想》)

1927年7月5日,陆徵祥正式加入比利时布鲁日圣安特勒修道院为修士,取名天士比德。他埋葬了尘世生活,也实践了许师的教诲与夫妇的约定。从此,宽松的修士青袍一直陪伴他到生命的终点。


中华

与前两棵树相比,“中华树”实乃陆徵祥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曾经先后出任过九次外长的他,对“弱国无外交”有着切肤之痛。1915年,在袁世凯的指令下,陆徵祥代表北洋政府签署备受指责的中日“二十一条”密约,接受这一注定失败的谈判任务,实非所愿。当时陆徵祥尝言:“三四年后,一辈青年不明如今的苦衷,只说陆徵祥签了丧权失地的条约,我们要吃他的肉。”

果然,“二十一条”披露后,举国上下群情激愤,游行示威。陆徵祥成为愤怒民意的替罪羊,被钉上了十字架。良知的折磨使陆徵祥感到身心俱悴,终身为此痛悔不已。后来,他在给天主教史学家方豪写的信中说明了二十一条的签署并非出于自愿,而是无奈,悔不该遂袁之意。

一战结束后,陆徵祥率中国代表团赴巴黎参加和会。陆提出“参战”及“到和会时,再提出请各国修改”的针对签下二十一条的补救建议。作为一名弱国外交官,在外不能为国家争得平等权利,在内又不为国人所谅解。那种滋味,无时无刻不在噬咬着陆徵祥。巴黎和会后,陆感到“世界正义终无伸张之日”“国事也没有可以乐观的日子”,入世一条路既然走不通,便只有出世了。从此陆的人生轨迹开始发生逆转,他退出外交舞台,归隐于“慕庐”。

陆徵祥“放下了一段长久的、显贵的政治生涯,潜身本笃会隐修院的幽静中,全心追求天主”。在悠扬的钟声与虔诚的祷告声中,过起了极其清苦的隐修生活。“所衣者黑色衣服,所食者足充饥止渴耳。两餐之外,不得进食。室内一桌一椅一榻,除经典书籍外,一无所有。”(《陆档》)

陆徵祥“严守院规,以老迈病弱之躯,祈祷学习苦修行祭”,1935年6月,陆徵祥苦修八年后,晋升为本笃会司铎,抵达宗教职业生涯的顶峰。

抗战全面爆发后,陆徵祥虽然脱离俗世,地处异域,却无日不在心系祖国。正如他自己所言,“这副国耻的重担,在我退居隐院之后,仍没有放弃。”他主编了《益世报海外通讯》,登载中国的抗战进程。在给友人的信函中,陆徵祥有感而发,对中国及世界局势评论道:“蒋委员长及野声主教两人,异其地位职责,而同其怀抱,环顾国内,未见他人。故能同心同德,犹比之亚尔倍前王,与梅西爱主教,携手同行,共同维持危局,卒到凯旋旧都,举行感谢胜利大弥撒,以报答全国士民,不愧保国保民保土之领袖。此二人者,殆将复见于东亚五千余年之古国耶!”(《陆档》)

1940年5月的一个清晨,希特勒军队的皮靴马刺打破了圣安特勒修道院的宁静,包括陆徵祥在内的修道士全部被赶出了修道院。他不顾纳粹的威胁,毅然到比利时各地发表演说,发起抵制日货的运动,为中国和盟国的胜利进行公开祈祷。为此,陆徵祥被盖世太保列入了黑名单,幸而曾担任过蒋介石军事顾问的比利时军事管制政府首脑冯?6?1法肯豪森极力阻止,他才没被押往设在波兰的死亡集中营。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马关条约》过去了50年!“二十一条”过去了30年!已经修行18载的陆徵祥,在这天失去了往日的沉静。狂喜之余他无限感慨:“我初涉外交之时正值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今天我看到被日本践踏的祖国领土主权一一收回。”有中国记者到达比利时采访陆徵祥,他再次表达了“在有生之年得见祖国一雪前耻”的由衷喜悦,并对当年签署“二十一条”向国人表示忏悔。

此时,已是风烛残年的陆徵祥仍然希望能以一己的精神力量为中国做贡献。

1949年1月15日,陆徵祥在比利时布鲁日的圣芳济医院溘然长逝。弥留之际,当隐修院院长南文主教到医院看望他时,陆徵祥用力说出了“中国”二字。院长说:“中国占去了你一半的心。”陆无力说话,但伸出三根手指,院长明白了:“中国占去了你四分之三的心!”他疲倦地笑了,安详地阖上了双眼。

这是一场马拉松式的自我救赎,陆徵祥带着微笑到达终点。

作者系第二历史档案馆副研究员
 楼主| 发表于 2012-4-26 01:30:4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物简介
  陆徵祥
  陆徵祥(1871-1949年),字子欣,一作子兴,上海人。中国近代著名的天主教人士,也是著名的外交官。   他出生于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是一位基督教新教徒,曾经在伦敦传教会工作。1884年陆徵祥开始学习西方语言,主要是法语,后来又攻读外交学和国际关系,1892年毕业。随后开始在政府的外交部门工作,逐渐升任秘书等职位。1896年作为秘书在中国与俄国的条约上签字,1899年出席第一次海牙会议。同年,他和比利时人培德女士结婚,继续参与各种政府的外交活动。   1906年,任驻荷兰公使。   1911年陆徵祥受洗入教。之后他担任了共和政府的外交总长,后来还曾经出任过政府总理,并一直负责外交事务。   最著名的事件是,他在1918年12月1日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了巴黎和会。   1927年进入比利时一座修道院成为修士,学习拉丁文和神学,1935年成为神父。 二战期间,他主编《益世报海外通讯》,向欧洲妇女介绍中国人民浴血反抗侵略者的情况,呼吁世界人民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   1949年去世。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初入外交界
  陆徵(征)祥1872年6月12日出生在上海,父陆云峰和母吴金灵都信仰基督教新教,陆云峰还是传教士。陆夫人产后患了重病,浑身水肿,在病榻上煎熬数年,在陆徵祥八岁时去世。陆徵祥从小就跟着虔诚的父亲,深受其影响。陆云峰为人很通达,也很务实。陆云峰厌恶官场恶习,甚至不送孩子上私塾,他就自己做了陆徵祥的启蒙老师,课本就是《新约福音》。1862年,北京开办同文馆,第二年,上海开办了广方言馆,两馆都是总理衙门主办,旨在培养外语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是法语、英语,同文馆还增开格致等课。陆云峰有意送子入广方言馆,习得一门外语,以便将来出洋学些实务,好回上海做邮局职员。进广方言馆后,陆徵祥主修法文,虽然年纪最小,却因为刻苦而成绩居前。二十一岁那年他以优异成绩从广方言馆毕业,并被推荐入北京的同文馆深造,一年后被总理衙门选中放洋,为大清帝国驻俄使馆的四等秘书兼译员。   在赴俄国前,陆徵祥和陆云峰都以为只是出国历练一番,不料当时驻俄公使许景澄十分欣赏陆徵祥,有心要培养平民出身、没有染上官场恶习、思进取的这个年轻人做外交官。陆徵祥向许景澄说明,二十多年父子二人相依为命,希望能回国和父亲团圆。陆徵祥陈明心迹后说:“如家父无异议,祥愿听公使安排。”收到儿子来信,陆云峰回信了:“人贵能自理耳!今予精力尚足自养,汝勉诲,毋以父为念。”读到这里,陆徵祥两眼模糊了。近四十年后,他在回忆录中写道父亲这封回信时,仍无法自已。从1892年起,陆徵祥在俄国公使馆一做就是十四年。
开创中国外交现代化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革命党人推翻清王朝。国内来电催陆徵祥回去任外交总长。原来临时政府的总理唐绍仪组阁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一来他未参加任何派系,口碑干净;二来因他多年出任驻外使团的工作,谙熟西方外交。陆徵祥一辞再辞,结果连临时总统袁世凯也来电力邀。眼看辞不掉,陆便在回国前向袁提出三个条件:外交次长应精通英语;他陆某不向他部荐人,他部亦不得向陆某荐人;外交部人事不得由他人干涉。袁世凯答允了,他才启程回国。1912年3月30日陆徵祥赴任首任外交总长,改外务部为外交部,5月3日通告启用外交部印。   陆徵祥出任首任外交总长,也是中国外交建制和管理走向现代化的开始。他凭借多年在欧洲工作时积累的经验,引进较富科学性的管理制度。如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外交机构模式拟订外交部组织法,并据此制定了《外交部官制》,设总长、次长各一名,日常事务由一厅四司一室负责,即总务厅、外政司、通商司、交际司、庶政司、参事室。   他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令总务厅将外交部门前的下水道疏通。让门面有个新气象。第二件事是免去部里一切部员的职,由他考察后再任命。他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新组成的外交部竟缺员一百五十名,袁世凯的侄儿也在被裁的一批人中。部里有一余姓厨师,曾大得慈禧之宠,当年李鸿章亦怕他几分,李曾考虑用西宴招待外宾,余不干,李只好作罢。余姓厨师还向当时外务总理施压,委任自己的儿子任部里的秘书。民国成立后,余厨子以为陆总长不会不买他的账,起先还不急,发现新外长果然行事与前清老爷大不同,就慌了神,余便带了几十只火腿送到陆外长家,却被告知赶快带着火腿走。余厨子离开外交部一事不但在国内让知情人称快,连西班牙等国报纸也当新闻刊出,被看做是中国外交部改革的风向标。   另一方面,陆徵祥开始培养新人。他参考欧洲一些国家外交人员录用管理制度,定出民国外交部录用人员三大原则:1.一律经考核后择优录取;2.为防止地方派系主义,全国统一考试;3.长于一门外语者优先。他还要求外交部的官员必须学会一门外语。就这样,他组建起民国的外交部,创建了民国外交人才培养体系。
《二十一条》与巴黎和会
  陆徵祥的性格注定他是要演悲剧的。他善良而软弱,书生气十足,有人形容他“谦谨和平而拙于才断”。在一个不良的政治环境里,这样的书卷气只能使他成为野心家的炮灰,成为派系倾轧的最大受害者。   在任期间最令他痛心的还是签《二十一条》,以及巴黎会议期间政府不断施压要他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1915年,袁世凯为了穿龙袍,竟要在野的陆徵祥再次出任外交总长,代表中国与日本就《二十一条》谈判,并命他签字。明知是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不签,日本一定会出动武力,当时中国兵力弱,加上内战,民众已在水深火热中,何堪再加日寇蹂躏?签,实在不情愿,他知道袁世凯不论签不签都要牺牲国家和民众,只有硬着头皮接下这任务。《二十一条》签字后,陆徵祥感到身心俱瘁,他对袁世凯说:“我签了字,也签了自己的死案了。”   欧战结束后,陆徵祥率中国代表团赴巴黎参加和会。中国是战胜国之一,按理可在盟国帮助下收回被德国占领的山东半岛,哪知帝国主义早勾结一气,把山东当礼物送给了日本人。这次,陆徵祥和中国代表团的其他成员硬顶住北洋政府压力,拒不签字。陆徵祥和顾维钧等一方面尽力向与会国代表呼吁寻求支持,另一方面向北洋政府表示:宁辞职而不签字,不卖国。
陆徵祥辞官隐遁
  1920年2月13日,鉴于国内外严峻的形势,特别是拒约后国际局势难以预料,陆微祥提出辞职呈文,声称:"病难骤痊,恳准开缺"。陆徵祥使欧一年,几乎也辞职一年,这回总算如愿。这位民国以来曾十度出任外交总长,两度出任国务总理的外交元老,自此脱离官场远赴比利时布鲁塞尔日本笃会圣安德修道院。
修道院岁月
  陆徵祥
  在彼得堡,陆徵祥认识了比利时驻俄公使的一个亲戚———培德·比夫小姐。培德的祖父和父亲均系比利时的高级军官,她本人举止娴雅,又有几分家传的刚毅。陆征样对培德一见钟情,一生都敬爱有加。   培德身材高大,而陆徵祥则清瘦且个头不高,那种年代,这种涉外婚姻的确罕见,他们竟能和美融洽,更是令人称奇。在他们二十七年的共同生活中,培德无怨无悔地分担陆徵祥承受的种种误解和中伤。在他任驻外公使时,培德帮他与各国外交官员联络周旋;他回国后,培德也恪守中国习俗不出门,不人社交。1926年4月26日,培德在瑞士去世,陆徵祥马上辞去公职(他当时任中国驻瑞士公使)为夫人守丧。次年,他送夫人灵柩回到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培德下葬后,陆徵祥的红尘生活也结束了。   1927年7月5日,他进了本笃会的圣安德鲁修道院,同年10月,他经过更衣礼后成为一名初级修道士。1929年1月,他行过发终身愿礼后成为正式修道士,后升为司铎,1945年被教廷封为圣安德鲁修道院名誉院长。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占领了比利时后,圣安德修道院被充做德军的军营,修士们全被赶出修道院。在那些岁月中,陆徵祥和比利时人民同甘共苦,以自己的方式进行了许多努力反抗侵略者。   1949年1月,他已病重。修道院的院长南文主教去看望他,对他说:“中国占去了你一半的心。”他无力说话,却伸出三根手指。南文明白了,说:“中国占去了你四分之三的心。”他疲倦地笑了。   按本笃会规定,修士死后不得摆放花圈挽联,故陆徵祥的追思礼拜上灵前无他物,仅有比利时国王送一花圈,还是修道院破例收下的。修道院的地下墓室有几十个墓穴,第一行第一孔葬了前任院长,陆徵祥安葬在第二行第一孔。中国清末民初的第一外交家就安息在这里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12 | 《 陆氏家园 》  版权所有 | GMT+8, 2024-5-9 04:36

返回顶部